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的晚上基本都在家守岁度过的,那像现在有丰富的电视节目。等到晚上12点的基本都是大人,孩子们早就睡熟了。王珍拉好被3个孩子蹬到一边的被子,听着他们轻微的鼾声心里特塌实。这几年跟着孙海干建筑虽挣了不少钱,可每天攀爬在那么高的地方也总是心惊肉跳的。老是想自己这要是摔下去可就苦了3个孩子,到现在看着他们慢慢长大也就不再去想这些心烦的事了。
看着老式的摆钟滴答滴答的走到了12点上,咚咚咚连响12下。看着没被吵醒的孩子一眼,走到旁边的床边用手晃了下有些迷糊的孙海说“过年了,祭天完在睡”
睡觉警觉挺高的孙海马上就醒过来,俩人收拾好东西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桌子上摆放着下午炒的几个没动过的菜,还有几包细果子,一瓶大区白酒。王珍用火柴点着了祭天用的火纸,在正对着屋门的桌子边放了几张,一溜小跑到作饭的锅炉边放了几张,最后跑到大门口把快烧到手的几张仍下。
孙海从柜子上拿下一盘鞭炮,走到桌子边把一盒火柴放在衣服口袋里,抄起56米的竹竿来到大门口这。先解下捆炮竹的绳子,挂在竹竿最细的一头,用火柴点着引线回头就跑。用手举刚起竹竿的另一头就听见震儿的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没过几分钟就只剩下满地的碎纸片和刺鼻的火yao味,这只是一个开始,紧接着四面八方的爆响彻底拉开了新年的帷幕。
农村过年就是一个喜庆,门框上贴着的五色过门钱子,每个上面一个字组成一句吉利的话语。中间的门横更是花龙点睛,配合着门左右两边的上下联像是真的为这家添财增福一样。尤其大门两边站着的两位古代神将更是把瘟神小鬼全都拒之门外。喜庆的鞭炮,带着肉香的水饺,身上的新衣服,无不昭示着新年的美好。
在拜祭完烧火纸的地方后,孙海把刚出锅的饺子用筷子挑破,一点皮带一点馅扔在地上这是有说法的,新年的第一口饺子要给老天爷吃。忙活完之后两人都有点饿了,把祭天剩下的东西收拾下,盛上2碗还热的水饺吃起来。还不忘给3个孩子每人口袋都塞上10元的大钞,最后还是以代为保存为借口要回去,虽是这样3个孩子也很懂事的交出来。
年初一的早晨小芳早早就赶到奶奶家,给他们放鞭炮,没走的时候基本都是他来干,去年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来。小芳忙活完拉着早就在家等着的爷爷奶奶进屋,等二老都做好,跪下就砰砰砰3个响头。爷爷耳朵很好,听的清清楚楚。奶奶耳朵几年前就不行了,不过眼神挺好。手也巧,孙子们的棉衣棉裤都是一手赶制出来的。看着孙子磕完赶紧拉来起来,额头上都沾着土,直接拿袖子给擦。
时间转眼到中午,来奶奶家的人都开始排起了队,谁叫2老现在辈分最高。孙子重孙都一群一群的,还算宽敞的屋子都开始有点挤了。没一会孙海带着2个儿子和2哥孙忠一起来了,屋里出来几个才让他们4个个磕头的地方。几个年龄大点的一番客道的话总是免不了的,孙海弟兄几个出生的晚结婚也晚,辈分比一般人都定高,这也造成了一个30多的人喊一个78岁孩子小叔的尴尬场面。
看着子孙满堂,老两口高兴的合不拢嘴,桌子上的糖每人给抓一把,也不论什么大小,在他们眼里都是小孩。年初一就这么悄悄过去了,忙活了1年的人都享受着短暂的幸福时光。
大年初二这天基本上都会在家待着,吃着瓜子三五人聚在一起唠叨一些家常琐事。男人们则凑上一桌打上几圈,这也是1年中就算输了也不会被媳妇埋怨的日子。钱不在乎,关键是营造的气愤,有些难得回次家的人也是被憋急了痛快发泄下。
孩子们的乐趣总是缺少不了打闹,闹的越疯越好,有带头老大更是可以疯到天上去。过年的压岁钱全丢进村里的小卖部,一盒一盒往外递泡泡糖啊,鞭炮啊,反正看见啥好吃的就买啥,1年就这1次可以大手大脚挥霍的机会,看那高兴的劲好象农民终于翻身做地主一样。嘴里嚼着泡泡糖,时不时还吹一个,吹大的泡泡破裂后嘴巴鼻子沾的全是。伸出舌头左边舔一下右边舔一下,把粘糊糊的东西勾到嘴里继续嚼。别说还真得佩服他们,一个泡泡糖嚼上一天都不带吐的,想必脸部的肌肉锻炼到可以咬死一头大象的水平了。还有更甚的睡觉前把泡泡糖吐到糖纸里面包起来,眼珠一翻那意思就像是说:咱明天继续嚼!!
