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4600000025

第25章 采自时光之链的珍珠(5)

请巧迎巧。六月三十日晚迎巧前,姑娘们各自把端午节系在手腕上的五色丝线解下来,连接成一条五彩绳,据说它可以使巧娘娘顺利过天河到人间。然后,姑娘们盛装列队,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到了河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将五色线绳横在水面上。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鞭炮,巧娘娘头儿跪拜请巧娘娘,其余姑娘庄重地站在河边牵手摇臂唱搭桥歌:“三张黄裱一刀纸,我给巧娘娘搭轿子。三张黄裱一对蜡,手畔的红绳把桥搭……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请巧后晚上九点左右,姑娘们打扮一新,四至五个人一排,人人手合胸前,各执燃香一炷,列队来到迎巧地点。跪拜祭祀后,齐唱《迎巧歌》。“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将巧娘娘接进院里。

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待巧娘娘坐在莲花台上,再上香点蜡化纸放鞭炮,请神敬神,唱《梳头歌》。再就是敬茶献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祭巧。在巧娘娘供桌前进行,有个人祭巧和集体祭巧两种。最隆重的用数七月七日晚上的“供馔祭巧”。在悠扬的转饭歌声中,“转饭”队伍由坐巧的屋内走出,端鸳鸯瓷盘的姑娘引领,其他人列队牵手跟随,边走边唱。到院子正中,绕八仙桌转一圈,接过桌前姑娘递来的一碟供品后,队伍唱着走回屋里,将供品放在巧娘娘神案前。然后,“转饭”队伍又走到院子里,一边唱歌,一边转接供品。如此反复,直到把供品转接完毕。

唱巧。乞巧节的七天八夜中,姑娘们会集在坐巧处,尽情地载歌载舞,表心意,展才艺。此谓“唱巧”。乞巧过程中,还要不时地“跳麻姐姐”。这是一种请神附体,祈祷文事的活动。乞巧节是姑娘们的狂欢节,比邻的乞巧点之间你来我往,相互拜巧。乞巧团队要到其它歌场歌舞祝贺,交流歌曲舞蹈,联络同邻里姑娘之间的感情。古时乞巧娘娘节前还要沐浴,乞巧时穿绣花鞋,镶花边,大襟裙,头顶丝帕插花,手提丝绢轻拂,手拉手排成一字或围成一圈,一前一后甩胳膊、抬脚,边甩边唱,做着乞求的样子。时下,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流行歌舞、流行服装走进了乞巧活动中,乞巧成了姑娘们展示美的舞台。七月初一到初六日。乞巧姑娘们放弃任何事情,主要就是搞这一项活动。

