登陆注册
7130000000019

第19章 谣言里的中国(2)

一个没有自我意识,凡事都靠别人评价的人是不会真正为别人而付出的。这时候,一旦看到有人不计回报地惠及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人比自己更加高尚。于是,崇拜,至少是看重就产生了。他们会自觉地认为,那人的人品比自己好,能力也比自己强,这就是荀彧的思维基础。他正是看到了曹操肯为兴复汉室出力,而自然地认为曹操是一个好人,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他看不到这个过程中曹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过,我们也要认清,这个过程中往往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更喜欢把有权力或者有名气,总之就是比我们更成功的人看成是救世主,而把那些地位低的人想象成虚伪的小人。

许攸则是另一种情况了。没有自我意识的人绝对是短视的,他们做一切事情都有很强的目的性,是完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如果这个过程中,他们恰巧帮助了别人,心里就会不舒服,觉得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甚至有的就会在内心美化自己,以为自己是真的为了帮助他人,而忘了自己最初的目的不过是争取自身的利益而已。这时候,他们就会给自己带入一种强烈的恩人情怀,会自觉地认为别人该向自己感恩。许攸就是这样,他入戏太深了,最终被自认为丢了面子的许褚结果了。

所以,我们想要活得更轻松些,更明白些,就要看清楚这个问题,这世上本没有救世主,别人不是,我们也不是。只有明白了这点,我们才会更加理性。

3.造谣、传谣又如何?

1768年,一个关于巫术的传言起于江浙。故事很简单,就是有人听说只要在石匠要砸的石头上放一张纸,写上自己痛恨的人的详细信息,那么,经过无数次敲打之后,那人的魂魄就会被抓走。本来这是民间迷信的一个小传言,但是经过人们的传播和夸大之后,竟成了全民恐慌。谣言经过无数人的流传,最终变成了只要剪掉一个人的辫子,然后加以施法,就能勾走那人的魂魄,不仅可以害人,还可以让被害者失去意识,完全受人操控。这件事后来受到了乾隆的重视,于是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抓巫师的运动。这场运动差不多波及了整个大清帝国,让无数无辜的人蒙冤,也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查明是谣传也只能不了了之。

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人才是滋养谣言传播的土壤。哪怕是一件小事,经过无数愚昧的人传播,也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要说中国人最喜欢的事情,那么,造谣恐怕绝对是榜上有名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每天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谣言,可谓是一大景观。而且,目前没有任何的迹象表明这种现象会有所缓解。我们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人随便做了一件事,可能是那人平时不怎么做的,或者是稍微有一点超出常理了。那么,他身边的人看到后就开始揣测了,想象出各种可能,然后加以筛选,最后,挑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就当做了真相,四处传播。至于真相到底如何或者说他们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他们是不会考虑的,只要自己舒服了,管别人干什么?

更是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故意去制造谣言诋毁别人。宋真宗时,有个大臣叫做王钦若,这个人不学无术,只会逢迎圣意,却也受到了皇上的宠信。当时,跟王钦若同朝的还有个叫做王旦的官员。

一天,两人相遇,王旦就跟王钦若说,他觉得翰林学士李宗谔很有能力,想要推荐给皇上,让他做参知政事。王钦若听了之后表现得很激动,跟王旦说我觉得你应该明天就把他推荐给皇上。

李宗谔家里很穷,俸禄不足以支付日常的费用,所以经常去外面借钱。他就曾跟王旦借过一千贯。这不是什么丑事,大家都知道,自然,王钦若也是知道的。王钦若跟王旦聊完之后就跑到了皇上那里,跟皇上说,李宗谔欠了王旦的钱还不上,王旦就想推荐李宗谔当参知政事,这样根据朝廷惯例,李宗谔能得到三千贯的赏钱,就可以还给王旦了……皇上听了之后很生气,觉得这些人拿朝廷大事当儿戏,于是,第二天王旦举荐李宗谔的时候,被皇上拒绝了。历史上还发生过许多比这个更加恶劣的故事。这说明了一件事,我们对谣言的制造与传播,缺乏有约束力的管理机制。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热衷于造谣和传谣。想想看,如果人们谈谣色变,造谣者怎能得到应得的惩处,或者,人们都对造谣者加以鄙视,还会有那么多谣言吗?我们身边常有很多人像王钦若一样编造谣言,而更多的人是不管从哪里听来的话,都不加分辨,拿来就用,而且通常还会添油加醋,附会上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臆想。然后信誓旦旦地到处宣扬,极尽描述之能事,连细节都说得清清楚楚,就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于是,本来没有的事情发生了,本来的小事变成大事了,真事变成假事了,好事变成坏事了。

每天都有这么多的谣言产生并传播,是因为我们的人品不好吗?像王钦若那种故意的造谣肯定是因为人品不好,但更多的传谣者则是因为糊涂,还有就是公德缺失。在我们的社会中,单看一个人,他可能是个非常好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老爱幼,偶尔捐点款之类,但同时,他也可能有随地大小便,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小毛病。我认为造谣跟公德缺失是有关系的。因为人们都有侥幸心理、从众心理,所以,寄望于当传播的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社会约束机制起不了作用,也就是常说的法不责众。因此,在造谣者看来,造谣的成本很小,谣言满天飞就不奇怪了。

