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5200000029

第29章 美丽者自然美丽(7)

唐先生的《胡适杂忆》也好,梁先生的《清代学术概论》也好,都是“过去”的事。但现在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最近读到一本余英时先生新作的《重寻胡适历程》,是他研究胡适的成果的结集。全书的主体是《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共十余万字,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虽然它还只是全书的一部分,但如果从字数来看也可以说是一部着作了。这些文字的撰写,乃是余英时为经联公司重新编校出版的《胡适日记全集》所做的序。如果单独出版的话当然是一部关于胡适的非常重要的书了。假如不算勉强的话,这也是把序写成书的一个生动的事例。

为什么能把序写成书?夏志清先生在他为《胡适杂忆》所做的“序”中的一段话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答案。他说,“近年来我为朋友作序,借用胡适一句话,‘觉得我总算不曾做过一篇潦草不用力气的文章’。每篇序总言之有物,不是说两句空泛的捧场话就算数的。写《胡适杂忆》的序,我用气力更多,等于自己做了一番胡适研究,不得不把书中有些不敢苟同的假设和论点,加以评审。”夏志清的这番话是在说自己,其实也是在说一种学术品格。他为《胡适杂忆》所做的序虽然还不能说成了书,但其中对唐德刚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表明了不同的意见,当然是下过相当的工夫的,决非人云亦云,泛泛而谈之作。《胡适杂忆》之与《胡适口述自传》自然不用说,唐德刚先生在对胡适的研究上所下的工夫非一般人所能比。而《清代学术概论》之与《欧洲文艺复兴史》更不用说,梁启超的学识修养本非常人所能。即使是余英时也确实是在对胡适进行了一番“重新”研究之后才写出了《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单是其中关于胡适在不同时期思想行状的考释就不是能随便写出来的。序写成书,我并不是提倡大家都这样,但确确实实是在提倡一种学术品格。也许这种品格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14、谁在关心文化

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是中国文明发展进步最为重要的时刻。这期间,中国的文化完成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革命,实现了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可以说,就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而言,这场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之初是非常幸运的。它使白话文有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语言规律和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的机会,因而,就为参与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竞争提供了可能。其重要性的另一个标志是在这一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批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文化大师。如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严复、蔡元培、鲁迅、胡适、陈独秀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在新的世纪里的新景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文明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进步,能够与世界前进的步伐一致。

但是,我在这里要谈的是,在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是谁在关心文化?这一不同凡响的壮丽景观是不是一种只属于大师们的孤立的存在?

有一种说法叫衣食足而知礼仪。所谓衣食足,就是说物质生活有了充分的保障;而所谓知礼仪是指超越了物质生活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就是说,人在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后,就要更多地考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话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但也不尽然。我以为还不能一概而论。在得到物质保障之后去追求更为高尚的精神享受,表现了人类的进步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当然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是,这并不排斥人在物质生活还很困乏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一种更为高尚的举动。最近读了一些关于二十世纪初的人、事和生活的书,发现那时很有一批虽然生活没有起码的保障,但对文化却充满了执着的关心和追求的人们。所以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样一批人的存在,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他们在自身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文化的执着,成为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保证。

很多人都读过阿累的散文《一面》。那是他在鲁迅先生去世后为纪念先生而做的一篇短文。

文中描述了作者在内山书店因买书而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阿累,本名朱一苇,一九三一年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是一个真正的工人。《一面》中所写的是在一九三二年的一天,他在接班前到内山书店买书的遭遇。当时的阿累可以说十分的穷困,身上只有一块多钱,还是他与另一位失业的工友几天的饭钱。但是,他仍然向往着另一种生活:“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这种对书籍、对文化的向往是非常地难能可贵的。

阿累虽然是一个汽车公司工人,却在三十年代的上海经常发表文章,并且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他的那种饭是要吃的,但书也太好了的“情结”正是当时许多生活贫困,但积极上进,富有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的人们的典型心态。

另一位工人孙用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走上译介外国文学道路的。由于家贫,二十年代的时候,孙用在杭州邮局做工,只能业余从事翻译工作,并经常向鲁迅主编的《奔流》投稿,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悉心指导。孙用曾撰文回忆鲁迅先生帮助他校译《勇敢的约翰》时的许多细小之事,认为没有鲁迅先生的帮助,《勇敢的约翰》是不能出版的。

