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3300000041

第41章 教出好学生的秘诀(3)

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如,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要摆弄笔、书之类的;要求学生写作业的时候心无旁骛,不要拖拖拉拉……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养成干任何事情都集中精力的习惯,这样在学习的时候,他就更容易做到专心致志了。但这以不扼杀孩子的天性为前提。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预习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而且习惯课前预习的学生,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复习是要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梳理。因此,复习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思考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问题是学习的纽带,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自主提出一个问题要比教师提出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老师只有不断提问、不断诱导,与学生开展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学生思想一旦活跃了起来,有时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会比老师的还更好。

让学生勤动脑,发展多向思维

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就说明,通往目标的路绝非仅此一条,而过分关注于某条路线的存在则往往使人们忽略其他路线乃至捷径的存在。如果教师这样做,那就是在误导,而不是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5.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曾说过:“我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教育应依两种情形进行,第一种是强迫手段,对孩子强迫地灌输信息、知识;另外一种就是给孩子很大的空间,让他们选择他自己想关注的事物。”在中国前一种情形更多一些,很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想像力,没有充分地解放自己。

学生在教育中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

新时代的老师,在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时候,为了鼓励他们独立发掘自己的潜在力量和智慧,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生命世界的精彩!

案例精选

[描述]

丁老师在设计生物实验课《种子的结构》一节时,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第一次解剖。在教学设计中,她预料:一些小组的解剖结果会出现种子结构保持不完整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再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解剖方法。丁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觉得学生遇到挫折、走些弯路,获得的知识印象会更为深刻。但情势并没有按丁老师预计中的发展。

一次解剖课上,丁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在种脐对侧下刀才能保证种子结构的完整性。这也是书上写的正确的解剖方法。然而,有一个小组不依不饶,一直坚持说只要小心撕开浸泡过种子的种皮,两片肥厚的子叶自然就分开了,还迫不及待地述说了理由:“这样的办法简便,还能更好地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如果像书上说的非要用解剖刀的话,一旦使用不当,结构还是会不完整,所以我们小组的解剖方法才是最好的。”他们一席话让大部分的学生频频点头,显然都很赞同。这时,丁老师心理很着急,一方面她很努力地想劝学生用书上的方法,一方面又觉得学生的解释很有道理。课堂突然静了下来,每个人都静观事态发展。这时,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就可以了,什么方法都可以!”是啊,“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树立起了完整性的意识,用不同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但是丁老师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课后,她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把握“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什么时候老师“该放手”,什么时候该“收手”?这些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1)留给学生预习的时间

课前让学生预习,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会积极开动脑筋,努力钻研,可充分挖掘自学的潜能。通过预习和思考让学生心中有数,对不够明确或不能理解的内容高度重视起来,为我们课堂讲解,重新制定课堂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

案例精选

[描述]

某老师在讲授化学“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一节前,拟有这样的预习题:A.什么叫离子?离子和原子有何联系与区别?B.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既培养了学化学的兴趣,又拓宽了思考的空间。课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到课堂上再重点地分析、讲解、点拨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需要老师给他们创设这样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曾在课前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圆明园的建筑和部分珍宝后用一、二句话谈观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自读句子后问,“读了这些句子;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圆明园为什么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为什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说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该老师紧扣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讨论。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老师仅仅是在点拨、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3)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培养其自学能力

吕叔湘先生曾说:“回顾我一生的学习,百分之七八十得益于课外。”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靠自己获得。语文自学能力,是学生的一项综合能力,它是观察、想象、记忆、表达等能力的综合体现。自学能力属于语文教学中的技能目标,也是儿童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

(4)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培养合作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变为“互动”,也就是充分展示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小组交流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知识,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弄清个体疑难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就是创设交流空间,把教学过程变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

(5)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精选

[描述]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这一部分配有一幅插图,有老师让学生观察邱少云的动作、表情,然后让学生想象:邱少云这时想到的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想象到了邱少云这时想的是“千万不能动,只要一动就会影响整个作战计划、定要忍住,宁可牺牲,也要完成这次潜伏任务”——学生通过想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明了。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退让”,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只是引导、点拨、梳理、启发、参与、组织、设计,学生在教学中只是寻找、发现、概括、推导、探求、讲解、体验,只有这样的“有疑必究,延迟判断”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总结起来,可以是五点:A.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B.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展示;C.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去争论;D.给学生一个支架,让他们去攀登;E.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去评价。

