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9400000018

第18章 灵魂之伴侣 (2)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都80岁的人了,还在为爱情伤愁。

2007年的冬天,我经历了一场感情的变故,不知道每天要哭多少次,走在雪地里,心中也眼泪翻腾。

文学里形容:“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在那时那刻,才知道那是假的,心碎是没有声音的,那一刻,甚至连呼吸都停止了,我只感到胸腔的沉默,我知道那里正在发生变化,那不是痛,是一种扭曲,那是无法形容的悲伤之感心碎的时候,尤其感到心的存在。后来,我在一个访谈中,无意间看到了这句话——“我都80岁的人了,还在为爱情伤愁。”于是,马上感到了安慰,一下就好多了。

我去找说这句话的人,原来他是个画家,叫弗朗西斯·培根,他是英国人。我去网络上找他的画来看:一个全身沾满血迹的人,躺在床上。一只被屠宰的动物的某个部位。一个坐在椅子上狠狠抽烟的人,一个脚边堆满报纸的裸体的男人,一个双眼直瞪着空白窗帘的男人,一个穿背心的男人斜靠在脏的红色沙发上每一个人,动作和姿势都传递着痛苦的感受。有人说,培根的作品是人心灵极度痛苦、寂寞的表现。是的,也许只有如此,他的画才会如此震撼人心。对没有任何寂寞体验的人来说,他的画是可怕的;对一些历经痛苦的人来说,他的画是亲切的。

这个令人不安的艺术狂人,他一定有很多不堪的个人经验,他的内在一定极度痛苦,一定有过深刻的精神危机,所以,才会有这些幻灭的,甚至兽性的画作出现。

1971年,法国的《艺术鉴赏杂志》(Connaissancedes Arts)说,弗朗西斯·培根,已经可以名列当今十大重要画家之首。很多人因为写出了评价他不凡的文章而出名。他自学成才,研究过尼采的著作,他的绘画风格,从早期到成名,从来没有太大的改变,非常一致,这说明他一定有着非常坚定的、不容易动摇的世界观。

“真正的画家不是按照事物实际存在的样子来画它们,而是根据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来画它们。”

“我总是期望自己尽可能地做到把事实直接地、未经修饰地铺陈在世人眼前,然而,当事实的真相赤裸裸地摆在眼前时,人们往往又觉得可怕骇人。”

1909年,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成长于英国,因为从小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他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去上学。

1927年,18岁的培根离开家,去了巴黎,他在巴黎参观了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9年,他回到英国,在伦敦租了一个画室开始画画。在刚开始的两三年里,他不断练习素描和水彩画,很快,他的画被人买回去装饰家里的墙壁,或者拿去设计地毯。他笑称自己成了一个“二流的装饰画家”。

后来,他受到毕加索的影响,作品开始变化,趋向怪异和超现实的特色,从此开始了真正属于他的艺术生涯。他开始画他最擅长的——人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以及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

1944年,培根完成了他的第一幅成熟的作品——以基督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这个作品由三联画构成,画面令人惊惧。

那之后的作品,很多以“人的身体”为主题。人体常常是扭曲和变形的,但人身上的衣物和旁边的景物却是正常的。

后来,他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为本,画了50多幅《肖像研究》的变体画作品,生动有力地把教皇变为恶魔的形象。这些画尺寸很大,铺陈壮丽,传递极度的歇斯底里,给人留下很深的残酷和暴力的印象。于是,培根声名鹊起。

为了脱离传统的绘画程序,培根还做了大胆的尝试,他往一块大大的画布上甩溅上颜料,用这种方式来作画。他让自己的想象力在画面上驰骋。

1964年,培根住在伦敦东区的肯西顿公寓,一个叫乔治的人入室偷窃他的画作,被他发现了。没想到,他们两个人,从此开始了苦甜参半的恋情。

乔治是个男人,培根笔下很多强健的人体,都是以他的爱人乔治为模特的。

培根也是首批公开的描绘同性恋主题的艺术家之一。

也许艺术家的恋情注定不长久,很快,两个男人的激情也走到了尽头,乔治开始酗酒,越来越神经质,培根也越来越烦躁。

在一次聚会后,培根把另一个男人带回家来,把乔治关在门外,乔治在雨中站了很久。惶恐无助的乔治,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他好几次精神恍惚地爬上了楼顶,想要跳下去,但都被人救了下来。1974年,培根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举行个人作品回顾展,崩溃的乔治选择了在画展开始的前一天,服用了大量药物。乔治死了,培根为此自责不已。但他第二天,仍然需要像平常那样,微笑着和朋友周旋,在画展酒会上接受祝贺当他回到和乔治生活过的房间的时候,培根才落下眼泪,他拿起乔治的枕头,俯上去深深地呼吸,他只能安慰自己说:“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一切都会发生,一切都会死去。”

