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5700000012

第12章 曾国藩疏奏、书信兵法思想(11)

公元前279年,齐国大将田单曾凭借即墨一座小城,靠老弱残兵,打垮兵车万乘的强大燕国,但他用了整整3个月却没能攻下小小的狄邑。为此他特意前去请教鲁仲连,想问清楚其中的原因。鲁仲连说:“你在即墨作战时,坐下来就编车袋,站起来就拿铁锹挖战壕,给士卒们做榜样。将军有牺牲的决心,士卒也没有偷生的念头,上下一心,“呼吸相顾,痛痒相关”,他们跟你一样与敌人拼死战斗,这就是当年你能打败燕军的原因。而现任呢,你是相国,有租赋供奉,有享乐欢娱的地方,金带围腰、驱车跃马,一味贪图享乐,全无牺牲的决心,士卒怎么能和你一起效命呢?”田单听了此话,立刻醒悟。第二天,亲自出马,身无士卒,以鼓舞士气,身临战场,不顾个人安危,站在矢石如雨之处,擂鼓指挥,齐军将士个个奋勇,很快便攻下了狄邑。

公元75年,汉将耿恭驻守柳中城(今新疆鄯善以西)。当时正值汉明帝驾崩,章帝新立,国有大丧,救兵不至。匈奴兵至与车师叛乱军合攻耿恭,形势极端险恶。耿恭镇定自若,率众御敌。他与士卒推诚相见,誓同生死,食尽穷困,就煮钟弩,吃上面的皮革。虽然如此艰苦,士卒也无二心,毫不动摇。仅剩几十个人还顽强抵抗,一直坚持到公元76年,救兵来援,胜利而还,幸存者仅13人。

与士卒同甘共苦,上下一心,可以取信于士卒,以一人之心,争取万人之心,精诚团结,英勇作战,历史上这一类的战例很多,因而历代将帅都把它当作治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

同时,除了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之外,士兵与士兵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也应加强团结,共同对敌,才能同舟共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孙子兵书·九地篇》云:“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同舟共济”本来的意思,只是大家同乘一条船过河,而这里则是指在遭到敌人攻击或遇到困难时,兵士之间,部队之间应当彼此互相救助,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以克敌制胜。孙武用它来说明军队在作战时,犹如同乘一条船而遇到大风,必须互相救助。“率然”是传说中的一种蛇。《神异经·西荒传》载:“西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晋书·孙绰传》载:“若身手之救痛痒,‘率然’之应首尾。”传说这种蛇多聚于常山。常山,即恒山,主峰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为我国五岳中的北岳。西汉时,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改为“常山”。到了北周武帝时,又改为恒山。《神异经·西荒经》注:“会稽常山最多此蛇。”孙武设问,军队打仗可不可以使之像“率然”这种蛇一样,攻其前而后至,攻其后则前至,攻其中则首尾至。回答是肯定的。现称为“同舟共济”,即在共同面临危难时,共同对敌以求必胜,提挈三军若使一人。

《黄石公三略·上略》云:“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云:“地利不如人和。”明朝张居正说:“和,则一可当百;不和,虽有众,弗能用也。”古之用兵,强调将与兵团结一致,强调使三军如使一人。在强调部队团结一心与“同舟共济”的要求是一致的。

同舟共济,从孙武的原意讲,并非是说使将帅和士兵自觉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而是把军队置于不得已而互相救援、奋力拼杀的境地。相互仇恨的人同乘一条船遭遇风险时,尚能相救如左右手,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战场上,有组织、有约束力的军队就更当如此了。这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携手若使一人”的状况,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将帅用兵的方法。在当时的战争中,把战士赶到战场,“如登高而去其梯”,上得去,下得来,能进而不能退,像赶羊群一样,趋来赶去。而且,孙武、孙膑、吴起,以及曾国藩这些军事家,都强调不惜杀戮大量士卒来驱使部队作战。士卒惧怕严刑,惧怕涉及家庭利害,因而不得不奋勇作战。另一方面,古代作战,常会大量杀害俘虏,败也不免一死,不战则必死,后退则必死,战则有求生之可能。在这种情势下,只有“同舟共济”,共同对敌,才有生之契机。因而,孙武所强调的“同舟共济”,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性质。

