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目的旨在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自尊赖以存在的最为重要的几个因素加以探讨。如果说自尊是心灵健康的标志,那么还有什么问题能比重视它更加紧迫呢?
今日的时代风云变幻,动荡不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锻造坚强的自我,清醒地认识自身、自己的能力及价值。文化一统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生活中也就缺乏值得效仿的楷模;社会生活极少能激发起忠诚,“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已成为我们生活永恒的主题。此时此刻,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那将是何等的危险。
在喧闹的世界中无法找寻的稳定必须在我们内心中创造出来,以低微的自尊感面对生活将使我们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自尊的塑造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所谓“内部”指的是蕴藏于我们心中,或由我们生发出的思想、信念、言行、举止;所谓“外部”因素指的是外部环境包括用言语或非言语方式传递的信息,或由父母、教师、“重要人物”,社会机构以整体文化引发的经历和体验。
有意识地生活
世界各国,几乎所有伟大的精神和哲学传统都包含着这样的观念: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如梦游一般,所以启蒙被类比为将人唤醒,进化与进步被确认为意识的扩张。
在我们看来,意识是生活的最高显现,人的意识水平越高,其生活就越进步。纵观世界进化史,自有意识出现于地球时,在进化的这座阶梯上,每一种生命形式的意识水平都要高于其下一阶的生命。
就人类而言,更体现了这个原则的真确,当人们的视野、感觉、意识被不断拓宽、增长时,人们就愈显成熟。
为什么意识如此重要?因为无论何种物种,只要它拥有意识,意识就成了生存的基本工具,他们就掌握了以某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感知环境的能力,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此处我所说的意识仅指它最基本的意义:意识或感知到现实的某种状态。我们也可以把意识看成某种能力,即能够感知的属性。对于人类特殊的意识形式,由于它可以形成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我们将之命名为智力。
意识(从概念上说)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自主性的。具体说来,在我们本质的构成中包含着一种奇特的选择自由。我们可以寻求感知或对此麻木不仁(或竭力躲避),我们可以寻求真象或对此麻木不仁(或竭力躲避),我们可以全神贯注或对此麻木不仁(或宁愿感觉迟钝);换句话说,我们有权选择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贬损自己生存的寄托,这种自制的能力是我们的荣耀,有时也是我们的负担。
我们的智力是自己生存的基本工具,背弃了它,我们的自尊感就受到了伤害。
如果我们的行动中不能溶入相当程度的意识,如果我们不能有心智地生活,那么我们必将受到惩罚,我们的自我效力与自爱就会减退。生活于心智的云山雾海中,我们怎么能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我们的智力是自己生存的基本工具,背弃了它,我们的自尊感就受到了伤害,这种背弃最简单的展示就是逃避令人局促懊恼的事实。例如:
“我知道自己在工作中没有尽心尽力,可我不愿想它。”
“我知道,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业务一天不如一天,我们的所做所为从前是行得通的,难道不对吗?不管怎么说,整个大环境就是令人沮丧的,如果我以不变去应万变,也许情况自己就会好转——至少会好点的。”
“‘合理的报怨?’什么‘合理的报怨’?那些疯狂的女权斗士们给我老婆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她一个劲地烦我。”
“我知道,我给孩子们的太少了,我让他们受到了伤害,他们可能在恨我,但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会变的。”
“你说什么,我喝的太多了?只要愿意,我随时可以把它戒了。”
“我知道这样贪吃会毁了我,但是……”
“我知道现在是入不敷出,但是……”
“我知道我是个骗子,我的这些成就都是吹出来的,但是……”
在思考与麻木,尊重与逃避现实间,我们做出了无数的选择,而由此,我们获得了自我认识。在意识层面中,我们几乎回想不起这些选择了,但在我们心理深处,它们不断结淀,其最终结果就是称之为“自尊感”的体验,自尊感就是我们自己挣来的名声。
在才智上我们各有差异,但才智不是最关键的,有意识地生活的指导原则不受才智高低的影响,有意识地生活要求我们努力探明与我们行动、目的、价值和目标相关的所有事情,我们要尽最大能力去做,不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其后,我们的行动应与自己的所见、所知保持一致。
自我接受
缺少自我接受,自尊感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它们密切的关联常常使人将两者混为一谈。但在具体含义上它们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它们。
可以说,自尊感是我们体验到的东西,而自我接受是我们亲自做的事情。
从反面上认识,自我接受就是拒绝与自己对立。
自我接受的概念有三层含义,下面我们逐一加以讨论。
1.第一层含义