1992年4月28日,培根因为心脏病去世。

只是不知道,80岁的弗朗西斯·培根,在为谁而伤愁?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让人惊异的画家,受北欧怪诞风格画家的影响,擅用多变的技法有力地表现孤独、野蛮、恐怖、愤怒,以及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

金钱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颗能安慰我的心。

1938年的春天,一辆汽车停在了武汉蔡院街28号院的门口,一名清秀的女子敲开了28号院的大门。进门之后,这个女人说希望借用一下女主人的丈夫,陪她去医院堕胎。因为

当时的医院,堕胎需要有丈夫的签字。这名女子,叫王映霞,她真正的丈夫是当时著名的作家,郁达夫。关于这次堕胎,远在异地的郁达夫毫不知情。

1927年1月14日,在上海马当路尚贤坊40号,郁达夫在老乡孙百刚的家里,第一次见到了19岁的王映霞。

王映霞长得非常漂亮,气质非凡,第一次见到她,郁达夫就倾心于她。尽管那时,郁达夫已经结婚了,他和妻子孙荃还有了孩子。但是,这个一生都在大胆渴望爱情,追求爱情的人,当天就执意邀请孙百刚和王映霞外出用餐。

王映霞回到家里,他在日记里这样写:

“我今天遇到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被她搞乱了。这件事要极力地进行,我要跟她做永久的朋友。可爱的映霞,我在这里想她,不知她可也在那里忆我。”

而王映霞也对郁达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她还能回忆起,第一次见面时,他穿着黑色的羊毛袍子,脚上穿的是白丝袜和黑鞋,头发有些长,前额开阔,小眼睛,人很瘦,“乍看有一点潇洒的风度”。

郁达夫当时已是颇有名气的作家和诗人。他的短篇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国内文坛。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文化团体“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第二天,郁达夫又去了孙百刚家里,找王映霞吃饭。

第三天,他不好意思再去孙百刚家里了,就叫上另一个朋友周秦豪去吃饭,让他把王映霞约出来。

第四天,他又去找王映霞。

就是这样令人窒息的狂热追求。

后来,我看他当时的日记:“我要赶快写,赶快写。写了小说好去赚钱,赚了钱就去见王映霞。”觉得这个人,真的好天真啊!他爱上了她,就全然不顾自己已有妻室,更不在意朋友和家人的反对。

而此时的王映霞非常矛盾,虽然她十分仰慕郁达夫的才华,但他毕竟是一个有妇之夫。她在中学时,就看过郁达夫的《沉沦》,书里写的是那种苦闷与性压抑、自慰、偷窥、偷听、上妓院、投海自杀,让她觉得既震惊,又非常不好意思。

面对这个作家猛烈的爱情攻势,她虽然忍不住一点一点心动,但最后还是拒绝了他,并离开了上海,躲到了杭州。

遭受了挫折的郁达夫万分焦虑,给王映霞写去了一封情书:“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抛弃。”

信刚发出,他又追到了杭州,从上海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来来去去,不断地折腾。

这份狂热的追求,终于打动了王映霞,就在郁达夫灰心丧气的时候,王映霞给他寄了一封信,约他见面。

1927年6月,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订婚仪式,著名诗人柳亚子赠诗祝贺。其中的一句“富春江上神仙侣”传诵一时,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明星式人物。

为了表示对王映霞爱情的忠贞,郁达夫将自己已发表作品的全部版权赠与了王映霞。

婚后的生活,清贫艰苦,他们住在贺德路嘉禾里,房租每个月8块钱,没有电。

接受过新教育的王映霞也并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因为嫁给了郁达夫,她开始有机会和一些文坛的朋友接触,经常出去参加一些应酬和聚会。

1930年以后,郁达夫主编的刊物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他的许多社会评论和文学作品都被禁止发表,笼罩上海的白色恐怖气氛和窘迫的经济状况,让郁达夫感到精神极度压抑,于是他决定把家搬到杭州。

1935年秋,郁达夫花尽全部积蓄,用16000多块钱在杭州建造了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风雨茅庐”,希望它是乱世之中的桃源住所。郁达夫深居简出,每天就是读书、写作、会友,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但是,到了杭州的王映霞凭借自己的美貌和优雅谈吐,迅速成为杭州上流社会社交圈里的明星,她开始不断带朋友回家来玩,郁达夫亲手搭建的“世外桃源”,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社交场所。

