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56600000008

第8章 用多费心确保省心(1)

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在前面

很多人都不喜欢做准备工作,一是没有做准备的意识,总想到时候再说,总觉得什么都来得及,二是嫌麻烦,不愿费劲儿;三是过分相信自己,觉得凭自己的能力,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解决。

事实上,问题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事情要发生之前绝对不会给你通知:“嗨,我要来了,你可要做好准备!”谁都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真的发生了,就算你有再大的本事,也可能无能为力,比如面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的时候。

可能我们无法阻挡地震的发生,但起码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生活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可以多学一些地震知识,将逃生用的急救包放在伸手就可以拿到的床头,等等。

一个出色的执行者,永远不会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去想办法补救,而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在前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看过电影《淮海战役》的人,可能都会记得这样一个细节。

淮海战役时,在作战总指挥部,刘伯承和通讯员之间有这样一次对话。

刘伯承指着楼梯问通讯员:“你说这个楼梯有几个台阶?”

通讯员回答说:“不知道。”

“我说有十七级,正好和你的年龄一样。”

“我不信。”

“那你数数看。”

“不多不少正好十七级。”

“你们当通信员、当参谋的,就要多留心、多准备。夜间遇到紧急情况,或万一出现其他问题,你就有了应对的准备。”

看了这段对话,或许你会觉得,连楼梯有多少台阶都要数清楚,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把“准备”提到这样高的位置,有必要吗?

如果你有这样的念头,不妨请你看看电影《淮海战役》中的另一个情景。

国民党淮海战役指挥官黄伯韬率领十几万大军,要去攻打解放军部队。行军路上,没有得到确切战报,等了两天。当他再次率领十几万大军前进时,偏巧又遇到只有一条铁桥的大河,十几万人从一条铁桥上通过,不但行动迟缓而且耽误时间。黄伯韬因为没有事先熟悉地形,也没有预先架设浮桥,导致行军速度减慢,最终被解放军全部包围歼灭。

关于这一段情景,有两个格外有意思的细节。

一个是在得知自己无法避免全军覆没时,黄伯韬十分后悔地说:“我怎么那样愚蠢,怎么就没想到先架两座浮桥呢?”

另一个是几天之前,在得知他没有架浮桥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就带着蔑视的语气说:“连这样的准备都不做,是脑子进水了吗?”

看完这两个细节,再想想刘伯承教育通讯员的话,他要通讯员平时留心楼梯有多少台阶,是“小题大做”吗?他所倡导的“早留心、早准备”,不应该成为一种人人具备的工作品质吗?

这是最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所谓素养,就是平素养成的习惯。与其像黄伯韬那样“脑子进水”,后悔莫及,不如事前处处留心、时时准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损害发生。

或许你会说,工作又不是带兵打仗,准备不准备有什么关系,大不了损失一点。可你有没有想过,今天你损失一点,明天他损失一点,工作还怎么做?单位还怎么发展?不仅如此,在工作中也有可能因为缺乏准备,导致很大的损失和危害。

充分准备是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的。比如,老师如果为了省心,不做讲义准备,哪儿讲过哪儿没讲,自己都弄不清楚,怎么给学生讲课呢?纪律严明的部队,如果为了省心,平日不做训练、演练准备,关键时刻处处都会“掉链子”,成为一盘散沙,又怎能为人民为国家排忧解难呢?去进行合作谈判前,如果缺乏必要的准备,也可能会丧失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

那怎么才能做到充分准备,确保执行到位呢?

1.早一点准备

在早做准备方面,我们要向列宁学习。

列宁读书时,老师布置下一个星期交的作文,他都会当天就开始琢磨该怎么写。每次他的作文不仅交得最早,而且写得也最好。

在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等到不能再拖才会动手。而早做准备,有两个好处:一是自己踏实,做完了也就不惦记了,免得一面拖,一面心里放不下,二是万一有变化,还有时间补救。

2.多做准备

我曾经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助理,有时候她的细致都让我感到钦佩。

我经常需要到外地去讲课。每次走之前,她都会提醒我把课件拷到电脑里,再将课件在优盘里做一个备份,同时,还会将课件发到我的邮箱里,再做一次备份。看上去这似乎有点多余,但有一次就派上了用场。

当时马上就要开始上课了,我带去的笔记本电脑突然出现故障,无法开机。幸好每次讲课之前,我的助手都会提醒对方带一个笔记本电脑备用,而这时候我又带了备份的优盘,所以一点都没耽误上课。

多做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但我见过很多人,该做的准备都不愿意做,更不要说多做准备了。

每次出门前都记得多带名片,准备随时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包里永远多准备几套资料,说不定下一个遇到的就是自己潜在的客户……这些都是多做准备的好习惯。

3.出门之前多检查

出差前或出门前要多做检查,出门前打开行李包查看是否少了什么,检查完之后再想一想还有没有遗漏的东西,不要等到出门之后才发现,这也忘了拿,那也忘了带,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遵守制度,按流程办事

许多人往往不太喜欢跟着制度和流程走,认为那是束缚自己的东西。事实恰恰相反,制度和流程是为了解放自己,降低犯错的概率。

我们可以想想,假如没有法律做约束,每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会乱成什么样?个人的自由又从何得到保证?