后来孙用刻苦努力,成为很有成就的翻译家。解放后还参加了《鲁迅全集》十卷本、十六卷本的编辑和注释工作。当时的另一位青年工人是后来成为着名学者的唐弢先生。三十年代的时候,他在上海邮局做工,就经常向《申报·自由谈》投稿。他和孙用两位可以说是当时在比较贫苦的环境中,学有所成的典型代表。

实际上当时有很多青年都是在十分贫苦的情况下离开家乡,来到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求出路的。这所谓的“出路”就包括了读书、教书和作文。如许钦文刚到北京的时候,不仅生活十分贫困,而且还得担负养家的责任。于是他只能在北京大学做“偷听生”得以求学,靠给北京的一些报刊写稿以换取稿费。初到北京的丁玲也曾在北京大学做过“偷听生”。当时北大的学风比较开放、自由。所开课程,除选修的学生是正式的注册生之外,没有选修的学生也可以来旁听。而那些不是北大的学生,但喜欢听某一门课程的外校人士,包括青年,也可以随便来北大听课。这就是所谓的“偷听生”。当时的“偷听生”多为穷苦人家的子弟,无钱读书,只能“偷听”。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也有许多贫困的青年。如左联的许多青年作家即是如此。即使是左联领导者之一的周扬也是长期依靠岳母在经济上的接济来维持生活,常常要去向人借钱来度日。就是像鲁迅、胡适这样的一代宗师,也是在贫穷、困苦中走过来的。

鲁迅在父亲去世后,家境中落,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境地。“每天掀开镬盖,饭架上只有腌鱼和咸菜。有时候,母亲叫建人到门口去买一块豆腐,给祖母和四弟换换口味,自己和鲁迅、作人、建人就只好委屈些了”(《鲁迅家世》,张能耿、张款着)。这时的鲁迅一家可以说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但是,鲁迅仍然决心去南京读书,而他的母亲则把自己的首饰当掉,凑了八块钱的路费,给鲁迅做盘缠。家境窘困的鲁迅是如何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情况下坚持读书的,我们似乎从二三十年代的那些进步青年的身上找到了影子。而他的一生,可谓艰难困顿、通缉诽谤、举债度日。恰恰是在这样的境遇下,鲁迅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和文化的进步事业上。另一位文化巨人胡适也是家道中落,孤儿寡母,度日艰难,依靠官费才读完学业。他在美国留学时,给母亲的家信中谈得最多的就是钱。他要在自己不多的官费中节省出一部分资助家用,并且常常要把自己的稿费省下来寄给母亲。

文化常常被人当做是一种奢侈的东西,以为那是在人的温饱得到满足后才能从事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在物质条件得到保证和提高后,对文化的关心就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但同样需要我们认识到的是,并不是说只有在物质条件达到满足之后才能从事关于文化的工作。事实是许许多多的有关文化的创造、发明都是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一点已经被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所证明。在很多的情况下,困顿的物质条件被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们转化为一种努力和进步的动力,成为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理性力量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证明。

同时,也是对那些误以为文化与自己无关的人的一种批判。人生活在物质文明的创造中,这一点已经被人们无可辩驳地承认了。但人同样也生活在文化中。这一点大概还有许多人没有认识到。人的一切存在和行动事实上都是对文化的创造。只不过是这种创造的价值不同。即以我们前面所举的人事来看亦是如此。他们当中有的成了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化巨人,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某一历史阶段的代表和象征。

没有了他们,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就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发生逆转。而另一些人则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他们谈不上是什么划时代的人物,但以自己的努力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为我们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更多的人,则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者”。他们也努力了,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文明的关怀,但他们就像浩瀚天宇中不知名的行星,发过光,发过热,但不为人所知。然而,不为人所知,并不等于他们的存在就没有价值。如果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所谓“重要”的“恒星”,那么,我们的天空将变得不再迷人,我们的所谓“恒星”也将失去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样看来,文化也有一个发展的生态问题。我们不可能不要小草而只要鲜花,也不可能只要那些耀眼富贵的牡丹,而不要那些不起眼的为人所不注意的马尾巴花。

