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97100000015

第15章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7)

部落的原始父亲尚不是后来被神化的那样长生不死。如果他死了,必须有人来接替。他的职位很可能是由他的幼子来承担的,这个幼子此前像任何其他人一样也是这个群体的一个成员。所以必定存在着群体心理转变成个体心理的可能性。必须发现这样一种转变易于实现的条件,正像蜜蜂把幼虫必然变成蜂王而不是变成工蜂是可能的一样,人们只能想象一种可能性:原始父亲阻止他的儿子们满足其直接的性冲动;他迫使他们禁欲,因而与他以及他们彼此之间产生情绪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他们性目的被抑制的那些冲动中产生出来。也可以说,他迫使他们产生群体心理。他的性忌妒和狭隘最终成为群体心理的原因。

无论谁成为他的继承者,也都有了性满足的可能性,并凭此提供了超出群体心理的方式。对妇女的力比多固着以及不需要任何延迟或积聚就得到满足的可能性,使得其目的受抑制的性冲动的重要性终结了,并允许他的自恋总是上升到充分的高度。在附录中,我们将回到爱和性格形成之间的这种关系上来。

我们可以进一步强调组成人为群体这一发明和原始部落的构成之间拥有的关系,因为这是特别有权益的。我们看到,就军队和教会而言,这种发明是这样的幻觉:领袖平等而公正地爱所有个人。但这仅仅是对原始部落的事态一种理想的重新塑造。在原始部落那里,所有儿子都知道,他们被原始父亲同样地摧残,同样对他感到恐怖。所有社会责任得以建立起来的这种同样重新塑造,已经为人类社会的下一种形式即图腾氏族预备了条件。家庭作为一种自然群体形式不可摧毁的力量依赖于这一事实:父亲平等的爱这种必要的预先假定,在家庭中可以有真正的适用。

但是我们甚至从群体衍生于原始部落中期待更多的东西。它也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群体形式中仍然难以把握和神秘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隐藏在“催眠”和“暗示”这谜一样的词背后。我认为在这方面也能成功。让我们记起,催眠有某种积极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但是这种不可思议性特征暗示着某种经历压抑的古老而熟悉的东西。让我们考虑一下催眠是怎样被诱发的。催眠师宣称,他拥有剥夺被催眠者的意志的魔力;或者被催眠者相信这种魔力对他起作用——二者都是一样。这种魔力(即使现在也常常被描述为“动物磁性”)必定是原始人视做禁忌根源的同样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头人和酋长身上发射出来,致使接近它们的人面临危险(神力[mana])。于是,催眠师被假定为拥有这种力量。他怎样显示这种力量?通过指令被催眠者无畏惧地正视着他。他最典型的催眠方法是用他的目光。但这正是令原始人感到危险而难以忍受的酋长的目光,正像后来上帝对于芸芸众生的目光。甚至摩西也不得不作为他的人民和耶和华之间的中间人而行动,因为他的人民不能忍受上帝的目光;当摩西从上帝那里回来时,他的脸闪闪发光——某些神力被传递到他身上,正像原始人的中间人所发生的情况。

的确,用其他方式也可以唤起催眠,如凝视一个发光的物体或聆听一支单调的声音。这是易于令人误解的,并为不恰当的生理学理论提供了机会。事实上,这些程序仅仅是起转移意识的注意并使它固定下来的作用。这种情境就类似催眠师对被催眠者说:“现在,你要完全注意我这个人;世界上的其余东西完全是无趣的。”对一个催眠师来说,说出这样的话当然在技术上是不得当的。它会勉强使被催眠者离开他的潜意识态度,并刺激他形成有意识的对立。催眠师要避免使被催眠者的意识思想指向他自己的意向,使得催眠师正在操纵的这个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似乎与自己毫无兴趣的活动中;但同时,该被催眠者实际上潜意识地把他的整个注意力集中在催眠师身上,并进入友好关系或者移情于他的态度中。这样,催眠的间接方法——像在诙谐中使用的许多技术程序一样,具有抑制精神能量的某种分布——这种分布介入潜意识事件的过程——的效果。它们就像凭借凝视或敲击的直接影响的方法一样,最终导致同样的结果。

