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3200000009

第9章 祭祀的仪式(3)

可见明清盛时,龙舟上都装扮台阁,主要是神话和戏文人物造型,扬州和苏州都提到龙舟上有“龙头太子”,《扬州画舫录》认为“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其实竞渡在江南,关于祭吊屈原的说法,已经很是淡化了。何契《江上观竞渡记》更详细描写了龙舟上的台阁:“舟首演玄坛神,傅黑面,骑虎者。束发金冠,披红战服,束金带,执戟,演吕温侯者。乌纱巾,黑袍,持剑,演锺馗者。一金甲胄,演大将状者。一龙袍玉带,演吴王夫差。采莲、划舟人皆演内官状者。一又演南极老人,乘鹿挥玉麈者。”故凡“传奇中荒诞不经故事,更番迭演”。即使在僻远的桂林,龙舟上也有台阁,《粤西丛载》卷十八引邝露《赤雅》说:“桂林竞渡,舟长十馀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铙歌合舞。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戌年为之,有司毫不敢诘。”“古今名将”错立舟上,两两相较,或也有“关公战秦琼”的故事,那更是与屈原无涉了。

《陶庵梦忆》说的“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战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扬州画舫录》说的“尾高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则是台阁中特别惊险的一种。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一《晚霞》如此写道:“五月五日,吴越间有斗龙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馀,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堕。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啗其父母,预调训之,堕水而死,勿悔也。”当观者兴高采烈,满心欢喜的时候,想不到也有令人心酸的事儿。

2、角黍

先秦楚人,就有以楝实投享獬豸的仪式。獬豸是传说中的独角神兽,能分辨曲直,充当神判兽,又能决犹豫,定吉凶。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四称其“春夏处水泽,秋冬处松柏”,故春夏时就与蛟龙共处,楚人奉享以楝实,楝实既为獬豸所喜,又为蛟龙所惧。罗愿《尔雅翼》卷九就说:“宗懔引《风俗通》,以为獬豸食楝,原将以信其志也。然则凤凰、獬豸皆食楝,而蛟龙特畏之,是亦异矣。”因此“自今见祭,宜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所以俗并事之”。由楝实而为角黍,正有一脉相承之处。

关于角黍的起源,流传着不同的故事。

一说起源于祭祀伯夷、叔齐。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九引王肃《丧服要记》说:“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五谷乎?’哀公曰:‘五谷囊者,起伯夷、叔齐,让国不食周粟,而饿首阳之山,恐魂之饥,故作五谷囊。吾父食味舍哺而死,何以此为。’”顾名思义,五谷囊也是包裹类祭祀食品,但不用于水祭,丧家将它置于棺柩,称之为粮罂。

二说起源于祭祀周昭王及两侍女。王嘉《拾遗记》卷二说:“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揺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泠然自凉。此二人辩口丽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及昭王沦于汉水,二女与王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汉之人,到今思之,立祀于江湄。数十年间,人于江汉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至暮春上巳之日,褉集祠间。或以时鲜甘果,采兰杜包裹,以沉于水。或结五色纱囊盛食,或用金铁之器,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其水傍号曰招只之祠。”

三说起源于祭祀屈原。以吴均《续齐谐记》所记为最早,以后沿袭敷衍其说,北宋无名氏作《释常谈》说屈原“遂投汨罗而死,楚人以原五月五日死,以竹筒贮米,投水中祭之。后人有逢之于长沙,自称是三闾大夫,每蒙楚人简粽见祭,常为蛟龙所夺,但以五色丝缚之,蛟龙所畏,无能夺也”。

四说起源于屈原姊女媭所作,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引《异苑》说:“粽,屈原姊所作。”《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一说:“女媭,屈原姊也。楚人谓女曰媭,前汉有吕媭。袁山松云,屈原有贤姊,闻屈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姊归。故《离骚》有云:‘女媭之娟娟兮,申申其詈予。’”《离骚》原文是“女媭之婵媛兮”,王逸注曰:“女媭,屈原姊也;婵媛,犹牵引也。”女媭作粽的说法,乃由祭祀屈原附会而来。

五说起源于屈原妻所作,《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引《襄阳风俗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毎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如此说法,亦由祭祀屈原附会而来。

除伯夷、叔齐说之外,其他四个故事都发生在楚地。水祭周昭王及两侍女是在三月上巳,水祭屈原五月五日。前者“采兰杜包褁”或“五色纱囊盛食”,并用金铁之器沉之于水,“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后者或以竹为之,塞以楝叶,缠以彩丝,此数物为“蛟龙所惮”。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说:“今五月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按此盖楚俗,旧有此说,故祭眧王、屈原并用其法耳。区曲之言,或后人故神其说。”楚人的这一水祭仪式,当在周昭王之前,而角黍的历史自然也是久远的了。周邦彦《齐天乐·端午》词曰:“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赵翼《连日竞渡再赋》诗曰:“竞渡传从楚岁时,为投角黍吊湘累。”在前人眼里,角黍之制乃是楚风。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说:“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栗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俎龟粘米,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可见迟在晋初,角黍已成为节令食品,其“阴阳包裹之象”,也符合五月夏至的“阴阳争,死生分”。