公元450年,沈璞守盱眙(今江苏盱眙),南朝宋将臧质兵败,要求入城。幕僚认为,城里地狭人多,若再接纳败军,恐造成负担,故主张闭门不受。沈璞却说:“舟楫之计,固已久息,敌人的残害,古今未有,屠剥之苦,众所共见,就是那些幸存者,也要被驱赶到北国去做奴婢,臧质的士卒当然害怕啊!”因此,沈璞认为应该同舟共济,共同退敌。于是开门接纳败退的部队,合兵一处,共守盱眙。魏军进攻,三旬不下,只好烧掉攻具而退。

显然,这和当今社会在治军问题上所强调的“同舟共济”有很大不同。我们强调的是将帅士卒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情同手足。要求每个人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严格执行命令,树立密切协同的思想,形成完整的战斗力,以克敌制胜。

十八覆江岷樵中丞

【原文】

来示,论兵勇短长,最为切当。仆于二月间,复魁太守书有云:“岳王复生,或可换孱兵之筋骨,孔子复生,难遽变营伍之习气。”虽语涉谐谑,实痛切之言也。今欲图谋大局,万众一心,自须别开生面,斩新日月,专用新招之勇,求忠义之士将之,不杂入营稍久之兵,不用守备以上之将。国藩之意,盖与阁下若符契耳。添勇六千之说,昨因令弟达川,带勇一千进省,即令其先将此勇赶紧赴皖,以备阁下爪牙之需。其余五千,须俟船炮办齐,水陆并进,乃可有济。省申诸友及璞山之意,皆欲急急成军以出。国藩思此次由楚省召勇东下,一以为四省合防之计,一以助阁下澄清之用,必须选百练之卒,备精坚之械,舟师则船炮并当,陆路则将卒并愤,作三年不归之想,为百战艰难之行,岂可儿戏成军!仓卒一出,人尽乌合,器多苦窳。船不满二百,炮不满五百,如大海簸豆,黑子著面,纵能迅达皖省:究竟于事何补。是以鄙人愚见,总须备战舰二百号,又辅以民船,载货者七八百,大小炮千余位,水勇四千,陆勇六十,夹江而下,明年成行,与麾下相遇于九江、小孤之间,万始略成气候。否则名为大兴义旅,实等矮人观场,不值方家一哂耳!明知阁下盼望此勇甚切,然速而无益,不如迟而有备。且阁下初到庐江,办宜将吏治民事,略为整顿,即陆路堵御,本境剿匪,有随身带往之勇,有达川绩往之勇,有李少荃旧练之勇,亦尚足资捍卫。想卓裁定,以为然也。

【注释】

江岷樵:名忠源,湖南新宁人,湘军将领。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后外迁至知府、湘北巡抚等职。太平军攻克安徽庐州时投水自尽。

