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01700000020

第20章 寓言故事(2)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意思在于揭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合理组合,才能取得胜利。团结的前提就是目标一致,彼此谦让,共同进步,以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

白头翁

从前,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没下过一滴雨。火红的太阳整天晒着。树木、花草都枯死了。雀鸟们也感到实在活不下去了,大家就在一起想办法找水。

有只鸟说:“湖边倒是有水,就是路太远了。大家看怎么办?”

白鹤说:“那好办!我们从湖边啄一条河道,水就会流过来的。”

大家都说这个办法不错,一致同意到湖边去啄河道。只有一只雀鸟怕辛苦,偷偷的把自己头上的羽毛染上了白色,对大家说:“我老了,头发都白了!哪能干得了这些事?”

大家拿它没办法,只好让它留下了。

雀鸟们开始到湖边啄河道去了。啄啊,啄啊,嘴都啄出血了、太阳炎热难耐,差点把雀鸟的羽毛烤焦了。实在是熬不过去的时候,它们就飞到湿润的地方去喘一喘气。就这样啄了七天七夜,终于在湖边啄出一条河道来。水沿着河道流过来。水流过的地方,草木转青,花儿开放。雀鸟们到处飞,到处唱,真是高兴极了。

只有那只染白了头的鸟非常苦恼。它飞不高,不敢唱——怕别人笑它,便把头埋了起来。它头上的白颜色洗也洗不掉了,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它叫做“白头翁”。

“白头翁”成为懒惰者和工于心计者的代名词。本打算工于心计,借机偷懒,处心积虑地想出“染白头”的良计,装作老态龙钟的样子博得大家的同情,并以此为借口脱离集体劳动,结果搞得自己狼狈不堪,成为真正的“白头翁”。这里,其他雀鸟与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永远都要相信劳动是光荣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勤于劳动,敢于创造,维护集体的利益,不要耍小聪明。

猴子摘苞谷

很久很久以前,在峨嵋山上住着一只猴子。

有一天,它跑下山来,信步走到一个菜园里,那个园子里种满了苞谷,苞谷已经成熟了,猴子看着满园子的苞谷非常高兴,就伸手摘了一个背在肩膀上,得意洋洋地往前走了。

一路上,它看到很多很多新鲜稀奇的东西。在路过的地方,只要它对那个东西感兴趣,都要停下来瞧一瞧,心里想着难得有一次下山的机会,它决定要好好的玩一玩,看一看,一定要带些好东西回山上去。

过了一会,它走到一片桃林里,桃树一棵接一棵,看不到边。而且,所有的树上都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猴子觉得这些桃子实在是太好了,就随手把苞谷丢在一边,爬到树上去摘桃子。

摘了桃子之后,它又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一个西瓜园。满园子的大西瓜又大又圆,馋得猴子是直流口水。它马上就把桃子丢在地上,伸手去摘了一个大大的西瓜。这时候,天渐渐黑了下来,猴子打算要回家去了,就转过身来,出了瓜园,背着西瓜兴高采烈地上路了。

在回去的路上,猴子走着走着,突然遇见了一只野兔子。它看着兔子蹦蹦跳跳,非常可爱的,就想要去逮住那只兔子,所以就又把西瓜扔掉了,急急忙忙地去追赶兔子。

可是,追着追着,兔子突然跑进了树林子,在树丛间跳来跳去,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猴子着急地在树林里到处找来找去,可不管怎么找都再也看不到那只兔子了。这时天已经黑了,这只可怜的猴子既没有追到兔子,也已经丢掉了西瓜、桃子和苞谷,它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了。

做事要专心,做事要持之以恒。问题的关键在于猴子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真正想的是什么,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不够专心,不能对一件事情坚持到底、持之以恒。

对待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样。首先,要确定明确的目标,而后对自己的目标要有耐性、要有恒心,不能见异思迁,否则将事倍功半。面对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更需要执着追求,才能取得成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小马过河

在一个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听了,高兴极了,连蹦带跳地说:“好啊!怎么不行?我很高兴能够为您做事。妈妈,什么事啊?”

