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28200000044

第44章 脱胎换骨路漫漫(19)

那天,蓝天白云,红日高照。人民南路上彩旗飘飘,人山人海,敲锣打鼓声、口号声震耳欲聋。人海中,有胸佩大红花和上山下乡纪念章整装待发的知青,有热情相送的党政领导及家乡父老,更有难分难舍的知青们的亲属。我的许多川大同学也来了。穿梭在人群中的新闻记者还采访了我。当他把话筒伸到我面前时,我激动地对送行的同学们说了一些豪言壮语:“读书明理立大志,主席教导暖我心;奔赴农业第一线,三大革命当尖兵。”“改造乾坤意志坚,脱胎换骨不畏难;学习侯隽、邢燕子,告别温室去种田。”当时情景,真是比过节还热闹。

当满载着500名知青的15辆大卡车启动的时候,鞭炮声又噼噼啪啪地加入了送行的大合唱,把热烈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紧随15辆出征车后面,还有十几辆大卡车满载着送行的亲属,浩浩荡荡,一路出城。到了双流县的路口,知青与亲属们全部下车,依依惜别。有紧握双手的,有抱头亲吻的,有泪流满面的……曾红麟的母亲哭喊着“我的红麟女儿呀……”亲人们千叮咛万嘱咐,真是难舍难分啊!

我们的车开出老远了,家长们还站在原地,挥动着手臂,凝视着我们远去……当时,我们中年龄最小的才十四五岁,最大的也就是二十五六岁,风华正茂。

有人问:“你都上大四了,为什么还要当知青呢?”

1963年初,我在读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年级时,不幸患了精神抑郁症,休学住院治疗,病愈后学校让我休养两年再复学。我认为这是浪费青春,不愿在家休息。当时,青羊宫街道办事处党委聘我当民办中学教师兼班主任和学校会计,后又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刚干了一个学期,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我响应号召,积极报名。

我在川大读书时,就曾通读过四卷《毛选》,申请下乡后,又着重学习了《毛选》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矛盾论》、《实践论》等文章以及“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等指示。毛主席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实行不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立志并实行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这使我明白了与工农结合的重要意义,明白了一个革命青年只有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在三大革命斗争的熔炉中自觉锤炼自己,才能当一个合格的革命接班人。毛主席还说:“一个革命的知识青年,应当热情地到农村去,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做起。”当时,我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白天毛选随身带,见缝插针学起来;晚上还要加夜班,梦中也在背毛选。思潮起伏难入眠,干脆翻身坐起来……读毛选,读毛选,好似婴儿偎母怀,愈读愈觉心头暖……”

有人说:“你已经读到大四,马上就可以拿本科文凭了,这时下乡,不是太可惜了吗?”

当时我认为革命青年应该以祖国的需要为第一志愿,“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不是多数都在大学读书吗?可当时的形势是: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于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毅然投笔从戎,奔延安,赴太行,到抗日第一线去。他们不但放弃了学业,更有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民族革命中建功立业,成就了自己光辉的一生。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投笔从农,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的热潮中,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斗争中去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把自己锤炼成合格的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呢?有什么可惜呢?

当时我积极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除了学“毛着”,学革命先辈的精神,还学习侯隽、邢燕子、董家耕、赵耘的先进事迹,听成都市先下乡的知青陈云珍、杨元安、张洪遂作的报告;看话剧《青年一代》,看电影《朝阳沟》;到青白江公社去实习,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座谈会、讨论会等等。这一切,使我对上山下乡,当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永久牌”的新农民非常向往,认为那是比回四川大学复学还要有意义的事。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复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申请上山下乡了。我多次写申请,表决心,被川大同学誉为热血青年。我当过成都市西城区人代会列席代表并在大会上发言,又到一些中小学去作报告;召开成都市上山下乡动员大会时,我是主席团成员,就座于主席台上,还作了大会发言;《四川日报》、《成都晚报》的相关报道中都提到过我。

