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98300000002

第2章 为什么要安住在折腾中(1)

无常特征“如”字现

一切圣贤所证到的真实是“变化不定的”,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或者是其他的学科,一切是“变化不定的”是其固有的特点。如毛泽东说“世界是运动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等等,而佛教的观念则是用“一切是无常的”来描述。所以这些真理只是表现的手段不同,或者说所用的表达的名词不同而已。

佛教中有一个常用字“如”,如“如来”、“如梦”、“如幻”等等,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无常”的观念。因为一切事物是不稳定的、是无常的,所以就用这个“如”字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无常这一观念。比如“如来”这里的“如”字,加上来字之后就是好像来了,好像没有来,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果。

这和现代量子物理的理论是一致的,把物质一直往细小分解,分解到目前物理学认为最小的单位“夸克”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地方是空无所有,即使是好像有物质的地方“夸克”也表现为不稳定的状态。其特征是物质和能量的不稳定状态,用佛教的话就是用“如来藏”表示。

佛陀在世的时候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微尘。《楞严经》里说,把微尘再分得更小,小到“色边际相”,也就是说把最小单位的微尘再分得更小,小到了物质边缘。然后“更析邻虚”,就是说分到物质的边缘之后,再往小分,分到临近虚空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现象是什么呢?《楞严经》中用“空无所有,皆如来藏”来描述这个时候的状态,这就是说一切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即使偶尔表现为有的存在状态,也是不稳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这里的“如来藏”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现代物理的波粒二相性的特征——好像有物质又好像没有物质。这就是“如”这个字的描述效果。

其实佛教中的“如”字不光是在《楞严经》里的这个地方描述得非常精彩,在其他地方使用“如”字来描述不稳定性或者说是无常性也是非常多的。比如《金刚经》中的“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等等。佛教中最最根本的是“如来”两字代表了一切的显现。所以祖师有话说:“山河大地皆如来”,这实际上就是描述我们这个无常世界的。

这种对世界的描述与现代物理,尤其是量子物理的理论是完全吻合的。而且佛教不光是在物质方面把世界描述为“如来”,在精神方面也是同样的描述。就像物理学里面“薛定谔的猫”描述的未来不稳定一样,佛陀在很多时候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未来世界的不稳定。

比如有一个外道问佛,他说佛陀你的神通这么广大,那么你能否告诉我,我手上这只鸟在你回答我的问题之后是死还是活?(当时他手上抓着一只活鸟,他希望通过他掌握着鸟的生命来否定佛陀的神通能力,因为佛陀只要回答出死与活他都能够否定佛陀的答案。)佛陀当时刚要进门,他就在门口把一只脚跨进门,另外一只脚在门外回答这个外道的话说:“你能正确告诉我,我是进门还是出门我就同样能回答你的问题。”这就是一则非常典型的古老“薛定谔的猫”的描述,佛陀用他的智慧非常完美、善巧地回答了这个外道的刁难问题。

这样的问题在后来的祖师身上也发生过很多。比如赵州禅师与赵王和燕王相见时候的公案。当时两王见到赵州和尚之后,想给赵州和尚难堪就问赵州和尚说:“人王大?还是法王大?”这也是一个“薛定谔的猫”的问题,因为赵州和尚要是说人王大,那么赵州和尚就要向赵王和燕王礼拜。如果在这两王面前说法王大,很明显人头就会落地。而赵州和尚则是用了“在人人王,在法法王”八个字完美、善巧地回答了这一两难的问题。

可见,我们苦苦寻找的所谓“安身立命”的地方,就隐藏在不停地“折腾”的过程之中。

命中注定无常改

宿命的人总是在研究自己的命运,认为命中注定的有无问题是真实的。佛教从因果的关系来看,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是从无常的观点来看,这又是错误的观点。这样看来佛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那么正确的佛教观点到底是什么呢?因果还存在吗?

我曾经写过很多有关命运的日记,主要是讲在我们的生活中命运存在的因果关系。今天种了如是的因,明天的命运就会有如是的果出现,这是必然的。尽管有的时候会延迟或者是暂时看不到果,但是都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来说明了。事实上,这是非常科学的解释。

因为因果规律就是自然规律,是必然存在和运行的规律,也可以说是目前的科学认同的规律。尽管这个规律有的时候从眼前来看似乎还有些出入,但是从长久来看是不会有出入的。从这个角度看来,佛教是认可命中注定这一说法的。因为命运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也就是命中注定的。