工作中也一样,如果人人都不遵守制度和流程,都按自己的想法来,非得乱套不可。

在一次培训的时候,有个北京的学员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坐公交车时,不少人都会注意到,每逢公交车到站,上车的乘客们是从中门上车,下车的乘客们从前后门下车。开始我以为只是为了乘客上下车方便,避免推挤现象发生才做出这样规定的。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车去上班。在公交车停靠的一个站牌前,有一位老人身后背着一个大包,手臂上还挎着两个小包,身后还放着一个小箱子。

看到车子进站,老人吃力地挥动着胳膊,示意司机等他一会,老人挎着包,拖着箱子,快步地向公交车走来。

看起来,老人真的是辛苦,司机产生了怜悯之心,打开前门让老人上车,也省得老人拖着东西向中门走了。司机的做法让我很感动,他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把规定放在一边。

老人走到前门先把手上的包放上去,又弯腰拉起箱子,动作迟缓地走上来。他刚站在前门踏板上还没来得及抬脚往车厢走,车门突然关闭了,只听“哎哟”一声,老人被夹到了车门中间。

司机和售票员立即打开车门下车,急忙把老人送到了医院。司机做了好事反而把老人央伤了,就是因为他违反了规定,更改了流程。

之所以安排乘客在公交车前后门下车,是因为由机械控制时间,所以时间较短。而中门则是人为控制的。司机在明确制度的情况下,还是做了违反流程的事情,导致老人受伤。

司机明知道制度,却因为“就这一次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不遵守流程最终导致“好心”干了坏事。

一般人都希望做事能方便点、简单点、轻松点,但这需要建立在遵守制度、按照流程办事上。如果嫌太麻烦随意更改流程,或者不遵守制度,就会出现疏忽,导致意外发生。

那么,如何确保这些制度与流程呢?

1.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因为先把严格的标准订好了,执行才有高水平的保证。

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之所以受到欢迎,与负责人王利芬方方面面强调严格的标准有关。

在嘉宾和观众的选择上,王利芬制定的标准非常严格。如嘉宾的要求,就有这样几个标准:

·制定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高层官员和政府人士;

·最新出现的经济热点中的新闻人物和新兴产业的代表人物,

·经济界成功人士,包括国内外事业有成和创造了财富的企业家、投资者;

·了解国内外相关经济环境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理论前瞻性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经济学家;

·对话事件中的当事人、目击者或见证人。

符合以上标准的嘉宾,绝对能保证栏目质量。《对话》栏目火起来后,有不少人愿意拿钱来当嘉宾,但是因为这样几条“硬性”的规定,《对话》就不“照顾”面子或票子,而是完全凭标准来确保邀请的嘉宾都很理想。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观众就是陪衬,找谁都一样。但是,王利芬和她的团队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一场好的节目,之所以成功,与高质量的现场观众密切相关,其价值不可小觑。

他们选择现场观众的标准是:

·与对话当事人有关联的人;

·在经济事件中,有利害冲突、有关系纠葛的普通消费者和观众;

·嘉宾所代表行业、理论流派的相关人士,或与嘉宾学派相对立的人士,

·各类媒体记者、经济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

·网络征集有相同经历或对话题感兴趣的有关人士。

事实证明,这样的现场观众标准,对提高《对话》的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人们所评论的,《对话》节目的精彩,不仅因为参与的嘉宾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而且也因为有了高水平的观众而精彩倍增。如在录制吴敬琏先生那期节目时,现场观众中大约有20多位是经济方面的博士研究生,他们与吴敬琏先生的交流,多次引起观众的掌声。

《对话》现场观众的水平不仅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单位领导的重视,每一期节目下来,总有人把电话打到栏目组来,想挖那些表现出众的观众。而王利芬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看中了几个观众,就招来成为《对话》的员工。

2.每位员工心中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和流程

被誉为“京城美食头等舱”的净雅餐厅,之所以能够走在餐饮业的前端,就是因为净雅员工上到管理层下到执行者都一一遵守公司制度,按流程办事,绝不会为了一时省心出现其他问题。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杨先生请朋友去净雅餐厅吃饭,上菜期间,杨先生在朋友的耳边说道:“你发现没有?净雅的服务员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他们总是在出门时退着出去,轻声地为你关上门。”

朋友一脸疑惑地说:“退着出门有什么奇怪,难不成这里的服务员全都退着出门?”