角黍的做法,古人是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呈尖角状,如棕榈叶心之形,故称为粽,称为角黍。近古以来多用糯米,包裹材料更有箬叶、练叶、荷叶、竹叶、竹箨、冬叶等,以箬叶裹者最多,也有用菰叶的,称为茭粽。角黍可裹成各种形状,最有名的,自然是南宋临安的店家,《西湖老人繁胜录》说:“角黍,天下惟有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卷三也说:“巧粽之品不一,至结为楼台舫辂。”这是店家的端午广告,就一般人家来说,裹粽的常见形状,有三角粽(也称菱角粽)一角粽(也称秤锤粽、锥粽或小脚粽)角条粽、菱粽、方粽,团粽、猪爪粽等式。唐宋时的百索粽、九子粽,应该是联束成串的小粽,百索取端午朱索之意,九子即多子也,这往往为儿童所喜欢。

另外,还有杨梅粽、益智粽、黄甘粽,则各有其典故。关于杨梅粽,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说:“东坡为翰苑,元佑三年供端午帖子有云:‘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苞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每疑‘粽里杨梅’之句,《玉台新咏》徐君蒨《共内人夜坐守岁》诗:‘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今人未见以杨梅为粽,徐公乃守岁诗,杨梅夏熟,岁暮安有此果,岂昔人以干实为之耶?东坡以角黍为午日之馔,故借言之耳。”其实欧阳修早有杨梅粽之咏了,其《端午帖子》曰:“彩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关于益智粽,陈景沂《全芳备祖集后集》卷三十记了两件事,一是“汉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饷曹操”;一是“卢循为广州刺史,遗刘裕益智粽,裕答以续命汤”,益智子为姜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李自珍《本草纲目》卷十四称其“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续命汤,则专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张机《金匮要略论注》卷五)这两个故事都以益智粽馈饷,后者更以续命汤酬答,含有嘲笑讽刺的意思。黄甘粽则记范云故事,《南史·范云传》记其“永明十年使魏,魏使李彪宣命,至云所,甚见称美。彪为设甘蔗、黄甘粽,随尽复益。彪笑谓曰:‘范散骑小复俭之,一尽不可复得。’”

筒粽乃用竹节盛米蒸熟而成,宗懔《荆楚岁时记》就说:“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说:“今市俗置米于新竹筒中,蒸食之,谓之装筒,其遗事亦曰筒粽。”又称为饭筒,苏轼《和黄鲁直食笋次韵》有曰:“尚可饷三闾,饭筒缠五采。”《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有曰:“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孙觌《次韵王子钦端午》也有“饭筒菰黍趁流年,葵扇桃笙尚宛然”之咏。它还被称为糍筒,陆游《初夏》诗曰:“白白糍筒美,青青米果新。衰迟重时节,薄少遍乡邻。”自注:“蜀人名粽为糍筒,吴中名粔籹为米果。”可见筒粽之制起源甚古,至宋代仍很流行。

袋粽则用布袋装米,扎成圆柱状,蒸熟后食用。近人柴萼《梵天庐丛录》卷三十六说:“吾乡缝巾为长袋,中实糯米,蒸而熟之,则成圆筒形,去巾分食,谓之袋头粽,尚是饭筒、糍筒之遗,而知者鲜矣。”柴萼是浙江慈溪人,可知袋粽是浙东的风俗。袋粽与祭祀伯夷、叔齐的五谷囊十分相似,很有可能是它的遗制。

此外还有“不落夹”,也写作“不落荚”,乃是以苇叶包糯米或桐叶摊卷白面蒸煮而成的食品,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卷七称其“皆以糯米、粳米、黑糖、蜜、红枣为之”。四月初八日用以供佛,朝廷亦以赐百官。刘若愚《明宫史》火集记道:“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三记道:“明大内英华殿供西番佛像,殿前菩提树二,孝定皇后手植也。《光禄寺志》云:‘英华殿,四月八日供大不落夹四百对,小不落夹三百对。’叔祖季木考功诗云:‘慈宁宫里佛龛崇,瑶水珠灯照碧空。四月虔供不落夹,内官催办小油红。’盖纪此事也。”王棠《燕在阁知新录》则说:“四月八日,用白面调蔬品摊桐叶上,合叶蒸食,名不落荚。”有的地方将“不落夹”作为端午的节物,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记道:“镇江医官张天民在湖广荣王府,端午赐食不落荚,云即今之粽子。”

