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这些日子只干两件事,一是每天都会去那正在装修的茶楼看看,二是被***领着去些候门大院给人验光。
茶楼那按着他的想法,一点点在弄,倒也省心,开店的事他也不急,如今他有钱了,呵呵,省省花上个几辈子没问题,一点都不用急着开店赚钱。
倒是他去给人验光的时候,名声慢慢传开了。这几个月的时间,李明频繁出入候门大宅,每户人家都有老人,总有视力的问题,李明这个杏林高手,专治眼疾的名声倒是传了出去。不过,他可不敢托大,再三对刘德福说,只能治看近看远的毛病,真要是眼睛里长了东西,或是失明致盲了,这些他还是作不得主的。
与别人不同的是,李明给人治眼疾,还要录下姓氏名谁,细细的做个档案。每每有人问及,总是回,眼疾只可治标不可去根,记录在案,他日有迹可寻,也方便整治。
不过就这事有时做起来也不容易,那些大人家里的老头老太们很多都是端个架子的,下人们有的更是眼睛看天,哪会对你这个郎中说起老爷老太爷的名讳。更让李明意外的是,很多老爷老太爷之类的名字很古怪,如王十八、李三九,很多人以数字为名这时李明识眼色,通常都会写下“X侍郞家老夫要年约六旬”等等。后来问****老宋哈哈大笑。
“李兄弟,想当年跟着太祖或是皇上起家的,大多是些穷苦人家,穷苦人家有几人识字,哪懂娶什么名字,能记得个姓不忘了祖宗算是不错了。”
这话说的没错,朱元璋名字好听是吧,可他最早的一个名字是朱重八,他得了势之后,自己的名字改了,朱国瑞,朱元璋,这个好听。当了皇帝之后他可以把自己父亲爷爷等都重新整理这身世,但名字还是不能改。他爸爸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初一,爷爷的爸爸叫朱四九,爷爷的爷爷叫朱百六。这放在后世,绝对以为是搞统计的世家,对数字有感情。
在别人李明做医档的时候,李明也发现古代的医生了不起,那些真正的郎中开个医馆很多时候并不写病例,除非特别的病症,可人家脑子就是好使,都能把来看过病的人的情况记得清楚。
到他这里,每每有人问及为何这般行事,李明总是回,人人眼力各有不同,差别只是度而已,有个记载日后好对照。这话说的合情合理,反倒叫他人不得小看于他。而且李明这付长相,基本还拿的出手,靠着小妹宋李湘儿一打扮,已经不再扎个马尾辫,头上戴的以前电影地主老财常用的瓜皮帽,在大明朝这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六合一统帽,再说说这个故事。说是当年洪武皇帝在打江山的时候,偶然看到有人戴这么一个帽子,这帽子形似半个西瓜,有六片拼成,戴帽之人讨了个口彩,说是六合一统,听了老朱大喜,当上皇帝合,便把这帽子定为大明朝官制衣冠。李明心里已经把自己定义为地主了,穿戴自然有些不同,俨然是个俊俏的小哥,一时间,很多人家过来打听,想与他做个亲家。
在大明朝,你就是个郎中也是上不得台面的,往往过来打听的都是些管家之类。要介绍的对象,不是老夫人房里的丫头,就是老太爷身边的使唤丫头,都是这种角色。这老太爷的身边的使唤丫头,听了就让李明想起了潘金莲,莫不是被老色狼摧残过的,硬硬要塞给武大郞的吧。万一是个有枪没子弹的老东西,这丫头可就更惨了。这些听的***也是感叹,他这个冒牌小舅子在他眼里,可是不输给状元郎的。
殊不知,整个大明朝也就***和李湘儿与李明打交道最多,认了小妹之后,李明还真的把李湘儿当作是自已人,言谈中少了很多防备,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李明所知的还真吹了不少。虽说李明不是学中文的也不是学历史的,可毕竟比他们多了六百年的见识,加上李明当年出来混的也早,什么事在他嘴里有时也能说出个道道来,能自圆其说,所以肚子里有点墨水的李湘儿早早就对***说了,我这个大哥不凡。
·············································································
李福到底是个专业管家,他把李明家的大宅门收拾的有模有样,自家老爷是个摸不清底子的主,他刚被买过来,不敢乱来。他自己是被买过来的,家里这些被他买进来的人,天然有一种压制的心理,结果弄的宅院里他这个管家是最为严厉的人,比李明这个老爷看着还难对付。李明不管这些,他也不懂,他一贯的想法是,不去干涉自己不大懂的东西,管家就是管家,就要管理这么个家,当然指的是俗事锁事。按大明朝的习惯,这个家以后还是要家母来掌控的。
