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8200000022

第22章 收购外资,扩展空间(1)

上世纪80年代,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事业的发展,一般还是以本土较为稳妥,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这个全面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外,还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香港虽好奴毕竟只是小小的一个岛屿要为自己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要放眼世界,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他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的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李嘉诚财富人生:从扩展空间到收购置地

青洲英泥香港电灯

澳门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为适应城市建筑对砖瓦灰沙的日益发展的需求,澳门的烧砖和烧灰业也较发达,这一行业的原料可就地取材:澳门沿海所堆积的大量泥土是极佳的制砖原料,澳门盛产的蠓壳则为烧灰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光绪十二年(1886年),澳门的青洲岛上已建厂置窑,除了烧砖烧灰外,还制水泥,称为“青洲英泥”,其质量颇佳,除在本澳销售外,还远销外地。青洲英泥的原料主要是来自英德的石料和本澳的河泥、山石。到了本世纪30年代,在陈济棠时期;广东政府限制英德石出口,该厂由于原料短缺,业务不景气,才于30年代初徙业至香港,其原厂址改为“万国火柴厂”。

1970年代青洲英泥公司已经成为老牌英资财团太古洋行下属的较有实力的公司之一。是香港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水泥公司。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于1889年1月24日注册成立。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1890年12月,港灯首次纪录供电,为五十枚街灯和供应山顶用水的泵房提供电力。虽然港灯并非东南亚首家投入管理的发电厂,但以经营至今仍沿用同一名称和资本结构无变更的公司而言,港灯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电力公司。

港灯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一间是为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华电力集团,供电范围是九龙新界。二战之前,港灯座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九十余年来,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长,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收购

李嘉诚经过多年积蓄力量,精心策划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大举进军本港英资企业。

1977年,李嘉诚购得美资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头指向称雄香港的英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以退为进的李嘉诚放弃九龙仓收购,把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树为靶子。

他在部署收购和黄的同时,在市场悄悄吸纳英资青洲英泥(注:水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诚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达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购至40%,顺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这个香港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完全收购和黄洋行先后达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原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港灯、置地、长实、佳宁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元高出1元多的价格(6.3~6.35元一股的时价),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并到市场以9.40元的价位买入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

港灯是一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并以破本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只是放其一马。

置地在本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团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摔,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道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地产大鳖置地如罩进铁网之中,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团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坠入空前危机。1983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

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向纽璧坚“兴师问罪”,在怡和置地大班宝座上坐了8年之久的纽璧坚默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两间公司主席职务。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一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说道。

传媒对纽璧坚的话进行揣测,认为他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现在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纽璧坚高明?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系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纽璧坚下台,舆论的焦点渐聚在西门·凯瑟克身上。

西门·凯瑟克尚未正式上台,港版英文《亚洲华尔街日报》就以“对怡和新大班来说,战役才开始”为标题,报道怡和高层变动及未来。

作为怡和最大的潜在对手李嘉诚,十分关注怡和的变动。那时,马世民尚未正式加盟长实系和黄,但两人接触频繁,常坐在一起谈论马世民服务过14年的怡和。马世民指出:怡和高层一直患有“恐共症”,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置地陷入困境之时,马世民积极主张从置地手中夺得港灯。在这点上,两人英雄所见略同。但李嘉诚奉行“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的战略,主张以谈判的温和方法购得。纽璧坚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仓,又失去港灯。虽然他知道出售港灯,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摔包袱,除此,不再有两全之计。

西门·凯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债务。

西门1942年出生于英国温切斯特市,他与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约翰一样,少年时进入全英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毕业后进入世界名校剑桥三一学院。西门不愿念书,他只读了一年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学抬出校门--从此永别全球学子都向往的剑桥大学。西门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亲威廉暴跳如雷,认为他“孺子不可教也”。

西门的哥哥亨利·林德利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任3年怡和大班。西门于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职。1982年年初,西门调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务董事。他说服其他董事,频频向纽璧坚发难。西门如愿以偿坐上大班尊位,成为凯瑟克家族出任怡和大班的第五人。

已过不惑之年的西门·凯瑟克,不再是年轻时的纨绔子弟。但他是否有能力统治一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这个问题。

对凯瑟克家族史作过深入研究的黄文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门·凯瑟克在过去多年不足以证明他因此而能够胜任怡和公司首席管理人职位。不过,事实证明,他虽是贵族出身,却不是外行商家,有能力发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李嘉诚反复研读有关怡和及凯瑟克家族的报道。他已经向怡和表示过欲购港灯的意向,现在他不再做出任何表示,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事情的发展。

1984年,马世民加盟长实系,李嘉诚委以他和黄董事行政总裁的重任,和黄的业务获得长足发展,成为长实系的盈利大户。

1984年,西门·凯瑟克出台“自救及偿还贷款”一揽子计划,即出售海外部分资产,以及在港的非核心业务。

统揽怡和地产业务的置地自然是核心业务,置地的旗舰地位无论如何要保住,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债大户。汇丰银行逼债穷追不舍,债台高筑的置地大班西门,不得不断其一指--出售港灯减债。