换一个角度讲,佛教的最基本的真理是无常,也就是说一切的事物是变化不定的。那么这个与命中注定这一说法就貌似有些矛盾了。我在以前有关命运的日记里面也提到这样的事情,比如现世的人做好事却得不到好报,而做坏事的人却非常风光,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

当然,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有我们看不到的原因。归结为以前的因太强大,以至于短期中还在延续以前强大的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无常的原因。从长远来说,命运的流转还是会顺从因果规律的。只是当事人不知道延续目前这个情景的办法——转过来行善,兑现以前的善因得善果。

这实际上就是无常在起作用。因为一切是无常的,是变化不定的,所以,使得我们的命运由命中注定变化为可以自己掌握了。掌握的方法就是行善,兑现以前的善因得善果。这实际上就是从一个场景转变为另外一个场景了,或者说是由一个时空换到另外一个时空了。

这里面说明了两个大问题,一个固定不变的因果规律,一个是无常的变化不定。佛教的因果发展是按照在某个场景或者时空而发展的,所以在这个场景或者说时空,是固定不变或者说是命中注定的。当场景或者说是时空改变的时候,命中注定就被打破了。

从无常的这一点来说,我们知道要好好应用无常的法则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突破自己以前行为的规律,这样我们就能跳出循环,佛教叫轮回。比如命运这个循环,要想跳出命中注定的循环或者叫轮回,那么就要应用无常的法则,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跳出以往的循环或者叫轮回。

所以,佛教认为命中注定是对的,认为命运是可以把握的也是对的——只是场合或者叫时空不同而已。在命运的问题面前是如此,在其他的事物面前也是如此。要擅长于根据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善法去面对。这就是佛教教导我们的相当有操作性的修行方法。也可以说是佛教教导我们的“折腾”的方法与艺术。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面对命运等等一切的事物,我们就能成为一切事物的主人,就不会被一切事物牵着鼻子转,就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面,就能轻松面对我们这个人生,就能……这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来”两个字本来就是不确定。

无常未来不确定

我们简单了解了佛教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好像是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命运的问题。也知道了这是因为场合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无常的原因。无常不单单是佛教认识世界的真理,也是一切科学、哲学等等认同的世界是变化的或者叫不确定的真理。

在佛教来说,无常法则是广泛的,是永恒的。而因果报应则是佛教法则里面的一个子集。在特定的时空有特定的因果规律,在不同的特定场景或者时空,因果的规律是变化的。这不光是在佛教里是这样的,在科学来看也是这样的。科学就是在特定场景或者说是时空里的因果规律。

我们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说某个定理的时候总是说,在什么什么前提条件下,事物会表现为什么什么情景。也就是说科学是有前提条件的真理,或者说科学是在某个时空里面的真理。离开这个特定的时空,这个法则就不适合了,这是科学的特点。

事实上佛教和科学的特点是一样的,佛经中开头总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场所……”这实际上就是佛教无常表现为在特定的时空将会有特定的因果规律。因为在另外一个场所,佛陀可能就不是这样的说法了,真理是随着时空的改变而变化不定的。这就是无常的观念。

比如前面提到的,外道问佛他手上鸟在下一时刻是死是活的公案,这个公案不单单是体现了佛陀的智慧。从理论上来说,其实是无常的问题,是一切真理的体现。就拿现代的科学来说,这个公案和“薛定谔的猫”是非常类似的。因此,我们不要光从智慧的角度来看,应该更加深刻地从变化不定的无常角度来看。

有了无常的观念,按照佛陀教导我们的方式去行动,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因为不同时空,会有不同的因果规律,而佛陀教导我们的就是要按照不同时空,顺应不同的因果规律。这时,再从命运的角度来说,就明白了虽然是命中注定但又能被我们改造把握的道理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不光是在命运的问题上知道了注定与无常的关系。在其他的方面我们也将会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佛教中讲的神通问题,根据注定与无常的关系来说,神通也是不确定的。神通有没有存在?有存在是必然的!神通可不可依赖?不可依赖是明智的!

而且根据这个局部注定、绝对无常的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因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按照这个局部注定、绝对无常的规律运转的,这也是现代科学认可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学佛就要从这里入手,从无常入手,从有因果入手。这样我们就能轻松面对好像很矛盾的境遇。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无常与因果规律之后,我们就能轻松面对我们所面临的一切,知道如何处理无常与因果的关系。就能树立正确的信仰,就不会因为看不清楚问题本质而对佛教产生怀疑。从而坚定自己学佛信心,不会被好像自相矛盾的问题所迷惑。正确面对命运、神通等等佛教的概念。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佛教的科学性,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诽谤佛教。这是我们现代在科学教育下的人学佛的切入点,是我们理性学佛的根本。

