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能看的东西总还是有限,也没有宽带网有线电视这些东西。
这一年,D公南下,提出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等经济相关谈话。过了半年,也就是丁舒在家养病这段时间。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初露表象……。
。六月,D公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谈话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十二月中英两国政府在BJ正式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在SH开放,只有两只股票,交易通过口头协商后写在黑板上。这是未来中国股市上证交易所的雏形。
丁舒躲在小房间里翻着前些天央求父母带回来的各种报纸(其实也没几种,当年只有大众日报和人民日报)踅摸着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在要求上学的请求被父母无条件驳回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两代人达成了再长上一岁就让他上学的协议。
而父母给丁舒规定的仅仅是需要做到的就是上学头一个月不能哭鼻子就行了。这期间,丁舒不停的从身边亲戚家、父母朋友家、邻居家借一切能借到的书,借不到的拜托父母去借也要借到。短短的半年多时间看完了身边能借到的亲戚朋友家的全部藏书。其中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二十四史》、《十万个为什么》《基督山伯爵》等等,甚至还把段鹏家唯一的一本英文字典几乎翻烂了。
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学了,反正初中之前的根本又不用复习,丁舒打算在学校消磨段时间直接冲击初中,现在刚好是充电的好时机。丁舒在这之间开始补充外语知识,家里有双卡收录音机,晚上可以小声听英语电台。晚上听了,睡下和闲着的时候在自己脑子里反复播放听过的片段,自己不断推敲口语的习惯和标准英语的发音。前世上过高中,对英语还比较感兴趣,现在只是强化而已,轻轻松松的就增加了词汇量和口语能力。
语文前世在丁舒就是强项,轻轻松松的背几天,初中三年的语文课程就恢复的七七八八了,数学物理化学几个月下来也差不多都重新记忆的差不多了,其他副科对自己来说更是容易中的容易。
随着家里借回来的书越来越多,丁舒的阅读量也越来越多。父母邻居的惊奇也随着书的增多开始转变为忧虑。到了八月来临,父母终于决定让丁舒提前上学。
八月下旬,一个多雨的早上,丁舒背着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的黄绿书包,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包袱架上,(丁舒在心里偷偷的哀叹:这年头的衣服还是好保守哦,连个美女都见不到。可怜我还要忍受至少十年的时光才能真正见到美女,可爱的吊带装啊……口水ing……)来到了县重点-实验小学。
陪着父亲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入学手续办完。熟门熟路的跟在父亲屁股后面,来到了前生早就熟悉的教学楼前,丁舒深深的吸了口气,“今生,我回来了。”
和父亲告别之后,独自走入教室的丁舒发觉,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好象闹哄哄的菜市场,有哭的,有趴那睡觉的,还有蹲在凳子上和旁边小美女聊天的小胖子。丁舒看着这群所谓的同学撇了撇嘴,自顾自的走到边上头疼的看着好象幼儿园的同学们,无奈的等着老师来上课。“唉,看来要尽快复习当初的功课,争取早日脱离这种苦难的日子啊,如果还象前世一样上满六年,估计我会痛苦的拿头去撞墙了,这么多小娃娃,单独一个看着挺可爱的,凑一起比花果山还闹腾……”
小学的功课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小学生活真的很无聊,丁舒也懒得跟同学来往,刚进学校的小孩子们哪有点做学生的样子。
曾经的班主任在这一天中,尽职尽则的扮演了老师、保姆、佣人的角色,围着这群刚刚脱离幼儿园不久混不知学校和纪律为何物的学生忙的团团转。
在轻轻松松的把入学第一次摸底考试双科卷子写完后,无视老师的惊讶,征得老师同意的丁舒晃悠到段鹏的班级门口等待着这个从小到大的死党放学走人。
四点半一到,各班级门口象敞开洪水的闸门,鱼贯而出的学生们背着各色各样的书包,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背着书包冲向学校门口的零食摊点。
丁舒在人群中一把捞到段鹏的肩膀,不管他的抱怨,在门口会合了同院的小姐姐,拖着他走出学校的大门,迎着落日的余晖,向西走去。
--------------------------------------------
如果您看着还行。顺手加个收藏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