迎水、送巧。初六晚上就要为初七清晨迎水、照花瓣等活动做好准备。初七这一天,是乞巧活动的高潮。祈神迎水是展示各个点乞巧水平和漂亮模样的最佳时机,姑娘们着意打扮一番,排着队列到约定俗成的迎水地点。无论大庄小村的清泉边、井水旁,都有乞巧的队伍在歌唱、舞蹈,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这里看热闹。在泉水旁主持者焚香化纸燃放鞭炮敬水神,姑娘们手拉手跳唱《迎水歌》,歌词大意是“迎水神,迎水神,女儿低下把头磕。石头边子水涟涟,把水提上两罐罐,提在我家照花瓣……”这项活动从晨曦开始,正午方告结束。午后邻近的名山古刹热闹又起,歌海人流又涌向那里,乞巧队伍在那里奉敬神灵,祈祷五谷丰登、百事顺意。下午,姑娘们凑份子“打平伙”,在坐巧处吃一顿丰盛的晚宴。这顿宴会既叫“散伙饭”又称“连心饭”,也叫“办会会”,还有人把它叫做“巧饭会餐”。这是一顿充满了欢乐气氛和依依惜别之情的晚宴。宴会上,有歌有笑也有泪,因为来年不知又有哪位姑娘出嫁别村,不能将参加这姑娘们最自由浪漫的乞巧活动了。宴毕,姑娘们有的准备照花瓣活动,有的预备送巧仪式,也有的继续唱歌跳舞。照花瓣活动更有趣味,约在晚上九点左右举行集体“照花瓣乞巧”仪式。姑娘们早已将自己生的豆芽端到巧娘娘场里来了,供果上摆满了用红绳束起来的金黄金黄的豆芽。仪式开始,姑娘们各人手端白瓷碗分站在神桌两旁。祭祀祈祷之后,由组织者将迎来的“神水”倒进每个姑娘碗中。接着就是照花瓣,掐一苗豆芽丢到水面上,借烛光灯影来看映在盆底的倒影,卜问自己的巧拙、祸福。照花瓣结束,已是月牙下山,星光满天的时辰了,准备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时刻到了。姑娘们泪流满面,唱着跳着,主持者又开始设香案进行送神送巧仪礼。鞭炮响时,将巧娘娘连同莲花台一并挑上,唱着酸楚的《送巧歌》,姑娘们列队来到河边,送巧娘娘过天河渡鹊桥上天与牛郎相会。唱词是:“巧娘娘莲花台,今年去了明年来,有心把你留一下,害怕上天时间大,野鹊哥哥你出来,把我巧娘娘送过河,南天门快开开,让我巧娘娘走进来……”等等。歌声中,鞭炮齐鸣,巧娘娘的身体在火光中燃为灰烬。随着巧娘娘的上天,这欢乐的日子也将结束了。这是女儿们最伤心的时刻,她们跪在地上一边唱一边哭,送巧结束,许多姑娘的眼睛都哭红了。随着歌声哭声地慢慢消逝,这一年的乞巧活动落下了帷幕。

庆丰团圆的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大致起源于古人对天体的崇拜,也与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有关。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仪式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一种习俗。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并且有了关于中秋夜赏月习俗的记载。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规定放假一天。至明清时,节日世俗情趣愈浓,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人们便在这个季节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感念天地和先祖。甘肃庄浪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载:“是月也,农事获,献早禾祭先祖。”这大概是形成中秋节的又一个原因。

祭月、赏月

祭月、拜月、赏月。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形成节日后,祭月由宫廷走进民间,千家万户每逢中秋节夜都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敬献月亮,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祭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汉魏以后,由祭月、拜月演变出赏月的习俗。宋代,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节日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中秋夜在宋代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人们赏月,达旦不绝。后来在赏月时又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有些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但明清之后,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神圣行为。

随着时代的进步,祭拜月亮的习俗淡化了,时下中秋节主要是赏月、团圆和娱乐。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秋天正是各类瓜果成熟、上市的季节,有些地方还把中秋节当成了瓜果节,实现了经济和文化双赢。