杨先生和朋友争辩起来,他们问一名送完菜要退步出门的服务员,服务员说:“这是我们餐厅的规定,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做到的,退着出门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

随后,杨先生又了解到,净雅在1999年时就做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也是国内第一家通过该认证的餐饮单位。这套完美的管理体系,最值得赞赏的是,它不是一纸死板的制度,而是每个净雅员工都能不打折扣的执行。

规定服务员要退着出门,每个净雅员工就都能按照流程制度把服务执行发挥到极致。

杨先生和朋友对这样的服务竖起了大拇指,感慨地说:“真不愧是餐饮业的领头‘头等舱’。”

因为有了这些做法,不难想象为什么净雅能成为最好的餐饮单位之一了。

很多执行者为了图个轻松,或是存在侥幸心理,想着,“就这么一次也没什么”,或者“一纸条约有什么用呢?不遵守也没什么坏处”,可当问题一旦出现,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之前想省心就要变成今后的多费心了。

要有再三地核实和确认的习惯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没有再三核实和确认的习惯,他们总有这样的惯性思维:我说了,别人就一定明白了;别人答应了,就肯定没问题了;我做了,别人就一定知道了。

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事情并不一定按常规发展。

有一个学员,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集团公司要召开一个全国各分公司经理的业务会议。因为会议是临时决定的,时间很紧,领导把通知各分公司经理的任务交给了他。

其他各分公司的经理都通知到了,唯有一位分公司经理联系不上。于是,他给这位分公司经理发了一封邮件,同时又发了一份传真。为了更加保险,他还给这位经理发了一个短消息。

他想,有了这“三重保险”,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了,就放心地去忙其他会务的事情。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会议那天,这位分公司经理居然没有来。怎么回事?他赶紧打电话,对方一听,非常诧异地说:“没有人告诉我今天要开会啊!”

他一听,脑袋“嗡”地一下就大了。要知道,这位分公司经理业务是做得最好的,而这次业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让这位经理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结果,那位经理只能临时买机票,坐最近的一个航班飞过来。但整个会议流程都打乱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为这件事,我的这位学员被领导狠狠地批了一通。

既然都已经有了“三重保险”了,怎么还会出问题呢?

原来,那几天,那位业务经理正好带队在山区拓展业务,手机信号不好,没有收到短消息。而传真设在自动位置,当时正好没纸了,所以根本就没有传过去。至于邮件,因为那位经理回去的时候,有几天没用电脑,邮件一大堆,当他看到标题为“会议通知”的邮件时,以为是哪家不相干的单位让他参加论坛之类的垃圾邮件,所以连看都没看,就随手删除了。

从那件事情之后,这位学员明白了一个道理:哪怕你认为再保险的事情,也需要再三地核实和确认。

不知道从这位学员身上,你是否或多或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工作中,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核实和确认,除了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多事不如少一事

总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总把“不想”摆在第一位:不想多打一个电话,不愿意多问一句……

2.不想面对对手

或许因为对方地位比你高、比你强势、不好打交道,所以潜意识里不想面对他,能糊弄就糊弄过去。

3.主观臆断

总觉得别人会和自己想的一样,不会有什么问题。而这样的结局,往往就会造成大麻烦。

那么,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到底应该如何去核实和确认呢?

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和本人确认。

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个案例一样,既然这位分公司经理对于这次会议那么重要,就必须通知到本人。千万不要迷信邮件、传真、短信,或者秘书转告,等等,除非亲自和本人确认过了,否则,任务就不算完成。所以,重要的事情,一定和本人确认才行。

第二,和常识、经验不符的地方,一定要确认。

第三,有歧义、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一定要确认。

执行者要提升效率

效率思维包括两点:一是以最合算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工作,二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我们周围经常有这样一类人:表面上看,他们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效率却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最不合算的。

那么,执行者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效率呢?

