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错,一称腾格里海、腾格里湖。藏语意思为“天湖”或“天池”。它位于西藏拉萨市以北的当雄、班戈两县之间。有罗萨河、打尔古藏布等水注人。纳木错长约70公里,宽约30公里,面积为19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高4740米。为西藏第一大内陆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咸水湖,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湖中盛产细鳞鱼和无鳞鱼。湖心有5个小岛,另有5个半岛深入湖内,其中扎西半岛最大,面积有10平方公里,岛上有座扎西寺,更有溶洞、石林、天生桥等岩溶地貌奇特景观。纳木错与浪卡子县的羊卓雍错、普兰县的玛旁雍错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
那风和日丽的夏日,我和同事二人萨乘汽车,沿青藏公路经羊讲,到当雄再向西:1瞒进,当雄到纳木错的路实在钱了’虽织的胃直想吐,可还是想删纳木错的心情当汽车行驶到山口时,司机着前面的一片碧蓝告漏门,那就是纳木错。我们在车里终了天湖的水色,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纳木错就像一石镶嵌在草原解头;与它有夫妻美称的白雪赵暗的海拔7088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在远方静静地守望着。下山的公路两旁,片草原风光。白色的羊群中夹杂着黑色的耗牛,在藏验挪的歌声中,流动在绿色的草地上,再加点的帐篷,真是一畐美妙的天然图画。
我们在欣赏窗外的美景中,不知不觉已到湖边。中午时分的天空是蔚蓝的,太阳照耀在平静的湖面上,闪耀着无数的亮点,并且不断地变换着位置。不远处,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凌空掠水,翩翩起舞,传来一阵阵欢快、嘹亮的鸣叫声。西藏的藏民族把纳木错敬奉为神湖,在清冷的湖畔,立着一个个嘛尼堆,是信徒们在这里念经祈祷后留下来的。髙大的巨石上挂着长长的经幡,随风飘舞,每一块石板上,都刻有藏文的六字真言:晻、嘛、呢、叭、咪、眸。据说六字真言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晻”,表示“佛部心”,在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相传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人海就能得到海里所有的宝贝,上山则能得到山上所有的珍宝,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晬”,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成都要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果”,光有自己虔诚的修炼,而没有佛的帮助,自己也就不能达到成佛的愿望。短短的六个字,竟包含了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和金刚部心。人们把今生来世的一切美好的愿望都浓缩在这六个字中,天天念,月月念,年年念,可念了一辈子六字真言的忠实信徒,到死了也不一定弄明白它的真正含意是什么。每年五六月间,都有不少佛教徒前来传经朝佛。历史上,在纳木错的周围,庙宇林立,香火旺盛,许多禅林高僧在此修身养性,弘扬佛道。在纳木错这地方的万物中,我深深地感悟到蕴藏着神秘、宁静、柔和、统一和谐的美丽和壮观。
湖边的草原是天然的牧场,在广阔的牧场上,看不到一棵树木,草也长得矮小。但对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的牧民来说,这一片依神山靠天湖的草场,是个风水宝地,因为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这片草地。在高原上,一顶帐篷就是一个流动的家。牧民们依照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当草快被牛羊吃光的时候就要收拾行李,搬帐篷,转移到新的草场,去追求明天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搬家一年要好几回。
高原的天气瞬息万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却是乌云滚滚,雷鸣电闪,下起了冰雹,我们只好上车躲避。此时的纳木错,好像是愤怒的海,狂风掀起接二连三的激浪,不断地扑向裸露的湖岸,发出阵阵声响,显示了大自然的力量。
约半小时后,雨后天晴,纳木错又恢复了平静。我独自在湖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又一次欣赏起这天上的美景。我的身后是一个两米来高的嘛尼堆,前面是清澈透底的湖水,远处是被云雾笼罩的念青唐古拉山。这一切是如此宁静,如此美丽。这美丽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欣喜,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在西藏,每每看到蓝天碧水我总会感动,可是纳木错带给我的是一种类似震撼的感动,是一种语言无法企及的感动。太阳下山时,我看到落日和晚霞.美的不仅仅是落日和晚霞,还有落日的余晖映射在湖面上的层层霞光,不停地变换着颜色。我觉得自己像是进了天堂。
太阳落山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天上的纳木错。我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夜晚的纳木错皓月当空,繁星闪烁。我想,这些可爱的星辰哪里会知道有多少人为它们陶醉,有多少人为它们夜不成寐。突然,和我们同行的一位老兄高兴地唱起了《打靶归来》,这欢乐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也便跟着大声应和,神清气爽的感觉肯定就是这样。
