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4400000007

第7章 张爱玲荒凉的人生及其写作(3)

这个开电梯的人的生命就在这无数次的“交替的黑暗”中缩短、缩短、交替,我们的人生亦如此,在一个可视的或不可视的镜像下,直至结束。这是人生存在终极意义上产生人生的不尽的困惑、迷惘、孤独和焦虑,而世俗生活的本真就是如此。

经历了童年的幸运与不幸,婚姻短暂的惬意与久长的失败,三十二岁的张爱玲离开熟悉又陌生的社会主义的上海,再次回到香港大学,准备完成自己未竟的学业,然后在浮华喧闹的香港大隐于世,过一种自己独有的生活,清门谢客,安放她疲惫的灵魂,安安静静度过自己的余生。此时敏感的张爱玲,已经参透人生的本质——乐不抵忧的荒凉与迷惘。但是,很快没有资金支持的张爱玲无奈辍学,靠翻译维持生计。迫于生计,重操旧业的张爱玲写了两篇命题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再次显示了她政治的幼稚。时代的列车在前行,人时时刻刻会被置于无奈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上海文艺界旧文人跑到香港,张爱玲从前的生活及逸事被再次提起。张爱玲原本来到香港就是为了远离政治的纷扰,过一种“生活即事业,事业即生活”的与世隔绝的清净生活。这些上海旧文人的到来,使张爱玲再次被惊扰,于是,在1953年张爱玲决定再度离开香港,申请到美国,她准备到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再次开始安静的人生生活。

离开了上海激烈的政治环境,走出了香港琳琅满目的物质世界,张爱玲只身到了美国麦克道威尔,开始了文艺营的写作生活。在僻静的环境中,张爱玲得到了很好的调整,享受了平静舒适的静谧生活。连张爱玲自己也没有想到,她真的迎来了第二次生命,一个性格开朗、气质高贵、比她大三十岁的美国戏剧家莱雅走进了张爱玲的生活,成为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而且,张爱玲找到了已经失去的精神家园。然而世事还是无常的,生活仍然是无情的。再婚后的张爱玲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年过六旬的莱雅的身体和生命开始走下坡路了,婚后不久,莱雅中风病复发,后来逐渐频繁。贫穷再次光顾张爱玲,张爱玲只得以撰文谋取稿酬为生。

张爱玲和莱雅的结婚,对二人来说都是非同寻常的。相同的高雅的情趣与浮世生活的悲欢,使二人的生活有着相濡以沫的沧桑感。乐观开朗的莱雅给了张爱玲人生难得的愉悦,然而很快莱雅频繁中风,又给张爱玲以致命的打击,两个曾经在文坛沧海难为水的艺术天才,遇到了生活中的窘迫与苍凉。张爱玲仍然保持在宁静的环境中继续着自己梦幻般的寂然的生活,为了糊口她不断地写剧本以赚取稿费。此时张爱玲的母亲在伦敦病得很重,需要手术,然而自顾不暇的张爱玲连买一张去伦敦机票的钱都没有,仅回了一封信并寄去了100元的支票,权做女儿的心意。不久,张爱玲的母亲就去世了。伤心之余的张爱玲又面临着沉重的生活负担,这迫使张爱玲不断地写通俗剧本为生活赚取稿费。为文谋生不能使张爱玲静下心来写自己喜爱的文学文字,这使张爱玲非常自惭和忧虑。