费伦茨[1909]做出了一个真正的发现,当一个催眠师在催眠开始常常发出入眠的指令时,他就在把自己置于被催眠者的父母的地位上。他认为,要区分两种催眠:一种是用好话劝诱——他认为这是以母亲为模型;另一种是威胁——这源起于父亲。催眠中入眠的指令恰恰意味着命令被催眠者撤回对世界的一切兴趣,而专注于催眠师这个人。被催眠者就是这样加以理解的。因为睡眠的心理特征就在于撤回对外部世界的兴趣,睡眠和催眠状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就是以它为基础的。

通过催眠师采用的特有手段,他唤起被催眠者一部分古老的遗留物,这种遗留物也使得他服从他的父母,并在他与其父亲的关系方面体验到一种个人的新的生机。这样,被唤起的东西是极重要的且危险的人格观念——对这种人格观念来说,只有被动的受虐态度才是可能的,人的意志也将不得不受其支配。当单独与他相处、“注视他的脸”,似乎是一种冒险的事情。正是仅仅在与此同样的方式中,我们才能描绘原始部落的个体成员与其原始父亲的关系。正如我们从其他反应中得知,个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恢复这类旧情境的个人态度。然而,说催眠不管怎样只是一种游戏,一种对那些旧印象的不真实的复活,这可能是不合时宜的。要当心,在催眠中任何意志中止得太严重后果都存在着抵抗。

所以,群体形式的不可思议性特征——它表现在伴随这种特征的暗示现象中——可以公正地追溯到它们起源于原始部落这一事实。这种群体的领袖仍然是可怖的原始父亲;这种群体仍然希望被无限制的力量所支配,它极端地钟情于权威。用勒邦的话说,它渴望着服从。原始父亲是群体的典范,它以自我理想的地位支配自我。催眠恰好可以被描述为两个人构成的一个群体。暗示的定义仍然是:不是以知觉和推理而是以性欲联系为基础的一种信任。

(第十一章)自我的等级区分

如果我们概览今日的个体生活,同时记住权威们为群体心理学提供的相互补充的说明,面对揭示出来的各种复杂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失去尝试做出综合说明的勇气。每个人都是各种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许多方面受到认同联系的束缚,他根据各种各样的模范,建立起他的自我理想。因而每一个体都享有多样的群体心理,如种族心理、阶级心理、宗派心理以及民族心理等等。他也能使自己超出这些群体心理之上,以致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稳定而继续存在的群体形式——连同它们始终如一的和不变的结果,比起迅速形成且短暂的群体形式——勒邦曾出色地概述过这种群体心理的心理学特征来,对观察者来说就不怎么奇怪了。正是在这些过于短暂的仿佛置于其他群体之上的群体中,我们遇到了我们恰好确认为个体习性完全消失的奇迹,即使这种奇迹只是暂时的。

我们把这种奇迹解释为,它意味着个人放弃他的自我理想,用体现在领袖身上的群体理想代替它。我们必须校正地补充说,这种奇迹不是在每一场合都同样地大。在许多个人身上,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分离不是特别明显,二者仍然容易相合;自我常常保持它早期自恋性的自我满足。这种情况使得选择领袖非常有利。领袖常常只是需要具有特别显著和纯粹形式的典型个人特性,只是需要给人以强有力和更多力比多自由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强有力首领的需要,常常就会向他妥协,给他赋予在其他情况下他也许无法要求的支配权。而该群体的其他成员——他们的自我理想除此以外不会没做某种修正而体现在他这个人身上,则和其余人一起被“暗示”即凭认同作用所迷住。