同类推荐
  • 广告大王大卫 奥格威传奇

    广告大王大卫 奥格威传奇

    本书通过介绍大卫·奥格威一生的传奇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忠实·勤奋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4)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成吉思汗传

    成吉思汗传

    或许在我们眼中,成吉思汗只是众多成功帝王中的一个,但谁又能想到在外国,他却是众所周知的“一把手”皇帝。本书作者殚精竭虑,用细腻的笔触深刻地表达了成吉思汗从崛起到成功的每一个过程,行文幽默,风趣自然。
  •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本书综合大量曾国藩遗留的著述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及实践经历,以及他同他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政治观点、治军方略、学问之道、文学创作、教育思想、外交思想等诸多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曾国藩其人,探讨分析了他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在最后附录了130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研究评述,力图让世人对曾国藩有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与客观的评价。
  •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精选古今中外近百位在人类历史 上做出杰出贡献并有着巨大影响的名人,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艺术 等各个领域。每一位名人的小传不仅概括性地介绍了其生平、影响、成就 以及后人的评价,还收录一两则极具代表性的趣事轶事,立体展现名人的 个性气质与人格特征。《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史 料力求详实,内容全面,侧重于展示名人的进取精神,为人们了解名人, 走近名人提供了一扇最便捷的窗口。
热门推荐
  • 人死为大

    人死为大

    我叫金乾。3岁克死母亲,6岁令父亲发疯,11岁抚养我的外公外婆又双双因我而死。我出生的时候,伴随有红云现世,道士说我命中带血,会克死身边的人,必须娶一个厉鬼为妻,方能以毒攻毒……
  • 8种成功能力

    8种成功能力

    本书介绍了走向成功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开发潜能的能力、坚韧的意志力、创新的能力等八种成功的能力。
  • 落花尽情依然

    落花尽情依然

    前世,她是一名冷血无情的杀手,没有温暖,亦无情爱;此生,她不求能遇到一个能与她厮守一生的人,只愿,做一个平常人,不卷入那危机四伏的朝堂中,安稳地度过那短暂的一生。只是......连这样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吗?
  • 霸宠拜金妻

    霸宠拜金妻

    她竟在二十一世纪遇到一个穿越男?还是个武功高强、身材一流、权势滔天的主!他挑黑帮,斗匪徒,直至坐上商界龙头宝座!要多man有多man!可为毛有人传他断袖?哈,没想到这古人也赶潮流?她开始对他感兴趣了!
  • 柔情蜜意都是你

    柔情蜜意都是你

    第一本作品,本文全本免费,但是由于我有点小懒,更新速度就没有那么及时啦,谢谢支持鼓励我的小朋友们~爱你们么么哒~
  • 弑天邪尊

    弑天邪尊

    第01章私生子天穹大陆,大乾王朝,燕都城。作为燕都城第一大世家,南宫世家当之无愧。
  • 末世盗贼玩家

    末世盗贼玩家

    带着游戏中盗贼的职业系统穿越到末世之中,潜行于黑暗阴影,无情锋刃收割一只只丧尸头颅,来去无形,潇洒如风。对别人而言,末世的丧尸是恐怖的,对李思文而言,一只只丧尸便相当于升级所需的经验值,技能书,以及神秘道具。咦,前面那么多人逃命是为什么?有一只恐怖的九阶丧尸?太好了,杀了它,看看能爆出什么好东西。啥?有许多丧尸小弟护卫?不怕,看我顶级潜行,虚空行走……
  • 新史学讲演录

    新史学讲演录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历史研究的观念和手段却与日俱进。本书据著者近年在北京大学等校的讲演写成,阐述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史研究的种种趋新的倾向:一、突破“大写历史”的理念和以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中心的方式;二、注重以往史家所忽略的“边缘”层面,提倡“自下而上”的新文化史的研究;三、倡导“记忆研究”,将普通人对过去的口述回忆纳入历史研究;四、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全球史的写作,以求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拾、重建史家叙述历史演变、诠释历史走向的传统。
  • 探险记系列4

    探险记系列4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安第斯山……浩瀚宇宙,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神秘所在的探险,依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是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在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一些同学却视为畏途,兴趣淡漠,这使一些教师、家长乃至专家、学者大伤脑筋。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学习钻研的冲动,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中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体会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