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4200000007

第7章 古代文化社会生活(3)

1875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坎宁安在《印度考古年鉴》上发表文章,论述了他对哈拉帕遗址的考察结果。1921—1931年,英国学者约翰·马歇尔和印度考古学家拉·巴纳吉等人对两处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取得了众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罗帕尔,南抵濒临阿拉伯海的坎吉塔尔,东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尔普尔,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区的苏特卡根·杜尔。东西长约1550公里,南北长约1100公里,总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处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布局很相似,总面积各约有85万平方米,均由西侧的上城(卫城)和东侧的下城(商业区和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卫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权势的象征。城的四周建有城墙和防御的塔楼,城外挖有护城河。上城内有一个84平方米的大浴池,围着大浴池有很多建筑,有官邸、议事厅、谷仓等。下城街道整齐,店铺林立。街道由方砖铺成,下面有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个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与护符上。据统计,发现的印章约有3000个,文字符号约500个。遗憾的是倒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释读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符号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达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毁灭。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大屠杀所致,二是毁于自然灾害,三是毁于内部的阶级斗争。

佛教的兴起、发展及传播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系、多宗教的地区。对古代印度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主要有婆罗门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中佛教不仅对古代印度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东方乃至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创立的吠陀教,它形成于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经典是《吠陀》经。这时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对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印度社会出现了瓦尔那制度——等级制度。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到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并完善了影响数千年的种姓制度,即根据不同的社会分工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等级制度。4世纪前后,婆罗门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义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渐趋复兴,8至9世纪时,经宗教大师商羯罗的改革,婆罗门教演化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恒河流域的农工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各种思潮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传他29岁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类苦难的良方,6年后得道成佛,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之后,在恒河中下游,他广收门徒,传教40余年,使佛教逐渐传播开去。

从佛教创立到公元前4世纪为早期佛教(又称原始佛教)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罗门教灵魂转世、轮回业报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教义,即四谛(真理)论、缘起论和三法印。此外,还有五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佛教所宣扬的教义及“众生平等”的观念,很快得到除婆罗门外二个等级的支持和拥护,发展较快。阿育王、迦腻色迦和戒日王统治时期,立佛教为国教。

佛教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后,又分出许多部派。1世纪前后,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化为大乘佛教,而他们把上座部的支派贬为小乘佛教。7世纪时,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个支派——密教,又称“金刚乘”。最后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别。

随着佛教在印度次大陆的繁盛,向外传播已是必然。从公元前后到10世纪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经北路和南路传向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最后,被称为北传佛教的大乘在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其主要经典是汉译梵文大藏经,又称汉语系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的小乘,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的云南得以传播和发展,其经典是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密教则与我国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是藏文大藏经,所以又称藏语系佛教。它后来传入青海、内蒙古以及尼泊尔、锡金、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这样,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亚洲地区的影响日益扩大。到18世纪中叶,佛教又由东南亚传入欧美,至此,佛教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随着9世纪印度教的兴起和10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佛教开始衰落,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纪时,佛教从斯里兰卡返回印度,并逐渐得以复兴。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仍以不同的形式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

自然科学与建筑艺术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比较突出,尤其表现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是宗教祭祀活动的产物,亦是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早期吠陀时代,《吠陀》经典中就记载了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并已经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还多处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们还根据月亮的盈亏,编制了天体图,制定了太阴历。

古代印度的太阴历,1年为360天,分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隔5年加一个月。早期分春、热、雨、秋、寒、冬6个季节,后期分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时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又有了较大发展。圣使(476—550年)的《圣使集》一书,大胆地提出地球自转说。被称为古代印度天文学泰斗的作明轨范师(1114—1185年)的《究竟理顶上珠》一书,在世界上最早证明地圆说和地球悬于空间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时代,印度人就发明了数字符号、5世纪时发现了“0”。“0”的发现,在数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8世纪时,印度人创造的1—0的数字符号传入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我们今天应用的所谓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创造的。

古代印度在几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识,在建筑实践中发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经知道勾股定理。数学家、天文学家圣使把圆周率推算为3.1416。

占代印度的医学发端于吹陀时代,《阿闼婆吠陀》经典中,就记载了77种常见病及治疗方法。公元前后形成的《寿命吠陀》一书,列举了760种药物,并介绍了很多治疗方法,其中有些治疗方法,在今天的印度还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经典中,也有对解剖学、病理学、胚胎学、麻醉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记载。

生活于1—6世纪的阇罗迦妙闻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医,他们的医学著作分别是《阔罗迦本集》、《妙闻集》、《八科提要》,为古代印度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艺术最富代表性。