婚后,莱雅给了张爱玲难得的愉悦,一开始她还是和莱雅不时出去散步,享受生活的惬意,然而回到家,张爱玲已经开始谢绝社交和会客,躲在房间读书看电视,因此张爱玲的生活是非常孤寂的。接着莱雅的中风越来越频繁,逐渐成为张爱玲生活的负担,中风后期的莱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张爱玲便不得不放弃写作,勇敢承担了照顾莱雅生活的家庭责任。生活的艰辛、精神上的伤痛只有张爱玲自己去独自舔舐。为了照顾莱雅,无经济来源保障的张爱玲只得带着瘫痪的莱雅住进迈阿密大学,在朋友的帮助下谋得一份“驻校艺术家”的工作,以获取每月千元的酬劳。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张爱玲还是未能保住这个职位,因为她孤寂惯了,不喜欢在人群中工作,同时也不希望看到别人同情的目光和施舍。张爱玲夫妇再次离开迈阿密到了康桥旁边的一个寓所生活。半年以后莱雅离开了人世,他从病痛中解脱了,这对张爱玲来说看似也是一种解脱,她再也用不着照顾莱雅,用不着在谋生和世俗的交往中难为自己了,毕竟一个人要好对付得多。然而,生命不能承受的往往不是生命如此之重,而是生命如此之轻。莱雅去世了,莱雅完全解脱了,他脱离了痛苦,也带走了张爱玲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所有的精神眷恋和生命意义中最有分量的东西,留给张爱玲的是充满了辛酸回忆和空寂的屋子。至此,不幸、困苦、孤寂、荒凉,张爱玲都经历过了,无爱的童年、出名的欢喜、婚姻的悲伤、精神的眷恋,她都品尝过了,没有了牵挂,没有了要求的张爱玲决定不再追问人世间的一切情感了。她终于归向属于她的孤僻、安静和常人眼中的荒凉。

(第三节)孤僻隐世与凄凉梦魇的晚年

大隐于市的孤独与淡泊

莱雅去世后,张爱玲便把自己与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即使是应陈世骧教授之邀,在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工作的时候,张爱玲采取的方式是别人上班她下班,别人下班她上班。她总是在别人下班后一直工作到后半夜,又在同事上班时间回到寓所休息,因此同事们无法认识张爱玲,有的同事和张爱玲一起工作了几年甚至都没见过张爱玲一面。陈世骧教授去世后,张爱玲也辞去工作,彻底隐居了,这就是孤僻的张爱玲。

20世纪80年代,张爱玲在中国台湾和内地的声望日渐高涨,张迷越来越多,研究张爱玲作品的、关心张爱玲生活的,都想探知张爱玲的情况,为了躲避“张迷”们的追踪,张爱玲不断地改换自己的住所,有时更换住所的快捷,常令人难以想象,就连专门蹲点在张爱玲隔壁的记者,也不知道张爱玲是什么时候搬走的。张爱玲很少会见客人,很少社交,包括张爱玲的好友、一直帮助张爱玲的香港的宋淇夫妇,和张爱玲之间也只是书信来往,张爱玲定居美国后的三十年间他们彼此几乎没见过面,宋淇夫妇甚至连张爱玲的电话也不问,以免打搅她清净的生活。张爱玲的孤僻隐居,一直保持居所的简陋,一是源于张爱玲简朴的生活习惯,另一个原因就是简朴的生活带来了搬家的方便。别人很少知道张爱玲的寓所和她的生活情况。台湾的“张迷”水晶先生三次寻访才见到张爱玲,这是水晶先生的幸运,也是张爱玲的幸运,由此才有了关于张爱玲隐居后情况的文字问世。另外,姚宜瑛在回忆张爱玲的文章《她在蓝色的月光中远去》一文中,提到了张爱玲的脱俗、孤傲,张爱玲不喜欢别人打搅她的生活,当姚宜瑛和女婿找到张爱玲的住处时,只是在张爱玲寓所的大门前和庭中的大树畔中照了几张照片,仰望大楼,用心去和张爱玲会面,姚宜瑛在心里告诉张爱玲:我来过了。这颇有些像古人王子猷夜雪访戴安道一样,王子猷冒雪夜访戴安而不叩门,姚宜瑛寻访爱玲而不会面,姚宜瑛之所以这么做,是对张爱玲的尊重,只是在安静中让亮丽的阳光洒满彼此的心扉。

