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2600000029

第29章 文采斐然,命运悲歌——窥探文坛大家文化名人之轶事(1)

莫里哀死于何因

莫里哀在最后一次演出的时候,由于咳嗽挣破了血管,在回家后不久,他就咳血不止,最终与世长辞……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笑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1664年,莫里哀写成杰作《伪君子》,1668年,他又创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啬鬼》。

莫里哀20岁时开始从事戏剧事业,直到51岁死去,他一直勤奋刻苦,不断努力,使自己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几十年来的生活并不平坦,复杂艰苦的斗争和数不清的磨难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国巴黎剧院上演一部喜剧《无病呻吟》,担任主角的是莫里哀。开演前,他妻子恳切地劝他不要登场,然而,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忍着病体的疼痛,在舞台上坚持到最后。他那高超的剧作和精湛的演技,时时博得台下观众一阵阵热烈的赞扬声和欢呼声。然而,莫里哀在台上,一边表演,一边忍不住咳嗽,难受得直皱眉头。观众还以为这是他主演“心病者”的绝妙表演,急忙投以热烈的掌声。由于咳嗽挣破了血管,在回家后不久,他就咳血不止停止呼吸,终年51岁。由于教会的阻挠,他的葬礼冷冷清清,只有两个教士参加,没有任何观众,而且是在日落黄昏之后,悄悄地进行。

莫里哀的死是文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法国的重大损失。莫里哀死后,许多人对他的死因进行了探讨。但是,莫里哀到底死于何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

在很多人看来,莫里哀是剧咳不止而死,因此有人认为莫里哀得了一种“想象”不到的病,但人们不知道他究竟得了什么可怕的病。

还有人认为,由于莫里哀长期带病演出,加之晚年遭受的种种不幸,使他因积劳成疾而染上了肺病。1671年冬季,莫里哀曾因病情严重而病倒了好几个月。1672年2月,他的健康状况刚有好转,又遇上了巨大的打击:他在戏剧事业上长期合作的老朋友玛德隆·贝扎尔去世。噩耗传来,使莫里哀悲痛不已,又加重了他自己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莫里哀仍坚持写戏、坚持演出,最后病死于肺病。

还有人综合了莫里哀的各种情况,认为他的死因是多方面的,绝非仅肺病一种。他长期的创作、紧张的排演和疲劳的巡回演出严重损害了健康。艰辛的生活、痛苦的流浪、晚年丧友丧子折磨了他的身心。同时,莫里哀还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角逐,特别是1672年冬他与其老朋友、音乐家吕理发生争执,被国王路易十四免去了文艺总管的职务。国王对他的宠信日减,这一切不幸使晚年的莫里哀更是雪上加霜,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最后使他丧生。

莫里哀死于剧烈的咳嗽是不容置疑的,但究竟何种原因使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命丧舞台,还有待于研究。

柴可夫斯基死亡之谜

一次音乐会后,柴可夫斯基在一家餐厅喝了一杯水,几天以后便突然暴亡,难道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里真的带有霍乱病菌?

1893年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的爱乐厅,“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由俄国大音乐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仅仅几天后的11月6日凌晨,这位俄国著名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却突然死亡,他的死因更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解的谜。

在柴可夫斯基死后的12天,也就是1896年11月18日,他创作的《第六交响乐》(“悲怆”)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乐曲自始至终的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的这种悲哀痛苦的情绪,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悲怆的《第六交响乐》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杀”的“预言”。

柴可夫斯基死后,官方宣布了他的死因:在彼得堡爱乐厅指挥《第六交响乐》(“悲怆”)之后,柴可夫斯基在其弟马德斯特和其他家人的陪同下,走进涅瓦大街一家名为莱涅拉的时髦餐厅。当时柴可夫斯基有点口干,于是向餐厅要了一杯水解渴。第二天他便患上急病,医生认为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里带有霍乱病菌,使得柴可夫斯基因此感染霍乱。几天后(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便与世长辞。

但是,一百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对这种官方说法抱有很大的怀疑,喝水感染霍乱的奇怪说法无法令人信服。柴可夫斯基多年来身受肠胃病之苦,严格遵守饮食规定,对于食物的卫生尤其重视。因此当医生的警语和医疗指南在所有的报纸上大加倡导之时,一杯生水和传染病的故事,看起来实在有点不合情理。