谐谑:滑稽而略带戏弄之意。

璞山:即王鑫,璞山为其表字。曾国藩在整治团练之事时,曾协助共理。

苦窳:粗劣。

方家:原指深于道术之人,后指精通某种学问和艺术的专家。

哂:讥笑。

李少荃:即李鸿章,少荃为其字。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为曾国藩幕僚。

【译文】

来信说到官兵与湘勇的优点和缺点,甚为精辟恰当。我于二月间,给魁荫亭太守的信中说:岳飞如复生,或许可以使这些软弱散漫的士兵脱胎换骨,但假如孔子再生,却难以迅速改变军队中的恶习。”虽然这些话说得有些戏谑,但实在是切中时弊的肺腑之言。目前要谋划大局,必须万众一心,才能别开生面,改换天地;只使用新招收的乡勇,选拔忠义的绅士、文生作为他们的统帅,纯洁队伍,不混杂入伍稍久的士兵,也不使用过去守备以上的军官。我的想法和阁下的意见完全相符合!需要增加6000湘军的事情,昨天因为令弟达川带兵1000员进省,当时即已命令他将这支部队迅速带赴安徽,以满足您的急需。其余5000,须等船炮办齐,水陆并进,才能对您有所支援。省内诸位朋友和王鑫的意思,都是想赶紧编组军队出师。我认为此次从湖南招募楚勇东下,一方面是为了4省的共同防御,另一方面也为帮助阁下清剿逆贼,因此,必须挑选训练有素的士兵,配备优良的武器装备,水师要船炮齐备,陆军则须将士斗志昂扬,做好3年不归的心理准备和经历数百次艰难战斗的物资准备,岂能像儿戏一样随便组建军队,仓促出兵呢?如若士兵都是乌合之众,武器装备少又粗糙,船不足200,炮不够500,那么只能是沧海一粟,大面积上的一个黑点,不值得注意,即使能迅速到达安徽,对战事又有什么帮助呢?按照我粗浅的意见,总得准备战舰200艘,还要有民船和载货船七、八百艘辅助,大小炮千余门,水兵4000,陆军6000,沿江而下。明年办完启程,与您在九江和小孤山之间会师,那时才有可能成大气候。否则,看起来像大兴仁义之师,实际等于矮人看戏,不值得行家一笑!明知您急切地盼望湘军增援,但仓促出师又没有好处,不如延迟一段时日,等准备充分之后再出师。况且您初到庐江,也应该将官吏和民事稍微整顿一下,即使是陆地上需要防御逆贼、境内需要剿匪,您有随身带去的部队,又有达川随后带去的湘勇,还有李鸿章过去训练的部卒,依靠这些部队也足以保卫庐江了。我想让您裁决,也会做出相同决定的。

【心得】

在这封书信中,曾国藩再三强调军队上下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以“图谋大局”的谋略思想,另一方面又提出军队武器装备问题,强调军队的粮饷供应。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增强自己的战斗力,以争取战争的胜利。因此,《孙子兵书》首篇即提出“令民与上同意”的问题,事实证明,大凡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部队,都可以在实战中取得胜利。张预曾对此注解说:“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六韬·文韬·文师》云:“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也是强调团结一心、上下一致,以争取克敌制胜的观点。两军相敌,争战廝杀,虽然决策定计权在于将帅,但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仍然要靠全体官兵奋勇作战。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全体士兵的奋勇作战,再高明的决策也难以实现,任何战争也无法取胜。因此,孙武把“上下同欲”当作用兵打仗能获取胜利的重要谋略之一,总结了治军作战的重要规律。

公元前周赧王年间,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6国之军一同伐齐。燕昭王与乐毅意见统一,方略一致,乐毅在前线征战,燕昭王不但赏赐乐毅家衣物,并派人带大批礼物送给乐毅,立为齐王,以示信任。乐毅不受,回书向燕昭手表示誓死效忠。燕军仅花费半年时间,连夺齐70余城,仅剩两座城池未攻下。

公元前279年,乐毅伐齐将要取得最后胜利时,燕昭王薨逝,燕惠王即位。当惠王为太子时,即对乐毅心有不满。齐国田单乘机施行离间计,使燕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居心叵测,怕回国后被杀,向骑劫交出兵权后便投奔了赵国。燕军将士因此忿忿不平,军心涣散,齐国转败为胜。这一段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临敌作战,“上下同欲者胜,上下不同欲者败。”

十九兴王璞山

【原文】

仆于十六日到家,身染小恙,比已全愈。每念天下大局,极可伤痛。桂东之役,三厅兵寻杀湘勇于市,足下所亲见也。江西之行,镇筸兵杀湘勇于三江口,伤重者十余人。七月十三、八月初六,省城两次兵噪,执旗吹号,出队开仗,皆以兵勇不和之故。七月二十四,临庄诸君遇难,亦以镇筸云贵兵见贼逃溃,危败不救遂致,斯痛!盖近世之兵,孱怯极矣。而偏善妒功忌能,懦于御贼,而勇于扰民。仁心以媚,杀己之逆贼,而狠心以仇胜己之兵勇。其仇勇也,又更胜于仇兵。曩者己酉新宁李沅发之变,乡勇一跃登城,将攻破矣,诸兵以鸟枪击勇坠死,遂不能入。近者兵丁杀害壮勇之案,尤曾见叠出,且无论其公相仇杀,即各勇与贼事殷之际,而各兵一不相救,此区区之勇,欲求成功,其可得邪。不特勇也,即兵与兵相遇,岂闻有此营已败而彼营冒险往救者乎?岂闻有此军饿死而彼军肯分一粒往哺者乎?仆之愚见以为,今日将欲灭贼,必先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而后可以言战。而以今日营伍之习气,与今日调遣之成法,虽圣者不能使之一心一气,自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鄙意欲练乡勇万人,概求吾党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劘,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者,或可驰驱中原,渐望澄清。

