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算是半个职业玩家,每天在家玩游戏赚钱,因此成就了他深度死宅的属性,除了吃饭,外出行动几乎等于零。有一天,他惆怅的对我说:“这几天肉又涨了几斤,衣服又小了,我准备运动减肥,计划是每天早晨五点起来,跑到篮球场打两个小时篮球,通过剧烈运动来防止再胖下去。”只是传闻中的不太远的某个篮球场他始终没有找到。而我正好有羽毛球拍,邀他一起打,给的回复是没兴趣加运动不够剧烈的拒绝。
他的选择我不会勉强,但这件事给了我关于替代这个词的思考。以前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替代是因为找不到最好的,用其他不是那么好的来代替一下,是将就,是退而求其次,给我的感觉是不太称心,所以对替代品有抗拒感。而朋友的举动就把不太称心发展到了最大,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唯一的方式那就不要。但我发现因为一样东西没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拒绝往往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就说我朋友,初衷是要运动要减肥,目的很明确,却在方式上将自己束缚,除了篮球就不需要其他项目来运动。就像一个人生在以稻谷为食没有其他主食的地方,非要吃面食,除了面食就不吃一样,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生存的首要目的没有达到,失去生存下去的机会。
刚才说的是不替代,而如果替代了情况就出现了新的变化,若我朋友用羽毛球先暂时替代了篮球,至于能减多少斤肉先不谈,至少开始了运动,行动起来了,终归比什么都不做好,事情也有了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方面来看,替代成了向目标迈进的方式,是完成目标的开始,能促成自己现在的成长。
想起韩寒电影中的一句话“年轻人只看是非,年长者判断利弊”通过利弊分析,才是理性思考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