就粽子的味品而言,可分灰汁粽、白水粽、甜食粽、咸食粽四类。灰汁粽也称灰汤粽、碱水粽,乃是《风土记》的遗制,用少量碱水拌糯米后裹煮,粽中米粒均呈糊状而半透明,不甜不咸,以佐料伴食。白水粽,纯用糯火包裹,以沾蘸白糖而食者居多。甜食粽有赤豆、豆沙、红枣、枣泥、黄豆、蚕豆瓣、莲子诸品。咸食粽则有鲜肉、咸肉、火腿、咸蛋、虾米、鸡肉诸品。

粽子不但是端午的节物,而且在许多地方成为点心的大宗,一年四季都有,并随时令而变化品种,如湖州诸老大、嘉兴五芳斋的出品,就名闻遐迩。

唐鲁孙在《我家怎样过端午》里回忆:“北方有一部分人对于吃有时非常固执,就拿粽子来说吧,吃粽子一定是江米小枣,要不就是裹得紧、冰得透,清水江米白粽子,蘸二贡(白糖)或糖稀来吃。此外甜咸南北各式粽子,一律认为全是邪魔外道,绝不进口。我有一位相交四十多年的北平老乡,在台湾住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只认江米小枣,真是把他莫可奈何。粽子花色种类,以广式花式繁多,不但甜咸皆备,而且椰丝、莲蓉、蛋黄都从月饼转移到粽子上来了。另外广东有一种驼粽,包法特别,中间凸起来,馅子种类更多,一斤糯米规定包十八只粽子,驼粽之可大想而知。先乐初公旅粤多年,对于广式驼粽均有偏嗜,所以每逢端午,舍间总要几枚广式驼粽,给乐初公上供。先祖妣有一女佣,我们都叫她辛阿姊,她是昆明人,据说昆明金马牌坊下有一家专卖鸡粽的辛家小馆,就是她祖先留下来的。她对于包鸡粽自然颇有心得,先祖在世时文艺阁、梁星海都是舍下常客,两位不但好啖而且量宏,所以端午包几只鸡粽也成了惯例了。说实在的,其实粽子中以湖州粽子应列为上品,粽子式样像一只玲珑斧头,甜品中豆沙是洗沙,比北方带豆皮有豆沙,已经味高一筹。馅子不用网油网起来,而且糯米绝不夹生。咸品中鲜肉、咸肉、火腿,都是剔筋去腥,煮熟之后又渥得到家,所以濡而不腻、咸淡适中。舍下端午节所包湖式粽子不但上供自吃,而且还要分馈亲友。现在台北虽然湖州粽子到处有售,不用自己费事来包,可是严格批评起来,比自己家里包的粽子,色香味三者,似乎还有段距离呢!”

邓云乡在《端午小景》里说:“北京端午(也叫端五)节是大节,又是初夏风光最好的时候。清人《一岁货声》‘五月’有一条写道:‘供佛的哎桑葚来——大樱桃来,好蒲子,好艾子,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的——大粽子来,哎……神符。’(注:这种市声,音节抑扬,长短断续,很难标点。这一大串北京胡同里的五月端阳的叫卖声,既有音乐感又有节令感,直到今天,在我耳畔,似乎还馀音袅袅,绕梁不绝呢。端午节是古代的‘天中节’,南北各地都流行吃粽子,北京当然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不同,北京粽子只凉吃,不热吃;而江南粽子则多热吃,少凉吃。再者北京只包红枣粽子,从来不包肉粽、豆沙粽、豆瓣粽子的。这是与江南迥乎不相同的,所以《货声》中喊的是‘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的大粽子’。吃粽子重在‘凉凉的’,这在江南人或许无法理解,但对北地人却是别有风味的啊!这种风味就在于糯米凉糕。元人欧阳原功五月《渔家傲》词云:‘凉糕时节秋生榻。’可北京人吃凉的糯米食品是向有传统的。”