要做到自我接受,我就得站在自己这一边——待人接物要为我自己打算。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自我接受指的是自我价值和自我责任的定位。而此定位起源于我活着和有意识这一事实。就此而论,它比自尊感较为低级。它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行为,诞生于理性、道德之前,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抗拒和抵制的自然而生的利己主义。
有些人自我排斥意识非常强。只有开始涉及讨论这一问题,他才能说得上开始成长。而他若不能成长,他也无法吸收新知识,取得重大进步。
自我接受就是拒绝与自我对立。
基本上,实现自我接受是高明的心理医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即使对于自尊最低的人,心理医生也要唤起自我接受意识。当此目标实现时,人们就可以面对内心最需关注的东西而不必存有任何自我厌恨、自我否认或厌世的感觉。它包含了这样的宣言:“我选择尊重自己,重视自己,保护自己。”这种初级的自我肯定是自尊感赖以发展的基础。
有了它,我们可以从沉睡中突然惊醒。即使当我们非常绝望的时候,也可以借此为生活而拼搏。当我们蒙生自杀的念头时,它可以让我们拿起电话话筒向他人求助。在极度焦虑、沮丧中,它可以召唤我们奔向心理医生的诊所。在我们忍受多年的责骂和羞辱后,它可以让我们最终发生呐喊:“不!”当我们厌弃万物只想倒下死去时,它可以促使我们继续向前。它是生命力的呐喊,它是“自私自利”,如果我们摒除该词的一切贬义。如果它沉寂无声,自尊感便做了第一个牺牲品。
2.第二层含义
自我接受包含了乐意体验的寓意,也就是说,不回避,不拒绝,切实地去体验去想我们所想的事,感觉我们所感觉的事,期盼我们所期盼的事,做我们所做的事,做我们该做的人。它断然拒绝将我们自己的任何一部分,无论是我们的身体、情感、思想、行为,还是梦想,看作是遥远的东西,不是我的组成部分。它表示我们乐意体验而不是排斥在特定具体时刻可以成为自我的东西——去思考,拥有自己的情感,正视行为的实现。
自我接受是变化和成长的前提。因此,如果我面对自己曾犯过的错误,承认了它,我就可无忧无虑地从中接受教训,把未来的事做得更好。若断然否认,我怎么从中获益呢?
不承认自己曾做过某件错事,我便无法原谅自己。
如果我否认自己经常无意识地生活,我又怎能更有意识地生活呢?我若拒绝接受自己经常不负责生活的现实,我又怎能学会更有意识地生活呢?我若否认自己经常被动地生活,我又怎能学会更主动地生活呢?
我若否认恐惧,我便无法克服它。我若否认与同事交往的方式有问题,我便无法改正它。我若坚持自己没有某些习惯,我便无法改变它们。我若否认自己曾做过某件错事,我便无法为此原谅自己。
如果我不能接受自我,那么我对自己就谈不上以礼相待,就无从构建自尊感。
3.第三层含义
自我接受包含着同情的思想和自我交朋友的思想。
假设我做了件令自己后悔的事,或做了件令自己羞愧的事,为此我进行自责。自我接受不否认现实,不强辩错误的事其实是对的,但它要求我们注意事情发生的情境,它要求我们明白事情的缘由,它要求我们弄明白为什么一件错事或不当的事在当时偏偏会让人向往,认为恰当,值得一做。
这种可接受的、有同情心的嗜好不能引发自我排斥的行为,它减少了重犯的可能性。
当我们仅仅知道某人做的事是错的、不友善的、毁灭性的,我们其实并未了解他/她我们还要问一问,推动他/她,此举的内心动力究竟是什么?既便是最具伤害性的行为也有它存在的环境。这不是说它的存在就有道理,只是我们可以理解它。
可以为自己的某些行为而自责,但仍为其后的动机而回味,我还是喜欢自己。这与狡辩、找借口、逃避责任无关。在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之后,我可以更进一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情境。我的好朋友可能会对我说,“你这么做真是太不值了,现在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或至少是一个站得住脚的主意?”这也是我能安慰自己的东西。
我发现这种可接受的、有同情心的嗜好不能引发自我排斥的行为,它减少了重犯的可能性。
正如,当我们要责备、纠正别人时那样,我们也会希望以不损害自尊感的方式对待自己。因为未来的行为将受自我意识的影响,所以我们对自己也得发善心,这是自我接受的一大美德。
自我负责
如果我想感受有能力去生活,有资格去享受幸福,那么我需要体验控制自己存在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乐意为自己的行动和实现目标而负责。它意味着我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存在负责。
自我负责对自尊感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自尊感的反映和体验。引发自尊感的行动同时也是自尊感自然的体现和结果。我要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负责,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别人不欠我任何东西。如果我有欲望,那么该由我自己去发现如何去满足它们。我应当为制定和落实行为计划而负责。
如果实现我的目标需要他人参与,我应该想方设法弄清楚当他们合作时他们希望从我这儿获得什么。我还应该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合理要求。我要尊重他们的自我利益。我要明白,如果我想得到他们的合作或帮助,我就应该意识到它、点明它。
1.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
如果我不愿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负责,那么那些目标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欲望,它们不过是场白日梦。对于任何认真坦露的欲望,早晚都得准备很现实地回答这个问题:要实现自己的欲望,我会乐意做些什么?
