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39400000033

第33章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他27岁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而出山,随后,出将入相,辅佐刘氏父子开国创业。据史载,他立法施度,选贤任能,“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联吴抗魏,征抚夷越,五伐中原,六出祁山。其运筹帷幄的风范,谦虚务实的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和顽强意志,使之成为千古流芳、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忠君爱民

早在赤壁之战前,刘备曾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吴抗曹。那时,诸葛亮的胞兄诸葛谨已被吴主孙权视为“神交”,委以重任。孙权深爱诸葛亮之才,遂命诸葛谨以兄长的身份说服他留在江东为己所用。诸葛亮不但不为之所动,反而劝诸葛谨和他一起效忠刘备,致使孙权大失所望。后来,诸葛谨又奉孙权之命出使西蜀,诸葛亮也只是按照接待别国使臣的礼节接待他。除因公晤谈外,从不私下与之会面。

刘备病逝之前,在白帝城永安宫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君才高于曹丕十倍,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我的儿子可辅,就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泪流满面地表示:臣愿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遵照其父的遗愿封诸葛亮为侯,开府治事,兼领益州牧。将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全都交他定夺。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先是南征平叛,七擒孟获;继而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其间,副丞相李严基于他的权力、地位、功勋和威望,劝他效仿曹操而晋爵称王,接受“九锡”。他当即谢绝了李严的“好意”,并严肃地说:“如今讨贼尚未奏效,知己还未报答,就坐自贵大,这与义不合,没有好处!”

诸葛亮十分赞赏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利于后主刘禅“身正”,他常常劝他“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每当自己外出,还委以“公直”者管理宫中事宜,以匡正后主。在其《出师表》中,他就明文写道:“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后来,后主因受“小人”的怂恿,竞一度打算扩大妃子的数量。多亏“秉公心亮”的董允及时劝阻和“匡正”,才使他取消了这一念头。

诸葛亮曾多年“躬耕于南阳”,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当他全权治蜀时,非常注重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他曾招收5000名青壮年到汉中屯田,并命令汉中太守兼任督农,把农业产量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为解决战争中的长途运输问题,并尽量节省人力,他又亲自设计了“木牛”、“流马”,即“独轮车”和“四轮车”。他还把直接关系到百姓利益和国家收入的盐铁开采经营权收归国有,专门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等官职,管理盐业和铁器的生产。对于兴修水利,他更为关心,不但创设堰官,专门管理都江堰,还组织1000多名民工疏通河道,使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自流灌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保障了农业的连年丰收,使西蜀呈现出“足兵足食”、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二、严以律身

诸葛亮有句名言:“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他还多次强调:“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并从自我做起,处处为属下树立好的榜样。

在个人生活方面,诸葛亮十分简朴。他曾给后主上表说:“如今我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给有余。至于我在外任职,没有其他花费,随身的衣服伙食,全部依靠官家供给。到我死时,不可使家中有多余的帛丝、外面有多余的钱财。”在给李严的信中,他也写道:“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意思是:家里没有积蓄,妻子也没有一件多余的衣服。

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前线。临终前,他遗命将自己葬于定军山下,殡仪从简,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就行了。人殓时,要穿平常的衣服,不搞随葬器物。

诸如此类,都令诸葛亮的属下深受教育,所以继他执政的大臣们,也都为政清廉。如费祎,“雅笥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輢,无异凡人”;如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再如老将军邓芝,“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在军政要务方面,诸葛亮也严于律己,由于他错用马谡而导致街亭失守后,主动追究自己的领导责任,还恳请后主给予处分。他在其专门奏疏中强调:“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这一举措,也对其属下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注重家教

诸葛亮早年无子,其兄长诸葛谨将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他对诸葛乔十分喜爱,视同亲生。当时,他虽然集国事、军务于一身,常常日理万机,但总是一有空便带乔儿一起玩,以便了解他的健康、学业和品德,有的放矢地对他进行教育。

有一次,诸葛亮从乔儿的言谈中发现他有些好高骛远,又性情急躁,便耐心地指出这种毛病的表现及其危害性,要求他脚踏实地,注意修养,凡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国家。

不久,诸葛亮率军出征。在遥远的地方,他仍惦念着乔儿健康成长的事。于是,在百忙中又特地为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宁静来修身养性;以勤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得很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甘寂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心静才能学到本事;只有消除急躁,才能陶冶性情。信中所说的“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至今仍充满哲理。

