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律吕:古代乐器正音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12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6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6个管叫做“吕”,合称“律吕”。后也用指乐律或音律。
③金缕:即金缕衣,乐曲名。
④凤阙故人:出入朝廷的老朋友,诗中指孟春,孟春时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是出入朝廷的大臣。凤阙,汉代宫阙名,后用来借代皇宫、朝廷。
⑤蟾宫仙驭:飞往月宫的仙驾。仙驭,仙驾,仙人骑乘的白鹤。
⑥桂影婆娑:月光下现出醉态蹒跚的样子。桂影,月影,月光。婆娑,舞动貌,也为醉态蹒跚貌。
⑦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山。
⑧舞雩风:《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指乐道遂志,不求仕进。这里的意思是尽情地饮宴游乐。雩,音yú(鱼)。
【佳句采撷】
须臾天上清光满,桂影婆娑万里秋。马行青嶂里,人语翠微中。
李黼
【作者简介】李黼:字汝章,号松岩,泽州人。正德二年举人。曾任辽府长史。
青莲寺重阳题碑诗(二首)
【背景略述】
正德十年重阳,李黼同孟春受陈谟之邀,来青莲寺参加登高诗会,这首诗是诗会上的应和之作,诗存青莲寺石碑。李黼半生奋斗,没有取得进士的功名,难免满腹牢骚,于心不甘。但前途渺茫,世事难求,他又不得不抛弃这“半生俗念”。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就是这种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秋壑云开石径通,松萝隐隐梵王宫①。寒潭印破山头月,老树摇枯洞口风。曳断履声频憩野②,坐移巢影漫谈空③。乾坤④俯仰尘襟⑤寂,千古台荒忆远公⑥。
空堂悬结远尘嚣,此日登临不惮劳。石磬敲云惊鹤梦,藤床卧雨听松涛。半生俗念虚中了,一点禅心静处高。抟尽梅花香篆杳⑦,漫邀山月读《离骚》。
【词语注释】
①梵王宫:佛寺。梵王,佛教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也泛指此界诸天之王。梵王宫本指梵王的宫殿,后也用来泛指佛寺。
②曳断句:意思是常常停下脚步在山野中作短暂休息。形容登山的劳累。曳断履声,即指停下脚步。
③坐移句:意思是长时间地坐在一起随意地谈论着佛理。坐移巢影,形容坐的时间长,身影因日月的移动而移动。空,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而没有实在的自体。如“四大若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④乾坤:天地。
⑤尘襟:俗人的胸怀。
⑥远公:即指北齐高僧慧远。见孟春《青莲寺重阳题碑诗》注⑦。
⑦抟尽句:意思是缭绕空中的《梅花落》乐声已经停止,焚香的烟缕也已经消失。指宴散人去。抟,音tuán(团),向高空盘旋,飞翔,这里意为缭绕。梅花,即梅花落,乐曲名。香篆,焚香时所起的烟缕,因其形似篆文,故称。杳,远去,消失。
【佳句采撷】
寒潭印破山头月,老树摇枯洞口风。石磬敲云惊鹤梦,藤床卧雨听松涛。
王朝雍
【作者简介】
王朝雍,陕西朝邑(今属陕西大荔)人,举人。从严州推官调任泽州知州。“存心宽厚,政理讼平,历三载,人蒙其惠”。后升怀庆同知。
九日早出城
【背景略述】
这首诗与下一首诗,都收自青莲寺诗碑,写于明嘉靖己丑(1529)重阳节。这天他作为泽州的行政长官,邀请了赋闲家居的孟春等人游青莲寺,组织了一次登高诗会,但只留有他与孟春的四首诗。下首诗题中提到“和袁伯昭韵”,可见袁伯昭也是一位与会者,而且也有即席诗作。可惜既不详袁伯昭其人,也未见其诗。王朝雍的诗描写登高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自己清纯的心境和坦荡的情怀。
红云扶日上,晓色逼人清。野水照心净,晴空共眼明。出郊成吏隐①,觅句问山名。黄菊知人到,途边数数②生。
【词语注释】
①吏隐:指不以利禄萦心,居官而犹如隐者。
②数数:犹“汲汲”,匆忙,急遽。数,言shuò(硕)。
【佳句采撷】
红云扶日上,晓色逼人清。
青莲寺和袁伯昭韵随孟老先生高登
