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空荡荡的住所,骤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与悲痛。生命的距离,其实也就是上海到兰州的距离,虚幻,却真实。真实得犹如我昨夜失眠过程中的情景。七年前,水工维护检修公司在改革中非常艰难,他却放弃了盐锅峡水电厂优厚的条件,受命于危难之际,并经自己的人格力量和艰辛努力,仅用三年时间,就扭转了公司许多不利的局面,度过了难关,也为后来的公司领导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了公司和近四百名职工的生存和发展,他一年四季拼命地超负荷工作,
四处奔波,承揽工程任务,积劳成疾,终因肝上的病魔于1996年7月2日住进了医院,再也未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他虽然比我小9岁,但他腹有文章。后来我才知道,他参加工作时,连初中都未毕业,可他以坚强的毅力,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在与他的共事中,我发现他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经济管理工作方面。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是顺心愉快的,因为无形中拥有了一位好的上级领导。也正是这种原因,我放弃了调离公司的机会,当了他的副手。那一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仅五年多时间,只知道以军人式的工作方法,却缺少地方上的社会协调和人际周旋力。这也许不箅大缺点,但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是他为我把一些麻烦一一化解于无形。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在军营里没有学到的东西。凡事能退则退,能让则让,决不轻易报以牙眼。
在他住院后不久,组织上宣布由我全面主持公司的党政工的工作,同年底,我走上了党委书记的工作岗位。后来,我从有关部门得知,我的任职,与他的推荐有关。一日我到兰州看他,我说:“当年如不是你的帮助,我很难继续在公司工作,今天的心态也不可能这么平和。”他一再说:“那是职工群众的推荐。”然后淡淡地一笑。那时他已经有病在家休养两年了,所以笑容憔悴得让人不安。好人为什么总是要受到折磨呢?我有许多许多的疑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因果关系?
近几年来,他与病縻做了顽强的斗争。七月份的北京,天气炎热,在没有空调的病房里,他连续半个月髙烧不退,院方先后两次发了病危通知书。坚强的他,坚信首都的医疗水平能治好他的病。有了这种精神信念的支撑,他硬是从死神那里赢得了延续生命的宝贵时间。后来他到北京进行切除脾、保护肝的手术,我又一次代表公司职工赴京看他,在手术室外,同他的亲属一起,焦急地等待了8个小时。这一次手术还算成功,使他又一次战胜了死神。手术后切下的脾脏有5斤,属于巨型脾,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建院以来第二例巨型脾。因为我的腿在近年来患有毛病,我每次去看他,他都对我说:“工作上的事,让年轻人多干些,你要多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
今年正月初一,我和段经理到公司各施工工地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中午饭后,八盘峡六号机工地的同事留我过年,可那天我总觉得心里不安,预感要发生什么事似的,心里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着急,于是便返回了刘家峡。刚进家门,成主席打来电话说王吉祥又犯病了。当我赶到他家时,他已处于昏迷状态,不认识我了。我当即安排车辆和人员,送往医院抢救。这一次,他又一次奇迹般地闯过了死神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始终与病魔抗争,自己找事做,看书学习,养花养鱼,学电脑,做股票,对未来总是充满着希望和信心。更使我难以忘记的是,今年七月份,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还牵挂着公司的建设和发展,为公司整体划归刘家峡水电厂后的改革问题,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人固有一死,或死于年轻,或死于年老,生命似乎总是如此短促。而现在,他43岁的人生已不再有病痛的折磨而归于永恒。我在感叹之余,也感到了某种安慰。安慰于我曾经有幸在他的领导下共事,安慰于我至今干着他所热爱的事业。
今夜,我以崇敬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来表达对他的深切悼念。我想,作为我们这些仍然活在世界上的人,应当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按照自己心目中已有的生活坐标去努力实践,追求幸福,快乐面对人生。
漫话文房四宝
虽然现代物质文明的计算机等产品已进入了办公室和文化人的工作间。但在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灿烂文化长河中,被誉为“文房四宝”的纸、墨、笔、砚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宣纸、徽墨、湖笔、端砚又是久负盛名,更是宝中之宝,成了众多收藏爱好者所偏爱的珍品。
宣纸,是一种高级的毛笔书画用纸。原产于唐代宣州泾县(今属安徽),因在宣城集散而故名宣纸。用楮皮及稻草为原料,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后用于手工缫造而成。种类繁多,有六吉、玉版、草宣、淳化宣、虎皮宣以及冷金笺、蜡笺、泥金笺、发纸等。其特点是纸质洁白、细致、柔软,经久不变,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我国流传下来的古代书画作品,多为宣纸。现今,宣纸仍为我国的主要书画用纸。