老马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孩子,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突然前面有一条小河挡住了他的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站在河边,为难极了,心想:这河水有多深呢?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有多好啊!可是现在已经离家太远了,不可能再回去了,我该去问谁呢?他向四周望了望,看见一头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地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又跑回了河边,准备过去。这时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小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在河边上走来走去,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叹了一口气说:“唉!还是回家去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了甩尾巴,跑回家去了。妈妈问:“咦,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有一条河挡住了路,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是这么说的。可是松鼠却说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伙伴呢。”妈妈笑了,问道:“那么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头,说:“我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小马,你怎么还是要过河,你不要命了吗?”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一面说,一面下了河,小心地走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小马因为片面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第一次没有将事情办好,而第二次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从自身实际出发,亲身体验,才知道河水的真实深浅。这一点正是小马成功的关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轻信人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真理,因为真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亲身的体验,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实践,又可以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否则,只能一味的观望,平添烦恼。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敢于行动,勇于实践。行动胜于一切。只有行动了,才有发言权。

三个伙伴

在一个森林里,住着牛、驴和狐狸,它们三个是邻居,也是好朋友。

有一天,狐狸来和牛、驴商量,想出一次远门。

“听说要寻找幸福,就必须到深山里去,咱们三个结伴去,好不好?”狐狸建议道。

牛和驴同意了这个主意,它们就结伴出发,往深山里去了。

通往深山的路上几天前曾经有个猎人在此经过,猎人打死了一只老虎,把虎皮搭在马背上走路,不巧又遇到了一只狼,猎人将狼打死,把狼皮也搭在马背上。

夜里行进在悬崖边上,马失蹄将两张兽皮甩掉后,和主人一块儿跌进了深谷摔死了。

狐狸、牛、驴经过这里,看到了虎皮和狼皮,狐狸很有心计,建议带上这两张皮。驴很懒,说什么也不肯驮这两张皮,狐狸就去和牛商量。“牛老兄,只好麻烦你驮上这两张皮了。”

牛不解地问:“这两张皮有什么用?为什么一定要带上呢?”

狐狸很自信地说:“总会有用上的时候,我相信。”

牛很憨厚,没再说什么,就驮上了这两张皮。

三个伙伴又行了一段路,忽然发现后边有响动,原来是小虎和小狼出来寻找父亲,发现了狐狸、驴和牛的脚印,就一路跟踪过来了。

牛和驴远远看到了虎和狼的影子,吓破了胆。狐狸却很镇静,嘱咐牛和驴按照它的主意行事。

等小虎和小狼追到了眼前,牛对着狐狸喊:“这一只虎怎么够我吃呢,快去把它的儿子找来!”

驴也对着狐狸大声吼:“这一只狼我怎么能吃得饱,去把它儿子找来!”

小虎和小狼听了牛和驴的话,吓得掉头就跑。狐狸急忙让牛和驴躲在附近的树上。小虎和小狼跑了一阵,醒过神来,返回来报仇。在牛和驴躲藏的树下气得乱撞。结果,牛和驴被撞得跌下树来,压折了老虎的筋骨和狼的大腿骨。虎和狼吓得狼狈逃掉了。

镇静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心理谋略。镇静的适应性之所以如此广泛,其实质是一种内在心理机制与相关素质的外在体现,于镇静中思索谋事,能够剔除因慌乱失控的心理影响而导致的的对策失误;反之,则抑制思维机变的能力,使决策结果带有偏颇和不彻底性。同时,镇静可以稳定自己,威慑对手,从心理上压倒对手,从而使之未战先衰。

故事里,三个伙伴在狐狸的镇静指引下,克敌制胜,战胜了可怕的敌人,以弱胜强的关键就在于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具备镇静的心理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保全自己。

老猴种麦子

有一只老猴,看到农民每年都在地里种上大片大片的麦子,秋天可以收到好多好多的粮食,心想:“我为什么不照他们的样子也种点麦子呢,那样,我冬天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有饭吃了,不必再出去寻找食物了。”