古寺重来日,风寒秋已分。金花①开宝殿,珠玉灿碑文②。细路拂青嶂,高亭眺白云。尚书③襟抱阔,声问④素超群。
【词语注释】
①金花:指佛殿中雕刻、描绘得色彩金黄艳丽的花饰。
②珠玉句:意思是美好的词句使碑文华美灿烂。珠玉,比喻词句美好。
③尚书:指孟春,即诗题中的“孟老先生”,曾赠工部尚书之职。
④声问:即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佳句采撷】
金花开宝殿,珠玉灿碑文。
陈鳌
【作者简介】陈鳌,明代休宁(在今安徽省南部山区)人。举人,正德年间出任沁水教谕。
游榼山寺①用陶令②悠然见南山句分韵③得悠字
【背景略述】
这首诗选自《沁水县志》,写于嘉靖三四年间沁水知县王溱在榼山邀集的一次诗会上。当时陈鳌任沁水教谕。诗中描写自己登山的心情和感受。
昔眺已悠悠,往来成再游。云霞牵野意④,花鸟待吟柳。云海珠初出,林深翠欲流。雨苔樽酒地,乘兴拂云求。
【词语注释】
①榼山寺:也称大云寺,在沁河岸边的榼山之上。创建于唐武周时期,抗战时被日军焚毁。榼山,因形如榼而得名,距皇城村西北五十余里。榼,kē(柯),古代盛酒的器具。
②陶令:即东晋诗人陶渊明,因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饮酒》诗中的名句。
③分韵:指多人作诗,每人分指定诗句中一字为韵脚,作诗。
④野意:山野意趣。
【佳句采撷】
雨苔樽酒地,乘兴拂云求。
秋日登石楼山①次韵②
【背景略述】
这首诗选自《沁水县志》,是作者步李瀚《秋日登石楼山》诗之韵而作的和诗。是作者在任沁水教谕期间拜访李瀚,并与之共登石楼山时所作。诗中所表达的是作者登山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李瀚的敬仰之情。
胜概③偷闲访,新诗取次④题。云开山色淡,风静叶声低。卧石倚虚枕,穿云策瘦藜⑤。重登夫子庙,吾道⑥有阶梯。
【词语注释】
①石楼山:见李瀚《秋日登石楼山》注释①。
②次韵:即步别人的诗韵而和诗。
③胜概:优美景象。
④取次:仓促,随意。
⑤穿云句:拄着手杖登山。穿云,指登山。因山在云雾中,故写成“穿云”,言山高。策,拄。藜,野生植物,老茎坚韧,可做拐杖。
⑥吾道:一语双关,明指登山之道,暗指孔孟之道。
【佳句采撷】
云开山色淡,风静叶声低。
常伦
【作者简介】
常伦(1492-1525)字明卿,号楼居子,沁水端氏樊庄人。出身世宦,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薰陶,五六岁就语出惊人,15岁便写出着名的《笔山赋》。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授大理寺右评事。性情豪放自负,放旷不羁,招致中伤。正德十年流放寿州判官。嘉靖三年(1524)弃官还乡。
不久,转授宁羌知州,未上任而亡。常伦退隐家居后常以李白、王安石自比,每饮必醉,醉则索笔疾书,诗、曲、赋一挥而就,妙趣横生。他在散曲上造诣尤深,是当时北方着名的散曲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着有《常评事集》四卷,《常评事写情集》二卷。
游榼山寺用陶令悠然见南山
句分韵得然字
【背景略述】
这首诗选自《沁水县志》,是作者在明嘉靖三四年间应知县王溱之邀赴榼山诗会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登山及诗会饮宴的情景,抒发了欲遁世寻仙的心情。
萦回溪屡度,高下木森然①。碧殿云标望②,丹梯树杪悬③。穷寻逾胜境,行乐慰芳年。榻转流苏④合,疏排翡翠⑤连。梵花飘绮席⑥,仙吹韵朱弦⑦。振袂⑧凌千仞,衔杯眺八埏⑨。沧溟⑩好去便,笙鹤醉浮天11。
【词语注释】
①森然:众多、茂密的样子。
②碧殿:金碧辉煌的殿堂。云标,犹言云表,云外,云上。
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唐宋之问《发端州初入西江》诗:“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树杪:树梢。杪,音miǎo(秒)。
④流苏: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于车马、帷帐等物上。也借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⑤翡翠:借指饰有翡翠的帷帐。
⑥梵花飘绮席:尼姑来来往往,摆上了盛美的筵席。梵花,指尼姑。《白雪遗音·玉蜻蜓》:“徐姓螟蛉是实……昔年我父爱梵花,留恋尼姑生下。”绮席,盛美的筵席。
