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0500000009

第9章 现代人常见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6)

演化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向来就受过“威胁”的训练,以害怕响应威胁是生存之道;也就是说,心存一点点恐惧有益健康。不过,渥太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布拉德温认为,害怕的心理加剧到某种程度或变质的时候,就变成病态了。

他说:“大多数人认为稀松平常的情况,你却认为极端恐怖,这就叫做‘不健全的焦虑症’;恐怖片里面,剧中人连对邻居讲话都害怕的情况,即是如此。”

二、轻度恐惧有益健康

正常的恐惧心理可以训练我们应对真正的威胁。这点从野生动物的例子也可看出。马里兰州贝色斯达国立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员史渥米说:“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看到蛇,目不转睛地跟它相互瞪眼,通常都活不长命;如果母猴教得好,凡事小心谨慎的小猴子,反而不容易早死。”

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卡林说:“养成凡事稍微害怕的心理,有个重要的作用:教我们明白四周环境里,有些东西必须十分注意、十分小心,这本领是可以训练的。”

密西根大学的中古史专家米勒出了一本书——《神秘的勇气》,书中从历史观点阐述了畏惧心理,指出,勇气其实是害怕的幻影,只不过被荣耀化了。

米勒研究了许多英勇武士的背景,结论是:刚猛不是正面的特性,而是负面的特性,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才具备这种特性。他认为,大部分人都不是刚猛之士,也就是不勇敢、心存畏惧的普通人,只愿面对少许的可怕状况,而不愿不顾一切地豁出去。

他说,面对的可怕状况不致造成生命危险的话,我们反而认为具有娱乐效果呢!大多数我们喜欢的娱乐,不就是有一点点危险吗?

三、非典时期,非常恐惧

“非典”是一种身体疾病,但在一个非常时刻,从某种角度讲它成为了某些人的一种心理疾病。

2003年春,随着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非典病人人数的增加,一些出现疫情的大城市里一时人心惶惶,闻“非典”色变。一听到别人得了“非典”,就慌了神,不去认真了解“非典”是一种什么疾病,不知道怎样预防才是正确有效的,而只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就开始瞎预防。比如,在马路上行走、骑车时都戴着口罩,不敢跟人说话,见人就躲开,道听途说地找一些药方来服用,当听说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时候,就想到了偏方、秘方。在做完这些之后,仍然感到不放心,战战兢兢地去求神拜佛,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恐慌是公众缺乏安全感所致。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按照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学说,安全感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需求。通常,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在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里,我们的社会制度并不完美,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制,人们没有足够的应付灾难或疾病的信心。在这样的传染病突然袭来时,人的忧虑不仅包括了对疾病本身的恐惧,还包含了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忧虑:比如生病了怎么办?谁来支付医药费?会不会失去工作?会因此而被人歧视吗?传染给了家人怎么办?在这些因素的压力下,人容易变得脆弱,会在心理上形成更大的担忧,产生更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源于对“非典”的不了解,导致出现“过度担心”、“过度控制”。

公众对于“非典”的恐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种传染病,如同当初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一样,一般人容易“闻传染色变”。“非典”确实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经明确为“冠状病毒”病原体感染所致,暂时还没有针对该病毒的治疗药物。“非典”并没有人们流传的那样恐怖,死亡者主要原因是发病急、发现不及时、医治较晚、伴有躯体其它疾病等,而一般的病例在现有医疗条件下都能得到良好的救治。

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感是正常而自然的心理反应。但一些人出现了过度恐慌:他们在心理上过度夸大“非典”的实际危险性,认为“非典”时刻威胁着自己的生命,整日惶恐不安,忙于用各种不确切手段预防“非典”。就像那些每天都担心自己身体上得了某种疾病的人一样,这种心病或许真会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过分担心染上“非典”,每天忧心忡忡,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焦躁不安,会影响身体的健康,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反而不利于预防“非典”。

出现恐慌心理,究其根本,是对“非典”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会导致心理上出现不安全感,继而不信任自己,而宁愿相信他人。这就使得我们不去主动获得正确的预防知识,不采用有效的预防手段,而是乱抓乱挠,跟风从众,以讹传讹,看别人做自己也学着怎么做,且不细想这么做是否真正有效。“有病乱投医,无病也乱吃药”。这样的心理反应,既不能有效地预防“非典”,还浪费了国家的医药资源,也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更减少了自己的生活乐趣,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烦恼。

四、不再恐惧失败

有个人的简历是这样的:

22岁生意失败

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

24岁生意再次失败

25岁当选州议员

26岁情人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

31岁竞选选举人团失败

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

37岁当选国会议员

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

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

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

51岁当选美国总统

这个人就是阿伯拉罕·林肯。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的确,“失败”是个消极的字眼,它的声音都是消极的。除了“死亡”之外,没有别的字眼能比它更令人听而生畏。但是不可避免,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它,那究竟应该怎样去面对它呢?告诉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错!”然后你会发现,在以前你认为自己不行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来。

不要害怕失败,问题出现时,光去叫嚷、埋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努力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而这个方法,最终只有一个人去完成,那就是你。

因为终有一天,你是要独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的!