徽墨,是书画人所喜爱的精品。产于安徽徽州府歙州(今歙县),自五代就已着名。宋代以后,歙、黟、休宁、绩溪等地历代都出制墨良工,质量极佳,以地属徽州,故称徽墨。相传,河北李奚超带着儿子庭圭避乱到黄山附近的歙州。父子俩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厚,质地沉重,再加上独具匠心的捣烟和胶方法,使得墨“光泽如漆,其里如玉”。
湖笔,在毛笔中独占鳌头。产于浙江湖州。据《湖州府旧志)记载:在元朝时,湖笔就闻名于世。湖笔的特点是尖、齐、
圆、键。相传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监造长城,一次蒙括偶然见到城墙上沾有一撮羊毛,便随手扯下来,捆在一木枝上,造出了我国的第一支毛笔。后来,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上还修建了“蒙恬祠”,以纪念蒙恬的功绩,同时,在当地也就逐渐兴起了制造毛笔的手工业。
端现,是中国传统实用工艺品,为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市),故名。始于唐代。石质坚实、细润、耐冷,发墨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且雕琢精美。古人有诗赞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晚唐时,端州有个梁举人赴京参加会试,时值数九寒天,其他参考人的砚台上的墨汁都结成了冰,无法书写,惟有梁举人的端砚上的墨水不结冰,结果梁举人得中进士,从而端砚也获得了“神砚”的美称。制造端现,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漫话洮砚
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挑砚石产于甘肃省洮河中游,即卓尼县境内的喇嘛崖峡谷中,因独特的地理位置,采掘极难。据史料记载,挑砚的生产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唐宋时期就驰名中外。洮砚又称洮河绿石砚。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绿集·古砚辨》中述:“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珍贵,绿如蓝,润为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得之为无价之宝。”
洮砚石的特点,一是色绿或紫绿色相间,能淬笔锋;二是因为是水成岩,天然润泽,能保持墨汁,不易干涸;三是发墨很快,有的端现还赶不上。关于洮砚的特点,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有赋铭咏诗为证:“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洮河绿石含风漪,能粹笔锋利如锥”。
洮砚石质优良细腻,颜色有“红洮”和“绿洮”之别。洮现石品种大致分三等,上品为绿漪石古称“鸭头绿”,此石坚细莹润,绿色中含有水波纹,发墨细快而生光,呵气出水珠;中品为“鹦鹉绿”,基本标准是,有鹦鹉眼,和端砚的鸲鹆眼一样,越多越好;再次为“柳叶青”;此外,还有小点金星,洒在石面上,也为人们所珍视,但比之以上三点,不甚重要。洮现石上有浓厚的黄色的皮石为标志,叫作“黄膘”,和端砚的“蕉叶白”一样,越厚越好。在制作上,“眼”和“膘”能安排在惹人注目的地方。如残荷叶型的砚,就是利用不怎么圆的石砚原材料,和边上的黄膘,制成残荷叶型,黄膘恰好作为荷叶边上苍黄的部分,看上去真像一片残荷叶,有浑然天成的感觉。湖山型的砚,就是用一块不规则的石砚原材料,一边很厚,而且具有丘陵状的齿,随其形势,琢为平原、陡峻的峰峦;把又薄又低的一边,琢为湖水,于是湖上有了山,山下有了水,湖心有个眼恰如月映湖心。葡萄串型的砚,就是利用像一串葡萄的紫、绿相间的不规则的石砚原材料,把紫的雕为葡萄,把绿的雕为叶子,砚池占着大头的叶面上,在不磨墨的时候,就活像一串带着叶子的葡萄。除此之外,还有雕龙、八仙、三星图等的砚台。值和现谱和清古鉴里的砚式,在清朝故宫博物院曾被印为日历的图案,普遍发行过。收在里边的,就有365种之多。上乘的洮砚,一般都配有砚盖,砚盖上雕刻的图案多和本体浑然一体,也有单雕“福禄寿”等图案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里,由于历史的原因,洮砚石产地在民族交错地带,民族忌讳较多,加上喇嘛崖产砚石的地方,在洮河河床,是河底的水成岩,平时水大,河岸陡峻,无法施工采石,必须在冬春水涸季节,河岸大部显露,才能逼迫河水西移,加以采掘,所以,产量总是有限的,形状也多为方、圆、长方、椭圆几种基本形状,大多刻以山、川、云、物、禽、鸟、兽、花、果、竹、木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给洮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的成立和洮砚艺人的继承创新,给洮砚注人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洮砚的雕刻工艺玲珠剔透,古朴典雅。龙凤、花鸟虫鱼、八仙过海、“飞天”、敦煌佛等立体造型在洮砚艺苑中的展现,使洮砚的艺术性、实用性和鉴赏性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洮砚艺人用了3年多的时间,精心制作的“九九归一”巨型洮砚,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选为迎香港回归的贺礼,赠送给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献上了陇原儿女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谊,中央电视台及其他新闻媒体都作了详细报道。此砚现珍藏于香港博物馆,作为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世纪大事的见证。同年,重约100公斤,80公分见方,砚刻有形态各异的99只鹤,砚盖为“福禄寿”的“百鹤洮砚”,为庆祝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在北京展览馆展出,曾轰动京城。当时,我正在首都出差,有幸亲眼目睹了堪称洮砚之后的“百鹤洮砚”。看后,我从内心深处为陇原大地有这一瑰宝而感到自豪。