⑦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亦泛指琴瑟类乐器。清孙枝蔚《赠和州杨仲延》诗:“终日弹朱弦。”这里指用琴瑟弹出的乐音。
⑧振袂:挥动衣袖。袂,音mè(妹),衣袖。
⑨八埏:八方边远之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上畅九垓,下溯八埏。”埏,音yán(延),大地的边缘。
⑩沧溟:大海。这里指群仙聚居的地方。《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11笙鹤: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乘白鹤驻缑氏山顶,举手谢时人仙去。事见《列仙传》。后以“笙鹤”指仙人乘骑之仙鹤。这里指乘骑笙鹤前往沧溟的人。
【佳句采撷】
碧殿云标望,丹梯树杪悬。振袂凌千仞,衔杯眺八埏。
登楼
【背景略述】
这首诗选自《常评事集》,写于作者在嘉靖三年弃官归隐之后。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醉倚南楼①望北山,山中日月②有余闲。但令对此常酩酊,何用虚名满世间。
【词语注释】
①南楼:指作者自己建于沁水城南的别业---南园中的高楼。
②山中日月:指弃官归隐中的生活。
【佳句采撷】
何用虚名满世间。
王溱
【作者简介】
王溱,字公济,自号玉溪子。明代开州(今河南濮阳)人。正德六年(1525)中进士,授沁水知县。因在沁水知县任内有政绩,提升广西道御史,不久,转任平阳知府,后以盐转运使致仕。
游榼山寺用陶令悠然见南山
句分韵得见字
【背景略述】
这首诗选自《沁水县志》,是作者在沁水任知县期间写的。王溱是当地的父母官,邀请了时任泽州学正的谷迁、时任沁水教谕的陈鳌以及自己的同年当时归隐在乡的常伦,聚会于榼山上的大云寺,饮酒欢宴,分韵赋诗。四人各写一首,又三人联手吟诗一首,共得五首。王溱的这首诗,写出了他登山入寺与友人长啸狂饮的惬意。
窈窕入烟萝①,峭壁俯璚殿②。客来鹤移楼③,松露下空院。坐啸三生石④,樽酒集群彦⑤。萧骚⑥开醉眸,云际奇峰见。情理惬所适⑦,心赏讵云⑧倦。潜曜不可挥⑨,秉烛偕长宴⑩。
【词语注释】
①窈窕入烟萝:进入了神秘幽深的草树茂密之地。窈窕,神秘幽深貌。烟萝,形容草树茂密,藤萝缠绕。
②璚殿:美玉装饰的华美宫殿。这里指佛寺的殿阁。璚,同“琼”。
③鹤移楼:鹤飞移楼阁,喻指僧人出门迎接。
④三生石:佛教称人的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三生石,典出唐袁郊《甘泽谣》。相传唐人李源与僧人圆观友善,二人同游三峡,见一孕妇,圆观即指称孕妇为己托身,并与李源相约十二年后中秋夜至杭州天竺寺外相见。是夜圆观仙逝,而孕妇产。后李源如期至天竺寺,见一牧童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因知牧童即圆观后身。后代诗文中常以“三生石”为前因宿缘的典故。这里指佛寺的石头。
⑤群彦:众英才。指邀约的各位友人。
⑥萧骚: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五代齐己《小松》诗:“谷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⑦惬所适:快心满意于享乐。适,享乐。
⑧讵云:为何要说。讵,音jù(巨),岂,何。
⑨潜曜句:意为夕阳西下不可挽回。潜曜,落入西山的太阳。
⑩秉烛句:意为点着蜡烛继续饮宴。
【佳句采撷】
坐啸三生石,樽酒集群彦。
谷迁
【作者简介】谷迁,明代安徽当涂人。嘉靖年间任泽州学正。
游榼山寺用陶令悠然见南山句分韵得南字
【背景略述】
这首诗选自《沁水县志》,是谷迁应邀游榼山寺时分韵的诗作。诗中描述了登山饮宴的情景。
得暇曾高眺,清风破远岚①。红花红欲烧,秋水碧于蓝。鸟渡残霞外,樵歌叠②嶂南。酒中期信宿③,林际暂停骖④。
【词语注释】
①远岚:远处山林的雾气。
②叠:连续不断地唱。
③信宿:连宿两夜,也指两三天时间。
④骖:音cān(参),本指一车三马,也泛指马或马车。
【佳句采撷】
清风破远岚。
游榼山寺用陶令悠然见南山句分韵得山字
【背景略述】
这是一首谷迁、王溱、陈鳌三人的联吟诗。诗中所表达的是宴罢离山的惆怅和高会重攀的期盼。
心赏还留宿(迁),奔忙偶见闲(溱)。兴阑宜返棹①(鳌),归促罢寻山(迁)。怅望回青盖②(溱),萧岑③下碧湾(鳌)。芒辰难屡得(溱),高会④渺重攀(迁)。
【词语注释】