21世纪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想象,去质疑、释疑,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6.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我认为一切手段都可以唯教所用,只要是能让学生有效地在快乐轻松中学到知识,觉悟道理就是好方法,所以教育教学方法上应该“不拒细流”,更应该“容纳百川”。

(1)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

一次,一位作家在礼堂里完成了他的演说,人们对他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他被第一排两个人震住了。这是两位温文尔雅的绅士,可美中不足的是他们一人缺了左臂,一人少了右臂。但他们却鼓掌鼓得很起劲,两人分别用左手和右手合击,竟发出那样和谐而又响亮的掌声。这景象足足让作家呆滞了10分钟。如果两位断臂绅士拒绝合作,就不能拍出这样震撼人心的掌声,就没有残缺的完美结合。

戴尔·卡耐基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十分现代、十分摩登的世界里,各技术部门的分工使得我们个人的能力相形见绌,要取得动力,除了合作,别无他法。”

一位诗人说,我们生活在一张网中,一张巨大的、不可想象的大网中。每一个人在这张网中都显得十分渺小,只是其中的一个点,甚至连点都算不上。而我们要成功就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艰苦奋斗。换句话说,就是要调动外界的一切能为我所用的资源,从而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迅速达到我们的预定目标。而这一切的途径就是——合作。

有一次,天鹅和虾一起想拉动一辆装东西的货车,三个家伙套上车索,拼命拉,可车子还是拉不动。车上装的东西不算重,只是天鹅拼命向云里冲,虾尽是向后倒拖,狗鱼直向水里拉动。最终车子还是停留在老地方。

这些都说明了合作的力量。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他的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他放到大海里。”

一滴水在大海里永远不会枯竭。就教育而言,它需要教师在合作中不断地弥补自身的缺点、弱点,共同追寻教育的完美境界。

教师需要独特的个性,但更需要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成熟。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单兵作战”,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的问题,普遍存在着“单干”的现象。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自主选择了研究课题,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时依靠单个教师的指导就显得不够了,这就需要教师邀请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参加学生的课题研究,参与指导。有时,还必须与图书管理老师、保健老师、实验老师合作,为学生查阅资料、实践探索提供方便。学生的课题研究有了多位教师的合作指导,更有利于顺利进行下去。

正如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其实不仅仅会产生两种思想,还可能产生三种、四种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同伴之间需要交流合作,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假定和观念。通过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放开心态,进行教育创新。

(2)要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家长与教师都是孩子健康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其目的是一致的。按理说,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然而,有的时候,某些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相当紧张。

有人曾说:“家长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合作伙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启蒙老师”,而且可以说是教师的隐形合作伙伴。

但是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的成绩不能使家长满意或学生表现不好时,家长往往会对老师产生不满,甚至责怪老师。同样,老师可能因为过多重视自己的工作,对一些俏皮的孩子,对一些“差生”,常常会责怪他们的家长没有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而且又不能主动配合教师工作,致使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隔阂。一旦处理不当,轻则导致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紧张,重则引发悲剧。

现在,教师与家长都很繁忙,教师沉重的压力让他们渐渐失去了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时间。而学生家长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也很少单独与教师进行交流。再加上个人性格的差异,一些不和谐因素有可能随之产生。久而久之,其隔阂甚至对立情绪与日俱增,积怨也越来越深。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或家长,都只会产生消极后果。所以教师要想教出好成绩,就必须取得学生的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得到家长们的帮助和支持。

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应该经常加强沟通与交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同时,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面对家长,老师在指出其孩子错误并予以矫正时,要注意方法,充分考虑到孩子家长的面子和自尊心,使家长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作为学生家长也要充分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遇事冷静待之,理智处置。

如果教师能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触动其心,获得他们的支持,就能有利于自己的教学研究,探询教育规律,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教出更好的成绩。

(3)让教具助你一臂之力

一个好的教具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你要费很多精力才能描绘的事物。它可以帮助你节省时间,增添趣味,增加变化,还可以帮助你的学生记住你的主要观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有人曾说过:“我们处在一个视觉社会,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言语被记住,就应该让听众看到它。人们会记住他们看到的50%以上的东西,而听到的则往往很容易被忘记。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在大部分人的讲话中都会引入视觉教具了。”

视觉教具是指在演讲中任何可以被人们用来配合讲话的道具,如表、图画、幻灯片、照片、印刷品以及实物模型等。

案例精选

[描述]