首选的买家,自然是李嘉诚。财大气粗的李嘉诚出得起理想的价钱,他曾向前任大班纽璧坚表示过觊觎之意。西门当时也在场,他很佩服李嘉诚的君子作风。

令西门不解的是,这一年来,李嘉诚不再有任何表示。难道他真不想要港灯?港灯可是拥有的专利权的企业,不可能会有第二家在港岛与其竞争,盈利确保稳定。

李嘉诚欲擒故纵,使西门如坠五里雾中。

西门终于按捺不住了,主动向李嘉诚抛去绣球。第95期《信报月刊》描绘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不过,置地公司的主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派员前往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计转让港灯股权问题,大约16小时之后,和黄决定斥资29亿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港灯股权,这是中英会谈结束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这期间,李嘉诚把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请来,具体与置地商议收购事宜。消息传出,全港又一次轰动。

李嘉诚对新闻界说:“我们不像买古董,没有非买不可的心理。”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着这个意念和没有透彻研究港灯整间公司,试问又怎能在两次会议内达成一项总值达29亿港元的现金交易呢?”

当年置地以比市价高31%以上的溢价抢入港灯;现在和黄以6.4元的折让价(收购前一天市价为7.4元)捡了置地的“便宜”--而购入34.6%的港灯股权。以市值计,李嘉诚为和黄省下4.5亿港元,显然要高对方一筹。

未过35%的线,故不必全面收购。因是“和平交易”,不会出现反收购。和黄实际上已完全控制港灯。

收购过程中,有关股票未做全日停牌。只是午时左右,买家和记黄埔、卖家置地公司和“货色”港灯公司主动要求四家交易所停牌。

四家停牌时间不一,造成部分炒手利用时间差炒这3只股票。大部分投资者作壁上观,3只股票均未像以往的收购战一样被抢高--都知李嘉诚“买货”,不会出现竞购与反收购的好戏。

整个现金交易额29亿港元,按协议须2月23日前交清。和黄2月1日就提前付款。置地提出扣还利息。依计算2月1~23日间,利息达1200万港元,和黄只收了400万,另800万送回置地。

这等于和黄蚀本800万港元,李嘉诚觉得这笔交易“抵数”。他看好的不仅是港灯的常年盈利,还看好港灯电厂旧址发展地产的价值。

李嘉诚斥巨资收购港灯,对恢复港人对香港的信心起了较好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马世民谈起港灯的收购,仍对李嘉诚称道不已。

“一共花了16个小时,而其中8个小时是花在研究建议方面。”

“李嘉诚综合了中式和欧美经商方面的优点一如欧美商人,李嘉诚全面分析了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

1985年3月,包玉刚收购了大型英资洋行会德丰。

此时,四大英资洋行中的两家--和记黄埔、会德丰先后落入华资手中。怡和仍是最大英资洋行,但昔日风光不再--九龙仓和港灯分别给华资两大巨头控得。

四大战役,彻底扭转英资在港的优势,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李嘉诚、包玉刚名声大振,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世界华文传媒,尤其是中国传媒,称李氏包氏是“民族英雄”,“大涨中国人志气,大灭英国人威风”,“被英殖民者统治百年之久的香港华人,从此扬眉吐气”,李超人、包大人,不愧是龙的传人,世界华商的骄傲“,”大大振奋和提高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自尊“……

某位资深经济评论家说:“不必把商业行为太往政治上扯,别忘了他们(包玉刚、李嘉诚)是商人,当然是出色的商人。”

还是看看包玉刚、李嘉诚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

早在1981年5月12日,包玉刚在香港记者俱乐部发表讲话:

“我想你们其中必然会有人对我参与某些本港地产公司活动(注:指收购九龙仓)感到兴趣。让我告诉你,我参与地产活动,并非因为我想与传统的英资洋行作对,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控制权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业上成功带来的资金需要另寻出路。”

李嘉诚未正面评价“舆论有关他收购英资洋行的报道”。他只是在很多场合说:“收购不像买古董,非买不可。”有人认为,买与不买,李嘉诚都是从商业利益上考虑的,他并不把对方当不共戴天的敌人,非得置之死地而后快。李嘉诚还说:“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西门·凯瑟克在港灯售购协议上签字后,舒一口气道:“从此置地不再处于被动了!”