当诸葛乔长到一定年龄,诸葛亮又将他带到军中,让他在战火中经受锻炼。有一次,前方粮草出现了严重亏空。诸葛亮便命他率领一支人马,往来于川陕间的高山深谷中押运粮草;还嘱咐他千万要和一般将士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严于律己,绝不能搞一丝一毫特殊化。

诸葛亮晚年时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他们都自幼聪颖过人。尤其是诸葛瞻,七八岁时便能用书信同父亲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了。对此,诸葛亮自然十分欣喜。但是,高兴之余,又表现得忧心忡忡。他在给兄长诸葛谨的书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他所担心的是:瞻儿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会成不了气候。为利于他随时自警自励,又特地为他起字为“思远”。

诸葛瞻稍大一些后,基于父兄常在边关,免不了代他们参加一些礼仪活动。诸葛亮为此而嘱咐他:要“礼终则退”,不要迷恋宴乐。

在诸葛亮多方教导下,他的三个儿子都成了令人敬服的人物:诸葛乔南征北战,25岁以身殉职;诸葛瞻37岁时严拒魏国的诱降,偕子诸葛尚英勇战死在疆场。公元269年三国归晋,司马王朝为收买人心,下令访汉朝名臣之后,并赐其爵禄。当封赏诸葛怀时,诸葛怀推辞道:“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

四、身后殊荣

据资料载,诸葛亮死后,当其灵柩运到成都,后主刘禅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披麻戴孝出城20里去迎接。后主放声大哭,文武百官乃至山林百姓,也无不放声痛哭,哀声惊天动地。后主命扶柩人城,停放在丞相府中。后来,又依照诸葛亮遗愿,亲自护送灵柩到定军山安葬。后主还特地降诏致祭,谥号忠武侯;并下令建庙于沔阳,四时享祭。

另据资料,副相李严由于严重失职,又邀功取利,诸葛亮曾将他削职为民,流放边郡。当他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也泪流不止,感念至深,终于发病而死。

再据资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父也曾是诸葛亮的属下,并因罪而被诸葛亮斩首。但陈寿在其着作中,仍对诸葛亮的才智功德佩服之至,并说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后,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归晋后,司马王朝鉴于诸葛亮名扬天下,深得人心,特封他为武兴王。此后,历朝历代都给他升官晋爵,赐庙加号。如唐朝封他为武灵王,并赐庙;宋朝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朝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朝朱元璋钦定“帝王庙”,还选从祀名臣37人,“忠武侯与拥焉”;到了清代,朝廷一面将众多纪念诸葛亮的胜迹古祠加以整修,供人瞻拜,一面在每年春秋两季祭孔庙时,以诸葛亮从祀。

时至今日,颂扬诸葛亮的书籍、戏剧、电视片仍层出不穷。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几乎成了完美智慧的象征。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名人传

    中国古代名人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历史每走到关键处,总要凸现出几颗辰星,或明或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中有英雄豪杰,也有跳梁小丑;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因为他们的出现,才演绎了中国历史的奇丽壮阔与丰富多变。他们身上浓缩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彰显着中国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 心安是归处:我和刘绍棠

    心安是归处:我和刘绍棠

    本书讲述了刘绍棠和杨广芹,非常时期的一段非常情感故事。刘绍棠和杨广芹,一个是大乱还乡的著名作家,一个是善良淳朴的农村少女,在“文革”时期的非常岁月,在他们共同的家乡——大运河畔儒林村,发生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邂逅。
  • 晚清枭雄袁世凯

    晚清枭雄袁世凯

    不得不说,讲述袁世凯的故事,是一件令人颇为伤神的事情!这种伤神,当然因为袁世凯这个人是难以盖棺定论的。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袁世凯,依旧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按照这种趋势,估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情况都不会有所改观!不过,阅读袁世凯的一生,有一点评论倒是可以确定下来的:袁世凯绝对是那种有着多面性格和复杂心灵的历史巨人。 先来看看袁世凯复杂、多面的性格吧!毫无疑问,对于袁世凯,是很难用现在某些教科书式的善恶标准评论的。袁世凯身上的确有恶,比如他贪财好色、凶残跋扈、独断专横……然而,袁世凯身上也有善,例如他勇于改革、励精……
  • 宋太祖赵匡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宋太祖赵匡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武将世家,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 为爱而来

    为爱而来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和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虽然是孩子的养父,但是朱邦月却奉献了连生父都不能给予的疼爱。本书是朱邦月的二儿子朱邵华以父亲的口吻写的自传体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来遭遇的辛酸,屈辱,委屈以及磨难,但是,在这样外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下,他们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伴今生。在当今社会下,这本作品极富教育意义,它能给人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面对苦难,永不言弃的力量。
热门推荐
  • 从前没有情人节