东边响声鞭炮,没一会在西边还能听到鞭炮,蹲在路边晒太阳的老人们早就知道小孩们又在放鞭炮玩,放鞭炮也不老实,一般人都是把鞭炮放在地上,点燃引线后马上堵上耳朵跑开。这群机灵鬼什么花样都赶完,手里纂着点燃后在扔到指定的地方,或在冰面凿个洞放进去看能把冰炸成什么模样。放地上也不老实,点燃后还要找个瓶瓶罐罐盖在上面看火箭升空。神州7号是不是在这上面受启发研制出来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孩子们总能想出让大人都有些心惊肉跳的古怪想法,最重要是还会马上付诸行动,也许是受当时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影响吧。
年初三就是走走亲戚,女方回娘家过两天,大年刚过的路上行人慢慢多了起来。脸上一扫往日的淡漠全都喜气洋洋的,过年就要表现的高兴一点,什么忧愁也要等过完年在处理。
吃过早饭小芳就和家里打了声招呼,家里也知道他今天要去叫客(“客”是地方方言念kei,叫客意思就是接女方回娘家或接亲戚到家里)嘱咐了两句什么长大了,能赚钱了,给钱也别要之类的话。都知道2姑家困难谁也不想在拖累他们。
小芳感觉走出家门那一刻是最轻松的,想不明白。在这个家住了十几年怎么就没一点感情呢,每天父母的念叨就像是庙里和尚念的一里哇啦让人头疼的菩萨经呢。其实这么大正是逆反心理最强的时候,当然听不得一点指责。
匆匆来到孙林家,看大门早就敞开着,也就直接进去。
“弟弟,吃饭了没?过会去叫咱2姑吧。”小芳在没进堂屋前喊了一句。
“早就吃过了,等我换上衣服就去”从门口探出个头的孙林说到。
“行那快点,叔婶也吃过饭了吧”走进堂屋的小芳看着在收拾东西的王珍和在换衣服的孙海说。
“吃过了,一会你带林去你2姑家,我带森去你3姑家,下午早点回来”孙海把毛衣套在头上,伸进一只胳膊说。
“恩,知道了”小芳随便找了个椅子坐下。急急忙忙穿戴好的爷仨也没用多长时间,临走前孙林还特意找了块吸铁石。问他拿那东西有什么用时,神秘的说等过几年就知道了,众人又是一阵郁闷,等那么久有必要吗,谁也没那么清闲为个奇怪的举动等个几年。分成2组就各奔目的地。
4人在村口的岔路上分散,小芳带着孙林就顺着北去的路走。看着时间还比较早,两人就当散步一样。2姑家住在5里远的关村西边,连骑车都省了,不到半小时的路程边聊边走也不觉的慢。话题自然还是2姑家如何艰难,哪天去看奶奶又把平时拿去卖钱的鸡蛋带了多少多少,谈着谈着哥俩都沉默起来。
在一个坡前孙林停了下来,四周望了望然后跑到沟边用兜里的吸铁石自己探察这什么。小芳对于孙林的一些特殊举动已经免疫了,可还是好奇心驱使下问到“弄什么呢,快走吧,难道你能找到铁石?”
“是不是你看看就知道了”孙林用手拿起磁铁,磁铁上沾着的一块石头就是最好的证据。其实这也不是孙林发现的,前世发现这里贮藏丰富铁矿时正赶上孙林高中辍学,去检了一段时间铁石赚了点路费才出外打工。这次验证铁矿还在,还没被发现,看那副高兴的模样就像真成了孙林私人财产一般。
“你怎么知道这里有铁石”小芳一头雾水,找到一块铁石也没必要高兴成那个样子吧。他还只是停留在铁石上面,如果细心的人则会从一块铁石联想到一座铁矿,如果开采起来转眼就变成富翁。这也怪不得他,这么多年了谁也没在意过路边有那么几块含铁量那么高的石头,就算检起来也就感觉有点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农民就算摆在他们面前告诉他们也没用,因为他们意识不到守着的是个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