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6000000103

第103章 修志书承前启后,扬三长舆地留芳

康熙至光绪的二百六十年间,是陇南修志最多的时期,其中康熙年间六部,雍正、乾隆年间八部,嘉庆至光绪年间五部,共计十九部。这些志书从取材、体例、记叙日趋完备,反映了陇南州县重视修志,勤于采辑的满腔热忱和严谨态度。

康熙皇帝于海内战乱平定之后,即诏令天下修志。陇南闻风而动。康熙二十五年(1686),徽州知州邓天栋主编《徽州志》一部。康熙二十六年(1687),两当知县武国栋主修《两当县志》一部,西和知县王殿元主修《西和县志》一部,阶州知州祖肇庆主修《阶州志》一部,礼县知县王揄善主修《礼县新志》一部。这几部志书皆不分卷,时间仓促,内容简要,体例不一,考证欠详,为一时应命之作。康熙四十一年(1702),文县知县江景瑞主修《文县志》一部。《文县志》分设八卷,始有体例可循。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籍赋志,卷四职官志,卷五选举志,卷六人物志,卷七杂述志,卷八艺文志。光绪文县志称它“体裁草创,记载简略,且多附会讹舛。”《徽州志》虽设局分类,思路明晰,诸如“田亩、户口,重民也;典祀、祭仪,重礼教也;才行、节烈,厚民俗也;隐逸、流窜,虑遗贤也;社学、艺文,广文教也。”因时间紧迫,不可能广搜远征,“克日征求,欲速汇成帙”。《两当县志》只12页,而八景占2页,实难起到了解两当,资政于后的作用。

雍正之后,陇南州县二次编修志书,比之康熙志书逐渐走向完备。雍正六年(1728),礼县知县董兴国主修《礼县志》一部,不分卷。乾隆元年(1736),阶州知州葛时政主修《直隶阶州志》一部,二卷。乾隆三年(1738),成县知县黄永主修《成县志》一部,四卷。乾隆十七年(1752),礼县知县方嘉发主修《礼县志略》一部,二十卷。乾隆二十七年(1762),文县知县孙岩主修《文县续志》一部,不分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两当知县秦武域主修《两当县志》一部,不分卷。乾隆三十一年(1771),西和知县邱大英主修《西和县志》一部,四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徽县修《徽县志》一部,不分卷,未署撰者姓名,疑为知县赵同翮所纂。

雍正、乾隆年间,是清朝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朝廷集众多饱学之士纂修《四库全书》,对州县志书也提出了较为规范的要求。方志理论趋于成熟,也涌现出一批德高望重、才学超群的方志学家。阶州方志学家邢澍,在方志编纂上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他说:“与地之学,非阅古今书不能也;阅书多矣,非身履其地,参互考验,仍不能也。”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只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固与陋”是修志的大敌。“博与通相资,固与陋相踵。”无论作学问,修志书,博学和体验可相得益彰,固执己见,谬误就会跟踪而来。

《成县新志》尚还可行。知县黄泳在“叙”中说:“我朝定鼎百年,而志无成书。向修省志时,闻当事者率仓促应采访,记载不无简略。”前任吴公将手志稿于他,让他续成之。他以明代谢本为依据,又有邑选贡汪于雍献出家藏艺文以备采择,“援古以订疑,履地以稽信,与夫事迹之随地振兴,因时修补,以及屯里之归并,赋役之加添,忠孝节义之搜辑,乡选国学之接踵者,悉得而增征焉。用以补一代之阙,而使偏隅之山川、风土、人物显当时而留奕福祀也。”

黄泳乃成邑有所作为之知县也。任内除虎害,两赈饥歉,引进并推广种植水蹈。以文昌祠狭小倾圮,集资移建于义学址内,将义学移置于文昌祠前,共十三间。又于小川设义学一处。重修莲湖,拓宽地基,组织商民募捐集资,投工投料,修通县北黑峪河山路。

黄泳亦县令中饱学之才,喜游览,善吟咏,以成县八景为题,成诗数首。所修县志以山川名胜取胜。

礼县于雍正、乾隆间皆修志书。雍正《礼县志》只一部,未分卷。乾隆《礼县志略》一部四卷,内容较为完备。卷一设建置、星野、疆域、城池、学校、公署、邮置、庙宇、坛壝、山川、形胜、八景、寺观、古迹、陵墓。卷二设赋役:田赋、俸银、磨课、盐课、牙贴;户口:里户、屯户。卷三设官职:知县、教职、典史、名官、宦寓;科名:进士、举人、贡生、授例;人物:乡贤、孝义、节烈;物产:谷类、蔬菜、果类、药类、花类、兽类、禽类、鳞类、介类、虫类、食货类;风俗;灾异。卷四设艺文:文部、诗部。