张爱玲是孤僻的,但张爱玲一生都喜欢住在繁华的大都市,冷眼看滚滚红尘和热闹的生活。晚年的张爱玲可以说是遂了心愿,逍遥世外,独享自己的寂寞。张爱玲用冰冷的外壳织就自己寂寞的生活,但张爱玲并不是对生活厌倦的丢弃,她的内心,依然是可爱的,充满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自然现象的深切感悟。她看透了生活,只不过她的方式有些独特罢了。张爱玲的隐居并不是看破红尘的空无寂灭的消极,胡兰成曾经描述过张爱玲的生活:人是从生活的不可忍受里去懂得制度的不可忍受的。生活的不可忍受,不但是不能活,是能活也活得无聊赖,觉得生命没有了point。这是张爱玲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可忍受但不能不活,而且是顽强地活着。正如年幼的张爱玲被父亲关押之后,她痛苦到极点,但是她还是认真地活下来,尤其是当她被释放出来,她走在大街上,有着不同的感觉,她说走在灰色的马路上,每一个脚步都是一个响亮的吻。从年少的张爱玲就可看出这一点。中年之后的她,尤其是只身来到美国,嫁给莱雅,莱雅的中风让她措手不及,但是张爱玲还是很勇敢地面对现实,并且勇敢地担负起照顾莱雅的责任,为生计、为日常小事不断地算计着。当然,张爱玲很少依赖别人的施舍,即使在朋友的照顾下她依然不愿意和人交往,过着孤寂的生活。在孤寂的生活中冷眼看尘世,用文字表述她的内心世界以及她冷眼中看到的世事生活。

这一点在姚宜瑛回忆张爱玲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姚宜瑛提到张爱玲给他寄去的一张贺卡,形状是一只金色的葫芦,上面坐着一只神采奕奕的胖鸟,神态优雅地回首、眺望远方,还有三支金绿色羽毛和尾巴上的三只羽毛相对这张贺卡,显然能够看出张爱玲热爱自己的生活世界,她用自己喜欢的懒于社交应酬的方式,平平淡淡、自自然然地生活着,在自己的一方空间寻找属于她自己的世界。

张爱玲晚年不断地变化自己的寓所,为的是保持特立独行的静寂的生活环境,她真正做到了淡泊、宁静。她不让外界的世事风雨进入她的生活,她也不关注外界的世事纷扰。张爱玲的姑姑在上海病逝,张爱玲回给姑父的回信中一再嘱咐看完信一定要烧掉,免得有人路过会把地址抄走。

孤寂是一种人生状态,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时孤独、孤寂是一种美丽,但对于年长者来说,孤寂就像一条凄凉的死胡同,走进去再也走不出来了。1995年,当公寓的经理——一个有着中东腔的女孩阿妮塔发现张爱玲门口有一卷卷纸筒中纸巾放了几个星期也没有动过,敲门也没有人应,打电话也无人接,于是用备用钥匙打开房门,发现张爱玲老人安静地躺在地板上,早已仙逝。再看张爱玲老人的寓所,唯一的家具——一张岩石桌子上摊着未完稿的长篇小说——《小团圆》,除此之外就是一台电视。后来在警察等的介入下,通过法医的科学验证,排除他杀和自杀的可能,由此断定张爱玲在六七天前已经自然死亡。张爱玲在静谧中离开了人世,她像累了的孩子般睡着了,一睡就到永远的明天。这是张爱玲独有的方式,是张爱玲独有的简朴的、与世隔绝的生活。