后来,有人发现一份所谓柴可夫斯基写的“秘密标题”的草稿,上面写着:这部交响乐的计划的最终本质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冲动的热情、信心和渴望活动,必须短(终曲: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为终结(也要短)。于是,人们以此为据,证明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然而,《第六交响乐》却绝不是作者为自己“自杀”所写的“挽歌”。因为,1893年这一年,是作者获得极高荣誉的一年。此时他的声望在俄国势如中天,并获得世界各国音乐界的肯定,而且有亚历山大三世的大力庇护,给予终身养老金,还制订长远的生活计划,可谓前景无量。况且在柴可夫斯基的书信和日记中,没有沉重危机和极度忧伤的只字片语,足以逼迫音乐家走上绝望之路,人们怎么也找不出他自杀的理由。

一些学者认为,柴可夫斯基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声名显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杀,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

在真相没有水落石出之前,围绕柴可夫斯基死因的争论必然还很多。然而无论音乐家的真正死因为何,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他在音乐爱好者心中的价值,永远是崇高和珍贵的。他的音乐美化人类的感情,点缀凡俗的生活,留给世间心灵的火花和美的宴飨。

梵·高自杀之谜

梵·高的一生饱尝坎坷和孤独,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死后他的画却被视为珍品,难道他是因为怀才不遇而自杀身亡?

文森特·梵·高是伟大的荷兰画家、后印象派大师,也是一代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然而这么一位欧洲最杰出的艺术家、画坛巨匠生前却默默无闻。他一生坎坷,穷困潦倒,饱尝寂寞和孤独。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100年以后,他的画成了举世珍宝。他像夸父一样追逐着太阳,最后在烈焰中燃烧……

1890年7月27日,梵·高借口去打鸟,从他人那里借到一支左轮手枪,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面对着灿烂的阳光,用那只拿惯了画笔的手,对着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4小时后,他苏醒了。他带着满身的血迹摇摇晃晃地回到了住处。

梵·高苦熬了两天,痛楚难忍。临终前,他不断吸烟,和弟弟提奥谈论着艺术。他对提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苦难永不会终结。1890年7月29日梵·高去世,嘴里还叼着点燃的烟斗,时年37岁。这位为艺术奋斗了一生的杰出画家,在他的作品即将得到公认时,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而他自杀的这一声枪响更是响彻古今,枪响的余音飘荡了整整一个世纪,直到今天,还在震撼着人类的心灵。

梵·高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他四处颠沛流离,干过几种职业,历经了世道的不平和生活的艰辛。作为艺术家,他酷爱绘画,而且他天分极高,创造力很强。他从事绘画仅仅才7年,就创作了近1700件作品,其中900幅素描,800幅以上的油画。可是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还没有被世人认识和理解,作品没有销路。因此在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以至于他的生活都不得不依靠弟弟的不断资助来维持。这些无情的现实,都极大地撞击着他本来已经脆弱的神经,使他完全被击倒了,所以他才采取了自杀的方式逃离这个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快乐和温暖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对梵·高所代表的现代印象派绘画艺术理解和欣赏的人越来越多,对他的生平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加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标对准了这位艺术家的死。梵·高为什么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有一点似乎很明显,是他的精神失去了控制,是一种失常情况下的非理智行为。梵·高生前患有精神病,曾在精神病院里住了一段时间。1890年5月16日,他告别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途经巴黎去看望弟弟提奥。据提奥的妻子回忆“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位病人,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健康的脸上浮现着微笑的神态坚定、体格强壮、肩膀宽阔的男子……他已经完全好了。”然而就是这位疾病“已经完全好了”的梵·高,却在两个多月后开枪自杀了。