同类推荐
  • 20岁做人,30岁做事

    20岁做人,30岁做事

    人生犹如一条长长的河,一晃就流到了20岁的港湾。20岁是生命里一个特殊的季节,犹如青春耀眼的朝阳,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人到了20岁,其实才是整个人生的开始。20岁的心脆弱、敏感,20岁的思想、灵魂正一步步地走向成熟,20岁的梦想刚刚崭露了一点头角。20岁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才不辜负这灿烂无比的美好时光呢?时光如飞,一转眼,人生之河又流到了30岁的港湾。30岁是许多人人生的分水岭,有的人已经事业有成,有的人却依然在梦想的大道上奔驰,还有的人悲观失望地感叹命运的无情。其实,30岁应该有30岁的作为与心态。
  • 方与圆: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

    方与圆: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事失机者,多执拗之人”。方和圆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过分的方正是固执,会四处碰壁;过分的圆滑是世故,也会众叛亲离。所以做人的制高点是外圆内方,就是行欲方而智欲圆。真正的“方圆”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
  • 口演讲口

    口演讲口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涉及到演讲与口才的方方面面,既有可欣赏性,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 青年中国说

    青年中国说

    本书是凤凰网名博校园行演讲精选集,演讲嘉宾有熊培云、张铁志、邹振东、张羽、葛剑雄、张乐天、鄢烈山、章文、杨佩昌、邱震海、马勇、秦晖、朱大可等学界大腕知识精英,阵容强大,见解深刻。本书涉及网络与公民社会转型、台湾对大陆的借鉴意义、未来30年中国是否必有一战、如何从臣民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等当代青年感兴趣的现实社会问题,体现演讲嘉宾的深度思考与大胆表达。
  • 海德格尔的智慧

    海德格尔的智慧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由此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热门推荐
  • 闪婚成爱:腹黑boss难驯服

    闪婚成爱:腹黑boss难驯服

    一场精心策划的安排,父亲的介绍让她认识了从俄罗斯归来的天之骄子,郁瑾年。海岸城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黄金单身汉男人。婚后两年,她突然接到家里传来的噩耗。“郁瑾年,一天到晚的演戏不累吗?”她悲痛欲绝看着自己爱了两年多的丈夫,他在她面前竟面目全非,陌生的让她根本不认识。她发现自己失去了宠爱自己父亲、自己深爱着的丈夫、还有父亲辛辛苦苦创立的公司。“郁瑾年,你究竟要逼我到什么地步?”娱乐场所陪酒、跳脱衣舞、睡大街、捡垃圾。“还不打算放过我吗?”她已经一无所有。有本事连她这条烂命也拿去。“陆婉清,我爱你,由始至终我只爱你一个人”“郁瑾年,你真够可笑的?”此刻她心如死灰。
  • 碎骨

    碎骨

    一个人要成长,不仅要勇敢,还要勇敢面对过去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 破天戮道

    破天戮道

    一息若存,希望不灭。一位被断定活不过十八岁的武道天才少年,在家族被灭后,带着家族的仇恨,带着寻求打破命运束缚的梦想踏上武道。杀仇人,寻武道,名动天下,他开始了他的征程,开始了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问鼎之路,何其困难,无边杀戮,蔓延而…
  • 赢了天下丢了她

    赢了天下丢了她

    他赢得了天下,却一次次的伤害了她,曾经对她许下的诺言,却一次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一次次去食言。直到最后,他终于失去了她
  • 盛夏恋语

    盛夏恋语

    久居美国的她,第一次又回到了故乡。学校里冰冷的他,竟是那夜的男人。十年的感情,他们终于拥有彼此。三年的暗恋,她终于收获爱情。黑道风云,小三插足,他们是否如一?“我觉得我们两个可以互补。”大海,海风吹过柔和打在两人脸上。“你可以走了。”平淡的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而她又该何去何从。再次的相遇,她不在是她,他们是否就此止步?旧事重演,她的世界只剩下冰冷黑暗。三年后,的他们,戒指再也套不住她。
  • 倾城萌后

    倾城萌后

    墨倾城,一个平凡的女子,却从未平凡。一朝穿越,满城风雨。原本懵懂纯真的她在一次次事件中慢慢成长,越发成熟。她不会再精神大条的相信每一个人,不会再为被杀的人恐惧。她学会了隐忍,不再是当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丫头片子。然,她变了。但这,不就是因为一次次迷局,一次次背叛吗?仰慕她的大有人在,痛恨她的也在算计。她倚在若水桥畔,在雨中久久立着,身上早已湿透却浑然不觉。她仰起在雨雾中迷蒙着的绝色脸庞,轻叹:“浮生若梦,为何相遇?注定只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不是吗……为何?为何?”这红尘一梦,是沉沦?是看破?亦或是,生生错过?……
  • 司马天下

    司马天下

    古代中国改朝换代的根本性内幕、情由,也许可以被浓缩到晋朝这一百多年里。从公元260年司马昭弑杀魏主“受禅”,到420年刘裕逼东晋恭帝“禅位”,从曹魏到两晋,从司马到刘宋,160年的弑篡轮回,折射了封建中国2000余年的踽踽蚁行。王族与皇族、奸佞与贤良、权谋与血腥、诡异与清朗,司马家族统御天下的历史遗痕及其文化逻辑,被这部精彩纷呈的小说生动可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噶玛兰厅志

    噶玛兰厅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

    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

    本书从“隔代亲”入手,以案例的方式讲述了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之间的矛盾及解决办法、祖辈隔代带孙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以及特殊家庭的隔代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