还有一点要交代的就是国人的交流方式,中国人的交流方式总是疯狂地想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很多人把这点当做自己跟人交流的唯一目的。这时候,结果导向就成了全部。对他们来说,自己的结论是否能被别人接受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了,至于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这时候,造谣就成了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而且又不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于是,谣言更多了。

还有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偶像崇拜情结是很重的,常把自己的偶像当做神来看待,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偶像是完美的,不可能有半点的错误,所以,当自己的偶像受到舆论攻击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惜用谣言来为偶像辩护了。当然,这里的偶像并非专指那些影视歌星,事实上,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差不多都有这样一个人,他们心甘情愿地把偶像看做神。年轻人眼里的这个人大多是影视歌星,中年人眼里这个人大多数是成功企业家,年纪再大一点的人眼中的神更多的是流氓政客,甚至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个朋友。总之,大家眼中都会有这么一个人,也就有了普遍的造谣基础。

更可笑的是,有时候明明是一个人自己造出来的谣,经过了别人的传播之后,又传回他的耳朵里,他便会像得了宝贝一样,跟自己最初的倾听者说:"你看,你看,那个谁也说了我跟你说的事情了,我没有骗你吧?"自己的谎言,自己也信了。

之所以会有很多谣言产生和传播,就是因为我们现有的道德体系还做不到全民约束,造谣者的成本看上去就很小。因此,造谣的和传谣的人不需要负多大的责任,没有了责任,自然就肆无忌惮。

因此,想要消灭谣言,就需要大家建立公德意识。当一个人做出了有损公德的事情之后,每个人都鄙视他,而不是追随他,这样,谣言产生的成本提高了,谣言自然就少了。

成本低,喜欢猎奇,借别人的嘴说话,喜好大人物的八卦。说穿了,还是无自我。

4.超强大的造假能力

有些中国人很奇怪,他们好像对假的东西有一种痴迷,喜欢赝品,甚至以赝品为荣,从来都不感觉有什么不好,反而很多时候觉得这样是聪明。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面子问题,当然,也有思维方式上的原因。

这种人是爱面子的,他们只注重自己看到的东西或者是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凡是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看到的或者没有感觉到的就是不真实的,但同时,他们又对听说过而没见到过的东西也相信得不得了,谣言满天飞就证明了这一点。有学者说,面子问题是中国人没有独立人格的折射,也就是本书中总提到的他们必须依赖别人的评价而活着。缺乏独立人格,又总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导致感受第一就成了他们的一个特点。

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造假为什么会那么盛行,不仅不被人们谴责,反而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有人造假的是因为有人要假货。面子问题决定了需要假货。很多人爱慕虚荣,而他们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方法不是自己创造财富,而是创造假象。他们很少有人有能力真正靠自己双手去赚钱,来支付购买很多自己以为能够荣耀自身的东西的开销,于是,他们就只能用旁门左道了,用假货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假货有市场的深层原因。一个真正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人是以假货为耻的,但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只在意自己身上的东西能否引起别人注意和羡慕,至于真假或者用着是否舒服,是不重要的。他们永远都为别人活着,别人一个鄙夷的笑容或者羡慕的眼神,就能撩拨他们的心神。

既然用假货不会让人们反感,那么造假货就自然更不会让人们反感了。而且,部分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结果为导向,他们不在意过程,更不在意善恶,他们只在意结果。

就拿致富来说吧,他们从来都不会去怀疑别人的钱是哪里来的,他们只会羡慕别人的富有。当然了也不是说从来都没有怀疑,他们偶尔也会怀疑的,但是怀疑的必然是跟他们有关的情况。比如一个官员看上去很有钱,他们就会怀疑对方钱财的来路是否正常,因为若这钱来历不明就有可能跟自己有关系了。但是这种质疑这只是嘴上的,而不是行动中的。至于他们能看见的圈子里面,有人富了,他们总是羡慕的,而且,这时候他们也不会去怀疑人家的钱是从哪里来。中国人从来都是对陌生人质疑,对熟人是很宽容的。

还有就是不劳而获总是让人高兴的,甚至很多人将这个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这样,造假所要遭受的道德谴责就更低了。于是,造假的门槛下降了,人们都争着来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由于不劳而获的流毒太深,导致人们总是把自己的聪明用到歪门邪道上,对于"正路",他们反而变得愚蠢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复制能力。似乎不管多么精密的东西,总有人能复制出来,什么东西他们都能够造出假的来。抛去性能不讲,单说外观的话,很多中国的假货绝对可以以假乱真。但是一遇到核心部件就不行了。因为那是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他们最不愿做的就是这个。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中国人都读盗版书,听盗版音乐。他们觉得这样挺好,价格便宜还方便;而中国的盗版书和盗版碟的技术也的确不错,这个市场看上去红红火火。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来没书看,没音乐听。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去读盗版书,作者就没有钱拿,作者拿不到钱,就不会再写书。那么时间长了,自然就没人写书了,读者也就没有书看了。音乐也一样,现在音乐市场的形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不在乎,任法律法规下了规定也好,还是什么级别的人呼吁也罢,盗版就是屡禁不止。