后来,从成都出来的车队又兵分三路,向大凉山进发。其中有两路各200人分别去了越西和普格,我们这一路100人则直奔凉山州首府昭觉县。

尽管一路颠簸劳顿,风尘仆仆,但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接待。五通桥流化溪幼儿园小朋友的舞蹈,美姑县年轻人的女声小合唱,西宁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

等等都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4月11日中午,车队就要到达昭觉了,老远就望见昭觉大桥上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从昭觉大桥到烈士塔以至整个昭觉城,里三层,外三层,到处都挤得满满实实的。

州县领导还与我们亲切地一一握手,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我们则不顾一路的疲惫,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革命的口号。有些彝族老乡,站在高高的烈士塔上,兴奋不已地发出“啊-啊-”的喊声。

我们在州府住了四天。兴奋与激动之后,有些人心里犯起了嘀咕:昭觉城太小了,真是“一灯照全城”,“一家煮肉,全城闻香”。公路是泥巴路,车子一过,尘土飞扬。路上行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边的建筑,大都是矮小的土坯房、瓦板房,我们戏称“昭觉的钉子(指瓦板房上压的大石头)一颗有几十斤重”。晚上没有路灯,没有商店,也几乎没有行人,全城一片漆黑,一片死寂。老乡,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打赤脚,据说冬天脚冻裂了,就用针线缝起来,减轻行走时的疼痛;身上穿的察尔瓦、百褶裙破烂肮脏,据说从来不洗;有的在地上坐着啃荞粑、包谷粑;有的几人一堆传递着喝一碗酒,手脸都脏得发黑,据说也是从来不洗,因为怕洗了后荞子、麦子就长不好。真是贫穷、落后、愚昧得无以复加。

这一切,与车水马龙、文明富裕的成都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而自己今后就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真是不可思议,不敢想象。于是乎困惑、彷徨、落空、无奈等负面情绪一起涌上心头。张发云、马长珍等几个年龄小的女生,竟关上寝室门大哭起来。这时带队干部立即分别与她们谈心,用自己离家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循循善诱,开导启发。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们住地的大门上、墙上贴满了这些小同志在成都时历次用大红纸写的决心书,原来它们还是带队干部让成都方面空运来的哩!

重温出发前的决心,使大家坚定了扎根凉山的意志。我们观看了州文工团的精彩演出,什么《奴隶之歌》、《红披衫》、《快乐的诺苏》、《阿哥追》、《全家福》、《修路的大哥卡沙沙》……观看了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又与社干部、社员代表座谈,更重要的是,我们12日专程谒拜了烈士陵园,并向其英灵庄严发誓:“……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在烈士们洒下鲜血的这块热土上,洒下我们的热汗,用它来浇灌这片热土,为它美好的未来奉献我们的青春和智慧;我们要踏着先烈的足迹,走到共产主义。”

15日,我们跳坝点的17名男女知青,在队干部和送行的县干部带领下,出城向目的地前进。当时六个知青点中,跳坝离城最远,还隔着一条昭觉河。来到河边,隔河眺望,跳坝队就在对面的半山坡上,坡后是渐渐高上去的大山。喜气洋洋、笑容满面的社员早已在山坡上敲锣打鼓迎接我们了。年轻人争抢着帮我们背行李,全队男女老少一路夹道簇拥着我们到达住地。那是全队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两栋土坯瓦房,有一个大小适中的晒坝,是全队开会的场所。坝子打扫得很干净,上面还堆放着两大堆社员们为我们准备的柴火。另两方,一栋是一个老阿妈的住房,一栋是一个巴底(单身汉)的住房,坝子就在这四栋房子的包围中,像一个小小的四合院。

在欢迎会上,队上用早已宰好的牛羊、杀好的猪鸡为我们接风。我们与社员频频举杯,并且第一次品尝了彝族待客的坨坨肉、杆杆酒、酸菜汤以及那没滤过的豆渣……那天夜里,在彝家山寨的新家里,在木板搭成的连铺上,我们睡得特别香。