五、抛弃怯懦

对于多数人尤其是怯懦者而言,与陌生人见面往往产生一些不自在的烦恼。其实胆怯无关乎个性,而往往由于接触的经验不够,进而排斥他人的情形居多。

一般说来,若能进行自我训练,累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即使无法改变自己的个性,亦不至于以与他人接触为苦。为加强自我的信心,不妨先做心理建设,常常提醒自己多接触不寻常的人物,藉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增加人生乐趣。

一般人与陌生人会面时所以会感到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觉得无话可说——找不出话题的约会的确令人乏味。其实,此种想法并不正确。与陌生人会面的恐惧心态,与第一次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有点相似,大多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所以绝不愿多接触素不相识的人。如此,又怎能了解与人相交的乐趣呢?事实上,因相见而遭受严重挫伤的情形毕竟少之又少,若是因噎废食,让自己过着封闭的人生,岂非得不偿失?所以,放开胆子,与人交往,融入社会,这才是智者之举。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怯懦和畏惧,最幸运的人有时也不免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疾弊,它使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多虑、犹豫不决,在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之时,已含有恐惧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因而影响自我设计目标的完成。

怯懦者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摒弃害怕受伤、怯懦畏惧的心理,端正心态,以一颗健康有力的心尝试生活,明天才会有更好的开始。

第7节逃避心理

一、测试:你有逃避心理吗

(作表格心理二p150)

评分分析:

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

分数为10~15:你是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你行事谨慎、懂礼貌、为人可靠,并且相当诚实。

分数为3~9:大多数情况下,你都很有责任感,只是偶尔有些逃避,没有考虑得很周到。

分数2分以下:是个完全不负责任的人。你一次又一次地逃避责任,造成每个工作经常干不长,手上的钱也老是不够用。

典型病例

阿军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有一天他竟然对朋友说他曾经闪现过轻生的念头。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不习惯面对变化与改革。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干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时,潜在的焦虑、恐惧与厌世情绪随即涌上心头。他本来可以去竞争另外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可是他由于胆怯自卑而失去了竞争的勇气。正是这种逃避竞争、习惯于退缩的心态,使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之中。这种扭曲的心态和错误的认知观念使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许多研究心理健康的专家一致认为,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为面对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怨天尤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面对挫折与挑战其实并非易事。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不少人或因工作、事业中的挫折而苦恼抱怨,或因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击而产生轻生念头,生命似乎是那么脆弱。

其实,你再逃,又能逃到哪里?

二、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阿军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有一天他竟然对朋友说他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不习惯面对变化与改革。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干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时,潜在的焦虑、恐惧与厌世情绪随即涌上心头。他本来可以去竞争另外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可是他由于胆怯自卑而失去了竞争的勇气。正是这种逃避竞争、习惯于退缩的心态,使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之中。这种扭曲的心态和错误的认知观念使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其实,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意外和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能否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是至关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住在楼下的人被楼上一只掉在地板上的鞋子所惊动,那种声音虽然搅得他烦躁不安,可是真正令他焦虑的却是不知道另一只鞋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为了那只迟迟没有落下来的鞋子,他惶恐地等待了一整夜。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这样,往往是高悬在半空中的鞭子才给人以更大的压力,真正打在身上也不过如此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等着挨打的心情是消极的,那种等待的过程与被打的结果都是令人沮丧的。一个人在心理状况最糟糕的状态下,不是走向崩溃就是走向希望和光明。有些人之所以有着不如意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个人主观意识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选择了逃避,而事实上逃避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善待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断克服自身的缺陷,克服逃避心理,那么我们就能拥有更为完美的人生。

三、不要逃避责任

你是否经常听到有人在问“这是谁的错”呢?即便这种话不是每天都能听到,你也会看到许多人在抵赖狡辩,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也许你会发现你自己也有这种习惯呢。

生活中的事情没有尽善尽美的。每一天,你都会遇到麻烦。有时你就会想:“为什么倒霉的又是我呢?”你犯了错误、判断失误、记错事情、受人干扰分了心,你没办法做到无所不知,因而有时会在常识方面有所欠缺。诚然,有许多在所难免的错误可以澄清、解释并改正。但是,人们有时还会故意捣乱,然后再编造借口或寻找漏洞以逃脱惩罚。如果指责无关痛痒,人们就不必为那些小小的失误或错误行为解释开脱了。

但是,指责往往会引起不快和惩罚。为了避免这些不快与惩罚,许多人想尽办法逃避责任,比如转移批评、推卸责任、文过饰非等等。“免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常见的逃避责任的行为的深层原因。免罪理论的内容如下:

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现在,让我们看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并分析其内在含义:

“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辞令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藉装傻蒙混过关。

“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类“免罪”的借口经常能够获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这种手段了。

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桑德拉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工作计划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务,她给自己的理由是她需要时间进入状态。而当同事们问起她延误的原因时,她却对他们说自己生病了。

四、承担责任赢得信任

人们在逃避指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词或者故意隐瞒关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比如说,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会轻易承认:“我的报告交得迟是因为我不喜欢干烦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误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呢。我偷懒的时候,从来是只图自己舒服的。”相反,他们常常会说:“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它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