吃月饼。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就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关于中秋月饼,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形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表达祈盼丰收、幸福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和全国一样,甘肃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赏月亮、吃月饼的风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甘肃乡村人家现在还保留着自己做土月饼的习俗,用精白面发酵,擀片层叠,夹白糖、菜油、姜黄、红曲、玫瑰花瓣或红绿丝等蒸制而成,可像锅盖那样大。兰州人蒸千层饼、烙油锅盔、糖锅盔,这些都称月饼,可以互相馈赠。街道上有专门经营这类月饼的店铺。甘肃的中秋习俗,以河西地区武威最有特色。中秋节这天,千家万户都要蒸“千层大月饼”。当地儿歌这样唱道:“月饼蒸了车轱辘大,小伙子吃上把房跳塌。”说月饼像车轱辘大是夸张,但是凉州月饼的确大得出奇。人们先把发面擀成面饼,依底大上小的顺序摞起来,厚者达20层,约20厘米上下,然后将麻籽、红曲、姜黄、黄豆等捣碎作为颜料,分层抹在面饼上,使月饼呈现红、黄、白、绿、黑五色,寄寓五谷丰登之意,最后用当年的麦秸文火蒸熟。除了这种大月饼,还要蒸“孙猴子”和“面雀儿”。“孙猴子”由孙悟空和一些小猴子组成。悟空一身黄毛(玉米须),系虎皮裙(玉米皮),握金箍棒,站在仙桃树下,手搭凉棚遥望民间,小猴子欢呼雀跃,活灵活现。为什么中秋节要蒸“孙猴子”呢?凉州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有功,被封为斗战胜佛,将花果山和他的儿孙们都搬进了月宫仙境。但此后每年中秋节前后,他还要到凡间巡视一番,降魔除妖保人间太平。“孙猴子”寄托了当地人希望平安康福的心愿。面雀儿又叫“雀(qiao)娃子”,是一种特别受孩子们喜爱的面艺制品。其做法是将优质小麦面粉加上“酵头子”,在放有适量蓬灰的水中糅合均匀,再在密封的盆罐里反复发酵二至三次。然后,将发酵好的面反复糅合,揪成一个个的小面团,捏成各种鸟兽形状,用梳子压出花纹。最后放在笼屉里文火蒸熟,置阴凉处晾干,点上色料,雀娃子就做成了。“孙猴子”和“面雀儿”的制作工艺,当源于清代就风行于武威各地的面人制作技艺。中秋节之夜,当一轮明月升起,家家都在院里摆上供桌,桌子上供上“孙猴子”、“面雀儿”和刚摘下的西瓜、苹果、葡萄等。接下来就是拜月了。和平时的祭祀礼仪不一样的是,凉州人讲究“女不祭庙男不拜月”,拜月大礼是由家中年长的女主人来完成的。在温馨祥和的气氛中,女主人依次焚香三炷,望月遥拜,一揖一拜间,全家人的美好心愿仿佛上达到了天庭月宫。

求爱、祈子。中秋节,因为有了美妙的月光而富于诗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们踏歌觅偶的好时光,因而又是追求爱情的节日。少年男女们于月下歌舞嬉戏,见到意中人便心动情牵,结为佳偶。今天,这类古俗也仍有所存留。

在陇原有些地方还有“摸秋”的习俗。有的妇女结婚多年不受孕,这天晚上妯娌们便结伙到菜地去“摸秋”,也就是偷南瓜或葫芦。然后,塞到不孕妇女的被窝里,意思是上天给这家送来了子嗣,当年一定能怀上孩子。在河西地区,这种向月佬求子的习俗叫“偷偷摸摸”。这天晚上,允许婚后多年未孕的妇女偷别人家的“孙猴子”,因为猴子多子多孙。偷来后要躲在门背后偷偷吃掉,不能让人看见。据说吃了偷来的“孙猴子”,当年就能“坐胎”。其实这是一种“明偷”,主人家是很乐意让“偷”的。“摸”就是已经怀孕的妇女到菜地去摸萝卜。闭上眼睛拔一个萝卜,摸它的根,若不开叉生男孩,开叉则是女孩。

同类推荐
  • 中国善恶报应习俗

    中国善恶报应习俗

    本书分为八章,阐释了善恶报应习俗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善恶报应习俗盛行的原因善恶报应习俗的分类与内涵剖析等内容。
  •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真实有趣的日本从这里开始——本书作者以自己在日本居住六年的所见所闻,对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作了近距离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将所见、所感、所悟整理成了文字。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生活时发生的故事。将日本普通民众、日本政治、文化、美食、交通等浓缩成个人,通过与邻居们的生活碰撞记录日本。以时间为线索,文章带有故事性,但又不缺真实。以小见大,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讲述最真实的日本。书中文字不似专家学者般深奥,也全无情绪化的议论和泛泛而谈,而是力求以平实、客观的描述,将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给读者。
  •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同义词”、“例句”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每篇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 惊鸿浙大

    惊鸿浙大

    本书选取了刊登在《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国立浙江大学日刊》上的讲演词61篇,融会着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浙大求是文化。
  • 品三国中的女人