不同的生物有其存在的不同的理由。不同的文化形态也有其存在的不同的意义。同样,不同的人也有其关心文化的不同的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那些在当年的北京大学“偷读”的人们,就不会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革命运动。因为,再好的主张也是要有人来响应的。我们难以相信,仅仅靠胡适和陈独秀的一两篇文章而没有那些普通的关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的人们,就能形成风起云涌的新文学运动。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后者的存在,不论是改良也好,革命也好,都只能是空谷足音。所以我们在尊敬、钦佩那些文化大师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了那些同样对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充满了关心和责任的普普通通的“无名者”。他们虽然不见经传,为人所不知,作出的贡献不大,但同样值得我们尊敬、钦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比那些所谓的“名人”、“大师”们更值得赞扬。因为名人们已经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名”,甚至“利”,而那些“无名者”则一无所得。这样,他们的关心就成为一种“纯粹的”关心,他们的努力就成为一种摆脱了功利意义的努力,成为一种非常高尚的品格。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无名者”创造的,或者说是人民创造的。此言的确不假。因而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十分深切地述说“一块钱”的事情。

他在《写在〈坟〉后面》中说道“……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的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这带体温的钱似乎是一种象征,一种昭示,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们对文化,对人类知识的向往。它之所以感动了鲁迅,乃是鲁迅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问题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认为文化是所谓“文化人”的事,或者认为文化是那些大人物的事,因而与己无关,自己对文化也就没有责任。而另一种更为可怕的事情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认为关心文化得不到实际的利益,不能解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关于文化能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文化对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文化本身对人类进步的积极意义。不过,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还不是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所产生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但是,即使是我们不从这样功利的观点来看待文化,人们还应不应该关心文化?在当下人们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在人们更注重实际利益,而不是精神追求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像当年那样的虽然生活困窘,却热心于读书的“饭是要吃的,但书也太好了”的人呢?人们还能不能坚守一种超越了物质利益的操守呢?对文化的失守造成了“伪文化”和“亚文化”的泛滥。

在很大的意义上,文化成了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失却了本身所具有的对人类文明的承传意义。当人们对民族历史的了解是通过卡通画、戏说电视剧等“亚文化”渠道来了解,而不是通过对历史着作的研读和思考得到时,历史的真实和原本的意义、价值实际上就发生了“伪变”。历史就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历史。而当人们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比如互联网虚拟的世界来感应生命的意义时,生命也就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对文化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读书上。我们有很多统计数字来说明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但还很少有对人的读书量、拥有图书量的统计。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多少书,实际上是衡量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对许多东西是不需要知道的,对许多东西是需要略知一二的,而对某一些东西则是需要有比较多的了解,甚至是需要进行研究的。读书不仅仅是一个求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人内心世界那种向上、进取、超俗、爱心等美好品德的培养和训练。知识给人以力量。而书籍不仅使人明智,更使人高尚。当然,对于那些讲求实际利益的人来说,书,也会创造利益。不过,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读书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文明程度,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接近理想的生命形态,更接近真理。古人所谓“不读诗,无以言”的告诫,并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15、我们怎样轻薄了先人

同类推荐
  • 无臂蛙王:世界残奥游泳冠军何军权传奇

    无臂蛙王:世界残奥游泳冠军何军权传奇

    《无臂蛙王:世界残奥游泳冠军何军权传奇》为你讲述的不是一个纯粹的励志故事,它力图为读者打开一扇嘹望残疾人心灵世界的窗子,让读者再次审视人性、生命的价值和爱情这个神圣的主题。1981年8月23日下午,一个孩子攀爬上放置变压器的水泥台。一声巨响,电将他烧成了一段火后的木头,医生截去了他的双臂。从此,他甩着两只空空的袖管来往于村子里,然后上学、辍学、贩牛、放羊、帮大人守小卖店、到城里摆残棋挣钱。
  •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本书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力图诠释鸿儒钱钟书的人生传奇。众所周知,一部《围城》,享誉国内外,让一位男子声名鹊起,他便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钱钟书是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才华横溢,奈何斯人已逝,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然而,时光无法掩盖他生命的光芒,反而在岁月的洗礼后越发明亮通透。《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围绕着钱钟书一生,开展了一系列地描摹。钱钟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浓郁的幽默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及经营家庭的脚踏实地……多个角度给“《围城》之父”画像。
  •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亲笔力作!首次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首次系统回顾“万通六君子”创业之路!独家揭秘PM2.5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内幕!本书内容基于潘石屹“价值观”的理念,从他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商业模式的开发、做人做事的原则、对理想和信仰的感悟、成长中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对一些人和事的思考等等众多方面来全方位展现潘石屹的价值观。他在书中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畅谈父亲的生存哲学与父子深情,系统回顾了“万通六君子”的创业之路,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潘石屹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事业等众多方面入手,通过真实的讲述展现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精华所在,带给大众无穷的榜样力量。
  • 阎锡山日记