2.我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此处所说的“负责”,不是指接受道德上的指责或负罪感。我们是要将它视为生活和行动的主要原动力。如果行动和选择的是我的话,那么我就是它们的源泉。我需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当我进行选择和行动时,我不能与它分离,这会带来什么不同吗?如果你想自己找到答案,就尽快为下面的句子写下六个结尾:
如果我完全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的话,我要为引入工作中的
3.意识水平负责
这就是我刚刚关于选择论述的一个例证。我引入日常活动中的感知水平只能由我自己决定。我可以尽全力投入于工作之中,也可以投入最小的意识,或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层次。如果在此领域我切实负责,我便有可能在更高的意识中参与各种活动。
4.我要为与他人交往时的意识水平负责
上面刚刚谈到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它适用于我对同伴的选择。它适用于我每次与人交往时拥有或表露的意识。我在与人接触时完全投入了吗?我注意到交谈的内容了吗?我反思过自己的话语的含义了吗?我有没有注意到别人对我言行的反应?
我要为与他人,如同事、顾客、配偶、孩子、朋友等交往时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要为自己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负责。我要为自己许下或背弃的诺言负责。我要为自己的行动有无理智负责。当我们设法为自己的行动去责备别人时,如“她快让我发疯了。”“他老是催促我。”“只要她……,我会更理智地行动的。”我们其实在逃避责任。
4.我要为自己如何优先分配时间负责
不论我做出的时间、精力安排是否反映了我认同的价值标准,我应为此选择负责。如果一方面我坚信爱自己的家庭甚至高于一切,另一方面又很少单独同他们呆在一起,把自己闲暇时间泡在与朋友的玩牌、打高尔夫球上,此时,我应正视自己的矛盾行为,仔细想想它的寓意。如果我自称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公司发掘新客户,但又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花在没有多大效益的办公室琐事中,我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精力的投注方向。
在我做的问卷调查中,企管人员给“如果我为自己如何分配时间负责……”添加上的结句有:“我将学会更多地说‘不’。”“我会减少30%的活动”。“我的行动将更有效率”。“我会更热爱工作”。“我会为如此不能自控而吃惊”。“我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5.我要为与他人交流的质量负责
我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尽量地把话说清楚,注意谈话的对象是否听懂了我的话,争取语言清楚宏亮,留神传达表意时自己的心态。
6.我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不成熟的一个标志表现为,认为自己幸福与否应由他人先爱我,我才会爱自己;只有别人照顾我了,我才会心满意足;只有别人替我拿主意了,我才会无忧无虑;要是有人能让我幸福,那该多好啊。
虽然简单,但这个句子完全可以将你惊醒。
7.如果我为自己的幸福完全负责
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就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它将命运之剑重新交于己手。在担负起这种责任之前,也许我会以为它是一种负担。而此后,我的发现将是它解放了我。
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就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它将命运之剑重新交于己手。
8.我要为自己接受或选择的生活价值负责
如果指导我生活的价值是被动地、未经思考地接受、采纳的,人们就会很容易地以为它原本就是“我的本性”,就是“真实的我”。人们就会回避这个事实:其实我们已作了选择。如果我乐意接受当一定的价值观被采纳时,我的选择和决定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向它提出疑问。如果必要的话,我会修正它。这再次说明,担负起责任来会解放自我。
9.我要为提高自己的自尊感负责
自尊感不可能由他人施予,它发源于我们的内心。被动地等待,以为发生某事就会提高我的自尊感,等于将自己判决给了一种迷茫的生活。
自我维护
自我维护指尊重自我的需求、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适当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