猴子来到农民的田边,看他们怎么平整土地,撒种,浇水,施肥,然后收获一袋袋的麦子。猴子心想:“这也太简单了,我就到山里也开一块地,自己种庄稼,自己养活自己。”

于是猴子在家附近选了一块地方,用木棍把地掘了一遍,再把大块的土块打碎,还真平整的不错。然后,它学着农民的样子在地里撒上了麦种。

过了些日子,地里果真长出了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来,猴子高兴极了,见了别的猴子就不住的夸口,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你们看,怎么样?我种的麦子一点儿都不比那些农民的麦子差。”

其他的猴子见了,异口同声地夸奖道:“你真行!太了不起了!居然能种出这么好的麦苗来!真佩服你!”

老猴子更得意了,它不再去看农民们是怎么养护麦子的,只等着麦子成熟了好收麦。

这一天,老猴子闲着没事,就到一个大苗圃里去散步,远远地,它看到苗圃的农艺师正在给一片冬青树剪枝,一会儿的功夫,一片冬青树就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老猴子看到眼里,记在心上,它回到家里,决定把麦苗也修剪一遍,让麦苗也像修剪过的冬青树一样平整。

老猴子说干就干,它一鼓作气将麦苗全部修剪了一遍,自己站在地头,一边看,一边点头:“整齐多了,果然不错!高明!高明!”

老猴子又找来了其他的猴子,炫耀自己的本事,众猴子又好好地把它夸奖了一番。

麦子越长越高,已经抽出穗来了,老猴子到地里一看,怎么又长得参差不齐了呢?再修剪一次吧!

老猴子又不辞辛苦的拿起了大剪刀,把即将成熟的麦子修剪了一遍,这一次,把好端端的麦穗全剪掉了,老猴子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农民们收麦子了,沉甸甸的麦穗显示出又一个丰收年,而猴子的麦田里只剩下了麦杆。

老猴子看到农民种麦子,也不问青红皂白,别人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并没有考虑这些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己,所以到最后,当农民在修剪树枝时,它也忙着修剪麦子,结果,把好端端的麦穗全剪掉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模仿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弄清楚别人所做的具体事情之后,才能根据对象采取相同的措施,如果盲目模仿,其结果不仅无效而且是可笑的。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事实,一些人受暗示心理的影响,看到别人在学习,他们也学习几天;看到别人在实践,他们也赶紧参加活动,两个都想抓,结果都没有抓到,原因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自我的方向是什么,做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所以往往碌碌无为,无功而返。

没有主意的牛

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一头笨牛,这头牛一点儿主意也没有,别人说什么它就很轻易地就相信了,从不仔细地去想想。

有一天,笨牛正在草地上吃草,它一边吃草,一边摇着尾巴,为的是赶走牛虻,免得让牛虻吸自己的血。

一只牛虻在笨牛身边转了好一会儿,却怎么也不能靠近牛的身边,牛虻想了想,装作很亲热的样子对牛说:

“喂,朋友,你可真不怕麻烦,吃东西的时候还要不停地摇着尾巴,多辛苦啊!”

牛一边吃草,一边说:“还不是为了赶走你们这些血吸虫。”

牛虻说:“你这可是误会了,我们飞到你们身上为的是帮你们搔痒的,如果真的是顺便吸了一点您的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帮了您的忙总该有些报偿,您说是不是?”

牛不理牛虻,仍然吃它的草。牛虻见牛的尾巴仍然在不停地挥动,便又转起脑筋来了:“牛啊,有件事情我早就想告诉您,但怕您听不进去。”

牛抬起头,看了牛虻一眼说:“什么事?你说吧。”

牛虻说:“背地里人们都叫您笨牛,您知道为什么吗?”

牛气呼呼地说:“那到底为什么呢?”

牛虻说:“还记得去年夏天吗?那次老虎险些要了你的命,还不就是因为您那条该死的尾巴被树枝给挂住了吗?”

牛想了想,点点头说:“的确,那次真是好险啊!”