原栽2001年2月7日《甘肃工人报》
要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健康阅读兴趣的人,从书中吸取了知识和髙尚的精神营养,加上自己的努力实践,成为有用之材;也有极少部分人则相反,以不健康的阅读兴趣,在地摊上专门寻找那些“地下”出版的庸俗、低级的书来欣赏,深陷泥潭,害了自己,害了家庭,甚至成了千古罪人。
凡读书人都有各自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比如有的爱看小说,有的爱读诗词,有的喜欢严肃的政治历史题材,有的热心活泼的现代小品,还有的兴趣广泛、阅读范围广泛等等,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一般来说,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去培养健康的读书兴趣,选择催人向上,引人奋发的书籍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好书来读。德国诗人、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在少年时所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雷锋》等革命书籍,实实在在影响、教育了我们几代人。如果在读书中,不注意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不选择好书来读,却为打发光阴而过分追求消遣,热衷于读那些乱七八糟的凶杀、奇案、秘闻等之类的黄色小说、淫秽书刊,那就如同吃了精神海洛因,读了第一本,还想读第二本,时间稍长,就自然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绝对自由、性解放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从而走上邪路,甚至犯罪。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据《法制日报》报道:一名不满16岁的少年,模仿书中绑票小孩诈骗钱财的犯罪情节,将一小孩绑票后残害,并6次给被害小孩的家长写信诈取5万元人民币。还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只因长时间迷恋在网上看黄色网页后而不能自拔,最后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的答案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健康的阅读兴趣,被某些不健康的书刊污染而不能自拔而所致。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说得好:“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书海茫茫,根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可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多读一些好书,是大有益处的。
原栽2004年12月21日《甘肃工人报》
我怎样坚持自学
我是1966年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十年动乱,失去了升高中、进大学的机会和梦想。1968年,我参军到西藏边防部队服役。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求知的欲望始终激励着我,于是我下定决心,走自学成才的道路。
自学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要取得成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关怀、鼓励和支持下,我参加了成都陆军学校军事指挥系的自学。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取得了中专学历。1984年,我在报纸上看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始的消息后,毅然报了名。经过三年的奋斗,终于获得了大学专科毕业证书。与此同时,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荣立了三等功一次。1987年,我由成都陆军学校军务装备处副处长,转业到甘肃省电力工业局水工维护检修公司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没有停止自学的步伐,结合工作特点,我自学杰《闻写作》,短短的十年时间,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级报刊和广播电台刊播200多篇。我撰写的6篇政治工作方面的论文,先后被省局评为优秀论文;《今日刘家峡》还获得了国庆征文二等奖。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计10万余字。
有人问我,你快五十岁的人了,有繁重的工作和家务,哪来的时间?哪来的精力?这些问题很难一下子回答清楚,但回顾我走过的自学之路,却有三点体会:
一是要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自学成才的雄心壮志。有的人一说到学习就感到基础差、底子薄、年龄大,信心不足,自暴自弃。我们这一代人,被耽误了是事实,但由此而悲观是不对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很多有名望的科学家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小时候并没读多少书,但由于他们刻苦努力,大器晚成,终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