1.优化自己的时间

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并不重要、细枝末节的事情上,以虚假的“忙碌”来掩饰实质上的“低效率”,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同类推荐
  • 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九:心态影响智慧(上册)

    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九:心态影响智慧(上册)

    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追求需要了解人生的轨迹,而成功则需要科学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成败,究竟是命运主宰的还是自己创造的。探讨与预测人生的发展,是一门学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生的未来是由现在的自我多种要素决定的。本套丛书集当代多家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系统地阐述了各种要素对人生历程的影响,它通俗易懂、体例活泼,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读者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与愉悦。人生测试,目的是为了创造美好的人生未来。愿本丛书能给读者带来发现自己的快乐,带来明天的幸福人生。
  • 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本书内容分五卷,包括:九条法则、打开心门、定点观察、见微知著、生态“阅读”等。
  • 做人的智慧与禁忌

    做人的智慧与禁忌

    在任何时候,做人有智慧和做人犯禁忌带来的结果都有着天壤之别:用智慧的方式做人,领导会器重你,下属会拥戴你,朋友会喜欢你,异性会青睐你,客户会信赖你,而你也会迅速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做人触犯禁忌,领导会忽视你,下属会反对你,朋友会讨厌你,异性会抛弃你,客户会怀疑你,而你也是辛苦一场后才发现徒劳无功。《做人的智慧与禁忌》就是要告诉你,如何远离那些做人的禁忌,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更大的成功。《做人的智慧与禁忌》由廖康强编著。
  • 大智若愚的点滴

    大智若愚的点滴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奋斗才有机会

    奋斗才有机会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欣赏自己,奋力拼搏;锤炼奋斗者的心态;把握奋斗的机遇;珍惜时间,高效奋斗;养成奋斗的好习惯;脚踏实地,积极奋斗。
热门推荐
  • 宛如那随风而逝

    宛如那随风而逝

    梦幻,水影,月城,空的盘子,无露不逢,无晓不晨日虚,一切一切,都没有
  • 阴阳劫:妖夫请走开

    阴阳劫:妖夫请走开

    我【苏瑾瑶】,出生于阴年,阴月,阴日,阴时,因为四阴聚体,每天都能看见平常人看不见的东西,也能触摸到平常人触摸不到的东西,听到平常人所听不到的东西,我想你们都明白,我所说的……是什么?从一出生,便不受待见,唯有师父,还有每天跟在自己身后的那……不离不弃的跟着自己,却不想……自己如此相信他,原来换来的只是他在赎罪,所谓的前世今生,心中只有你,不过是说着玩玩而已,谁又把谁当真了呢?“洛千漓……我恨不得你死,如果可以回到从前,我再也不要遇见你。”人生只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热点问题出发,有机结合《行政处罚法》与《行政复议法》及其相关条例、司法解释,采取“宣讲要点”“典型案例”“专家评析”和“法条指引”的结构编写而成。内容层次循序渐进,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法律常识和相关法理。
  • 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下)

    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下)

    名胜古迹,是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漫步在这些名山胜水之中,一方面可以领略自然的大好风光,另一方面也从中感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于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理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 亡婴缠身

    亡婴缠身

    我被一个阴灵缠上了身,从此以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大明倒爷

    大明倒爷

    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但是,做为一个现代人,他有他自己的优势。崇祯是他的拜把子兄弟。李自成是他的小弟。皇太极?懒得搭理那个鞑子。他的财富足够改变整个帝国的国运。
  • 三界御天道

    三界御天道

    前尘已逝,赴黄泉,轮回梦醒,英魂终复还。古界天荒,河山莽莽。仙峰渺渺,御空穹苍。神魔隐现,谱三界华篇。红尘一曲,歌倾世之恋。问寰宇谁主沉浮?唯我佛道。只手擎万千金殿,梵音齐唱,道法齐舞。勇武幻象,展斗神之威,翻手间,日月倒转,金光可耀世界。少年意气,绝代风华。傲行天下,谈笑,走天荒……在天荒世界里有可裂天地断山河的幻象,诸多武者为修到更强而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杀伐。一个诞生在这个世界的少年一步步淌过血与歌,为生存而战。时刻陷入逆局,瞬间决定生死。问苍茫三界,谁主沉浮!唯有一人。罗天。传说由我来写,传奇就此展开。一个少年从天荒古界中走出……且看他如何御得天道,凌驾于三界之上。
  • 灭世龙冥

    灭世龙冥

    主要讲述六龙王得罪龙王而被罚,投生与六大豪门,故事就此展开
  • 素手纤华

    素手纤华

    问途仙道,天道衍衍,何为道义?只有生死,没有对错,唯问我心!
  • 入侵梦界

    入侵梦界

    其实本文简略也就是之后的内容才是重点,不过开头显然铺垫过头了,而且情节也没设计好,哎,如果有兴趣这两万字的简略可以看看,魂魄基本上在里面把整个故事全部阐环境发展阐述出来了。也算是起点中比较另类的太监吧,故事总是要完整的,那怕失败他也是要完整才是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