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6800000005

第5章 帝王往事——盛事明君的文治武功(4)

这天在朝会上,丞相王绾等人向秦始皇上言道:“各诸侯国新近被攻破灭亡,燕、齐、韩等国地处偏远,不设置王国,便无法镇服这些被政府的国家。依微臣之见,不如派遣皇子到燕、齐、韩等地为王,以分陛下之忧,承望圣上准奏,如此则天下甚幸。”

秦始看了一眼跪在大殿之下的王绾和文武群臣,说道:“是否要设置诸侯国,乃国家体制之大事,还需谨慎度之,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王丞相所言甚是……”“臣等也认为应沿袭周制,设立诸侯国……”“陛下膝下皇子众多,若分派至各地为王,的确可以为圣上分忧……”大殿之下,文武群臣都认同王绾的等人的意见很有道理。

看了看议论纷纷的群臣,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着的廷尉李斯身上。他知道,李斯博学多识,而且思维缜密、行事谨慎,此时一言不发,必定有不同的意见。

“李爱卿,你有何建议,不妨说来听听。”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沿袭周朝的分封制度,甚为不妥。周文王、周武王将打下的天下分封给众多的同姓子弟,分而治之,表面上是缓解了朝廷的负担,实际上则是分散了朝廷的权力。而且,这些诸侯王的后代逐彼此渐疏远,相互攻击,连周天子也不能禁止。今日,四海之内,幸陛下的神武得以统一,各诸侯国都成为我大秦的郡县。圣上的诸皇子以及功臣享有赋税收入及重赏即可满足。以诸侯国为郡,如此则容易控制,天下人对此也无异议,这才是使国家得以安宁的办法,而设置诸侯国则是对国家的不利。诚请陛下定度!”

嬴政本来就不同意在统一天下之后分封诸侯国,但他见王绾等人提出这一建议,而王绾又身为丞相,不便立即表态,就故意交付众臣讨论,通过不同意见之间相互辩论,来进一步阐述郡县制的优越性,驳斥实行分封制的主张。因此,他见李斯既已经论证了“制诸侯不便”,就在李斯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

“天下长期苦战不休,就是因为诸侯王的缘故。如今,蒙我大秦列祖列宗的神灵庇佑,朕得以统一天下。若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在他们之间树立刀兵,如此还想求得安宁,岂不比登天还难?还是廷尉之言有理啊!”

于是,秦始皇颁布诏令: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以郡作为国家地方政权唯一的存在形式,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每郡统辖若干县。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

大秦帝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朝廷”,“朝”即宫内皇帝朝见百官、商议并决定国家大事的朝堂,“廷”是宫外国家各职能部门办事的机关,亦称外廷。朝廷的首脑就是皇帝,他凌驾于律法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国家一切事物拥有最高决断权。

直接隶属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即所谓的“外廷”,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有左右二人,以右为上,掌政事,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行政事务。丞相为“金印紫绶”。

太尉掌军事,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军事长官,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军事事务,战时拥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没有调兵权。太尉也为“金印紫绶”。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掌副丞相”,又“掌图籍秘书”,相对于现在来说是秘书长的职务。御史大夫“银印青绶”。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作为皇帝处理国家行政、军事、监察及文秘三方面事务的助手,以中央政府中上述三方面的最高长官的身份直接对皇帝负责,位在皇帝一人之下,居百官之上,合称为“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查大权,并使之互相制约,这就从组织上防止了丞相集行政权与军权与一身。而主管军事的太尉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有军事行动时,往往有是由皇帝临时指派统兵大将,这就使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御史大夫负责监查百官、参与机要,最得皇帝信任,对丞相、太尉的权力也有所制约。

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统为“九卿”。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县以下有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统治一个大国,需要全国一致而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还需要强大的军队。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自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不尽相同。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土地私有制度,与公元前216年颁发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让占有土地之百姓按照实际占有的田亩数向国家呈报并缴纳赋税,国家对他们占有的土地予以保护,承认他们对占土地的私有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私有化进程,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法律上得以确认。

“使黔首自实田”法令的颁布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全国范围内确立,是大秦帝国在土地制度上所完成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从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这是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大贡献。

法律的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加强、土地私有化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维持封建统一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对百姓的束缚极大;而且它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转变为阻滞作用,这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为显著。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来宣扬秦代周是顺应天意,自己贵为“天子”,是受命于天。

