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5年4月,日本逼迫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光绪帝最终没有得到慈禧的批示,也决定了变法,观容和慈禧在储秀宫里并不知道光绪帝的决定。
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未经慈禧批阅的《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这对于守旧的慈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一大方面还是在于光绪帝没有经过慈禧的批示而私自决定了变法的事宜,使得慈禧暗中不高兴,认为光绪帝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
储秀宫里慈禧对观容说:“容儿,关于皇上变法一事你有什么看法?”
慈禧已经把观容的称呼从以前的容公子转变为容儿,许多的事情慈禧会主动问起观容,一方面是为了停些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察观容的能力。
观容看了看慈禧说道:“老佛爷,不妨去看看皇上的决定,暂时先让皇上实行一段时间,一来也表示了我们对国家强盛的支持,二来也可以让皇上的心得到些许的安慰。”
“这倒是不错。”
“先让皇上他们试行三个月,三个月之后如果变法实行有效,我们就支持他,如果变法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就废除变法,您看可好。”
观容的分析能力越来越强,说话都入情入理,说的慈禧都信服了他。于是慈禧说:“也好,就如容儿所说,让皇上试行三个月的新法,看看他能整出什么样子来。”
“老佛爷,那我就先去毓庆宫了。”观容站起来跟慈禧告辞往毓庆宫里走去,到毓庆宫里依然是观容每日的行程。
今日光绪帝很意外的在毓庆宫里出现,虽说光绪帝已经成年,但作为皇上,他还是很爱学习的,也经常在毓庆宫里和夏同善交流。
观容敲了敲门,夏同善和皇上都看到了观容,这时的光绪帝和观容的关系并没有刚认识之前那般良好。
观容刚进宫里时,他才十六岁,一副男孩子形象,光绪帝还认了观容为义弟,如今的观容已然十八岁了,跟慈禧的关系又越走越近,光绪帝是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对此光绪帝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如今在慈禧的眼中,除了李莲英,观容的位置也是不可动摇的。
而今日光绪帝还是叫了他义弟,让他过来坐。观容行了个礼称呼了一句皇兄,坐了下来。
夏同善难得见到光绪帝和观容都在这里,今日也算兴致高昂。且以前偶尔还会出现夏伯名。观容也是个幸运的男子,不仅深得慈禧的宠爱,和皇上的日常生活交织也不少,在历史的长河中,观容以他独特的方式在大清皇朝的最后十五年里活跃。
“皇兄,许久未见了。”
“是啊,许久了,最近政务比较忙,不知义弟在老佛爷那里是否过得好。”
说好也不是很好,说不好也挺好,观容在慈禧那边这么得度过来了,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即使刚刚在老佛爷那里还说起了光绪帝的不是。
光绪帝也算是个称职的皇帝啊,可惜的是他偏偏还有个顶头上司慈禧的存在,或许慈禧不存在的话,光绪帝会做的更好一些,天不由人,天不由光绪他自己。
“还行吧,据说皇兄最近在变法,不知这是否能有效地强国富民?”
“当然,朕一定要要清皇朝富裕和强大起来。”二十七岁的光绪帝信心满满地说。在光绪帝的眼里,大清皇朝是个会永远留存下去的朝代,他不想做个亡国之君,就必须更加的使得清皇朝强大起来。
“皇兄多多努力吧,有什么用的着观容的,观容也会鼎力相助。”
“义弟这么说也客气了,不过真说要帮助的地方,不如在老佛爷那边帮朕顶上几句,给朕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实行变法运动。”
“这样啊,也可以。”
光绪帝转头对夏同善说:“夏学士,您觉得这次变法可行不?”
夏同善越来越老了,耳朵还有点背,似乎没有听清楚光绪帝在说什么,光绪帝也看出来,觉得于心不忍,毕竟夏同善为清皇朝也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夏同善估计不会亲自的说想回哪里去,他只想留在这皇宫里多为清皇朝做些努力和贡献。
最终光绪帝站了起来走到夏同善的身边说:“夏学士,您还是回去吧,今日之后朕给你放长假。”
光绪帝这句话是在夏同善耳边说的,夏同善听明白了光绪帝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已经来了,只是看着光绪帝长得也是他快乐的事情,在皇宫了住久了有了感觉和依赖,不想再说什么告老还乡的话语。
“皇上,那以后你的功课怎么办?”夏同善依然关心光绪帝的未来。
“没事,就请夏公子来毓庆宫里代课吧。”夏同善比光绪帝还要年轻,但是光绪帝也认识夏伯名这个人,可谓是年轻有为,才华横溢。让比自己年龄还小的人来当自己的老师,光绪帝可谓是亲切。
“这。。。。。。”夏同善还是依依不舍。
观容走上前去说:“夏学士,您就回家吧,安享晚年,有我和夏公子在,我们会照顾好皇兄的功课的。”
夏同善见光绪和观容都有心让自己回去,也了解他们的心意,只好点点头答应。
这是夏同善给光绪帝和观容上的最后一堂课了,这堂课结束后,光绪帝和观容亲自把夏同善送回去了东城的家里,同时光绪帝赐予他永安公的称号,以表彰夏同善一生为清皇朝做出的贡献。
夏伯名在家里,见是皇上和观容穿着便装出来,也蛮惊讶。忙让丫环招待上茶。
在客厅里聊起了一些事情。
“夏公子,明日你就带你爹爹来毓庆宫里上课,朕同样封你为学士,给皇宫之中的小格格小阿哥们上课,你看可行?”
“皇上的旨意,伯名也不便拒绝,既然皇上这么说了,伯名就接受吧。”
毓庆宫里,除了皇上和观容之外,加进来的小格格和小阿哥们的课程也在毓庆宫里原本由夏同善所传授。只不过是不在同一个时间段而已,皇上和观容是在早晨上午时间多一些出现在毓庆宫里,下午时间都是小格格和小阿哥在毓庆宫里。当然偶尔也会有例外。
“夏公子,明日之后,您就是我的师长了。”观容行了个礼说道。
“容公子客气了,在课堂之外无需客气。”
“那就这么说定了。明日夏公子就可来毓庆宫里教书,另外多多照顾下学士。”光绪帝起身将要告别之前不忘叮嘱夏伯名一句。
“谢皇上,我会的。”
把皇上和观容送出了家门,夏伯名回到了家里,看着客厅里的夏同善也是在是老了,这个父亲小时候没少教夏伯名为人处世的道理,从学问到礼仪都要求的严格。
夏伯名悟性极高,不仅功课学的好,功夫也学的不错,在这时的清皇朝像夏伯名这样功课了得功夫也了得的人并不多见了,所谓的文武双全,夏伯名演绎的凌厉尽致。
“爹爹,您回来了就多多休息哈,以后就交给我了。”夏伯名拍拍夏同善的后背说。
“伯名啊,阿爹也老了,以后你要长大一些,这个家就靠你了。”
“嗯,我会的。爹爹多多休息。”
说着夏伯名把夏同善往卧室里扶过去,让他多多休息。出了门的夏伯名眼角有些的泪水,是因为他也知道夏同善的时间不多了,生老病死的事情,勉强不了,夏伯名深深知道,总有一天夏同善也会离他而去,想起这些,夏伯名的眼角闪着泪光。
人总是会离开的,不能避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