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解释群体的力比多结构所能做出的贡献,回到了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的区分上,以及回到了使这种区分成为可能的双重联系上,即认同作用和把对象置于自我理想的地位上。这种在自我中区分等级的假定作为自我分析的第一步,必须逐渐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中确立其合理地位。在我《论自恋》一文[1914c]中,我综合了暂且能用来支持这种区分的所有病理学材料。不过可以期待的是当我们更深入地研究精神病心理学时,就会发现其更大的意义。现在,让我们反思一下,自我进入了对象与自我理想的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是从自我中发展而来的,外部对象与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之间的所有相互作用——我们对神经症的研究使我们熟悉了这种相互作用,很可能在自我内部这种新的活动背景上得到重复。

在这里,我将只遵循从这种观点看来似乎是可能的后果之一,因而重新开始讨论我在别处不得不搁置的一个问题。我们所熟悉的每一心理分化,都显示出心理功能活动的困难进一步加重,增加其不稳定性,也可能成为其崩溃的始点,亦即一种疾病的发作。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经历着从绝对自足的自恋到感知变化着的外部世界以及开始发现对象这样的阶段。与此相关联的事实是,我们不能长时间地忍受事物的新状态,我们在睡眠中经常地从事物的新状态回复到我们先前缺乏刺激和避开对象的状态。然而,我们的确是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着来自外部世界的启示,借助日夜周期性的变化,暂时抵消影响我们的一大部分刺激。这样一个阶段的第二个例子——病理学上讲是更重要的例子,却并不受制于这样的限定。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实现我们的心理存在分离成连贯的自我,以及分离成位于这个自我之外的潜意识和被压抑的部分。我们知道,这种新获得物的稳定性还显示出不断的动摇。在梦和神经症中,这样被排除的东西便会叩门,要求进入,尽管有抵抗作用防卫着它们。在我们健康地清醒生活时,我们使用特别的技能允许被压抑的东西避免抵抗作用,暂时接受它进入我们的自我,以便增加我们的快乐。诙谐和幽默,以及某种程度上一般的喜剧,都可以根据这一点来考虑。每一个熟悉神经症心理学的人,将会想到类似的不怎么重要的例子。但是我关注的是我视野范围内的应用方面。

自我理想与自我的分离也不能长久地保持,不得不暂时打破,这是完全可以设想的。在施加给自我的所有否认和限制中,定期性地违反禁忌是一种常规。这的确被节日制度体现出来。这种节日制度从起源来看恰好是由法规所允许的越轨,而节日的欢乐气氛则是由于它们所导致的释放。古罗马的农神节和我们现代的狂欢节在其本质特征上与原始人的节日是一致的,通常以各种类型的放荡不羁和对其他时候是最神圣的戒律的侵越而告终。但是自我理想包含自我不得不默认的所有一切限制,因为这种理由,取消这种理想对自我来说必然成为盛大的节日一于是自我可能再次感到满足。

当自我中的某些东西与自我理想相符合时,总是出现狂喜的感情。而罪恶感(以及自卑感)也能被理解为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的紧张的表现。

众所周知,有这样的人,他们心境的一般状态周期性地从过于抑郁经过某种中间状态波动到高度的宁静感。这些波动以非常不同的幅度显示出来:从刚刚可觉察的波动到抑郁症和狂躁症形式的那些极端的例子,后者对有关人的生活造成了最大的苦恼或损害。在这种周期性抑郁的典型病例中,外部降临的原因似乎不起任何决定性的作用;而就内部动机而言,与所有其他人相比,在这些病人那里也没有发现更多或更少的东西。结果把这些病例看作不是心因性的已成为人们的习惯。此刻我们将论及那些十分相似的周期性抑郁的其他病例,这些病例能够容易地追回到精神创伤上。