“五德终始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宽六尺;水德主刑杀,所以政治统治力求严酷,不讲究“仁恩和义”;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等等。

秦始皇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复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择时进行活动。秦始皇在咸阳附近仿照关东诸国宫殿式样营建了许多宫殿,并于渭水之南修造富丽宏伟的阿房宫。咸阳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秦始皇还在骊山预建陵寝,墓室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从而向臣民灌输皇权神秘的观念。皇权神秘观念,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

至此,一个疆域空前辽阔,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强大帝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汉高祖刘邦:草根皇帝的奋斗史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金刘庄的的一户普通农民的家庭,他的父母亲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所以后来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立传时,只好这样写:“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说父亲被称为刘大叔,母亲被称为刘大妈。刘邦原名季,就是“老三”,直到做了皇帝后,觉得名字实在不雅,才找来文人学士精心推敲,改名为邦。邦,就是国,有经邦治国的大名,才可以不负皇帝统治天下的重任。

从市井混混到起义领袖

刘邦年轻时好吃懒做,既不喜欢读书,也从不帮忙父母从事生产劳动,平日里游手好闲四处闲逛,而且常常结交一些屠夫、商贩、小偷、无赖等市井之徒,终日与一班狐朋狗友在乡里要么舞枪弄剑、偷鸡摸狗,要么猜拳喝酒、寻欢作乐,或者耍一些流氓无赖的手段骗吃骗喝,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小混混。

与刘邦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兄弟都是本分老实的农民,整日跟随父亲下田劳作。因此,其父刘太公很不喜欢刘邦,骂他不如其他几个儿子听话,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但刘邦依旧我行我素。

但是和别的小混混不同,刘邦自幼就有侠义之心,他不同别的小混混那样满足于市井无赖的生活,而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做偷鸡摸狗的勾当的同时,刘邦还富有仁爱侠义心肠,为人乐善好施,为朋友更不惜两肋插刀。他生性豁达大度,气量很好,可以说,刘邦是一个混迹于市井之中的侠义之士。

刘邦在混日子的同时,还留心结交了当地的上层人士和有识之士,他多次去拜见丰邑有名的治学名士马维,向他请教儒学学问,他还结交了博学多识的张良,跟随他学习兵法的知识,后来张良一直跟随刘邦,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和开国元勋。

刘邦的父亲太公嫌他整日游手好闲,就在出徭役的时候借机让刘邦去服役,这样刘邦来到了咸阳。刘邦自乡村来到了都城,大大开阔了视野,感觉这才到了一展身手的地方。

刘邦是个志向远大的人。有一次,他在咸阳服徭役,正巧碰到秦始皇出巡天下。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他见了那一派壮伟景象后,羡慕不已,不禁脱口赞叹说:“大丈夫应当像这样啊!”

不甘心只做农民的刘邦,自咸阳服完劳役回家之后,凭借他的学识和勃勃雄心,当上了沛县城东泗水亭的亭长,这是一种仅相当于今天村长一级的地方小官吏,但刘邦毕竟开始了他改变自己命运的尝试。官场的习气让这个一身流氓之气的小亭长非常不适应,一心想做大事的刘邦也不指望能在这个位置上有多大作为,他丝毫没改变自己的流氓无赖习气,照旧吃喝嫖赌,贪恋酒色,混迹于市井之中。不过刘邦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利用亭长的身份广交当地权贵和江湖豪杰,积聚力量、蓄势待发。

刘邦30岁时,与沛县豪绅吕公之女吕雉结婚。吕公本来不住在沛县,后来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便举家来到了沛县,吕公与当时沛县的县令曾是旧友。所以,在刚刚到沛县时,很多人听说了吕公和县令的关系,就纷纷上门拜访,拉关系、套近乎。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县衙担任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有带一个钱去,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

吕公听说了,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惊为天人,忙请他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雉结了婚,这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吕后。吕雉为刘邦生下了一子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女儿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一家人就这样过着欢乐平凡的生活。

也许在一个太平盛世,刘邦的一生都就会这样过度过。但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却不容许他过如此平稳的生活。