刚下队时,国家发给我们每人每月六元生活费(三个月后改为三元),供应粮食30斤,肉一斤,清油半斤(一年后全部取消)。开始时,我们仍能每月打一次牙祭,平时还可以买点最便宜的莲花白来当菜,买一点干海椒和盐来调味,油则少得可怜,后来就只有以洋芋为菜了。再后来,就产什么,吃什么,除少数大米外,只能以洋芋、包谷、荞籽、燕麦、黄豆为主食了,副食基本上没有。由于劳动量大,油荤奇缺,几乎人人吃不饱。然而马长珍等小女生就是肚子再饿,对洋芋等粗粮仍难以下咽,经常把洋芋坨坨送给男生吃,自己只喝一点黏稠的洋芋汤汤。看着这一幕,我都有点怀疑“饥不择食”这句成语了。小女生曾红麟吃了粗粮后,一直不消化,天天拉稀……社员视粮食为命,自留地里也种粮食,不种蔬菜,他们是可以只吃洋芋等粗粮不吃蔬菜过日子的,我们则实在不行。有一次,我们用洋芋向凉山铁厂的“改右学习队”换了些莲花白来调剂一下生活,被队长大骂一顿,说我们“傻”,“不知道过日子……”

后来,我们向社员学会了做嘟拿粮(又称连渣菜),并学着社员们薅包谷时,将杂生其间的野菜扯起来,择洗干净,加在嘟拿粮里混着吃;向社员学着吃海椒盐巴水蘸洋芋;把包谷加工成粉,粗的作包谷饭,细的炕包谷粑;把荞籽脱壳打粉后,蒸窝窝头、煮荞粑粑;把园根叶煮了,沤酸,晾干做酸菜;并粗细搭配,变着花样吃。半年后,我们不但能在集体户中做到收什么吃什么,还能到社员家做客,与他们同吃一锅饭了。其中,我们最喜欢吃的就是他们做的嘟拿粑,于是社员们做了嘟拿粑或什么其他好吃的东西,总爱请我们去家里分享。

刚下队时,我们听不懂彝话,更不会说彝话;大多数社员也听不懂汉活,不会说汉话。

互相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严重阻碍着我们与彝族群众的融合。只有转业军人马忠全、会计曲木新尔和个别小伙子会汉话,他们成了当然的翻译。在劳动生活中,每当社员用彝话说什么,我们就不约而同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就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翻译。我们想说什么,就问他们用彝话怎么说?比如“今天干什么?”彝话为“额捏虾苏?”于是每天早上,我们见队长就问:“队长,额捏虾苏?”我们还彝汉话互译编成歌谣,比如:吃饭就是渣子苏,睡觉就是依里古,要问你们哪里去,彝话里面叫卡波。有时,我们又将彝话说成俏皮话,比如“快点来”,这话是“嘿几木哪”,为了好记,我们就俏皮地说“海椒不辣”,一下子就记住了。有些女社员总爱问我们“阿母额额?”(想妈妈吗?)我们先马上重复一遍,接着答“阿额”(不想)或“额”(想)。开会时,大人们爱说:“阿衣,躺沙!”我们也马上重复一遍,并通过翻译知道是“小孩,别闹了”。我称之为重复记忆法。我还特地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常用彝汉话互译,一有空就拿出来读、背、记,就像在学校时学外语一样。大约过了半年,我们就可以彝汉话夹杂着说“团结话”了。有时,还外加手势比画。

一些年轻社员也向我们学汉话,说“团结话”。比如“休息一会儿”,说“一领领休息”;“心肠很好”,说“心肝瓦九瓦”;“身体好”,说“各博好儿好”……工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我们就可完全甩掉翻译,流利自如地与社员交谈了。闲来无事,走村串户,夜深人静,听老木苏(老年人)讲故事都没有问题了。我们与社员更加亲密无间,自然也就不再孤独寂寞了。