这样,心境的这些自发波动的基础是不得而知的。我们无法洞见躁狂症取代抑郁症的机制。于是我们自由地假定,这些病人是我们的猜想可以找到实际应用的人——他们的自我典范在先前特别严格地支配自我后,可能暂时地融入到他们的自我中了。

让我们记住清楚了的东西:根据我们对自我的分析,无可怀疑的是,在躁狂症病例中,自我和自我理想融合在一起,以致处于狂热和自我满足的心境并不被自我批评所困扰的这个人,可以享受他的抑制、他考虑别人的感情以及他的自责全部取消这样的欢乐了。不是如此明显但仍然非常可能的是,抑郁症的悲伤就是表示着他自我的两种动因之间的尖锐冲突——过于敏感的自我理想无情地谴责处于自卑和自贬错觉中的自我。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是在对新秩序的周期性反抗中——我们上面已做出假定——寻求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这些变化了的关系的原因,还是认为其他环境因素对这种变化关系负有责任。

转变成躁狂症(mania)并不是抑郁症状群(symptomatology)不可缺少的特征。有一些单一的抑郁症(有些一次性发作,有些再发性发作),它们从没有表现转变成躁狂症。

另一方面,也有外部降临的原因明显起病因作用的抑郁症。它们出现在失去所爱的对象之后,不是因为死亡,就是环境造成必然使力比多从该对象撤回。这类心因性的抑郁症能以躁狂症而告结束,这种循环能重复多次,正像似乎是自发出现的病例一样容易。因此,这类事态还有些模糊,特别是由于只有一些抑郁症的形式和病例得到了精神分析的研究。我们迄今只是理解那些对象被放弃的病例,因为该对象本身显得是不值得爱的。然后,凭借认同作用它在自我之内再次建立起来,并受到自我典范的严厉谴责。指向对象的责难和攻击以抑郁性自责的形式显露出来。

这类抑郁症也可能以转变成躁狂症而告终,以致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显示出这样一种特性:它独立于临床描述的其他特征。

然而我认为,把两种抑郁症(心因性和自发性的)共同归因于自我周期性地反抗自我理想,这毫无问题。在自发性抑郁症中,可以假定是自我理想倾向于展示特别的束缚,然后自动地导致其暂时中止。在心因性抑郁症中,由于受到自我理想方面的虐待,自我被鼓动奋起反抗——这种虐待是当与被拒绝的对象认同时自我所遇到的。

(第十二章)附录

同类推荐
  • 20几岁学点心理学

    20几岁学点心理学

    《20几岁学点心理学》内容简介:年轻人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并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在处世方面将会受益良多,它能让你洞悉世事,看清事物的本质,了解他人的内心,最终教你懂得与人和谐相处,使得生活与事业之路畅通无阻。90%的人知道心理学,但没学过;9%的人学过了,但不懂运用;1%的人不仅学过还能灵活变通,所以成功了。
  • 最神奇的心理学智慧(全集)

    最神奇的心理学智慧(全集)

    本书通过对各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发现、解决,揭示心理学中的各种定律和法则,使读者对心理学有一种大纲式的认识,也给处于现代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些心理自愈的方法和技巧。本书与市场同类书籍相比,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分别是。第一,角度非常全面,几乎囊括心理学的所有方面,包括成功、情绪、幸福、职场、管理、竞争、教育、情感,等等;第二,内容清晰凝练,同时还分有板块,思路观点一目了然;第三,语言风格清新有趣,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非常具有阅读性。
  • 18岁后闯社会,你必须懂点心理学

    18岁后闯社会,你必须懂点心理学

    本书主要内容为:闯社会先定位,你的青春不迷茫——18岁后认清自我必知的心理学常识,战胜世界的你,先从内心强大起来——18岁后要审视你的心理问题等。
  • 重口味心理学