有一次,刘邦奉命押运一批刑徒去骊山服役,途中刑徒逃散了不少。他眼见无法交差,心想:如此下去,没等到骊山这些人肯定就会跑光,那我就是犯了失职之罪会被判处死罪的,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大干一场。刘邦这样一想,他的豪杰侠义之情大发,索性成全大家。在丰西泽中,刘邦下令停止前进,宣布将押送的刑徒全部解缚释放,并对大家说:“诸位赶紧逃吧!我自己也要亡命天涯了。”其中的一些侠义之士深受感激,他们表示愿意追随刘邦,和他共谋大事。从此,刘邦开始踏上了闯荡江湖、勇夺天下的亡命之路。他决定先是带领这十几个自愿跟随自己的人逃到芒砀山隐匿起来,再和自己的好友沛县衙门的主簿萧何、监狱官曹参暗暗联络,以等待时机。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陆续攻占了秦朝的许多郡县,又在攻占陈(现在河南淮阳)后,建立了“张楚”政权。楚国贵族项梁和侄子项羽在会稽发动起义,兵力很快便达到了近万人。同时,其他被秦国灭掉的六国的后裔们也纷纷起兵,自立为王,加入了反秦大潮的行列。刘邦也看清了这种局势,意欲趁乱世之际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但是,刘邦出身布衣,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怎么才能让众人信服自己,壮大自己的力量呢?当他听说陈胜、吴广是利用迷信而获得一呼天下应时,就决定也用迷信来给自己的身上套光环。

相传,有一次刘邦的妻子吕氏和女儿、儿子在地里除草,有一个过路的老人向她们讨了点水喝,喝完水,吕氏还给了他一些干粮。老人很是感谢,告诉吕氏母子说他们都是一副贵人相,将来必定大富大贵。母子三人只当老人在讨好他们,只是笑而应对。老人走后没多久,刘邦也回来了,吕氏便把刚才老人说的话告诉了他,刘邦一听非常高兴,他赶紧追上了老人,让他也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说刚才之所以说他的夫人和儿女长得贵人相,就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刘邦的面相是贵不可言。刘邦一听高兴极了,拜谢了老人就回去了。

这件事情发生不久,刘邦就因释放刑徒而开始了逃亡隐匿的生活。有一次,刘邦带着跟随他的这些人趁着天黑赶路,负责开路的人回来告诉他前边有条白色的大蛇盘踞在路当中,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没有办法通行。刘邦之前喝了些酒,感觉有点醉了,就借着酒劲儿大声呵斥说:“大丈夫立足天地之间,不惧生死,何惧白蛇挡路?”他分开众人,自己到了前边,果然看见一条巨蛇横在路中间,把整条道路挡得严严实实,便拔出宝剑将蛇一剑拦腰斩断。同行的人无不佩服刘邦的胆识。

同类推荐
  • 楚氏风流

    楚氏风流

    少男情怀总是诗,作为青江县烈日村黑手党党中央总书记的小混混楚汉,江湖地位自不待言,窃以为人生巅峰不外如此。任他打破头也不会料到,有朝一日,自己竟然会放着大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砍当今皇上的脑袋。“这事不怨我,怨只怨皇上命生得不好。”楚汉冷笑道。“这孩子只怕是真疯了。”楚家现任最高领导人德叔道。
  • 下九流

    下九流

    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梦想成真,来到了明朝,历经了彷徨恐惧,终于紧跟在燕王身旁,靖难、出洋、亲征,一个都不能少,每每牛刀小试,其成果却甚是辉煌!一手抓政治,一手抓经济,两手都要硬,什么都要玩儿得转,虽高居庙堂权倾朝野,却时刻不忘江湖之远,这一边高官稳坐,那一边生意繁忙,弄得鞑靼损尽了战马,弄得瓦刺尽失了牛羊,弄得金银满库,弄得地契成筐,弄得富甲天下,弄得妻妾盈堂……【特别提示】大明朝政府鼓励11,并特设其专管机构———太仆寺。但本文主角严守现代婚姻道德之规范,极力挣脱封建礼教之束缚,始终坚持一夫一妻之理念,娶妻一名,纳妾若干。【厚重历史,轻松YY,虚构人物,难有雷同。】
  • 商殇

    商殇

    纣王说:我不是一个昏君。妲己说:我只是一个可怜的小女人。姬发说:贤王?那是我的子孙给我吹出来的。比干说:不是纣王要杀我,而是我自己想杀了自己。闻仲说:打仗嘛,还得看我的!姜尚说:我是一个好丞相。主角说:我将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 周游列国志