认识佛教从“觉”始

想要进一步认识佛教,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佛?“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印度话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它含有自己觉悟、令别人也觉悟、时时刻刻对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确而彻底的觉悟等三个意义,凡是这三点都能做得圆满的,便尊称他为“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佛陀”。

两千多年前在恒河两岸传道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众生或者说是一切有存在形式的生命都能成佛。因为众生的本性和佛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只是众生都是“迷”而不能“觉”,或者“觉”得还不彻底。但只要自己愿意,又有正确的方法,众生最后终必都能达到究竟圆满的“觉”而成佛。

我们再进一步看看,什么是“觉”?字典中给出的“觉”的基本解释: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或者是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作用。佛就是这些感觉和意识时时刻刻都彻底觉悟的人。

从“觉”这个字来看,一切的生命都存在“觉”。因为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器官,都能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或者是: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一切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佛,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因为他们都可以做到彻底而圆满地觉悟。

佛教的经典告诉我们,一切生命的器官,对外界的感知是因为各自的存在形式不同而不同。但是他们能够对外界感知的能力是平等的,而且不会因为生命的形式不同而不同,同时不会因为生命形式的改变而不同。换句话来说,就是他们能够对外界感知的能力是不受生命形式中的成、住、坏、灭而变化的。

这就是《心经》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映射;是一切生命都能成佛的根据;是被称为法身、智慧、心、性等等很难理解的名词的内容;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主体。我们在认识佛教的过程中出现这些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觉的能力”来联系这些名词,这样你认识佛教就比较容易入门了。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做到时时刻刻彻底觉悟。因为我们要是时时刻刻都能够觉悟的话,我们就没有烦恼了;我们就了生脱死了;我们就成佛做祖了;我们就……我们要想学佛,要想认识佛教,就要搞清楚这个“觉”的含义,从“觉”这个字入手,逐步安住于折腾过程中,渐觉渐悟开发自己的灵光直至成佛。

众生与佛由“觉”说

佛教里常常说佛与众生没有差别,解释一下,就是佛是果地上的众生,众生是因地上的佛。这个解释很正确,但是用了因地和果地这两个词,就让很多对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头痛了。这是因为对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对因地和果地这两个词不甚了解,从而产生迷惑。如果我们用上文提到的“觉”这个字眼来描述就简单了,众生与佛的区别,就是佛是已经成就了的觉者,而众生是还未成就的迷者。

为什么用“觉”来描述就简单呢?因为每一个生命的“觉”有悟与迷之别,“觉”被悟圆满了就是佛,“觉”被迷了就是众生。在佛教里还有一个名词叫菩萨,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叫觉有情,就是觉悟了但是还没有觉悟圆满的生命。所以,从“觉”这个字入手就很容易明白佛教的名词了。

每一个生命都存在“觉”,这是平等的,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每一个生命的“觉”都有机会被悟(成为菩萨),甚至觉悟圆满(菩萨自利利他,行菩萨道,自利成佛,利他帮助其他生命)而成佛,这就是佛教所说每一个生命都能成佛的原因。

每一个生命对外“觉”的工具,就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这个“觉”的工具会因为生命存在形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拿我们人类来说,我们对外“觉”的工具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个器官。我们人类就是通过这五个器官对外界的接触而得到自己的“觉”。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觉”会是迷惑的了。因为我们的这五个器官很伪劣,我们就是被这五个器官骗得死死的。先拿眼来说吧,我们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大到宇宙,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什么?我们现在是靠望远镜看到一点点。小到微观世界,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靠显微镜看到一点点。

对于物质可穿透程度来说,我们常常就被“物质遮障(没有透射)”或者是“无法成形(没有反射)”而看不见。比如靠红外线和紫外线能看得见的东西,我们全都看不见。所以,物质排列得比较疏散一点,就会因为没有反射而看不见,物质排列密一点,我们就因为被表面的无法透射而看不见……等等,我们看不见的要占绝大多数。比如空气中的氧气等等我们就看不见;比如固体的内部我们也是看不见;总之我们看不见的多了去了。

同类推荐
  •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 老子智慧讲座

    老子智慧讲座

    本书介绍了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经》占据了十分特殊的位置,老子提出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国古典哲学这个体系的基础。
  • 读禅学领导