宅里人多了之后,人气也旺了起来,这让李福也感到了欣慰,李明也是觉得很爽。看着这么大帮人在这大宅门过活,他这才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溶入到了明朝这个时代,溶入到了明朝这个社会。
这会他想的较多的倒不是怎么开眼镜店,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他入的是农户,算是在行医,这茶楼医馆一开,不知会不会被当作商人,在大明朝,明人把你当个商人那可是很惨的事情,吃穿住用都得要小心,不能逾制。
这是个很头疼的问题,比如,大热天,李明出门若走,热的要死,还没到目的地就能热出你一身汗。坐车呢,又分很多种,马车,牛车,驴车。马车不用多说,自然是最好,但你是个商人,你没那资格做马车。那就做牛车,可牛基本上都登记在册的,你弄个牛用来拉车,说不过去,你若是个地主家买牛去种地,官府倒是支持的。那就驴车吧,这驴养在家里发春一叫起来,那声音真是惊人。
怎么办,简单,阉了。一提阉,李明马上就坏笑了,问那请的车夫李强,这牛鞭与驴鞭相比,哪个力道更强些,问的车夫李强愣在当场。
回到刚才的问题,出门坐驴车。穿什么样的衣服,丝绸最好,最凉快。商人不可以穿真丝,那怎么办,好在李明觉得麻制的衣服穿的更爽。再一问,麻制的衣服,很多是下人穿的,郁闷。那怎么办,管那么多,就穿麻的,不过把颜色好好染一下,换换花样。当然颜色也有定制,好在鲜艳的颜色李明也不喜欢。
按道理讲,象李明这种手上有两个钱的人,放在大明朝,你若不是个书生,也应该向书生的打扮靠拢。如果扮那书生的模样,那就要戴个四方巾呀,着个冠呀。问题是,大热天呀,热呀。又不让剪短发,这大热天的,天天不止要洗一次头,还要弄个东西捂在头上,受不了。于是最后,李明简单的用了个丝带把头发扎了一下,反正大明朝很多男人也都是竖个马尾辫在头上,这样倒也脱俗,还总会让有回头多看几眼。
***很快就推荐了些匠人过来,只要这些匠人愿意的,李明了毫不犹豫的都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来住,他这会的想法,只是要把这个大家充实起来。李福不是担心别人说他家里下人多了逾制嘛,我现在放一堆工人在家里,作坊请人做事地没有限制,到时你们哪能分的清楚。另外,镜框现在还在研制阶段,保密工作也是很重要。以后有人仿制是以后的事,如今还是要先跑在别人前面。
后世的李明可是个喜欢热闹的主,这会有钱有房,房里又多了很多人之后,他喜欢玩的本性又慢慢的表露了出来,穿越到大明朝他一直过的太压抑了。人多了之后,另一个坏处就是等级明显了,他本来还无所谓,被李福善意的提醒了几次之后,他才发现,在大明朝这个阶级分明的社会里,你只能去适应,而是不能去改变。当然,想改也不是不可能,但要慢慢的来,先量变开始。
李明在家里除了休息之外,他更多的时间是与那些匠人们在一起,与二萧刘小东等人在一起。与他们探讨一下木竹的镜框到底要怎么来制作。真做一付出来极容易,但这付眼镜怎么能经得起寒暑的热胀冷缩这是个问题,还要能经的起不是太剧烈的磕磕碰碰。目前定位的镜片是水晶,水晶不同于树脂镜片,水晶更硬一旦镜片磨好,怎么能好的装到镜框里去。要不要开个槽来安放,还是烘一下镜框就硬塞进去。
有时在家里这些工匠搞不定的东西,李明还会去装修工地找人问问,店里那几个师傅据说都是京城的行首作头,手艺很是了得。两个月下来,李明的生活也开始规律了起来,店怕是还要两三个月装修才能完工,没办法,他要的东西很过离奇古怪,大明朝目前这个市场状况,不大好找那些东西,真要是找到了,大明朝的交通水准也就这样,运送的时候也不少。
李明请了九个护院之后,家里算是暂时定型了。到于为什么要请这么多护园,那可是***的主意,他家里护园就有五人,而且是常住家里的,与家奴也差不多。平时白天放几位在店里,京城里的珠宝店不会有人打抢,白天怕的是有人玩花样,晚上还是要防贼的。
李明要制这个眼镜,老宋的意思是要先防着,一是家里的银两要有人看着,二是一旦眼镜做出来了可比银两好搬,三是不能让人偷了技艺。李明倒没在意可听了这话的人个个都说理因如此,他也就同意了,不就是多几个人嘛。
七月初二,在一场大雨之后,李明家最大的院子里摆下了八张八仙桌,这阵式,李明自己看到都怕,不知不觉,居然已经五十多人靠着他吃饭了。李明还坐在大堂里,外面院子里八张桌子坐了满了七张,还有一张空着,是在厨房里忙活的人留的。凉菜刚上完,厨房里的人还没过来。李明家里热闹的不行,一场盛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