牛虻说:“这样一条招灾惹祸的尾巴要它干什么?趁早弄掉它。”

牛觉得牛虻的话有道理,于是,便去找老狼,请老狼将自己的尾巴咬断。老狼乐得有一条牛尾巴吃,张开大嘴,只几下就把牛的尾巴咬了下来。牛疼得直叫,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牛虻看到牛成了秃尾巴,乐坏了,急忙找来了一些弟兄,一群牛虻肆无忌惮地扑到了牛的身上,尽情地吸食牛的血,牛这才知道上了当,后悔莫及。

听取建议之前要看看是什么人提的建议,如果是心怀恶意的阴谋家,切忌不可盲目听从,而应揭露其阴谋,以免招来灾祸。

换个角度讲,如果自身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会被那些不正确的建议所误导的。

猫怕老鼠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老鼠怕猫,从未听说过有猫怕老鼠的故事,可这样的事情还真有。

从前,有个人因为家里有老鼠就养了一只猫,猫不但抓老鼠,还给家人带来了快乐,他便又养了几只,直到最后,养猫成了癖好。他家养的猫品种齐全,猫的皮毛颜色各异,大猫、小猫、老猫整天围着他转,足有一百多只。

猫养的多了,哪有那么多老鼠可吃啊,老鼠不是被吓跑了,就是被猫吃干净了。猫没有什么好吃的,就到处乱窜乱叫,闹得每时每刻都难以安静。无奈,主人只好买肉给它们吃。猫有了肉吃,就不再闹了,乖乖地和主人生活在一起。

这样下来,老猫生下了小猫,小猫一生下来,断了奶就吃肉,渐渐的,这家养的猫已经不知道老鼠是什么滋味了,也没有想过要去抓老鼠。

邻居家闹老鼠的时候,想到他家里有那么多的猫,就上门求助,想借几只过去抓老鼠。主人很慷慨地同意了,挑了几只强壮的猫给邻居家带回去。

过了一天,邻居家把猫给送回来了,十分沮丧地说:“你的猫根本就不抓老鼠,怎么回事呢?”

主人很纳闷,说:“不会的,我每天给它们喂的都很好,它们一个个长得多结实,怎么可能不抓老鼠呢?”

邻居说:“你最好自己亲眼看看就知道了。”

猫的主人半信半疑,带着猫随邻居一块儿到他家里去。

同类推荐
  • 走进历史深处

    走进历史深处

    本书突出记载了笔者走进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册“历史深处”时留下的思考和感悟。
  • 床尾的兰花

    床尾的兰花

    诗无定法,是写诗写到一定时候,忽然的了脱。了脱形式,如山巅的树,不在乎山风的方向,了脱内容,如大海的潮汐,不在乎岸边浊水。我崇尚自然、自由、自主的快乐写作,用诗的锹镐一天天一点点地挖掘内心的诗意。感而后思,动而后发,以真作我,以情动人。
  • 爻爻斋闲话

    爻爻斋闲话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要描述画家云巢和文涛夫妇二人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兴味盎然而不失天真,偶有机锋透露,却随性流出,如胸臆直抒,毫无雕琢痕迹,其中的闺房之乐,颇可谓当代《浮生六记》。书中所描绘的画家生活,关注植物,关注动物,关注天气,关注艺术,无市井气,无呻吟病,一任率真洒落,不计利害得失,远离都市的喧嚣扰攘,全然一片沉静的自得生活,在《浮生六记》式的闺房之乐外,又飘散着陶渊明式的田园清新之风。对忙碌拥挤的当代人,不啻为一泓洗濯心灵的清泉。
  •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一个偶然的机会,位于中国西部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这一旷世奇观立即震惊寰宇,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探寻,秦始皇陵园地下殉葬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去。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发掘、珍藏、展览的全过程,并以兵马俑军阵和陵园内外陆续出土的铜车马、百戏俑、石铠甲、文官俑、青铜仙鹤等珍贵文物为线索,全景式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风采。同时对这些国宝出土后发生的盗窃与侦破、人事纠葛与恩怨是非,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最为精彩动人的一部纪实力作。
  • 山中杂记