插队落户当农民,对我们这些大城市的少男少女来说,确实够呛。我们生来就没下地劳动过,什么栽秧子、割谷子、收麦子、薅包谷、挖洋芋……从来就没有干过,完全是陌生的。就说脱鞋下水田弯腰栽秧吧,已经让我们腰杆胀痛得难以忍受了,更何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栽出来的秧子还不合格哩。因为不得要领,不是浮秧,就是五爪秧,还不成行,且速度极慢,跟不上趟。有一天出早工扯秧子,一条受惊的水蛇四处乱窜,吓得女生们大声尖叫,慌乱成一团。还有一天下水田栽秧子,我发现两条小腿肚子钻进了五六根蚂蟥,用力拍打得生疼后,蚂蟥终于退了出来,但立即鲜血直流,令我胆战心惊。当时的心情,真是一言难尽。薅包谷不是杂草除不干净,就是把包谷苗判了死刑;挖洋芋也常把大得爱人的洋芋挖烂成一分为二;割谷子也笨手笨脚,常留下一根根稀疏地立在原处,戏称烧香拜佛。割麦子时腰和腿胀痛得不行,干脆跪在地里割,而且人人手上先是磨出了血疱;继而破了,血流不止,疼得钻心,最后变成老茧子。背包谷、洋芋上公粮,挑大粪,令双肩出血、发肿、掉皮,疼痛难忍。但活路还得天天坚持干下去,没办法,我们喊出了“扁担压痛扁担医”的口号,也就是以毒攻毒吧。嘿,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灵,由于横下一条心,咬紧牙关拼命干,疼痛反而减轻了许多,甚至消失了。

有一次,我背了一大背洋芋,小心翼翼地从山上下来,刚走上水稻田坎,一不留神,左脚踩虚了,陷在水田里,怎么也拔不出来,努力挣扎了许久,一点效果也没有。幸好男知青曾纪云路过,才用力把我拉扯上来。对这个力大无比的曾纪云,我真是感激不尽……劳作确实艰苦极了,天天的日晒雨淋,背太阳过山,我们不但脸变黑了,皮肤变黑了,手杆上、肩膀上都脱了几层皮。

所幸的是,社员并没笑话我们,嫌弃我们,而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们,鼓励我们,当我们有了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我们,使我们越来越信心百倍。在社员们的热情关爱和耐心帮教下,通过我们自己的刻苦学习与锻炼,一年下来,我们基本上学会了要干的所有农活,样样都整得起放得下了。

从我们下队到离开,彝族社员对我们都非常之好,他们常说:“你们离开家乡,离开爸爸妈妈,来到跳坝,跳坝就是你们的家,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诺苏(彝族)汉呷(汉族)一家亲嘛!”他们称我们“如如阿衣”(知识青年),给我们取彝族名字,什么木呷、木牛、呵呷、果子、阿母妞妞……我是自己取了“凉山雄鹰”,让他们翻译成彝话即“古火久什么”。

我看见一个十来岁的阿咪子(女孩),全身一丝不挂,一片黄泥巴色,只见两个黑眼珠子在不停地转动,心中不忍,便将自己的衣服剪短袖子、裤脚给她穿上。她高兴地连说:

同类推荐
  • 大地行吟

    大地行吟

    本书是马启智同志诗词结集,收录了诗词数十首,分为“海外旅痕”、“行色匆匆”、“大地情愫”三部分。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它们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 一片扁扁的阳光

    一片扁扁的阳光

    本书是孙宗信的作品集,用乡土文化的土腥味和充满哲思风格的凝练古色,来铺陈和描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农民思想观念的嬗变。
  • 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是著者张琳和李正荣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解析释迦牟尼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让读者在探知佛祖内心世界的同时,感悟佛教的博大精深。本书从释迦牟尼的出生、成长、修炼、悟到成佛、思想体系成形、传法旅程,到最后涅?,生动地记述了佛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 明天见