西藏的“红河谷”
在西藏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红河谷”的,而一部街《河谷》的电影,向人们展示了西藏军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悲壮场景和动人心魄的高原风光。然而,炫《河谷》所讲述的1904年的抗英战斗故事,就发生在西藏的江孜。江孜是我的第二故乡,因在那神奇的地方,我工作生活了十个春秋,对“红河谷”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十分熟悉和眷恋。
从拉萨西行,跨过雅鲁藏布江,翻越甘巴拉、喀若拉和色米拉三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绕过678平方公里的羊卓雍湖’便到了建城已六百多年的“红河谷”——江孜古城。江孜位于年楚河上游,海拔4000多米,地处拉萨、日喀则和亚东之间,是通往不丹、锡金和印度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又称江孜地区为“年”。淸代为江孜宗,属前藏噶厦地方政府管辖。在历史上,江孜是古代苏毗部落的都城,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降服了苏毗,江孜便成为贵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六百多年,比日喀则稍早,由于地处萨迦、后藏经亚东通往锡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丰,因此成为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沟通前后藏的重要通冲,为西藏一大重镇。它位于前藏最西端,距离拉萨254公里。在江孜古镇上,黄土盖掩的石板路,藏汉共处的商店,不停转动佛珠和经轮的藏族店主,录像室里不断发出的港产片喧闹的声音,使江孜成为很典型的现代西藏城镇。
在“红河谷”,有着名的抗英城堡名胜古迹。1903年7月,英国派遣一支万人大军,向西藏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武装人侵。1904年春,英国侵略者600余人从亚东口岸经堆拉向北入侵江孜。江孜军民在城中心的宗山筑起炮台,用土枪土炮、弓箭刀剑与拥有新式武器的入侵者浴血奋战。一个夜晚,藏军偷袭敌营,几乎全歼英军。6月,英军增援部队用大炮狂轰宗山,藏军的火药库不幸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引发大爆炸。藏军顽强抵抗,弹药打完了,就用弓箭、石头痛击敌人。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所剩勇士宁死不屈都跳崖殉国。目睹这一战争的英军军官华达尔不得不承认:“西藏人民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决心,防御手段和勇气,应该永远使那种认为西藏人不能作战的荒谬绝伦的想法破灭,他们的勇敢精神是大无畏的。”今天,硝烟散尽的江孜抗英城堡雄姿犹存,并成了教育后人的纪念馆。江孜被誉为英雄城,宗山被称为英雄山。1961年,宗山抗英城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河谷”的另一个名胜古迹是江孜白居塔,也称吉祥多门塔。白居塔始建于1414年,历时十年建成,有“十万佛塔”之称,在西藏全区独一无二。它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白居塔为石木结构,全塔有77间佛殿、神龛和经堂,塔的下部远望似圆形,中部呈宝瓶状,上部用铜皮包裹的呈锥形的“二十三法轮”,塔顶由象征着日月的塔尖组成,塔身为白色,所以也叫白塔。塔座的形状如“莲花台”。白居塔的独特,还在于它是一个塔寺合一的建筑,而且就建筑艺术和塑像、绘画风格等,皆与拉萨等地不同。
走进佛塔,便是佛的世界。据《江孜法王传》统计,从底层至塔幢各殿,分别按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等次第绘有诸佛菩萨画像27529身。其中一层绘有2423身、二层绘有1542身、三层绘有3400身、四层绘有1278身、五层绘有18886身、横斗绘有321身、十三法轮绘有677身、塔幢绘有127身。全塔绘塑诸佛菩萨画像近三万余身,不愧为“见闻解脱十万佛塔”的美誉。此塔直径62米、塔高42米(共13层),由十三层石阶、塔基、塔腹、塔瓶、十三天、宝盖及金幢等几个建筑单元组成。一至五层塔腹和塔瓶建有石墙泥面围栏、墙檐。塔腹分为东、西、南、北四面,每面开殿五间;塔瓶东、西、南、北四面各开大殿一间,全塔开门108间、实为76间,每门有一个大佛,两边是小佛像,而且做工精细,色彩鲜艳,是精美的艺术珍品。塔心为实心,立有中木。塔形下大上小,逐层上收。塔东面建有通往各层直至塔尖的门殿和石阶,称为入大解脱城门。与大殿壁画内容相比,吉祥多门塔各层佛殿更注重于密宗题材及其师徒教法传承画面的表现。除一层西大殿净土殿和东大殿兜率宫殿分别表现的是西方净土变和弥勒本生及伶记画面外,其余诸殿表现的均为密宗四部内容及其相关教法传承画面。塔内罗汉表情丰富,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佛像虽然多,但不类同,在形态上,吸取了内地和藏区及印度等地区寺院内佛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佛的博物馆。唐卡中央有一尊8米高的释迦牟尼铜坐像,是各教派的主供佛。大佛双腿盘曲,面孔肃然而含笑意,平举胸前的右掌上,足可以放下一张桌子。当年铸造这尊铜像,用去28000斤黄铜,铜像外镀有一层黄金。铜像胯上的刀痕,是1904年英军为刮佛像上的黄金而留下的历史罪恶。佛殿在采光上独具匠心,凡有佛像的地方采光好。其余的地方都比较灰暗。藏民族的生活与佛紧密相连,对这一尊尊的佛像,被人们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思想和力量。来这里朝拜的藏族同胞,哪怕是给佛灯添进一滴酥油,也是一片虔诚;哪怕是给佛像癒上一个长头,也是一个祈祷,更是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白居塔,就像一个历史老人,站在宗山下,注视着江孜沧桑的变迁。
