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200000015

第15章 美国朝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后果(3)

1987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继续下调利率。很快日元利率跌到2.5%,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股票市场已经在3 年之内涨了300%,仅东京的房地产就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整个日本陷入了一种错觉之中,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必然要持续地高速飞进,而日本人迟早会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群体。因为,不管是账面信息还是实际的工资收入,都体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日本人拥有大把大把的钱,他们的消费欲望被刺激,更多的钱被挥洒到高级轿车、名牌商品、名人绘画、古董等商品上。

当然,如果没有外部的破坏性震荡,日本也许有可能以缓和的紧缩政策逐渐实现软着陆,日本的美梦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美国怎么可能会在整盘毁灭日本经济的策划在最关键的时刻停手呢?美国这个时候正在窃喜地策划着他们的“打耳光原理”,即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特别是金融商品的价格,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偏离其“真实价格”许多,却依然会有人追捧。而当泡沫无法持续,并以非常迅速的速度破灭时,市场参与者就会投资失利。一般泡沫破灭以后,市场参与者往往因为恐惧心理会作出不理性的行为,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暴跌和雪崩,比如股市泡沫的破灭。

“打耳光原理”自然是在讽刺日本的经济发展。美国也要正式动手,帮助日本戳破经济泡沫了。

1989年年底,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 点,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发威。美国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劲了。

在1989年到1990之间,由美国政府出面,美日两国为解决两国贸易长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了磋商。此次会谈中,美国的箭头直指日本股市由来已久的封闭交易和企业间相互持股的问题,并要求日本对股市的规定进行彻底改革。

此招一出,日本就感受到了无限杀机。因为,日本股票市场长期上涨动力即来源于这两点。迫于美国的大国势力,日本又不能做出反抗,只能乖乖地采取措施。于是,泡沫经济被戳破,不可遏制的暴跌就像意外的狂风骤雨劈面向人们袭来,一夜变巨富的美梦化成噩梦深渊,恐慌情绪笼罩着投资者的心。

连着几个月的时间,直到1990年上半年,日本各大主要经济类媒体的头版头条,都被股市下跌的消息占满。接下来的美日经济结构问题会议,更是加速了日本股市的溃败。因为,在这场会议上,人们得到了一个绝对不容置疑的信息——美国不希望日本股市长期居高不下。投资者们知道了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不愿意再继续承担风险。于是,逐渐有投资者抛售股票。

日本政府见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显现,立即决定改变低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连续五次大幅度调高利率,官方贴现率由2.5%提高到6%,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房市和股市下跌会进一步危及实体经济。

但美国还没打算收手,这样就放过日本有些太容易了,它又将黑手伸向日本房市。日本房地产上的泡沫此时也非常巨大,价格飞涨的房地产价格让美国十分不满。它利用媒体和日本民众对房地产大幅度上涨的不满,打着“为日本人民谋求福利”的旗号,大肆攻击日本房地产。日本内外媒体更是火上浇油,借势炒作。很快,在国内国际的双重夹击下,日本房地产泡沫也正式宣告破灭。

1990年下半年,日本股市由大幅下跌变成了恐慌性出逃,楼市上也是一片混乱。 股市和房市的濒危,让日本失去了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也宣告着美国对日经济战的彻底胜利。这一耳光,打得日本血流成河。到2003年4月日本股市最低跌至7607 点,累计跌幅高达63.24%,创下了日本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下跌幅度,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这一场股灾几乎将日本几年来的成就全部毁灭,它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可比于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金融战败》的作者吉川元忠甚至认为这次金融战败的财富损失几乎跟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损失相当。这次股灾使日本进入了长达10年的衰退期,直到21世纪初期才从经济的低谷中走出来。所以,有人说,日本的经济发展中有一段让人充满羞愧的岁月,即“失去的十年”。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

199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下滑时期——股市崩盘,楼市颓败,金融丑闻事件频发,银行呆账、坏账急增,年通货膨胀率达两位数。这些可怕的消息,不仅给日本国民造成不安,同时也为日本今后经济的发展笼罩上了一层巨大阴影。