【注释】

镇筸:地名,在今湖南省凤凰县南。

曩:以往,从前。

李沅发:太平军毕再浩的旧部,后投降清罩,一八四九年在湖南新宁再次起义。

质直:正直,质朴而率直。

劘:磨。

【译文】

我于十六日到家,身体患了点小病,现今已经痊愈。每当想起天下大事,就十分痛心。在桂东打仗时,三厅兵在街上寻杀湘军的情形,您是亲眼看到的。在江西打仗时,镇筸兵在三江口杀伤湘军,重伤者就有10多人。7月13日、8月6日,省城发生两次士兵哗变,竟然执旗吹号,列队打仗,都是因为官兵和湘军不团结的缘故。7月24日临庄众人遇难,也是因为镇筸、云南、贵州等官兵,见了敌人就逃,看到我军危急而不救援所造成的惨痛结果!现在的官兵,懦弱胆小极了,但偏偏善于妒功嫉能,与敌人作战胆怯,骚扰百姓却那样勇敢。残杀异己比杀敌还狠,仁义之心早已泯灭。没有哪种仇恨胜过仇恨自己的官兵和乡勇,而且对乡勇的仇恨比对官兵更厉害。如过去的己酉年(即1849年),李沅发在斩宁县叛乱,乡勇们奋力登城攻战,城将要被攻破时,官兵反而用鸟枪向攻城的乡勇射击,不少乡勇坠城而死,无法接近城池。官兵残杀乡勇的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各军共同对敌,或各种军队与太平军激烈战斗的时候,各路官军对乡勇从不救应。这样的军队,要想靠他们取得成功,怎么可能呢?不单单对乡勇的态度是这样,就是官兵与官兵之间也是如此。难道谁曾听说过这一营战败了而另外一个营冒险前往救援的?谁曾听说过这支军队快饿死了,而另一支军队肯从自己的粮食中分出一粒米给对方吃的?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因此,以我之浅见,要消灭太平军,首先要各将领同心同德,士兵们万众一心,然后才能谈到打仗的问题。根据现在部队所存在的邪气恶习和部队调动的办法,即使是圣人也难以指挥。要让官兵上下一心,非要独树一帜,改变旧的制度和办法不可,如不这样,绝不能消灭叛贼。我的意思是需要训练乡勇万人,一概从我们的士绅、文生中选拔,让品德高尚又通晓军事的人去统率,灌输部众忠君报国的思想,同时辅以艰苦严格的军事训练,相互激励和磨练,即所谓诸将同力、万众一心。这样的军队才有希望驰骋中原,荡平敌寇。

【心得】

在这封书信中,曾国藩所论述的仍是军队的团结问题。他强调只有“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而后可以言战”。

同类推荐
  • 古太龙

    古太龙

    古太龙,禁字号国旗护卫队的传奇,隐归后叱咤风云!一把秀春震动四海风云!血海疑云奈我何?兄弟七人同仇敌忾!看把那世间峥嵘化岁月!
  • 我的老班长

    我的老班长

    在军旅生涯时我的班长教会我打枪等知识,可后来的一场意外我们变成了敌人。
  •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秘密:内幕真相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秘密:内幕真相

    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10日,日本向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 报国殇

    报国殇

    他矗立在抗日前线,书写着中国军人不朽的抗日篇章,他用鲜血篆刻了中国军队的军魂,他保家卫国、洒血沙场,他通过对苏军特种部队的了解,创建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支特种部队,他用顽强的生命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他是共和国的将军,他的名字————杨龙菲。
  • 我的军营回忆录

    我的军营回忆录

    我想用我这些文字记录我青春期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我最难忘的时光,我也想用这些文字来记录我五年的军旅生涯,这五年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最难忘的时光,也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
热门推荐
  • 六嫁大明星