“红河谷”还有一个白居寺。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历时十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唯一一座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寺塔,拥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因而有西藏塔王之称。由于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萨迦、格鲁、噶举等各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六个“扎仓”。该寺现有16个扎仓。这使它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寺内的措钦大殿已经有差不多五百年的历史了。经堂的正殿供奉三世佛,它的两侧还有东、西净土殿。因为要兼容花、白、黄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风格也不同于别处,此殿表现最为明显。经堂西北有一尊强巴佛的鎏金铜像,髙有8米,据说是用14000公斤黄铜铸成的。殿高3层,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经堂,立柱上挂满了年代久远的丝织唐卡佛像。措钦大殿的二层是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周围还有几间佛殿,觉登殿里的一尊直径3米的立体坛城与东厢殿里的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塑像,都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在三层,有座叫夏耶拉康的佛殿,殿内的坛城壁画颇有名气,六菱圆形的莲花藻井也属罕见。
如今的“红河谷”,和平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正如一首诗中所写:“日照宗山劲草青,夜风吻塔铃声声。雪峰环抱江孜城,溪流穿过吉祥村。瞻仰抗英悲壮史,缅思烈士笑看生。沧桑巨变硝烟尽,五谷丰登牛羊增。”
江孜的帕拉庄园
江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段南侧年楚河上游河谷地带。东起乃钦康桑雪山,西连白朗县,南邻康马县,北接仁布县、日喀则市。全县总面积38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100米,全县总人口61638人,境内居民以藏族为主,占98%,其他民族有汉族、回族等。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江孜镇坐落在盆地中心,海拔4040米,城镇规模4.5平方公里,是全县政洽、经济、文化中心。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孜县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4.8万亩,55%的田地分布在年楚河两岸,可利用草场480万亩,全年无霜期110天左右’年降水量298毫米,土层深厚,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因此江孜素有“西藏粮仓”之美称,是西藏的农业大县,也是全国农业百强县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千年古刹白居寺、抗英遗址宗山等。民族手工业“江孜地毯”闻名国内外,素有“卡垫之乡”的美名,此外,线麻、氆氇、民族服装等在西藏久负盛名。在这样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历史造就了西藏着名的帕拉农奴主庄园。
在江孜城南四公里的班觉伦布村,保存着西藏唯一完整的封建领主庄园——帕拉庄园,为人们认识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提供了宝贵的标本。帕拉家族是旧西藏有名的贵族世家,曾有5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在西藏现代史上,帕拉三兄弟扮演了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角色。老大帕拉·土登旺久曾担任达赖喇嘛的“卓尼钦莫”,即大管家;老二帕拉·扎西旺久经营庄园,也封有“仁悉’’(四品俗官)头衔;老三帕拉·多吉旺久担任过达赖警卫团的“代本”(团长),1959年都随达赖集团流亡国外。仅在后藏地区,帕拉家族就拥有25个农业庄园,土地约667公顷,8个牧业庄园,牲畜14250多头(只),役使农奴3000人左右。班觉伦布村是帕拉家族主庄园所在地,民主改革前全村40户214人中75%的家庭和人口是帕拉家的朗生(家奴),其他分属帕拉家的差巴(农奴)、堆穷(比差巴地位更低的农奴)等不同的农奴阶层。
帕拉原是不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因不丹内乱迁到西藏,并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官衔。随着帕拉家族权势的增大,帕拉庄园的规模日益扩展。1904年,英侵略军焚毁了江孜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庄园。抗英战争结束后,帕拉庄园迁到班觉伦布村,历经数十年其家族势力不断扩大。1959年,帕拉庄园主帕拉旺参与叛乱并外逃,其庄园被政府全部没收,分给了一贫如洗的农奴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