①兴阑句:意为兴尽应返回。阑,尽。返棹:言船回航,泛指返回。
②青盖:色青而形如伞盖的植物顶部。这里指覆盖着草木形如伞盖的山头。
③萧岑:凄凉、寂寞。
④高会:盛大宴会,泛指大规模的聚会。
【佳句采撷】
怅望回青盖,萧岑下碧湾。
王国光
【作者简介】王国光(1512-1594),字汝观,号疏庵。阳城白巷里(今属润城镇上庄村)人。嘉靖甲辰(1544)中进士。初任吴江知县,又任仪封知县,再升为兵部主事,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后因病辞归。隆庆四年(1570)起为刑部左侍郎,调任南京刑部尚书。未上任,又改为户部左侍郎再督仓场。万历元年(1573)任户部尚书,万历四年因病休假。万历五年起任吏部尚书,以考绩加太子太保,升光禄大夫,在职六年。他任户、吏两部尚书正在张居正主朝政的十年间,是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对“万历中兴”起过积极作用。他所编辑的《万历会计录》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的依据,后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张居正去世后,他被反对派弹劾,落职闲住。不久,以原官致仕。王国光善诗工书,游览所至,挥毫题诗,遗迹甚多。着有《王疏庵率意稿》,今存。
九月八日大雨,忧九日阻兴
【背景略述】
这首诗选自《王疏庵率意稿》,是作者赋闲里居时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因连日雨不停,担忧重阳日不能登山赏菊饮酒的惆怅。
危峰①预拟登,明日是重九。连夕雨还落,闰年花开不?龙山②空自高,飙馆③为谁有?对酒不能斟,西风一搔首。
【词语注释】
①危峰:高峰。
②龙山:指重阳登高聚会之山。《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桓温大聚佐僚于龙山。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龙山为重阳登高之山。
③飙馆:危峰之上仙人居住的宫殿。
【佳句采撷】
对酒不能斟,西风一搔首。
九日少晴,早登崇仙庵①
【背景略述】
这首诗选自《王疏庵率意稿》,同前首诗写的时间相同。诗中所表达的是作者登高赏菊饮酒的欢欣和对隐居生活的喜悦。
冲泥难远出,姑上羽仙台②。白巷谁相向,黄花为早开。巨觞③愁日短,破帽任风摧④。千古思陶令⑤,佳时即放怀。
【词语注释】
①崇仙庵:在润城镇上庄村东的北坡上,距皇城村不足5里。
②羽仙台:借指崇仙庵。
③巨觞:大酒杯。觞,音shāng(伤),古代酒器。
④破帽句:化用“吹帽”的典故。《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后以“吹帽”为重九登高雅集之典。
⑤陶令:即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后弃官归隐。
【佳句采撷】
巨觞愁日短,破帽任风摧。
山庄登五接楼远览
【背景略述】
这首诗也写于赋闲里居期间。山庄,即作者的故居白巷里上庄村。村中有五节高楼,今尚存。诗中描写了登楼所见的奇景,表现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悦。
晓日危楼①上,俯看神自惊。云连高栋碧,鸟度画栏②平。笑语天边落,峰峦眼底迎。仙人好居此,爽气接蓬瀛③。
【词语注释】
①危楼:高楼。即作者故居的五层高楼。
②画栏:彩绘的楼栏。
③蓬瀛:蓬莱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也泛指仙境。
【佳句采撷】
云连高栋碧,鸟度画栏平。
游青莲寺(二首)
【背景略述】
这两首诗录自《青莲寺石碑》,是王国光在青莲寺的题碑诗。诗后有跋:“青莲山形如莲,高阔不可状,且诸多异迹,予慕之四十年矣!宦辙东西,未果。得告家居,宗藩□□、亲家地山恪□、国宾东园培斋、小婿鸣吾拉游二日。天下奇观或不多得,感而赋此,以志岁月云。明隆庆四年户部侍郎可乐山人王国光书。”隆庆四年(1570),王国光称病,赋闲家居,同亲友一起游珏山青莲寺,夙愿得偿。作者慕名而来,有感欲发,写下了一组纪游诗。诗中描写珏山、青莲寺的壮丽景观,抒发登高游寺的感慨,既有对前贤的景仰,也有对空门佛寺的留恋。
硖门深锁法王庭①,谷转丹河②浸石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