    阎锡山日记

    阎锡山的日记,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17日,止于1950年,前后近30年。他去世后,由阎氏纪念会整理,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
  •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

    本书讲述了一个天才女作家对苦难生命深深的悲悯,一个命薄如花的女性对爱与温暖的深深渴望。她既率真倔强、无畏坚强,又多愁善感、纤柔脆弱,她不能忍受没有爱的日子,从一个爱人到另一个爱人,她品尝过爱的欢欣和温暖,但更多的却是无边的挣扎与苦痛。她遇到过很多男人的爱,可却没有一个真正心疼怜惜懂她的爱人。呼兰河流淌着她的童年,浅水湾聆听过她的叹息。从异乡到异乡,她一生经历风寒,用生命书写传奇。短暂的一生如彗星划过夜空,明亮热烈而又孤独凄凉……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帝皇重生

    网游之帝皇重生

    遭遇了背叛与陷害的他,倒在离网游帝皇宝座仅剩下一步之遥的征途上……或许是出于上天的眷顾?自杀后他竟然意外回到了生命的原点……他发誓绝不重演曾经失败的人生,但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命运之手,却总是推动着一切再一次的重演……是屈服于那只命运之手?还是奋起反抗,挣脱那早已注定的结局?重生归来的他,将如何演绎这第二次人生……————————————————————————————————————读者群:3168500
  • 水星神秘女孩

    水星神秘女孩

    她---来自水星,本该在水星生活的女孩,却不料掉落地球-------认识了一位男孩,并深深爱上了他水星---她的父母们------一次次的逼她返回自己的星球,并一次次的加害那个男孩------女孩一次次的恳求,最终结果如何呢?她--------叫-----------安安
  • 野蛮公主的炫酷王子

    野蛮公主的炫酷王子

    10大家族现已分成了两个5大家族,小时候的诺言,还记得吗?果然想的没错,你们都忘了
  • 未生怨经

    未生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使校园之我的男票不是人

    神使校园之我的男票不是人

    景色华美的校园,却暗藏着杀意重重的危机。天使转世,精灵出世,苏醒的吸血鬼以及千年僵尸。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是一群普普通通的高中生。笑看一群女生如何与一群非人类的家伙谈恋爱!古韵青葱而略带沉闷的校园里,因为他们的存在,变得富有活力起来。顺便回忆一下当年的青涩校园
  • 交错时空的爱恋

    交错时空的爱恋

    时常出现在她梦里的黑色水车,在她十六岁的时候,真实的呈现在了她的面前,然后,它有着能够穿越过去和未来的力量,穿过水车的夹缝,她遇见了过去的紫和未来的玄,以及心爱着她的影!也在触手可及之间,她失去了一切。
  • 人生最后的旅途

    人生最后的旅途

    在人生最后的旅途邂逅爱情,这是幸或是不幸
  • 天巫传

    天巫传

    血月之夜,天罚雷霆降落泰山之巅,碎灭古老的结界,打破封印了天地元气两千多年的神秘五色祭坛。当天地元气重现,古老传说中的仙与神,妖与魔相继降临人世,一场延缓了几千年的战争再度拉开序幕!仙神争霸,妖魔乱舞。乱世风起时,没有人注意到,一只小小的僵尸,带领着人族悄然崛起……他手掌风火雷电。他脚踏苍茫龙蛇。他奔跑时,让大地震颤!他怒吼时,让天空臣服!他自称为巫族,他,名为苏彦……
  • 重生之红颜祸水

    重生之红颜祸水

    她是杀手鬼灵,得到一次意外重生在了古代让她可以重新活一次认识了帝王,可她却不知,自己又进入了皇宫成为了他的妃子,两个人一次次的擦肩而过
  • 诛神之道

    诛神之道

    你曾经为自己是废材,而感到苦恼吗?你曾经为自己是懦夫,而感到自卑吗?没关系,本书会告诉大家,即便是废材、懦夫,亦可成为强者!龙杰就是这样一个两者兼备、惊世骇俗的“天才”,看他如何战胜自己,成就一段属于他的神话!本书全面创新,充满了奇迹。当然,更主要的是,充满了和谐,充满了爱……----------群号:1418868PS:前期每日稳定更新两章,中午、晚上各一更。大家有票的给点票,没票的给点收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