同类推荐
  • 透视人心的心理游戏

    透视人心的心理游戏

    《透视人心的心理游戏》主要内容简介:你想了解真实的自我吗?你想消除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吗?你想摆脱愤怒、忧郁的负面情绪吗?你想得到朋友的信任、领导的青睐吗……有趣的心理游戏将为你揭开心理学的奧秘,让你在休闲娱乐中走进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帮你挖掘出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引领你探寻非凡的人生轨迹。
  • 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为什么有人能够看见自己“灵魂出窍”?为什么有人会患上“恋童癖”,对儿童欲罢不能?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会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和能量……其实这些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预测。此书将为读者解读许多怪诞行为,探秘其中的怪诞心理,“以怪制怪”,化生活的“非常态”为“常态”。。
  •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针对青少年朋友当中存在的厌学、耐挫力低、不适应集体生活、处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朋友走出困惑,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 鬼谷子:我不是教你玩阴的

    鬼谷子:我不是教你玩阴的

    本书从不同的方面阐述鬼谷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辩诡之策、揣摩心理之术和长赢之道。
  • 人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人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本书从个人情感、日常行为等多个方面解析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并通过合理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来指导生活。
热门推荐
  • 遍地桃花开2:凤令三界

    遍地桃花开2:凤令三界

    她是风华大陆唯一的公主,也是火神的后裔,她一出生就背负着天界赋予的责任,天给了她一双红眸,就注定让她一生不凡,可是,成仙之后等待她的却是永生永世的寂寞本以为她能封存好自己的心,可是无奈上至天界,下至冥界,无论是天界第一美男,还是妖界的花样美男,亦或是人界的他,还是........都对她不离不弃,生死相随!那么如果不能相爱,就算反了这天界,她也要遵从自己的心。神之后裔,凤令三界,谁主沈浮
  • 无上魔将

    无上魔将

    拥有三族血脉的陈仁,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匠圣传承,选择了从来没有人修炼成功的魔匠之路。修炼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坎坷,一个不慎就是身死魂灭的下场,走前人的老路固然能够减少很多危险,但是,按部就班畏畏缩缩又岂能够走上巅峰?我有人族血脉,所以我重情义;我有精灵族的血脉,所以我爱好和平,从不欺负弱小;但是,如果你认为我好欺负的话,那么,我还有魔族血脉,我可以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可以快意恩仇,屠尽仇家,杀出尸山血海!
  • 神话时代走出的僵尸

    神话时代走出的僵尸

    无知僵尸都市修仙,洪荒传说逐渐显现,慢慢解开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这里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争雄,本源修士与外族邪魔斗狠,谁又能想到,这座安逸浮华的都市下竟有这般的神话故事。这是一本披着都市外表的仙侠小说。
  • 欧洲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欧洲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感天动地的时刻

    感天动地的时刻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镜头里的角度

    镜头里的角度

    主人公顾佳在一次天灾期间到访西南地区,结识了思琪,进而认识了思琪的好友林芯。后来主人公意外的和林芯走到了一起,不过好景很短,一段由于角度问题被偷拍的视频被放到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后,在舆论的冲击下,主人公和林芯到底何去何从……
  • 吸血鬼王子在大学

    吸血鬼王子在大学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吸血鬼就和狼人们一起出现,狼人的数量并不亚于我们,狼人用他们强健的体格和变态的力气成为一个个国家的王牌士兵,而我们吸血鬼则是以敏捷的身手和带有强大攻击力的指甲变成被人们雇佣的杀手。因为庞大的利益关系,我们和狼人很不和睦,这才引发了这个故事。
  • 沉鱼记

    沉鱼记

    百年春秋,烽火不息。这是一个名士与名将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刺客与美人的时代,这是一个阴谋与间谍的时代。壮士重然诺,君王轻生死。红颜为祸水,白发长歌行。一笑可倾城,一言可灭国。夫差一朝称霸,转头成空。西施十年忍辱,回首浮云。越女青青为找回阿爹遗物闯入吴宫。剑庐盗剑,吴宫惊魂,青青遇到了孙武传人,也见到了久别的越女西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吴越之间的明争暗斗,见识了刺客的悲壮,间客的无奈,谋士的无耻,君王的无义……姑苏大城下到底有多少机关?吴越的铸剑术如何会失传?机关术、阴阳术……诸子百家之前,末代春秋,有多少阴谋诡计在十国一百二十六城中不断上演……说春秋,道江湖,传奇之中,莫过一阙:《沉鱼记》
  • 踏仙弑尊

    踏仙弑尊

    叶秦,尊者之子,因仙界大战,被迫隐放人间,成就踏仙弑尊之路,却因无上大能推演,故遭到一路追杀。
  • 雄城

    雄城

    黑色闪电白日凌空,七彩祥云三日不谢!苍茫之地,荒烟漫卷,强者自强,修者自修,但白日已浊,风云已起,英雄当仗剑而行!雄关漫道,气吞万里如虎,在这个英雄的时代!虽万人,我往矣,只为那心中盛开的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