张爱玲的死是令读者震惊的,这犹如一个梦魇,让人如在雾中水中;犹如石破天惊,让人扼腕惊叹。美籍华人聂华苓听到张爱玲去世的消息,一时语塞,连声说:真是的,真是没有想到。台湾作家朱西宁感觉张爱玲的为人,不凡世俗,任由来去,但以这种方式与大家告别也是猝然的,让人惊恸的。张爱玲去世后,美国洛杉矶的百名现代诗歌爱好者,开展“以诗迎月”活动,为不幸过世的张爱玲默哀。张爱玲安详地走了,留下人们对她无尽的评论。哥伦比亚的大学教授认为张爱玲去世的消息是张爱玲留给我们最大的嘲讽,张爱玲先生的大众与高蹈、媚俗与骇俗,她一次又一次诱惑、揶揄她的读者,她对现代性的掌握,颇有神来之举,成为一种张爱玲现象或张爱玲神话。于青在《张爱玲传》中指出:张爱玲,不仅仅是一个现象,无论是生命现象还是传奇现象,她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如同一场梦魇,张爱玲梦魇。再没有一个作家,像张爱玲这样拥有巨大的魔力,让千万读者悲哭泣笑于她营造的文字之间,痴迷于她的作品、她的传奇命运甚或是她用过的片纸碎屑。张爱玲,不仅以她传奇的作品传奇于世,而且以她传奇的生活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张爱玲的去世,是她自然而终的结果,也是她献给读者的最后的传奇式礼物,她的人生如同她的作品,给人梦魇般的感觉,启示读者在短暂的人生和死亡的瞬间追随人生的永恒。

张爱玲的一生也是庸常、苍凉的,她经历了人生的幸运与不幸,没落的贵族世家,中西合璧的家庭文化,破裂的家庭,自私孤傲的母亲,狠毒挑拨的后母,无情的遗少式父亲,快速成名走红的作家人生,短暂的第一次婚姻及由此背负的一生的恶名,惬意又苦难的、奔波的第二次婚姻生活,孤独无依凄清的晚年。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张爱玲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她的悲凉经历甚至比普通人还多,她的成名,只是因为她有着对庸常人生苦难和悲凉的透彻理解,正是参悟了人生,张爱玲才得以在生活和创作上再生。这一切犹如张爱玲在《余烬录》中所说的,当我们寻找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空虚、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的人生也是荒凉的。这就是张爱玲其人其文的要义。

于青在《张爱玲传》中写到:‘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道不尽的平淡、沧桑和自然,这是张爱玲的境界。人生最繁华的她已经走过了,人生最苍凉的她也已经经受过了,她洞察人世沧桑,在时空的轮回里升华。她无欲望,无牵挂,无留恋,坦然地面对已经走进的大限。她是大隐于世的独行者。张爱玲的人生是独行的,她看透了人世生活的庸常、琐碎,一切都是沧桑的、自然的,孤僻的隐世生活是张爱玲的追求,因为看透了世事生活,生命里不只是的威胁,生活不都是壮烈,人并不都是英雄,庸常的人生和普通的生活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总量。张爱玲也是如此,她不是英雄,不是名人,她的一生是庸常的、普通的,甚至还不如普通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然而这冷寂、平静中是一种大音无声、大象无形的伟大,也正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一种梦魇般的天籁境界。

同类推荐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闲言絮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闲言絮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之“闲言絮语”收录了当代名家的散文佳作。作者就像拉家常一样述说着生活的闲言絮语,他们闲话做人,纪事童年,他们对男人对女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对失恋各有态度,对生死另有认识……
  • 修辞理论和语言应用研究

    修辞理论和语言应用研究

    语言学的教科书都这样写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在人类世界中,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水、空气、食物一样重要,也许没有语言人可以维持生理、生命的延续,但决不会有精神世界。没有了精神的世界,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也就意味着不会有今天的人类进步和社会繁荣。正是因为语言和水、空气、食物一样之于人类太重要了,而且习以为常了,理所当然了,以至于人们反而又不以为然起来。人的心理往往就是这样,当你习惯了某样东西,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当你真正失去的时候,需要它的时候,才会觉得它的可贵。
  • 度假岛探奇

    度假岛探奇

    2012年—2013年,长岛县委宣传部为征集“长岛精神表述语”,以电视屏幕为平台,向全县人民广泛征求意见。其间,并访问专家,请教贤能。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海岛文化人,理应积极参与,献计谋策。经过半年多的广泛考证,综合提炼,精确筛选,提出“岛美为荣,民生为重,优化生态,科学牧渔”的16字表述语,旨在推进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
  • 荡不起来的秋千:刘国芳哲理小说