    山中杂记

    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是散文,她的散文常给读者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母爱和童真的内容占重要地位,她的散文文笔清倩灵活,清新隽丽。《山中杂记》就是用孩子般的天真、固执、极端的语气,谈“海”与“山”的比较,从颜色,从动静,从视野,从透视力,力争“海比山强得多”,甚至诅咒发誓:“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而对于诸如颜色的感受与思索却又是成熟的,在颜色的议论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的、历史的,甚至心理学的内容,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完全是现代的,文中描写“海”的文字,最能显示冰心的散文艺术个性。
热门推荐
  • 逐落异世不妖不娆

    逐落异世不妖不娆

    异世求生,她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却不想遭遇第十世情劫。青梅竹马、江湖豪杰、一国国主、清冷大神为得到她不惜混乱江山,践踏江湖。她,是该遵从天命乖乖等劫数还是逆天而上,翻手掌控自由?
  • 总裁哥哥,别碰我

    总裁哥哥,别碰我

    当冷酷总裁遇上傲气设计师,当三十大叔遇上二十萝莉,命运又该如何转动!他等了她七年,她又怨了他七年。再次相遇之时,她却对他丝毫没有记忆,且看邪魅的他如何一步步唤回她的记忆,让腹黑的她重回自己的怀抱。
  • 紫云阁楼

    紫云阁楼

    她,21世纪的新新人类,却因未婚夫和好姐妹的陷害来到了另一片大陆。他,一个人人畏惧的恶魔,却只对她一人温柔。
  • 中华上下五千年神仙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神仙趣话

    这些故事传达了中国人心目中对一切美好的向往:追求万物平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逍遥飘逸的神仙境界、长生不老……这些故事的流传让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长久不衰,让中国人在平凡生活中活出更多的乐趣。
  •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对复杂语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并且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伟岸磅礴,或快乐活泼,或风情万种,或诙谐幽默,但故事背后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和文化。本书取材广泛,着重选取实用性强,同时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每一个成语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 仙横神狂

    仙横神狂

    “奶奶个洋熊的,仙横?我更横!神狂?我更狂!”身具痞性的特种兵上官云昊在执行任务中灵魂穿越到龙飞大陆,附身到废物殿下身上,从此开始了宫廷争斗、修真、夺宝、奇遇、艳情......
  • 美男王朝

    美男王朝

    是预谋以久,还是命中早已注定的情缘,雨季杏花开遍山野的5月烂漫,玫瑰开满的爱情天空里,让爱情随遇而安吧!
  • 胎息经笺疏

    胎息经笺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法世界之一路披荆斩棘

    魔法世界之一路披荆斩棘

    这里是魔法的世界,这里是不可思议的世界,这里是幻想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看见五彩缤纷的幻想,在这里你可以看见人心的诡异变换。在这个世界,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就是像蝼蚁一样的生存,要不就站在金字塔顶端,而你又是哪种选择呢!且看,来自地球的外来者——江流儿,在这里是怎样挣扎,又是怎样走出血与骨的一条路。他渴望平凡,渴望朋友,然而,这是可以选择的吗?
  • 渡灵人之巫灵

    渡灵人之巫灵

    她叫巫灵,自打她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和奶奶相依为命,自己拥有阴阳眼,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从一开始的慌乱害怕到现在的泰然处之,这一切也要归结到一直潜心教导她御鬼驱鬼的奶奶。奶奶说既然上天给了她们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她们就要承担那份不一样的责任,所以她们便有了渡灵人的称号。奶奶还说过,其实每个执念太深的鬼魂大多都是生前可怜之人,让她能帮的就尽量帮一下。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看得太多,她做不到像奶奶那样总是无怨无悔的去帮助那些执念太深不愿离去的鬼魂,她只知道人心不轨,幽魂不散。作为渡灵人更不是她自愿的,那么,一切就得照着自己的来。(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