自1991年股市大幅下调以来,日本的证券业陷入了大合并浪潮。由于股票市场上交易的大量减少,主要靠手续费生存的几百家证券公司严重亏损,甚至在1992年时,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由于在日本经济泡沫中,银行也积极参与,泡沫的破灭也就间接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根据1998年的银行统计数据,日本全国银行不良资产至少有100万亿日元,而美国高盛公司的估计则更为可怕,它认为日本银行业的坏账已经达到237万亿日元。金融风险和银行问题,一下子就成了日本政府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基于呆坏账的困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日本银行的信誉等级大为降低,其中,日本的三菱、第一劝业、住友和富士银行在1989年时均为最高级别AAA级,而到1993年时则分别降至AA3级和A1级。1995年再进行评级时,众多日本银行中已经没有A级企业。由于银行业是一国经济运营的核心,所以,日本金融体系面对前所未有的残酷挑战。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跟日本金融制度存在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二战后,日本政府认为资本市场上所有者众多,变数太大,不利于实现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所以放弃了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融资体系,建立了以银行融资为主体的主银行制。主银行制的运作方式是:一家银行旗下涵盖了一大批企业,不管这些企业赢利状况如何,主办银行都得持续向这些企业提供廉价贷款。而另外的主办银行也会因为看在该主办银行的面子上,向这些企业提供部分贷款。一旦主办银行出现大量的坏账问题,则主管银行的大藏省将会对银行提供无条件支持。

这是一个金字塔的机构形式,而整个日本的金融体系就构建在这个金字塔上。最顶层是大藏省,中间层是主办银行,最底层是企业。主办银行和企业通过股票市场交叉持股,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体系。这种金字塔的体系促成了日本战后三四十年的繁荣,被日本官员和产业界认为是日本神话的支柱。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开始指责日本市场的内部性和封闭性,并要求日本政府改变一些传统的做法和惯例。迫于美国的诱惑与压力,日本政府开始怀疑原有的“护航舰队”的金融保护政策,开始逐渐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和对银行业的保护,也开始放弃以往“银行永不倒闭”的承诺,银行的垄断租金空间在受到挤压的同时也失去了政府的保护伞。

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而为了避免日元升值对日本出口造成严重冲击,日本银行实施了错误的货币政策,将贷款利率降至非常低的水平。这直接造成了两个严重的结果,一方面,低利率造成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另一方面,利率的降低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缩减,因此不得不将更多贷款投资到了房地产和股市。

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的企业和银行都出现了大幅亏损。由于主银行制的发展模式,企业与银行相互持股,造成通货紧缩与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成为一个恶性螺旋。但是,通过将资产负债表中的亏损转移到一系列子公司,日本各大银行就可以成功地隐藏坏账,日本政府也一直对外宣称银行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就像泡沫终究是要破灭一样。到了1991年到1992年间,日本的银行资产余额锐减了4000亿美元,到了1993年又减少了5000亿美元……呈连续递减的趋势。到了1996年年底,20家主要银行中的16家银行赤字飘红,而这20家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147家银行总资产的74%。其中10家银行的经营收益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樱花银行略有增长外,其余9家均为赤字,平均每家亏损1613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亿元。日本兴业、日本长期和日本债券则家家亏损,平均每家亏损5200亿日元。三井信托、安田信托和日本信托的亏损金额分别为133亿、151亿和40亿日元。

赤字危机导致日本城市银行中历史悠久的阪和银行破产,它与在此之前破产的兵库银行分别成为日本战后第一家倒闭的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开了战后日本大银行破产历史先河,令整个日本金融界震惊。银行赤字危机所产生的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银行曾经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银行失去了血液就等于企业失去了血液。为了解决日本经济回升无力的疲态,日本议会不得不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法案,以鼓励银行业、证券业等之间合并,让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大证券公司来接手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鼓励外资进入日本市场,并采取了两大措施进行紧急拯救。第一,全国实施10万亿日元规模的经济对策,即间断性地实施刺激经济对策。不过,几年后,此数字总额已经达到了近130万亿日元。第二,政府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1991年,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为5.50%,至1992年时降低到3.25%,1995年时,降低到0.5%。

这些刺激经济的对策在被施行后,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以第一项为例,既然是促动经济,就必然要政府为这笔钱来埋单。随着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使政府债务急剧增长。经济还没刺激起来,政府公债倒是飞速见涨。截至2001年3月底,日本政府公债已经超过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是入不敷出了。当时,许多分析家和日本国内的金融专家都警告政府,日本的财政距离坍塌不远了。