    荡不起来的秋千:刘国芳哲理小说

    刘国芳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微型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中国,只要是读书的人,就读过刘国芳的微型小说。《荡不起来的秋千》在创作上昭示了一种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微型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他对微开型小说这种文体的把握与运用已达驾轻就熟的程度,善于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注重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讲究构思的精巧,追求艺术的多样,写实的、寓言的、象征的、荒诞的,摇曳多姿,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品小说。
  • 第九条建言

    第九条建言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一本散文、诗歌、随笔集。按照时间跨度编选,文字铿锵有力,涉猎广泛,视角独特,见解独到。
热门推荐
  •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记得悉听幸福

    记得悉听幸福

    我们曾经是那样的孤单,却倔强的不让别人靠近.召不回的温暖就像那停在家门口的幸福,明明就在门口,却始终没有发现.一个女孩子,在最完美的城堡里拥有着一切,然而,却依旧觉得冰凉.成长,是一种必须的疼痛,在我们挣扎了很久终于懂得了珍惜,一切是不是还会重新再来?你还记得么?那最初的感动.如果忘记,请记得,用心去,悉听幸福.
  • 关于爱与性的一切,你全错了

    关于爱与性的一切,你全错了

    关于爱情与两性的话题,我们往往信奉一些未被证实的“真理”,这些所谓真理如果囫囵吞下,可能会给一个人的快乐心情和恋爱关系带来毁灭性的损伤。本书作者即从众多的“真理”中筛选出了最“谬不可言”的25条,逐一提出质疑并进行论述,同时列举了大量社会学调查实例,这些无不在警醒我们,在爱与性的问题上我们原本错得是多么厉害。通过这些反思,让那些“在爱中的人们”睁开眼睛,打破谬论,用更坦诚、开放和宽容的心,迎接真正的幸福。作者笔锋幽默犀利,论述直截了当,几令读者汗下。然而颠覆传统之后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的确句句皆为真知灼见。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属于原创思想者的时代,本书正是一本新世代爱情与两性生活的经典指导手册。
  • 新生无悔

    新生无悔

    混沌之火经历数载生出灵智,转世为人只为生存;生命之花左右相随,无怨无悔只为了爱;星际动乱,绝对力量,终极势力纷纷露面,前途茫茫飘渺不定……
  • 末世之夺宝路

    末世之夺宝路

    我失去的,我将全部夺回,我看上的,我将全部夺走。背叛我的,我将送你们进入地狱。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 妖之迷行

    妖之迷行

    这人类的世界是黑暗可怖的,她没料到自己身为一只拥有三百年修为的妖精,就这么轻易的被人猎了。
  • 箭宗

    箭宗

    神兵,烈阳弓。幻境世界,成为传说的失落神兵。白羽,字策天。箭道一途,拼命挣扎的失明少年。好吧,简单的来说,这是九千岁的从良作,有热血,有激情,还有一点小闷骚。
  • 都市神兵

    都市神兵

    兵王回归花都,拳打高富帅,脚踢富二代,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无人能挡!
  • 卖身系列之后娘

    卖身系列之后娘

    她何其有幸得天宠。三岁,不识父母面,一座采光绝佳的玻璃房是她仅有的世界。七岁,痛恨她的外公将她卖给亚比士研究院做专职白老鼠。十三岁,特殊的才能让她有幸能从白老鼠进化为“人”。十七岁,她成为医学界的闪亮新星,身价百倍。她不曾怨过天,不曾恨过地,却不得不服上天的倦顾。让她的小日子,一天比一天精彩!
  • 那段青春而又颓废的传奇生涯

    那段青春而又颓废的传奇生涯

    天涯游戏首页推荐贴整理而成!!传奇,就像一段人生;人生,就是一段传奇……曾经有一个游戏,叫做热血传奇;曾经有一群人,叫做传奇人;曾经有一年,叫做传奇年;曾经有一个网吧,里面有六个热血兄弟;曾经,有一个我深爱的女人和深爱我的女人……我笑着哭敲击着键盘,用文字回忆着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