《礼县志略》乾隆十七年知县方嘉发主修。二十一年知县唐正邦补充并作序。“序”曰:“承乏礼邑,莅任三载,留心咨访,凡所身经见者心录得之,与论闻者必书,每于簿书之暇,研墨濡毫,泄集成帙,欲付之梓,而捕厅鲁乐襄厥事,乃以礼县志书稿进,曰:此前令董主未竟之绪也,披阅之际,与所闻见大旨相符,因念彼以八载留心考核簒备,历时无多,几致湮没,此稿之得以不废者,鲁公之力居多。于是购材鸠工,因其旧稿,以成厥美。至所未备,则各以类附焉。”

《礼县志略》方氏历时八载修成,其用心可谓不薄,内容多有可取之处。唐氏用三年时间验证后予以肯定。刊行时作了补充,以类别附之于后。所谓类附者,有些可有可无,有画蛇添足之嫌。乾隆年间,任尚蕙编纂《西和县志》,另有所记。

嘉庆之后,陇南地方史志编纂成绩斐然。这与明代及清代前期志书的基础工作是分不开的。嘉庆十三年(1807),阶州举人吴鹏翱编写《武阶备志》一部,二十二卷。十四年(1808),徽县知县张伯魁主修《徽县志》一部,八卷。光绪二年(1826),文县知县长赟编纂《文县志》一部,八卷。光绪十二年(1886),阶州知州叶恩沛主持,吕震南编纂《阶州直隶州续志》一部,三十三卷。光绪十六年(1890),礼县知县雷文渊主持,明经王思温编辑《礼县新志》一部,四卷。此五部志书,既为清代志书佳作,尤以《武阶备志》《阶州直隶州续志》称胜。

《文县志》由知县长赟自己动手编纂的,记录清代文县之事可为详备。除卷首、卷末外,其他八卷分类颇细,应记尽记,不偏不漏。如《番俗》曰:“文番即氐羌遗种,昔年舍书乡居多,雍正八年,改土归流谓为新民,与汉民无异。上丹堡、下丹堡、柏元、糜地、岷堡、黄土地、白马峪七山头等处,仍与汉民杂处。富者衣服与汉同,余则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毡帽如盖,以鸡翎插之。其妇女织羊毛为褐衫,边镶大领,束以带,宽约八寸,耳坠大银环,重两许,不梳髻,惟结辫,以珊瑚、玛瑙、珍珠络之。惟复嗜酒、喜歌、侑客觞,不饮即跪唱酒曲,必饮而后止,丧礼不知成服,惟聚薪焚之,延僧忏悔,谓之火葬……”

光绪十四年,秦州修纂州志,命属县广为采集。并以此设局继修县志。《礼县新志》三年告成。知县雷文渊主修,协修训导雷鸣夏,编辑邑恩贡生王思温,采访辑录蒙颁赐、沈一清、焦守贞、王英、赵举春、焦志贤、张锦华、梁成秀、梁凄鸢、刘重铎、郭时敦,校刊赵师绍、沈应痒、李应瘐。计四卷,103000字。编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参与之众前所未有,故志门目齐全,内容翔实,文字简约流畅,堪称礼县之良志,亦陇南之佳作,为后世修志者所效仿。雷文渊在序中说:“避辞叙事皆整而不烦,雅而不俗,书不失实,质不掩文。或序论于先,或评说于后,无不折衷至当。”

《徽县志》为知县张伯魁所修。张氏在徽县任职八年,政绩卓著,诸如补修城垣、重修书院、设立义学、聘请老师以授学生。重建明伦堂、崇圣祠、文昌庙、吴王庙、五贤祠等。最大的功绩是纂修《徽县志》,深入四乡,搜访史迹,翻阅大量文献和史籍,与编纂人员共同执笔,完成了这部县志。该县志在徽县清代县志中可称上乘,体例内容皆为详备,有记有评,详略得体。如艺文之前小序曰:“郡县之志,艺文必多采汉、魏、唐、宋之作,略于近代,斯为体裁之善,而正不然也,夫志为斯地志也,文固有关于斯地,则其人、其言、其事皆不可磨灭。摩崖剑阁,岂必以世远而传,旧志录前代记文无关斯地重轻。今就宋、唐以前碑碣所存,坟籍所载,广为搜辑,合以近时名公著述,炳炳烺烺,已常蔚然大观。惟秦、陇尚武,绝少文人,何幸李、杜寓贤歌行,脍炙人口。近如佩青学士,居然盛世羽仪,扢雅扬风,不尤为艺林翘楚耶。”此中所言不无道理。