    读禅学领导

    在王帅专著的《读禅学领导》当中,并没有深奥的理论,也没有晦涩难懂的言语。《读禅学领导》这本书从一个个经典的禅学小故事入手,辅以简单通俗、耐人寻味的话语,并且结合了现代的领导方式和领导理念,从多个角度入手,给予现代领导者一首静心曲,让我们在迷失的道路上,追寻着这首美乐,找到成功的方向,体会人生的真谛。愿每一位现代领导者都能够从一个个经典的禅学故事,一句句开悟心灵的话语当中,体会到禅学中的领导精髓,而且运用到实际的领导工作中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愉悦、幸福,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思想上的升华。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 中华家训(第五卷)

    中华家训(第五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热门推荐
  • 我和皮特有个约会

    我和皮特有个约会

    神秘世界探索系列之三——神秘世界之妖魔世界如果有一天你走在校园中,突然被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你会怎么办呢?丁西西,一名普通学生,从她接了一通电话开始,她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丁西西被妖怪皮特带到了妖魔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怪,就在她以为自己会回到现实世界中时却被送上了祭坛,即将被处以“万魔焚身”……究竟丁西西能不能逃脱?能不能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她与皮特之间又会发生什么。
  • 为君沉醉

    为君沉醉

    一朝穿越,化为王妃,后宫钩心,妃子斗角,只博一笑,卿本佳人,为君沉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分身之旅

    分身之旅

    在遥远的星际空间有一群星际海盗,因为一次失败的打劫走上了一条惊艳的分身之旅!巨龙传说,佣兵工作,禁咒的威力,美丽的精灵。一切的幕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天地布局,主神和天帝在我眼里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我才是掌控规则的王!
  • 终极剿杀

    终极剿杀

    某军区特务连二级士官展力伟,在参加完最后一次沙漠反恐任务之后退役……在一次押运巨款的行动中,运钞车突然遭遇匪徒袭击,其他队员全部炸死,唯有展力伟冒险生还,因此被公安部门怀疑;为了洗清冤屈,他假装生病在医院逃走,然后偶遇当地副市长蓝田玉的女儿蓝小雅。而后,他又潜入与这起案件有关的矿场,结识到案犯之一三眼,三眼告诉展力伟劫持运钞车是银行行长高山一手操纵。随后三眼突然离奇死亡,高山也畏罪自杀,一切又陷入一个大的谜团。
  • 卉木萋萋

    卉木萋萋

    心地善良的枕书,于深山里救了一个男人,男人一切皆成谜,却走进了她柔软的心,暴雨之夜,他半是诱哄半是强硬地占了她的身子,与她互许了终身,然而意外顿生,男人下落成迷生死不知。四年后因缘巧合,她嫁给了与昔日之人一模一样的男人傅蠡——名震天下的大将军王,野心勃勃冷酷无情的傅蠡从来对情爱嗤之以鼻,一系列的猜疑、利用、危情接踵而来,郎心如铁,她征服不了戎马江山,也征服不了他。爱情和权利孰轻孰重?一个女人求爱的心路,几段缠绵纠葛的爱情。你可曾深爱过一个人?你可曾辜负过一个人?清风朗月长相忆,佩蕙韧兰早晚还。如果你欠了一个人的情债,也许根本无法用情来偿还的。------《卉木萋萋》群号:114722415。各位喜欢的朋友们入群慢慢聊。
  • 三国杀之传奇

    三国杀之传奇

    一位热爱三国的屌丝一次无意的醉酒后一个神秘的黑衣人一场奇妙的旅行一切……从这里开始!
  • 禁囚

    禁囚

    “什么时候你也学会了抹眼泪,博同情了?只是,苏恬,你这样的所作所为,只会让我更加的厌恶你!”她与他之间,她曾经一直以为,那个女人是可耻的第三者,却到最后,笑着发现,原来,那所谓的第三者,由始至终,都是她自己。人前,她与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伴他渡过高中,大学。他给了她至高无上的宠爱。甚至为她拍下价值八千万的真心钻石。人后,她是他的奴隶,她是他手中的提线木偶。她为着他心中的那个女人,承担着一切风险,陪他接触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肮脏。
  • 春痒

    春痒

    刚从大学毕业的糖芯,开始学着适应社会生活,在经历工作、友情以及突然而来的爱情上的时候,糖芯开始感到迷茫、不自信、悲伤,最终糖芯在经历了这些之后,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理解生活的真谛。
  • 诸天卡神

    诸天卡神

    新书诸天十脉已经上传,请大家多多支持(*^__^*)
  • 重生之浩劫

    重生之浩劫

    穿越!这么狗血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女主渊鸣夜的身上,当她接受现实时,却发现原来地球也是危机重重6月8日,KM病毒袭击了全球,人类在丧尸的的威胁,政府在数小时的会议中,组织了一支专门对抗丧尸的队伍,女主渊鸣夜也在意外中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