可是,这样的后果很严重。没有书读,没有音乐听。这个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产业就繁荣不起来,品位总是上不去,意识也上不去。

所以,他们是短视的,在买盗版书的时候只看到了自己掏钱的那一瞬间,至于明天还有没有书看,谁在乎!买盗版CD的时候也只看到自己掏钱的一瞬间,至于明天还有没有音乐听,谁在乎!

这就是国人,以假为正常的一个矛盾群体。

同类推荐
  • 公文作品集

    公文作品集

    本书《公文作品集》可分为讲话、论文、调查、通讯、报告等章节。
  •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全面阐述了舆论监督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与正义精神的高度一致性;分析了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的政治观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论述了舆论监督之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揭示了舆论监督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在价值传播系统中的作用;通过中西方舆论监督比较、舆论监督案例评析,试图解析舆论监督在促进中国法制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探索舆论监督方法的规范化、合法化,从而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模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法制体系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 和谐社会论纲

    和谐社会论纲

    本书为学术性专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亦成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如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深化和谐社会理论,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支撑,是我和我的学术朋友们近年来共同探讨的问题,这本《和谐社会论纲》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晶。和谐社会理论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实践意义重大深远,我们的思考还是表层的、初步的,是谓"论纲"。如果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能将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热门推荐
  • 希澹园诗集

    希澹园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年伦希探案记

    少年伦希探案记

    主要以青少年破解案件为线索,情节在破解案件的同时不断发展。
  • 狂妃毒后

    狂妃毒后

    听说了吗?四皇子指腹为婚的是个丑女?四皇妃来皇城了?四皇妃功夫很高?四皇妃要退婚?四皇妃又赢四皇子了?认命?我洛紫染堂堂天下第一楼楼主,我爸爸是第一战神,我妈妈是最高女巫,我哥哥是学生会会长,要我嫁给那个废物,不可能!以貌取人,狂妄自大,有勇无谋!只有像无涯这种沉稳神秘的成熟男人才是我的菜!什么?阴谋?你赫连炎才是最大的阴谋,居然藏这么深!赫连炎:蠢女人,你有什么好狂的,会不会挑男人啊!洛紫染:臭男人,从实招来,你到底是谁?无涯:属于我的,我要一一夺回来!
  •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要做称职父母,先和男孩成为朋友,男孩可以说天不怕地不怕,没有安分的时候,你可以批评他、教育他,但是千万不要不理他。他们最怕的是没有人做他们的朋友,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帮助、没有人支持。从小就要男孩知道,他是个男子汉,他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走来;他犯错误了,就要让他知道,好汉做事好汉当;他不听话了,就要让他知道,男子汉是不会给别人添麻烦的……让你的男孩能力超群,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一天到晚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要知道,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对孩子知识的浇灌更重要,中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要加以借鉴。
  • EXO之爱你无限

    EXO之爱你无限

    一人只有一生,你既然放弃了我,就请不让在让我见到你,我不想再次受伤。小时候的事我们就当他是一场梦。鲜红的血液顺着他的胳膊流下,而她却只能在一边哭泣。长得一样又怎样,你永远得不到他们的心在临死前,我只有一个愿望。----------------------------------只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无论怎样,我永远爱你’这是一句承诺,也是一句无人旅行的承诺。
  • 心灵的印记

    心灵的印记

    回忆,真是很奇妙!久留心底的往事,可以在回忆里让其情景再现。消逝的故乡、远去的童年,甚至是自己至亲至爱的故人,都能在回忆中一一找回来。本书再现作者走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
  • 霸道宰相调皮妃

    霸道宰相调皮妃

    蠢材?没关系,一身武功在手!没心机!没关系,看多了小说,什么样的人没看到过!丑女?没关系,易容很简单!不爱我?没关系!那我就杀了你!看吴夕玥如何玩转异大陆,混得风生水起。“小玥玥,为夫待你如何?”某男边摸边说道。“如果您能停止摸我,那么你就待就我很好!”某女很无奈道。“你说的哦?”“嗯!唔。。。”某男的确停止了摸而是摸为吻了。
  • 老师慢些走

    老师慢些走

    他是个平凡人,但他为人类拨云见日而生。他的见境永垂不杇,而自身呢,苦其心、累其骨,悲壮歌一曲。
  • 明伦汇编官常典给谏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给谏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懂心理更能看对人办好事

    懂心理更能看对人办好事

    本书层次分明地阐释了读懂人心的心理知识,教会你合理运用各种心理策略,看对人、说对话、做对事,令你左右逢源、受人欢迎,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坐拥成功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