    品三国中的女人

    从历史沉淀里寻找女人,也从历史文化长流里创造女人。通过这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女人,展示社会百态和价值取向,为了与《三国演义》里的种种男人步调一致,就此将原有史书上的人物和文化人物改造了、嬗递了,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由政治人格渗合道德人格,此种打造了的三国文化女人,颇有伦理色彩,诸如诸葛亮妻相夫教子,徐庶母、姜叙母爱憎分明,曹操卞夫人的贤惠、简朴、孙权长女(大虎)的阴险、刻毒,几都为传统文化圈里妇女的多元模式。它也是三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另类。
热门推荐
  • 通知书

    通知书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策笔横刀

    策笔横刀

    冷颜是广告公司的一个小策划,干得最多的是给饮水机换水,一天早上起床后,冷颜愣愣的看着笔记本桌面上的一个文档,文档中记录着他“梦中”所发生的一切,本着不浪费的原则,他把文档复制发到创世中文网上,开启了网络写手的职业生涯。
  • 职业美女公会

    职业美女公会

    请支持新书《江湖我独行》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窥词管见

    窥词管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暖婚宠妻成瘾

    暖婚宠妻成瘾

    她浴血而来,带着两辈的血海深仇,拼尽全力只为夺回原本属于她和母亲的一切,让那些伤害过她们的人付出血的代价。为了报仇,她招惹上一个惹不起的男人,本以为不过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利用。谁知他却紧追不放,步步紧逼,将她逼至角落。“女人,招惹了我,就想跑,天底下还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她一脸无辜:“可是我没钱。”“没关系,肉偿!”【关于男主】顾靖南是谁?A市家喻户晓的名门权贵,冷漠无情,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玩转了太多的血雨腥风。这样的男人,令人望之生畏,闻之丧胆。夏浅浅不解的看向众人:是吗?难道不是一个人傻钱多,气质冷冽,但是又有些腼腆的富二代吗?众人:……他们说的是同一个人吗?【关于爱情】他说:“宝贝儿,欺骗我没关系,但是请注意次数。”可是她却偏偏一次又一次的欺骗,毫不悔改。于是某人继续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他说:“做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要触碰我的底线。”可是她却骗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于是某人忍无可忍的开始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底线。这个世上真的会有那么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做了事,他都会给予你无尽的包容和宠溺。而对夏浅浅来说,顾靖南就是这样的人。【一】“顾先生,我家珍藏了一瓶不错的红酒,要不要尝尝?”她踮起脚尖,在他的耳边吐气如兰。“好。”他微微挑眉,语气淡淡的应允。面对她拙劣而生涩,并且毫无新意的引诱,他欣然接受。事后,好友嗤笑。“你堂堂顾大少,还缺红酒喝。未免也太不挑了吧?”他冷冷的扫了好友一眼道:“和你有关系?”她于他而言,是甘愿!【女主浸淫娱乐圈,伺机而动,只为复仇!】PS:文有点慢热,但后期一定精彩,希望各位亲们耐心点,不要被表象迷惑啊!绝对的宠文啊!
  • 异能高手纵横都市

    异能高手纵横都市

    他在孤儿园长大,身世成谜。但却有巨额资产等着他去继承,不差钱的日子真的很爽。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邪恶,他能调动超自然的能量。他不是神棍,也不是保镖,他是纵横都市的高手。他还是金融高手,偶尔还能装一下文艺二青年。他不当保镖,也能得到大小姐的爱,他不装废材,也能得到商界女神的青睐。校花?女明星?急什么,慢慢来,一个都不会少。我是高手,我为自己代言。
  • 玫瑰佣兵

    玫瑰佣兵

    穿越无限危机,历经无限恐怖,在这里人只是众神玩偶.....
  • Old Indian Days

    Old Indian D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全息之坑货女王

    全息之坑货女王

    无法下线的游戏失去记忆的死亡惩罚变成NPC的玩家执着追寻背叛神明的同伴冷眼旁观深藏不露的同伴所谓的真相,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