    明天见

    《明天见》是Pano的首部旅行摄影散文集。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巴黎罗马布拉格等九个浪漫唯美之城的旅行散文,不同于一般游记作品,Pano不但深入浅出地介绍城市风格特色,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建筑、风土人情娓娓道来,更是融入自己的个人生活与情感 ,如同一部部浪漫的纸上爱情电影;二是“你好,陌生人”主题的纪实摄影作品,记录着他遇见的陌生人们,萍水相逢,擦肩而过,或安静聆听他们的故事,遇见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三是他在巴黎生活的日记,记录着些细小琐碎的点滴日常、思悟感念,真诚敞开了一个大男孩敏感、善良的幽谧心灵。
热门推荐
  • 无上道主

    无上道主

    废物慕容辰东,被人打成重伤,但是意外的激活了前世的记忆原来慕容辰东的前世乃是无上道主级别的人物,只是不知晓为何陨落带着这个一生之中最大的谜团,修练着前世的功法,踏进九重天势必查清真相……同时不知多少美女、仙女、御姐、萝莉、纷纷向慕容辰东投怀送抱
  • 箫笙陌

    箫笙陌

    ?一转身,一个回眸,一个微笑,一段坎坷,造就了一段情缘。一支箫,一个信物,一场梦境,一个伤疤,成就了一段佳话。你是否还在原处等我回去?你是否还在回忆你我的童年?你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我?等我回来,重新开始我璀璨的人生!
  • 搜葫

    搜葫

    神气乃万物之源,一只成道的葫芦,贪婪的要将灵气大陆的神气吸干,遭到了灵气大陆强者的围杀,被迫自爆逃到地球。车祸身亡的少年,机缘巧合的同要返回灵气大陆东山再起的葫芦,达成一条互惠协议——搜葫之旅由此展开。PS: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一切支持!!!
  • 冬风暖过了骄阳

    冬风暖过了骄阳

    【新文:老师,你掉了一个小娇妻】欢迎各位收藏阅读。一不小心的忽略差点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过。她说:“肖阳,我真恨你那爱多管闲事的个性,如果你不多管闲事我依旧还是那个在别人羽翼下活的简单过的快活的安凉,如果你不多管闲事我就不会注意到你然后忽略掉了一个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人,甚至于我们分手也是因为你那该死的个性!”------“我相信你。”季临说。一句话,不浪漫不华丽,却让人很感动。如果说肖阳是骄阳,那么季临就是冬风,骄阳热过了冬风,而冬风则暖过了骄阳。幸好没有错过,拥抱着你把你当成是世界,我想我是最幸福的。
  • 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二:情商成就智慧(下册)

    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二:情商成就智慧(下册)

    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追求需要了解人生的轨迹,而成功则需要科学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成败,究竟是命运主宰的还是自己创造的。探讨与预测人生的发展,是一门学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生的未来是由现在的自我多种要素决定的。本套丛书集当代多家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系统地阐述了各种要素对人生历程的影响,它通俗易懂、体例活泼,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读者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与愉悦。人生测试,目的是为了创造美好的人生未来。愿本丛书能给读者带来发现自己的快乐,带来明天的幸福人生。
  • 豪门尊少:追捕逃命小倔妻

    豪门尊少:追捕逃命小倔妻

    酒吧初见,她是被人追捕的逃命小女人,他是霓虹闪烁间的翩翩佳公子。那一晚,她从来也没有想过她会惹上华贵冷酷的豪门尊少。那一晚,爱情的戏码拉开大幕,她想逃想闪想躲想藏想隐身,却终究没有逃过他的魔掌。当尘埃落定,转身再遇,她才知,真相竟是如此……
  • 都市丹仙

    都市丹仙

    沈南,千年前的炼丹宗师,渡劫失败。重生于滨海市,附身在一个因生活失意而自杀的青年身上。失传的绝世功法、各种神奇丹药再现当代修真界。且看重生的沈南纵横华夏,除恶降魔,成就绝世丹仙!
  • 瑜伽师地论释

    瑜伽师地论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作文集

    我的作文集

    大家一定怀念当初的那段美好的日子,所以,跟着这本书,去追寻那可爱的时光。。。。。。
  • 道家少年

    道家少年

    人最容易变的时候,就是踏足江湖,接触的人多啦,心也就活啦,对于一些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在意。有些事情,常常会出乎你的意料,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是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