    六嫁大明星

    不就是一个不小心嫁了个明星老公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六个都嫁,能拿我们怎么样?主动点又不会吃亏,反过来让你们吃亏,乐得清静,哈哈,接招吧,好戏还在后头,吼吼……嘎嘎……
  • 女配来袭

    女配来袭

    高中三年,相貌普普通通,学业虽不优秀但也不差,好不容易考完高考睡了个懒觉这也有错?一觉醒来:buibbuibui,宿主,宿主,惊不惊喜?激不激动?接下来就是我们共同努力奋斗的时候了,什么高富帅,狂酷跩,系统在手,还愁拿不下区区一个男人?
  • 重生之嫣然华绽

    重生之嫣然华绽

    上世的李红蕊意外遇匪,父母双亡。她被那男人救下,从此陷入情海不可自拔。甘为妾侍俯首做小,怎奈换得被人陷害与人通奸之罪……惨死是重新开启人生的第一步。重生一世她是决定远离那男人还是将计就计重来一次?是将那阴谋一一掀起还是远离这深渊?论一个聪慧温柔的大家闺秀如何打破自身身份和环境背景的枷锁成为一代自强不息的独立女子?妻管严的成长路=前期宅斗+中期奋斗+后期关门放狗训夫一句话:就是一个小女人成为妻管严的漫漫长路。(此文略甜,但是奋斗宅斗都不少,求票票求收藏求点击~)
  • 鬼医邪妃

    鬼医邪妃

    鬼医末若,杀手未若。一朝被杀,穿越到古代当废材。家族不要,她退!被人瞧不起,她杀!神兽在手,实力在上,她一步步踏上强者的路。她旁边的男人淡笑着,摸着她的头,面对世人说:“谁敢碰她,我便杀他!”最后,却不料她是神的女儿...
  • 冰火魔神

    冰火魔神

    孤儿姜凡为了寻找身世,却踏入了一个惊天阴谋里。黑色的苦海,七彩的神山,仙人都不敢闯入的禁地!他该如何寻找真相?请看六道作品。
  • 主公妖娆

    主公妖娆

    从一个悠然度日的贵女,成为一个杀伐决断的主公,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翻手谋定天下,负手妖娆江山,纵然肆意生平,可是当初她陈娆想要的,只不过是平平淡淡,安度余生而已。(PS:360度打滚卖萌求收藏呀~~~~~~~~~~~~~~)(又PS:不小白,不重生,不系统,主角靠的都是脑子,和……主角光环,咳咳。)
  • 紫薇星动

    紫薇星动

    爱薇,也叫爱新觉罗启薇,爱新觉罗家的后裔,一个讨厌自己家的天才奇怪女,而且有点背。“靠,来济南大明湖旅游也能溺水?”“靠,溺水也没事,大不了就是死吗?”“什么?你说什么,阎王,你说我阳寿未尽?那你还不让我快快还阳!”“虾米?不能回到我的时代,那去哪?”“What?清乾隆年间?”靠,最讨厌的皇帝就是乾隆了,我居然还,不过,我可能就是打酱油的,不会和大boss见面,没事。爱薇安慰着自己。现代爱新觉罗后裔,穿越大乾隆年间,她穿越成了谁?她又发生了什么?看现代女玩转大清。(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行为决定作为

    行为决定作为

    本书共分为十章,包括找准人生方向、心动更要行动、思考改变命运、学会顺势而为、做到与人为善等内容。
  • 幽灵公主逍遥侠

    幽灵公主逍遥侠

    什么是宿命?不过一世浮华。爱恨情仇,最终能否厮守!“云鹤哥哥,如果真的很爱灵儿的话,那你可不可以等待下一世呢?”灵儿含泪问道。云鹤没有回答,只是微微笑着,笑容里却满是无奈、心痛、和不舍。这就足够了!
  • 美人勿惹

    美人勿惹

    是谁说美人无毒?我猫七倒是要让他有去无回!为何我遇见的偏偏都是有毒的美人?这一点和那人说的完全不一样,先是魔教教主葬天歌,后是骚包顾青城,再后来是看似无害的白面书生,怎么个个都有毒?看来,美人不好惹啊!话说,谁说的妻为夫纲的?给老子站出来!老子一定跪下来问:“大神~可否教教我,如何御得一手的好夫!呜呜~我定当重金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