    重口味心理学

    在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存在很多奇怪的人和事,如果你看不懂,那么很有可能糊里糊涂地被利用。本书便结合社会现实,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重口味心理现象,少了些小清新,多了些重口味,给大家新鲜刺激的阅读感受的同时,让你轻松掌握心理掌控术、读心术和攻心术。
  • 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这是一本有关社会心理学的通俗读物,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与严肃规范的学术论述结合起来,如丟自行车与所有物自我,超女现象与同辈群体效应、剩男剩女与三分之一效应等,通过对社会现象、文娱热点、时事政治等的解读,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生活化、故事化、趣味化,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社会心理学的著名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
热门推荐
  • 九彩祥云

    九彩祥云

    仙界无仙,魔界无魔。妖再无忌惮,横行与人间。人界各自为政。乱世,一个少年自大荒中走出……
  • 地狱养殖场

    地狱养殖场

    2673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宇宙灾难吞噬了东亚学院都市。夏尔很光荣地成为了文明战争中的一员,宇宙中各种不同的文明种族接二连三来袭。银河歌姬说:“夏尔,想要听我唱歌吗?”吸血鬼大小姐说:“夏尔先生,我能稍微品尝一下您的味道吗?”虫族女皇说:“夏尔,我们来繁殖优秀的后代吧。”夏尔脸红红的说道:“不要引诱我,我可是很有节操的。”这时一个未来少年在疯狂的文明末世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 风吹泪落之千年相恋

    风吹泪落之千年相恋

    唐虞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背后竟然会有这么多的故事,这样的遇见还有故事的揭开都让唐虞始料未及。从古代到现代,如此机缘巧合的遇见,分离,再遇见。人生变幻无常,面对这两个都深爱自己的男生,唐虞将走出什么样的选择?
  • 异界大富翁

    异界大富翁

    亿万富翁陈楚遭背叛,无意中穿越到潘多拉大陆,面对新人生与新机遇,他利用自己生平所学,抓住每个机会,继续自己的经商之道。当别人人还在为水源发愁的时候,陈楚已经铺好自来水管道。当别人为经济发展困扰的时候,陈楚已经建起道路收费站。当别人为某朝篡位谋划的时候,陈楚已经拉拢民意搞竞选。当别人为决斗趋之若鹜的时候,陈楚已经举办强者世界杯。当别人为战败铩羽而归的时候,陈楚已经派出装甲特种兵。当别人为运输业计算得失时候,陈楚已经海陆空三位一体。当别人为土地分配不均的时候,陈楚已经规划建设新城市。
  • 逆史承缘

    逆史承缘

    在一个群雄争霸的帮派时代,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各分雌雄,导致世界陷入生化危机。主人公从中也收获了爱情、亲情、友情。
  • 八卦战国

    八卦战国

    一部先秦史,上起三皇五帝,下至秦扫六合,文明在起源,国家在发展,思想在形成;一部春秋战国史,横跨东周列国,纵贯五霸七雄,三教与九流并存,英雄与骚客共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最强特工系统

    最强特工系统

    一个富家子弟遭遇绑架,却意外得到一个来自未来的特工训练系统,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外逃王妃

    外逃王妃

    穿越后被困深宫,逃出来后又被囚禁,她最重要的男人惨死他手,又被他送入妓院,她该恨他!可他又命自己的小妾不惜堕下胎儿作为自己解毒的药引,如此男人阴狠之极,谁爱上,便是万劫不复,但假若谁被他爱上,那必定无处可逃,上穷碧落下黄泉至死不渝!(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三界遗仙

    三界遗仙

    一段曲折离奇的旅游,未曾想到却是来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一段不为人的的仙侠之旅,未曾想到这是命运的初始,是否因此而一飞冲天位列绝巅。一路的悲欢离合,是寻找着古人的足迹,还是需要心灵上的那一点点的寄托。一段旷古的绝恋,是否能够感到苍天。茫茫的宇宙,何处去寻找一片那似曾相识的树叶,脚有多长,路有多宽。命运的枷锁,无形中紧紧的相连........
  • 隐身新娘(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隐身新娘(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