    周游列国志

    穿越到了从未听说过的皇朝,周衍表示很无奈,穿越成了闲散王爷的四公子,周衍表示很期待,每天打打麻将,溜溜小狗,逗逗小妞,这样的米虫生活不是自己一直所向往的吗?
  • 汉时归

    汉时归

    重生穿越了!云波诡谲,凶险萦绕,顺为亡,逆为王····【起点第五组签约作品,请放心收藏】
热门推荐
  • 南斗延寿灯仪

    南斗延寿灯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漫步云间

    漫步云间

    【巾帼不让须眉征文比赛参赛作品】十四岁的杨菁在母亲的坚持下,离家前往省城的三晋女校上学。与此同时,国内正在从一个动荡的环境中刚刚平复下来。在动荡中,杨菁和她的女校同学们又将做出一个怎样的选择?看似漫步云端的人是不是一定注定了堕落?多谢缘来是梦大大给我的鼓励。金陵女大校长曾经公开支持男女谈朋友应该是确有其事的。我在看一个纪录片里一位曾经的女校学生说起过。实在抱歉大家,我失言了。本来是计划好好更新的,又赶上我的书同时上榜推荐的时机。浪费了这个机会,我自己都觉得好可惜。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这一个月先回山西又跑上海最近又去了苏州,5月还要去山东完婚。因为婚期将近,和老公又是两地,真是好多的麻烦。最近可能更新上还有一些不稳定,现在先更一部分,等到5月以后会正常更新的。亲亲各位,请继续支持本书了!~~
  • 情丝易断

    情丝易断

    “阡儿,我带你回家。”她本单纯无邪,只因她是狐狸,道士血洗了夏家。她从此背负了夏家亡灵数百口。她又不是未曾后悔过,何况那些人里,有夏子倾。她修炼人形,遇见嫦娥月池中的锦鲤仙,他为救他堕仙成魔,可他不后悔,他的死,她又何曾不痛。“苏墨,你为何不杀了我?既然我是你恨的妖,那你为何不动手!”两人的性命,五百年的禁锢,她阡机早就还给他了。“苏墨,从今日起,你我再无任何关系!”情丝已断,红线难解,到底是谁得了天下却又唯独失了她?
  • 宠爱小夫郎

    宠爱小夫郎

    天真活泼的少年,和陪伴了自己六年的姐姐(非亲姐姐),说简单点就是姐姐攻陷萝莉弟弟的小故事,乡里乡下,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的故事。说明,短篇小白文没什么计谋,但很有爱
  • 古武高手在都市

    古武高手在都市

    2013年,世界末日预言已经成为谣言,谣言过后,则是各国科技大胆飞跃,相互吞并。虚,一个生活在当世古武家族的人,乃天龙氏族族长膝下二子,从小却被同族看轻,其原因为他无法修炼祖传内劲“天龙诀”……
  • 杨柏深秋的乡野

    杨柏深秋的乡野

    与劲松相识,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清丽的容貌,羞怯的谈吐,仁厚的天性,给人一种柔情且脱俗的感觉。开始并不认为她是一个倾心文字的人,因为在我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娇美俊秀的女人,拥有扮靓生活与享受生活的天生优势,却是耐不得文学的寂寞,更吃不得写作的艰辛的。
  • 三国之小乔外传

    三国之小乔外传

    词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有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斜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更出美女;浪花淘尽了英雄,剩下的,都是美女;《三国之小乔外传》,一部三国美女们的虐恋情缘……
  • 强爱偿债妻

    强爱偿债妻

    叶家和尹家从祖辈就是世交关系很好,本来她跟尹玄武是没有婚约的,可却在尹家老爷去世三个月后尹玄武居然像她求婚,本来她以为从此便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想到他却另有所图……
  • 无欲女皇

    无欲女皇

    前世,奋斗一生,却遭亲人爱人背叛,穿越而去,既然女子娇贵,那就逍遥过一生,可惜身份所赐,卷入皇权的争斗中,面对一个又一个绝世男子的倾心相爱,她会否入下戒心,伴着爱人,行天下!
  • 小心,我要叫了

    小心,我要叫了

    《小心,我要叫了》借男孩唐宝的口讲述了一个名叫唐梦的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