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于1632—1654年。整个建筑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誉为“石砌的诗篇”、“大理石之梦”和“凝固的音乐”。

文学与艺术地域辽阔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区。她不仅在自然科学和宗教建筑等方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语,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时,耶斯迦和拜尼尼对梵文作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规则。拜尼尼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文法学鼻祖”。梵语虽在今日的印度已成为死的语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其渊源是《吠陀》,文学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为知识、学问的意思,后来转化为婆罗门教的经典。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几个世纪逐渐汇编而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神的颂歌和祈祷文的总汇。

《吠陀》或称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间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经典的核心,全书诗歌1028首,内容是对神的赞颂。此后数百年又相继编汇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为《犁俱吠陀》中赞颂诗配上曲调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仪式和祈祷词的汇编;《阿闼婆吠陀》,是巫术和咒语的汇编。为了解释这四部吠陀经典,印度人还编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附属文献。

吠陀本集及附属文献,虽说是婆罗门教经典,但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自然科学,而且文学水平极高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诗歌,成为印度文学艺术的源头,其影响深远巨大。

被称为古代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河婆罗多》和《摩罗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间歌手和弹唱诗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印度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成书于公元4世纪,后者定型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成书于公元2世纪。

《摩河婆罗多》的书名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诗18篇,107000颂(每颂两联),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它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两大王族——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异常激烈、残酷,几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连希腊人、大夏人和中国人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决战仅18天,以般度族险胜而告终。史诗围绕着这个核心故事展开,还穿插了20多个富于哲理性的故事、传说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政治、伦理等社会状况。堪称是一部古代印度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

《摩罗衍那》的书名意思是“摩罗的漫游”或“摩罗传”,全诗7篇,24000颂。史诗主要描写了王子摩罗道后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在猴王帮助下救妻复位的故事。史诗惰节生动感人,语言流畅朴素,在印度古典文学中,被视为叙事诗的典范。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说是《佛本生经》和《五卷书》,《百喻经》和《故事海》等也有较大影响。

古代印度的戏剧在世界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杰出的戏剧家是5世纪时的迦犁陀娑。他的剧本较多,存世的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剧《沙恭达罗》。由于迦犁陀婆在戏剧方面的贡献,他被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

宗教色彩浓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艺术殿堂里,堪称瑰宝。印度人认为,舞蹈是神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时至现在,印度的舞蹈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类。古典舞蹈又分为4大派,并各有特点。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响最大的舞蹈,其特点是舞姿优美动人,造型典雅,动作洒脱,节奏分明,舞蹈者目光传神。卡塔卡利舞源于喀拉拉邦,其特点是浓妆重彩,乡土气息浓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于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点是舞蹈者脚上串系着众多的小钢铃,随节奏的变化而发出悦耳的金属碰撞的声音。曼尼普利舞源于曼尼普尔地区,其特点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间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为著名,是一种喜庆丰收的不带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与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学和法律不仅源于宗教,而且还为宗教服务,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征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学源于《犁俱吠陀》一书,到《奥义书》出现时,哲学从吠陀教中分离出来,并开始探讨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质问题。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伦、瑜伽、胜论、正理、吠檀多和弥曼差六派,史称“六派哲学”。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他们的很多观点,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经,形成于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如《乔达摩法经》和《阿跋斯檀法经》,它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制定的教规和行为准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出现了法论,如《摩奴法论》和《那罗陀法论》等。这时的法典,不仅有教规等,法律的内容已较为充实和系统。《摩奴法论》是印度第一部正统的权威性法典,其内容广泛,影响深远。

与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诞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地处印度西北的东西商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

古代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商业贸易二是宗教传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腊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腊入侵印度被逐后,希腊派驻印度华氏城的使节麦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曾撰写了《印度志》一书,该书在当时希腊反响很大。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观点。

印度与罗马的交往始于公元前后,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贸易和贵霜帝国的铸币上。为贸易方便,贵霜帝国的钱币,不仅外观是仿造罗马的,而且上面还镌刻着罗马大帝奥古斯都的头像。

印度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互相吸收,相互影响。早在哈拉帕文化时,就发掘出两河流域特有的砝码,这说明两河流域的文化对印度的影响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关于洪水的传说,明显受到两河流域的影响。印度妇女装饰用的银子,大都来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对两河流域和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很大。两河流域的乌玛城曾发现了哈拉帕文化时期的棉织品,包装上还盖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对中亚乃至欧洲的影响更是巨大。