宝历初,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间虽然不长,却过了两个端午,离任后,对苏州的粽子颇为怀念,《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苏州人认为,端午这天不吃粽子是“勿识头”的,故有俗语说:“勿吃端午粽,死仔呒人送。”故置办粽子是过端午的大事,或从店肆买来,或自家裹扎,亲友邻里间互相馈赠。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五记道:“吴门端五节,争以角黍为节物,巧制各种具备。又有枣子粽、火肉粽等新制,居人买以相馈贻,并以祀先。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曰健粽,云令人壮健也。”常熟的风习,《海虞风俗竹枝词》咏道:“今朝夏至莫相忘,麦粥熬成和白糖。酒入雄黄粽子裹,要尝滋味到端阳。”吴江盛泽的风习,则以茭白叶裹尖头小粽,称为茭秧,蚾叟《盛泽食品竹枝词》咏道:“记得端阳节又交,黄鱼白肉作家肴。分尝鱼泰相沿久,偏是茭秧细细包。”粽子不但端午才吃,也是平常点心,日间店肆食摊,大镬里热气腾腾,买者络绎不绝。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卖粽子的挑着骆驼担,沿着长街僻巷悠悠叫卖,引诱着未眠者的食欲。苏州所卖的粽子,不但有白水粽、赤豆粽、枣子粽,还有火腿粽,据抗战前印的《旅苏必读》记载,火腿粽每只仅需三十文,生意十分兴隆,后来为鲜肉粽所取代,虽不及火腿粽之味美,但入口香肥、咸中带鲜,尚有火腿粽的遗制。另外还有两种特别的粽子,一种是灰汤粽,糯而烂,可蘸着玫瑰酱吃,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另一种是水晶猪油豆沙粽,裹成长方形,在当时属于高档吃食。

火腿粽的做法,袁枚记在《随园食单》里,《扬州洪府粽子》一则说:“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或云,即用火腿肥者斩碎,散置米中。”而真正的火腿粽应该是“好火腿一大块”。

同类推荐
  •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本书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论、西方社会发展的注意历史阶段、主要文化成就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特点
  • 民族移民(兰州历史文化)

    民族移民(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她的文脉传承。挖掘整理、弘扬光大使其绵延不绝,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于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多,因此,通过文字记载,保存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 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

    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

    这是一本以少数民族故事为主的书籍,作者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家乡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汇聚成书,在保持原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基础上加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之更为生动有趣,也更加适合小学阶段的儿童阅读理解,希望通过这本书将家乡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 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

    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

    本书系国内实力派青年文学评论家张宗刚博士的评论自选集。书中所收文字及所评对象,显示了作者诸体兼擅的能力和评论多面手的风采。全书好处说好,坏处说坏,高屋建瓴,激浊扬清,既具美文路数,亦富思辨色彩,整体上堪称剑与歌的合鸣。
  • 生肖文化:神虎镇邪

    生肖文化:神虎镇邪

    本书研讨生肖虎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热门推荐
  • 败犬女王嫁人记

    败犬女王嫁人记

    老妈说她是废柴,她认了。凤凤说她是废柴,她咬咬牙也算了。可是凭什么连刚认识的人也要说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废柴!谁都说她嫁不出去,她就是不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国学大师胡适曾说自己为半个台湾人,而与他有类似经历的远不止他一人。本书选取了胡适、傅斯年、方东美、南怀瑾等一批国学大师,主要讲述他们1949年离开大陆去往台湾之后的人生经历。有家不能回,有亲不相见,他们只能在故纸堆了寻求慰藉,读者在了解他们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之时,也可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的无奈。
  • 劝修净土切要

    劝修净土切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人与猫

    女人与猫

    有的人是狼,还是个白眼狼,你对他再好,也喂不熟他。有的人是狗,还是自己养的那种,不管你怎么对他,他都死心塌地的对你好。有的人是猫,是家猫也是野猫,你必须对他好,他才理理你,可是他永远不会为你主动付出。猫是最没心没肺的动物,女人亦如此。
  • 见鬼:一个货车司机的离奇经历

    见鬼:一个货车司机的离奇经历

    高中毕业一次偶然机会,我成了一名货车司机,天生却喜欢离奇故事的我,在跟随二舅跑长途的时候遇到一件离奇的怪事,从而打开了我的天眼,随之而来一件件离奇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路上的猫妖索命,山中鬼尸,血色金棺,百鬼夜行中抢魂,僰人悬棺,走阴者,铜甲尸,没想到最后,却发现这是一个“局”,我成了一个过阴人!
  • 老烟台风情

    老烟台风情

    本书记录了烟台历史的片片断断,这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烟台历史的文章,均是从烟台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垂钓”上来的。我们不要小看了文章中介绍的只是某一条街、某一座建筑、某一件文物、某一幅古画、某一处遗址、某一个老字号、某一段往事和传说,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记,不但对当代人有意义,对未来更有意义。
  • 哥哥在追我女神

    哥哥在追我女神

    江小琦一直以为,像她哥这种不沾女色的异类高干子弟,是不会喜欢上某一个女人的,直到她亲眼见到她大哥盯着她女神看了整整一分钟。
  • 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韩非子智慧讲堂

    韩非子智慧讲堂

    本书分为:权利之势——高举权柄的艺术变通之法——变法革新才能赢制臣之策——驾驭下属的方法等。
  • 异梵志

    异梵志

    也许,很多人忘记了众多的承诺,雾士庭和这些人一样,忘记了,但他完全不知道忘记了这个承诺足以令平凡的他一次扭转命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