泡沫经济的破灭对日本的打击日益深重,它几乎将日本二战后的成就全部毁灭。当日本悔悟到自己上了美国的套时,大雨已过龙王庙了,美国人卷着大批的日元笑得一脸幸福。

美国给日本下套的过程全析

诱逼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日元急速升值,大规模国际热钱流入日本股市和房市,日本经济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策划了《巴塞尔协议》:日本银行被迫大规模压缩贷款,一路狂奔的日本企业被迫进入低速增长时期→美国要求日本对股市进行彻底改革,日本顶不过压力照做了,泡沫被戳破,不可遏止的大股灾开始来临→乘胜追击,打着为日本人谋取福利的幌子大肆攻击日本房地产,日本内外媒体跟风炒作,日本房地产泡沫在内外夹击中破灭,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爱,从未远走

    爱,从未远走

    本以为爱情早已远去,本以为早忘记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本以为一切都变得云淡风清。可是在看到某个电影演绎爱情的瞬间,在品读青春文集的甜蜜文字的背后,在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时,你的心灵的某个地方忽然的被触动了,你的爱情之炫开始悄悄的舞动,原来,岁月带走的只是时间,爱,从未走远,往事随风深爱依旧……
  • 重生之名门嫡女

    重生之名门嫡女

    前世,她为爱委曲求全,婆婆欺压,小三威逼,最后被丈夫陷于不义,家破人亡休离出府,最终在一场大火中,连同她肚子里三个月的孩子一起烧成灰烬。重生成为身份尊贵的长平郡主,凤凰涅槃,就让上一世的旧账,咱们这一世彻底结清!害她的人,一个人都逃不掉。不死不休,不休不止!
  • 蓬莱

    蓬莱

    龙湾村位于山与海之间,是一个偏僻而古老的村子。相传,它的村民是上古龙伯国后裔,拥有纯正的龙族血脉。长久以来,这里每三年要举行海祭,将至纯童子献给蓬莱龙神,届时,神迹将出现在茫茫大海之上,荡起滔天巨浪,把祭品渡入山中。为了弄清此事,我们乘坐银盾号,进入冥海禁地,在混沌与迷雾中穿行。船影摇曳,鬼鲼横飞,鲛人浮没,龙鳌潜海。死亡与危险时刻与我们相伴,最终,我们历尽甘苦,竟真的寻到了蓬莱……
  • 莲峰志

    莲峰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宇宙征服大作战

    宇宙征服大作战

    简介:新宇宙纪元2500年,深度宅男兼机甲格斗达人——麦阿瑟,本是一个足不出户的家里蹲,在打开一个莫名其妙的快递之后,里面竟然躺着一位美少女!“去征服宇宙吧!阿瑟!”美少女醒来之后的第一句话就让阿瑟挂满一脸的黑线。这个谜一样的美少女与阿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阿瑟又会按照少女所说的去征服宇宙吗?一切的一切,即将揭晓。
  • 老家的味道

    老家的味道

    本人80后,因为工作,在异乡定居,乡愁时常萦绕心头,进而勾起儿时的记忆,所以想整理下来,保存下来。
  • 地府神警

    地府神警

    法警王山在押送囚犯途中被悍匪爆头。黄泉路上却碰上不着调的鬼差,意外踏上了修真旅途。生为警察死亦为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干好手中差。维护地府和谐稳定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加油!康姆昂!干巴爹!汪汪汪思密达!
  • 上海女人

    上海女人

    巴黎女郎,西贡小姐,香港苏丝黄……还有,上海女人。上海女人,是女人中一个界限最为模糊,行为最为扑朔的一族。她们有的是少奶奶、名媛,有的是上海卡门、弹性女孩。她们优雅地穿行于旧租界的古老建筑之间,散发着亦正亦邪的女人香。她们既嗲又娇,媚中带傲,在吴侬软语中,在烟视浅笑间,书写着各自不同的人生传奇。被称之为“触及老上海灵魂”的作家程乃珊,在这本《上海女人》中,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娓娓动人的笔触,讲述了百年来各种上海女子的故事:如王家卫御用的“上海百搭”潘迪华,《花样年华》《阿飞正传》里有她妖娆的身影和糯软的沪语。她曾活跃于上海的歌台舞榭,而后迁居香港,成为香港第一个华人爵士音乐家……
  •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从居里夫人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居里夫人坚毅、勇敢、热忱的品质和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真切地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坎坷而的人生历程,铭记她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帝轩

    帝轩

    一个神圣的大陆,四个顶尖人士在战斗。接着在另一个世界,又有四个天才降生了。这个世界叫做星浩大陆,最高掌权者帝和皇为了成为真正的领袖而战斗。帝的四个儿子又会有怎样的命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