全国知名生物学教师郭学民的生物课很吸引学生,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送他一个绰号“教具王”。

原来,郭学民老师在课上运用的教具极为丰富,他还经常自己设计教具。

同类推荐
  • 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体制问题有时候是政策问题。大的体制一般由国家来制定,小的一些体制则由我们自己根据地方上的实际情况制定。也就是说在国家既定的体制之下地方上仍然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探索、研究、确定和解决,即制定符合地方教育发展的体制,或者说存在着如何把国家好的体制变为符合基层实际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政策体制的问题。
  •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当代民生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广受社会大众喜爱,也是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既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与传播平民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介“新闻本位”、“受众本位”观念的革新与强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介与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传播范式。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使民生新闻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社会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 为了折翼的天使

    为了折翼的天使

    《为了折翼的天使:清平教育之全纳教育》一书,由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主编,是对清平小学实践全纳教育3年来的一个阶段总结。该书以一所普通学校接纳孤残儿童开展全纳教育的生动教育实例向我们揭示了:只要我们的学校愿意接受并运用全纳教育的理念作指导,只要我们的校长和教师真心实意地将全纳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实践,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依托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那么普通的学校也能办成优质的、理想的全纳学校。清平小学的教育实践又一次证明了全纳教育在中国也是可行的。
  • 中华句典2

    中华句典2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本书在对国内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传媒行业发展状况、我国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国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发展对策,以及河南省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案例分析。
热门推荐
  •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本书以“文学欣赏”为主线,精选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家名篇,分为绪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四部分。
  • 媚艳娇娘

    媚艳娇娘

    现代娇女穿越到了郑国做皇妃,可却因口不择言而丧命,重生后的她决定不管怎样都要做笑到最后的那个人。话说:宫里宫斗屡不鲜花,宫外逍遥策马闲。也说: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最后说:如果有手机和电脑,没有男人又何妨。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女主穿越前可还是一朵处子之花那。
  • 《修罗行者之三山鬼话》

    《修罗行者之三山鬼话》

    有人说,南京是中国长江以南王气最盛龙脉最深的城市。因为这里曾经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也有人说,南京是中国鬼气最重怨念最深的城市。因为这里曾被四次屠城。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所大学,每个大学都有它自己的传说。但是在所有传说中,你只能信一个。那就是,三江鬼话。我是修罗行者,这是一个关于我的传说!
  • 棺

    一次偶然又必然的旅行开始了。。。。。。。。。。。。。。
  • 庄姜传之燕燕于飞

    庄姜传之燕燕于飞

    讲述了《诗经硕人》中描述的美丽女子庄姜,因为身份的尊贵和骄傲,从少女时期出嫁给卫庄公后一生贤德却不得宠爱的悲剧命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大乘经纂要义

    大乘经纂要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末日神话

    重生之末日神话

    完结-----------------------------------
  • 汉儒

    汉儒

    修练者自古以来就临驾于普通人之上,草贱人命。张望修练只求两字——规矩,为整个修练界定个规矩,为天下百姓鸣不平。大汉从此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大汉朝起,天下读书人皆称儒生。如果你讨厌它,那就去改变它——张望
  • 爱在旅途:不曾再见的旅行

    爱在旅途:不曾再见的旅行

    本书内容选取国内充满小资气息的十个热门旅游景点,不同的人物在每一个景点发生的或艳遇或邂逅或赶赴约定等不同的情感故事,集最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最新最有价值的旅游资讯攻略,以及精美的摄影作品插图于一体,做到美文、美景、美图三者共赏,立体而丰满,让人耳目一新。
  • 腐村

    腐村

    腐村》是《我的乡村》系列的第一部,该系列还有第二部《雨村》,第三部《离村》。我想给你讲述一个真实的乡村。也许你曾忘记,也许你曾忽视,这是我们的悲哀。我想带着你拨开层层的尘埃,一起去触摸有些低温的现实。《腐村》,很多老旧的东西都会腐坏,枯了的树,谢了的花,不管曾经如何的明媚鲜艳,都免不了化作尘土。他们的善良让你感动,他们的愚昧让你难过,他们的遭遇让你同情,他们的结局让你心酸,他们是那一群留守的人。村庄里留守的孩子,女人,还有老人。尤其那些老人,他们不敢老去,不能老去,却还是一天天老去。有谁在他们生命最后的一程,给予他们温暖的目光,让他们安心的老去,安静的老去,有尊严的老去,这是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