也许是那一声枪响让人们开始关注梵·高,开始认同他的画作,可是他永远不能再为人们画画了。

杰克·伦敦为什么要自杀

无比热爱生命的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他创作高峰时期选择了自杀,举世震惊。然而,直至今日,人们也无从得知这位伟大作家临死前的真实心路,因此他的自杀也就成为了难以解开的一个谜。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于1876年出生于旧金山,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他来自当时“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贫困不堪的底层阶级”,背着某个占星术家的私生子的名分,在一个既无固定职业又无固定居所的家庭中长大。也许,正是他艰苦的童年生活决定了他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杰克·伦敦24岁开始写作,去世时年仅40岁。十六年中他共写成长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150多篇,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其中《荒野的呼唤》、《铁蹄》和《马丁·伊甸》等长篇小说还译成中文,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共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陌生又异常广阔的世界:那荒凉空旷又蕴藏宝藏的阿拉斯加,波涛汹涌岛屿星罗棋布的太平洋,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线,形形色色的鲜活人物,人与自然的严酷搏斗,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杰克·伦敦的创作,笔力刚劲,语言质朴,情节富于戏剧性。他常常将笔下人物置于极端严酷,生死攸关的环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实的品格。杰克·伦敦赞美勇敢、坚毅和爱这些人类的高贵品质,他笔下那“严酷的真实”常常使读者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就连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对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在列宁卧床病榻之余,还特意请人为他朗读《热爱生命》。鉴于杰克·伦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美国传记小说家伊尔文·斯通在他的《马背上的水手》里称杰克·伦敦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然而,这位“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却在自己创作高峰时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40岁的生命。他的自杀震惊了整个文学界。他为什么自杀,更是一个谜。多年以来,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但似乎依然没有解开这个谜团。

1.身体健康恶化

以美国文学家艾尔·雷勃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是健康问题折磨得杰克·伦敦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杰克·伦敦在1914年确实患了严重的肾炎。在此后的两年期间,尽管他在公众面前竭力维持自己精力充沛的形象,但尿毒症的迹象已逐渐明显。他又拒绝听从医生的劝告,如严格注意饮食和充分休息等。1915年和1916年间,他先后在夏威夷住了几个月,希望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恢复已损坏的身体,但他的身体状况继续恶化。在杰克·伦敦自杀后,他的医生称他的自杀的原因是“尿毒症”。

2.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的思想转变

1916年的春天,杰克·伦敦在夏威夷发现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格翻译的科学著作并立即对卡尔说:“我告诉你,我正站在如此之新、如此之可怕和如此之奇妙的新世界的边缘上,以致使我害怕瞥它一眼。”卡尔的书促使杰克·伦敦将多年对波利尼西亚人的研究作为创作的源泉之一,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从此,卡尔·容格的译著不仅促进了他的创作,而且拓宽了20世纪文学的领域。杰克·伦敦本人也成为美国利用卡尔·容格的理论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家,尽管他的情绪依然不高。

众所周知,杰克·伦敦自认为是个唯物主义者,但在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他的思想似乎产生了变化。他开始怀疑唯物主义,并严厉地拒绝其早年坚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正是在这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斗争中,杰克·伦敦的思想最终崩溃,于是他选择在1916年11月以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著名美国记者查尔米亚在其报道中声称,杰克·伦敦在《圣经》下列一段文字的下面划了杠杠:“你不应当从世俗或艺术角度进行思考,而应当从象征角度,从精神方面,从事思索。”查尔米亚显然企图告诉人们,晚年的杰克·伦敦已不是唯物主义者,而是唯心主义者了。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富兰克林·沃克虽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但分析得更为详细和合情合理。他在对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马丁·伊登》的评论中,比较深入地阐述了杰克·伦敦的思想发展趋势。他认为,杰克·伦敦之所以采取自杀行动,而与世长辞,可能与他的社会主义理想最后破灭有关。《马丁·伊登》的创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伦敦思想发展的迂回曲折。杰克·伦敦在这部小说即将杀青之际,还没有决定如何结尾,可是后来他的小说却出现了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局:主人公马丁·伊登自杀了。富兰克林认为,杰克·伦敦一再坚持让其书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自杀是作者思想发展的必然结局,而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有其本身的苦衷。

然而,无论杰克·伦敦自杀的真相如何,他所留下的著作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硬汉”海明威自杀之谜

海明威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也许,是他担心自己被打败,从而自杀身亡,毁灭了自己。但猜测永远是猜测,至今无人揭开海明威自杀的谜底。

同类推荐
  • 地球神秘现象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地球神秘现象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未能减少人们心中对世界的疑惑,反而更增加了自身和这个世界的陌生感。不管金字塔之谜、食人魔洞之谜也好,UFO之谜也罢,这些谜团所蕴涵知识的广博与玄奥,已经超越了人类现有的解答能力。本书展现出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将会令读者耳目一新,能够让读者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整个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增强读者探讨、解读世界谜团的兴趣和信心。
  • 天蓝得像一页童话