同类推荐
  • 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发源于先秦的韬略之学,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的运用,到三国时代,更是发展规律迅速,硕果累累。中国历史上韬略人物之层出不穷,韬略理论之独特精辟,韬略范例之丰富多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探索与研究历史上的文韬武略,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启迪思想、智慧,而且于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从韬略的角度研究历史,可以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洞开一面,从而窥视到历史演化的某些轨迹,获得对于历史真实的一些认识。
  • 大宋王朝2

    大宋王朝2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江湖有道

    江湖有道

    有的人一生为国,却无名而终。有的人徇私舞弊,却风光无限。天地不仁,成败无道。那是因为公道在人心,有人就有江湖,江湖不比人生。人生无常,但江湖有道。
  •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王莽改制》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 黄连沱

    黄连沱

    60年代,一对靓女喜欢上一个地主儿发生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岳柱臣传

    岳柱臣传

    本文以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的时间段,为历史背景,呈现了以岳柱臣为代表的武术家,在国家遭受外辱,人民罹患苦难之际,挺身而出,以一介武夫之力为国献身的悲壮故事。文中既有关天培、曾国藩、左宗棠、琦善等历史人物,也有陈长兴、杨露禅、董海川等技艺超群的武术宗师,还有岳柱臣、张屠蛟等虚构的艺术形象。在虎门大战,火烧圆明园,大败江南大营等历史事件中,穿插江湖武林的恩怨情仇,真假虚实之间,故事已经开始。
  • 永生玄皇

    永生玄皇

    玄,冥冥中最为神秘的存在,玄力,天下武者为了它,莫不是耗尽一生的精力,然唯有大成者才能窥伺其中的奥秘。玄力通天,造化改命,叹永生,这是每一个武者最大的心愿。玄体、神念、悟道方为武,王人、至人、圣人才造化,三尊叹永生!
  • 元帅逍遥

    元帅逍遥

    她是由妻贬为妾的深宅夫人,也是名扬天下的少侠无霜,更是国将倾灭,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讨伐大元帅,当这一切合而为一时,且看她如何纵横天下!
  • 硝烟飘过青春的岁月

    硝烟飘过青春的岁月

    她不由自主的看了看那些鸟儿,脸上微微泛起了红润,手里拿着的一张信纸在微微的颤动。远处,一辆吉普车停在状元亭边上,里面坐着俩个身穿黑色便服,肩上都跨着盒子炮的年轻男子,眼睛不时的看着情人阁这边的一对年轻人。
  • 学困生转化技巧

    学困生转化技巧

    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阶段推行的道德教育活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则泛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一种培养学生社会理想人格,造就优秀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教育活动。
  • 武途漫漫

    武途漫漫

    生于乱世,悲惨少年兄弟分离,为救哥哥不惜穿梭六道,勇闯三界,却发现惊天内幕为神而战,却被神所灭,为天下而战,却害天下与水火。却是谁人之语?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矣,执者死矣!又是何人之痛?漫漫修武之路,孰为其极?六道轮回之苦,谁人可破?(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 异界龙将

    异界龙将

    赵云重生异界,肩负不败的荣耀,凭手中长枪,悍然闯入这铁血乱世。这一世,纵横驰骋间,他只愿问一句:谁可堪一战?
  • 异界之机关大师

    异界之机关大师

    八级技师的孙子常鸣,在现实世界中不知该如何追寻自己的梦想。一本机关天书,带常鸣进入机关师的世界。内置的终极机关师培养系统,让常鸣走上了最强机关师之路。机关天翼、机关兽、机关神龙……看常鸣立足机关师至高之巅,翱翔长空,俯看世界!——————————————————————————————————————————————————新书开始上传,请大家继续支持!星空进化整本书保持持续更新,新书我也会继续!
  • 箭锋

    箭锋

    死亡;黑暗;丧尸;变异兽;生存;力量;人性;伦理;荣耀;欲望。带着逆天猎人血统征战末世!大幕开启!苍穹下,谁能力挽狂澜!撕碎强大的异兽丧尸,站在那至高无上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