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经台据说是当年老子说《道德经》的地方,所以叫说经台,又名授经台。据说在周康王时,函谷关关令尹喜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观星望气。一日尹喜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知有圣人要经过函谷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见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来。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连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教大道。老子在楼南高岗为尹喜讲授道德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据说现在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在此之后高道云集,形成了道家中著名的楼观一脉,被称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建国之后几经修缮,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道观群。
顾云飞在老子祠上香拜过之后,一路游览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官殿。顺着小路前行,突然发现那老者就在前面不远处,顾云飞大喜,紧追几步想要赶上去。老者只是随意行走,或者在路边停留或者在古迹处驻足,停停走走,任由顾云飞在后面紧追慢赶就是追不上。顾云飞大吃一惊,虽然他现在没有先天真气,只能算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现在行走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这时候居然连一个慢步行走的老人都追赶不上,顾云飞真的非常好奇起来。
两人前后而行,一路到了上善池。上善池是一石砌泉池,相传在元至元二年,周至地区发生瘟疫,无药可医,死者不计其数。当时的楼观台监院张志坚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太上老君对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内有吾炼就之丹药,可治民疫。”张监院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前寻找,果然在西边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张监院忙令人取水给患时疫的道士饮用,两个时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传出后,远近百姓都来取水治病,时疫遂退。三年之后,翰林学士赵孟瞓来楼观游览,闻听此事十分惊奇,遂取《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之意题“上善池”三个大字。
在上善池旁边有一个新建的小亭,还有一处影壁上画着老子为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壁画。老者站在壁画前驻足良久,顾云飞大喜,连忙上前几步。
老者突然回头对顾云飞道:“你这后生总跟在我后面,难道想要我老头子还钱吗?”
顾云飞连忙说:“老人家误会了,我只是见老人家谈吐不凡,心生仰慕,想和老人家一叙而已。”
老者听了微微一笑,一指旁边的小亭说:“既然如此,不妨一叙。”说着当先进了亭子里在石凳上坐下。
顾云飞也跟着在一边坐下,恭敬地问道:“老人家贵姓?”
老者一笑:“年长日久,旧时名姓早已忘却。你可随意称呼。”
顾云飞甚感奇怪,只是初次相见不好多问:“我姓顾,名云飞,老先生叫我云飞即可。我看老先生下那壁画前停留良久,不知为何。”那壁画也不是什么古迹,也不像是什么名家笔墨,采取中西结合的画法,反而看不出什么道家飘逸之气。
老者一叹:“此方故地,许久未曾前来。今日前来看到那壁画,却是想起了当年老师为我讲解大道来。”
顾云飞大感兴趣:“老先生以前也在这里学道?”
“当年在此遇到老师,且蒙不弃为我讲解大道,就是在此处。”老者说了一句,看着顾云飞说,“云飞看样子也是好书之人,不知曾读过什么书?”
顾云飞忙道:“不敢,我自幼好读书,只是不曾定下心来,也没有多少收获。书中喜读诸子百家,尤其喜欢老庄之言。”顾云飞这话并不是敷衍或投其所好,他自小受爷爷的影响,对于诸子百家中的老庄之言确实非常喜爱。
“哦?在你这个年纪喜欢老庄之言的人可不多。云飞可算是异类了。”
“看过《道德经》之后方知世间一切道理,圣人已经讲尽。”顾云飞微微一叹,说,“《道德经》之名虽然好,但是无名更好。”
顾云飞说起了这里,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情。他在十几岁的时候把爷爷房间里的书全部看完之后,爷爷给了他一本手抄本的书,书没有名字,后来才知道是《道德经》。他顾云飞曾经问过爷爷,为什么没有名字。爷爷只是一笑,没有回答。
老者大笑:“这道德之言本来就没有名字,岂止不应该没有名字,连字都不该有的。”
顾云飞摸摸鼻翼,不好意思的说:“小子妄谈了。”
老者停下笑声,说:“既然喜欢老庄,云飞且说说,何为道?”
顾云飞微微思考,朗声道:“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先天地而生,混漠无形,寂寥无声,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息不穷,万古不易。”
老者再问:“那你可知,何为道心。
顾云飞一呆,他虽然想修道,也看过许多道家经典,但是却说不清何为道心。顾云飞只是知道并不是一般小说些的绝情绝性。
老者轻轻的道:“不违逆微小,不自恃成功,不谋虑事情,逆境不懊丧,顺境不自得,无欲无求,不悦生,不恶死,不忘本源,不求归宿,不潜藏,不显扬,一言一行合乎自然,此即为道心。”
顾云飞明白这是在指点自己,听了若有所思,默然不语,过了一阵,起身对着深深一礼:“云飞多谢老先生指教。”
老者轻抚胡须,微笑点头,对顾云飞说:”我观你身上有宝光泄露,不知是何宝物?”
顾云飞知道眼前这位老者是一位奇人,会望气之术也不奇怪,于是也不隐藏,将口袋里的铜镜拿出来,递给老者:“老先生说的可是这面铜镜?”
昊天镜大约直径五寸左右,正好一只手抓住,镜面非常的光滑,还可以非常清晰照出人影,背面正中间怪兽样子的镜鼻是一只蹲伏的麒麟,在四周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纹饰,在四相外面是先天八卦的卦象。卦象之外则是二十四个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纹饰,所有的纹饰粗略一看像是阴刻的线条,但是仔细一看,铜镜上光滑无比,并没有篆刻的痕迹,图样的一笔一划竟然好像是从铜镜里透出来的一样。
老者轻轻的***这一面铜镜,道:“原来是这一件器物。云飞可知这件器物的来历?”
顾云飞道:“正要请教老先生。”
老者屈指一扣,铜镜“叮”的一声清鸣,悠然不绝:“唐人传奇《古镜记》中有一段记载:隋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师礼事之。临终,赠度以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而非字书所有也。侯生云:‘二十四气之象形。’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举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绝。嗟乎,此则非凡镜之所同也。宜其见赏高贤,自称灵物。侯生常云:‘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顾云飞也看过这一篇《古镜记》,此刻老者徐徐说来,顾云飞才想起来。这面铜镜和《古镜记》中记载的除了尺寸不合之外,其余的特征都是一模一样。其实顾云飞之所以没有想起,主要是没有想到修行之人的法器会在世间文学小说上有记载。
老者看了一眼顾云飞,道:“此镜与你有三世之缘,合该为你所掌。”
顾云飞有些摸不着头脑,这面昊天镜明明以前是陈真人的法器,怎么和自己有了三世之缘。
顾云飞摸摸鼻翼,正待发问,老者举起手中的昊天镜说:“这昊天镜在道家又名太虚镜,有化转虚空,鉴照三界的妙用,你可想一看?”
顾云飞一愣:“在这里施法?”修行之人虽然会法术,但是各门各派的戒律都禁止在大庭广众之下施展神通。
老者起身踱步到了壁画面前,伸手往镜面上一抹,一道清光自镜面发出照在壁画上。顾云飞走过来一看,只见壁画上山水清幽,树木随风而动,鸟鸣虫唱,飘飘然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就出现在壁画里。壁画上一棵大树树冠好似华盖,树下面就是一个芦蓬,两个人跪坐在芦蓬中,芦蓬外面是一头青牛正在那里悠闲的卧在草丛中,扭头微微扭过来,好像就在看着顾云飞一般。
顾云飞正惊奇间,突然背后老者手一拂,一道大力涌来。顾云飞只觉得自己轻飘飘的身不由己的进了壁画里。
背后传来老者朗声大笑:“昊天镜非逢妖魔乱世不出,云飞,你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