    天蓝得像一页童话

    米羊和林新是同龄人,却仿佛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米羊品学兼优,家境好,诗文俱佳。当署名“米羊”的散文“荣登”当地报纸时,米羊俨然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明星。相形之下,林新则如被人遗忘的杂草,疯狂成长,野蛮滋生……父母离异是他心上永远的伤,与继母恶言相向,与同学打架斗殴,在学校旷课迟到,成绩下滑,不可救药。命运将这样两个有天壤之别的少年纠缠到了一起。就在矛盾、抵触、冲突如绷紧的琴弦一触即断之时,新乐章訇然而来……歧路少年重返阳光照耀抑或在阴暗角落默然腐烂?作家以纯净如北方碧空般澄明的文字,讲述两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弥漫着郁郁葱葱的少年情怀,诗意而极富童话般美好的品质,正如本书书名。
  • 那一抹春风的温柔

    那一抹春风的温柔

    《那一抹春风的温柔》所选小小说都是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具有很强代表性、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通过本书作品,不仅可以折射出活灵活现的人情与世相,而且这一篇篇经短的小小说也可以看作是如今社会的一种别样档案。 《那一抹春风的温柔》由厉剑童编著。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导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导弹

    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导弹的小百科全书。介绍了导弹的形成、特征、分类并对各国导弹的发展变迁做了详细的梳理。
  • 漂亮宝贝

    漂亮宝贝

    《漂亮宝贝》清新婉约,活泼明朗,夸张幽默,稚趣可爱,风格多姿多彩。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旨在通过简短优美的童话故事,让孩子感悟“爱”、“真”、“善”、“美”等人生的真谛,欣赏到多彩的图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孩子学习理解并欣赏优秀插图画家的画作,让孩子懂得绘画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热门推荐
  • 冥书管理者

    冥书管理者

    一名被迫离开家门的豪门公子张应!!他身怀高超武艺,但却因为该死的自尊,在城市中找不到一份工作!!就在快要对找工作失望的时候,一张管理招贴出现了!!!书店管理?不过这里的书籍,凡人莫看!这里的书,专门为地下之人而设,统称为冥书!且看作为管理冥书的张应,如何面对,各种地下之人!!
  • 英雄无敌魂之圣灵
  • 最美的我们

    最美的我们

    我们沉浸在校园的美好是来之不易的,果儿的青春被记录在这,这份美好也被记在这里。
  • 腹黑帮主恋上冰雪女王

    腹黑帮主恋上冰雪女王

    这是作者第一次写文,地地道道的喜剧(虽然有一些小误会,但还是不要紧的),各位多多捧场。她,是人人惧怕的冰雪女王,像是千年雪山一样,永远都不会化解。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冰山王子,一个眼神便能“杀”死一大片人,当他们遇在一起,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片段:某夕正在校园里狂追着一个帅哥,“喂,你快给老娘站住,听到没,不然,哼哼,有你好看的!”她一边威胁一边跑,可某人完全不怕,跑啊跑,突然,“咚”的一声,你没看错,哦不,你没听错,这正是我们伟大的男主撞到树上了!哈哈,谁让你惹了我们可爱的女主呢?。。。
  • 星际生活攻略

    星际生活攻略

    庞墨再次睁眼就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没死,不仅手脚齐全,还返老还童了!再走出们一看,原来星际时代长这样啊,“涨”见识了!再一扭头,呃……这拽拽的小屁孩是哪家的?怎么一见到她就甩脸,还能不能好好相处了?得,原来是庞耀庞小弟是也!可得了个便宜小弟也就够了,这养父养母又是怎么一回事啊?
  • 佛说菩萨修行经

    佛说菩萨修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男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男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个优秀的人成为朋友,本书将让你和100个成功的人成为朋友。100位名人的成长经历,犹如100个锦囊妙计,在你需要的时候,一一打开,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开阔。
  • 恶魔王子远离我

    恶魔王子远离我

    因为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值得吗?他问当然不值得啊,所以她懂了,以后不会再为他而改变。可是不要忘了,我们两个永远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说
  • 森林报:夏

    森林报:夏

    这部名著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 湮末之日

    湮末之日

    如果每一秒都被穿胸破腹般的疼痛折磨着,这个人能活下去吗?一个邪恶的诅咒,一段丧家之恨,一场永不停息的折磨,一名幸存者……为了找到仇人的踪迹,孟衍堕入更深的黑暗之中,冷酷的凝视着,化为最恐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