同类推荐
  •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万吨巨轮顷刻间支离破碎永沉海底;飞机失踪数年后出现在遥远的月球;数十人被在黑雾中迷失灵魂;人畜眨眼间被吸入魔窟化为白骨;沙漠中幻象纷繁引人赴死;峡谷里众多冒险者神秘死亡……对于这些神秘之地,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外星人的秘密基地,人类不得入内;有人说是死亡笼罩的所在,误入者必死无疑;也有人说是大自然的禁区,一旦踏入将会遭受灭顶之灾。死亡无法形容的恐怖;神秘不能诠释的离奇。这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密,我们称这些区域为——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 在狮身人面像的脚下

    在狮身人面像的脚下

    屹立千年的文明古迹,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奥秘?流淌万年的文明河流,述说着怎样的智慧心语?林丹环编著的这本书精选的文章,有的追忆文明古迹,有的针砭社会时弊,有的思索文明走向,让您跨越东西方文化,纵横寰宇,俯仰天地,从整体视角品悟“文明与文化”这部大书。
  • 趣谈成语与文言

    趣谈成语与文言

    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搭建出一座座历史的桥梁。“爱鹤失众”、“班门弄斧”等成语故事让我们在笑前人的无知以及愚昧的同时也可反省自己,警惕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趣谈成语与文言》是从成千上万个成语中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在解说了成语的妙趣以及来历的同时也可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
  • 花鼓戏

    花鼓戏

    《花鼓戏》主要内容分为走进花鼓戏、瑰丽的艺术、花鼓戏的种类等。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
热门推荐
  • 脚气治法总要

    脚气治法总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冯仑管理日志(全新修订版)

    冯仑管理日志(全新修订版)

    要一下子描述出冯仑的公众形象,是有点儿难度的。他有一间满是线装书的办公室,互联网上有网友为其总结的“冯仑语录”,媒体圈称他为“商界思想家”……而冯仑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个职业董事长,信奉老庄,说话写字比较专业,万通需要我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人。”本书经过全新修订,以经典的“管理日志”形式再现了冯仑的经营管理之道。从创业者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学先进、战略领先、政商关系、董事会治理、商业模式等12个主题,解读了冯仑的商业智慧和思想理念,同时进行了翔实的背景分析,并配合以行动指南,展现了冯仑“复合”和“多元”的特色,博大精深的行者和智者形象。
  • 赠从弟冽

    赠从弟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第一霸宠:少帅的心肝宠儿

    第一霸宠:少帅的心肝宠儿

    落魄名媛慕佳云这辈子做过的最丢脸的事,莫过于被逼着给订了娃娃亲的富家公子送订亲信物,但是送成了她的小肚兜,更可怕的是后来还发现送错了人。当知道这个男人身份的时候,她彻底惊悚了。从此,她就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抢婚,强娶,还要陪吃……于是,她罢工潜逃,却被十万大军追击,当场被逮捕回去。某少帅气势汹汹,“做我的老婆委屈了?从今天开始你的用途只有一个,做好少帅夫人。”某女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摊上大事儿了……少帅求放过啊。
  • 都市之修真强少

    都市之修真强少

    幼年时期,家族中因为权利的争夺,因此成为弃婴。生长在孤儿院之中,意外走进修真之路。学霸,校花,兄弟,权利,都纷纷向他涌来。历尽千辛万苦,找到自己的生父生母,却又因修为突破不得进入修真界之中……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宣室志

    宣室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谁说农妇没有春天

    谁说农妇没有春天

    重生,落入一贫穷小山村,成为这山村最贫穷一家的农妇,二十岁居然有五岁的孩子和一个丈夫,她认了!但是,为什么她不是村花,算不上清秀,反而五大三粗!为什么她的丈夫没有大男子主义反而一副小受样!艾玛,受不了了,御姐原来就是这样养成的呀!
  • 战地之王之我的故事

    战地之王之我的故事

    我没有过高的游戏技术,更没有写作的才能,本文只为纪念我的四年的游戏曾经。
  • 重生之星途

    重生之星途

    她本良善,奈何人欺;车祸重生,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再也找不回从前的自己;她本以为从此自己会变得无亲人,无朋友,无爱人,可是,人生无常,谁又能料到自己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呢……
  • 新编家庭医生诊治大全(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

    新编家庭医生诊治大全(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

    本书包括十个部分:表现症状、精神系统、就医问题、药物常识、家庭处治、面对紧急状况、中伤病者的搬运、急救物品、生活与工作中、运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