    从前没有情人节

    从前没有情人节,那时的爱情却似乎更加简单纯粹,也格外浓烈。那个时代的爱情,通常是源于手写的情书,一支笔,几张雅致的信纸,再将一股浓浓的深情流经笔端化作墨迹,化作一个个溢满爱意的文字,便造就了一封情意缠绵的情书。而五四时期的情书更是因其肆无忌惮的缱绻缠绵,让第三者读来要掉一地鸡皮疙瘩。其中的痴、傻、肉麻、撒娇是中国人压抑了两千年热情井喷般地爆发。历数中国文坛,这样的代表性人物更是繁若星汉,鲁迅和许广平、巴金与萧珊的,徐志摩和数位红颜,沈从文和张兆和……这些情书或狂热直白、或真挚朴素、或诙谐幽默。它们记录这些爱人间真挚的情感,也一再提醒我们那早已模糊的爱情原本的模样。
  • 雪花

    雪花

    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一个雪花纷纷洒洒的冬天。没错,就是冬天,因为我的名字叫雪花。雪花不是在冬天才有的吗。雪花......
  • 强者特工队

    强者特工队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另一个自己。当你发现那个不一样的自己,你的世界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那是一个更强,更聪慧,更完美的你。
  • 马家寨

    马家寨

    渭北高原马家寨马冯两族素有积怨。马家后生马天寿垂涎冯家大户冯仁乾的小妾,莽撞冒犯引来杀身大祸,幸得永寿常医师金大先生拼力相救。天寿逼上北莽山落草成寇,意气风发与冯家对峙,掳小妾,砸店铺,抢钱粮。冯家串通地方驻军借剿匪之名血洗马家寨,五百余乡民以血肉身躯勇护家园。
  • 鬼刹魂

    鬼刹魂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上有一座山叫做茅山,山上有三位大仙,一位天生是阴阳眼的孩子在哪里出生,三大仙把他收为徒弟,从此走上了抓鬼之路,学道术,练剑法,斗鬼王,封尸王,这位少年继承着三位大仙的意志一直走下去,一切的一切,尽在《鬼刹魂》!
  • 误惹药尊:残颜女帝很妖娆

    误惹药尊:残颜女帝很妖娆

    女帝,不屑一切雄性之宫斗,同性之权谋,所以她只装着宠一人。奉天国史记载:奉天女帝燕清羽四岁登基,在位十一年,被一侍臣摄政长达八年,终被侍臣所害,帝死次日,帝异父庶姐登基称帝。——阴沟里翻船了!被毁了容貌,抛尸荒野,以蜡封喉!可她奉天女帝岂是这么容易死的!害她之人会统统复出血的代价!咦,那个一身药味清秀公子是谁?“公子,需要炉鼎吗?”她邪魅一笑。那温柔男子回眸:“想做我的炉鼎么?不,我需要一个暖炉……暖榻的人炉。”邪肆一笑间,万物苍生失色。——靠之,识人不明,又翻船?
  • 终极之任务

    终极之任务

    神界最小,异能最神秘的的雨水使者来到终极一班、终极一家、终极三国....会发生什么呢?
  • 特工嫁到:彪悍小王妃

    特工嫁到:彪悍小王妃

    她,胆小懦弱,容颜丑陋,虽是侯府嫡出,却备受欺凌,不但被誉为‘京城第一丑女’还连累母亲由妻变为妾。她,一级特工,腹黑心狠,视万物如草芥,却死在她狂傲自大下。一朝穿越,丑颜嫡女如下人,看她如何去改变。侯府,嫡姐庶妹,嫡母姨娘的算计,以及宫里嫔妃,皇后的阴谋。让她举步维艰,却又能处处为营,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身份、地位、自由,如意郎君,她到底能不能如愿以偿。
  • 漫趣人生

    漫趣人生

    出生平民,为爱好而奋斗,不弃不离,一直走完
  • 全职奇才

    全职奇才

    有人靠长相吃饭,有人靠本事吃饭,而广播电台实习生白一凡,却选择了靠嘴吃饭。一张兼具魅惑,超度,口舌生莲,枯木逢春的嘴巴,让混在主播界的他如鱼得水,因此俏房东,美同事纷纷蜂拥而来,而他也单凭一张嘴,成为了最耀眼的都市全职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