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2200000012

第12章 戏曲梅花群芳谱(2)

1960年,高翠英在其毕业考核剧目《杨门女将》中扮演穆桂英,向全市人民汇报演出时一举轰动省城。接着高翠英随校赴云南、贵州、四川七省巡回演出一年多,与兄弟省市戏曲剧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接触了红线女、常香玉、马师曾、阳友鹤等艺术名家,极大地开阔了艺术视野。并受到很多名家的亲传,使她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京剧大师尚小云很欣赏她在《杨门女将》中的表演,向她亲传自己的名剧《昭君出塞》;宁夏著名京剧刀马旦班世超将自己的代表作《杀四门》悉心相授;云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对她主演的《杨佘姻缘》进行了认真的指导;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都先后来并讲学,高翠英亲聆教诲,受益匪浅。广泛的吸收使她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高翠英是刀马旦演员,她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能征惯战、智勇双全、侠肝义胆的古代巾帼英雄形象,为了塑造好这些令人敬仰的英雄,她练起功来是出了名的不要命,一个动作几百次的练习,有时摔打得鼻青脸肿,仿佛体内蕴含着用之不竭的能量,同行们都佩服地喊她“硬骨头”、“钢筋棍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三关点帅》中扮演的穆桂英既是英姿飒爽、智勇双全的三军统帅,又是天真烂漫、柔情脉脉的妙龄少女,演出轰动京津,并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凤台关》、《大刀王怀女》、《齐王拉马》等六部戏拍成了电视,这些剧目还多次荣获省、市调演一等优秀演员奖。

“折梅”是所有戏剧演员心中的向往,1988年高翠英终于如愿以偿,以在《凤台关》、《赠剑》、《三关点帅》、《齐王拉马》四出戏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高翠英在她50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众多巾帼英雄的形象,她不但刀枪剑戟娴熟,扎靠旗、打出手都很精彩绝伦。她扮相俊美,嗓音纤细,是一个能舞善唱,全面发展的好演员。

舞台上的她很精彩,生活中的她也同样精彩,她爱书法迷国画,她的一副《虾》参加了中国戏剧家书画展,被天津戏剧博物馆收藏。从她的字里画间,展示了一个戏曲艺术家的风采。

五、武俊英

当代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56年5月出生于山西新绛县三泉镇,母亲和外公都是戏迷和文艺爱好者,她从小就跟着家人看戏、扭秧歌。小俊英对戏曲有独特的悟性,只要学过的戏就能唱得像模像样。1968年10月,新绛县蒲剧团招收演员,小俊英顺利通过初试复试,从此正式步入戏曲艺术殿堂。

武俊英进入剧团时,正是文革时期。为了学到真本事,偷偷地拜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老艺人“筱兰香”田郁文学艺。筱兰香是当年蒲剧四大名旦之一孙广盛的嫡传弟子,是当时的蒲剧四小名旦之一。筱兰香看到武俊英机灵可爱,勤奋好学,毅然决定收她为徒,每天在“牛棚”里偷偷地给武俊英传授技艺,从筱兰香那儿,武俊英学到了很多蒲剧的传统表演程式和唱腔。在她的勤学苦练下,进步很快。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她的戏路越来越宽,成为文武戏皆能,悲喜剧得心应手,古装戏现代戏都精彩的多面手演员。

1985年,借山西省振兴戏剧青年演员调演之机,武俊英被调到运城蒲剧团,开始《苏三起解》的紧张排练。1986年《苏三起解》在省城首演成功,省委书记李立功给予武俊英高度评价。之后《苏三起解》三次赴京演出,彻底征服了首都观众,也使得武俊英的艺术生涯达到巅峰。1987年赴京演出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受到曹禺、吴祖光、郭汉成、刘厚生等戏剧专家的高度评价,给以“蒲剧旦角演员的唱腔,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武俊英的”极高赞赏。

1990年,山西省文艺界举办全省振兴蒲剧调演,运城地区倾力打造蒲剧《西厢剧》,在剧中武俊英扮演崔莺莺达到新的高度和起点。1996年《西厢记》被拍成五集电视连续剧,实现了蒲剧艺术与电视艺术的接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全国戏迷的高度赞扬。也使《西厢记》接连获得1997年戏曲电视剧展播奖、飞天奖和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武俊英对蒲剧旦角的唱腔进行了改革创新。她继承了蒲剧旦角名家的唱腔技巧的同时又借鉴了秦腔、越剧、黄梅戏的唱腔唱法。她采用了断音、颤音、鼻音等富有情感色彩的装饰音和弱音、轻声、气声、干板清唱和无字吟唱等唱法,形成自己“吐字清,声含情,韵味美”的独特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唱腔的内涵和表演力,被观众誉为“俊英腔”。

2005年1月,在上级领导和各界戏剧爱好者的支持下,在运城成功地举办了“武俊英唱腔艺术大奖赛”,参赛者中下有6岁孩童,上有六七十岁的老者。足见武俊英的唱腔在百姓中的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

2008年,为了使面临困难的新绛县蒲剧团早日走出困境,受新绛县委聘任和运城市文联委派,身为运城市蒲剧团团长的武俊英又担任了新组建的绛州蒲剧团团长。她的身上肩负着团长、演员、蒲剧代表性传承人等多副重担。

她的代表剧目有《苏三起解》、《送女》、《西厢记》、《玉蝉泪》、《孟姜女》、《沙家浜》、《滴血的母爱》等。她精湛的唱腔艺术和她对蒲剧的贡献,使她屡获全国、省市各项殊荣:山西省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主演金牌奖、山西省蒲剧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大赛第一名、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中国唱片总公司第六届金唱片奖第一名等,并荣立山西省特等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华英才等荣誉称号。

六、郭彩萍

当代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院长兼青年团团长。

郭彩萍生于1944年,山西文水人。小的时候喜欢看戏,八岁那年去业余剧团玩耍被剧团老艺人看上,从此她就白天在学校上学,晚上到业余剧团学戏。

1957年在太原晋剧一团拜著名小生郭凤英为师,研习小生。为了培养郭彩萍,文化局领导送她进太原市戏曲学校六年级插班学习。郭彩萍在这里接受了正规的科班训练,既精进了技艺,又磨炼了意志。

她的师傅郭凤英是晋剧郭派艺术创始人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凤英和郭彩萍既是师徒,又是婆媳。在郭凤英的指导下,郭彩萍严格训练。郭彩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泥古、不守旧。她以清秀英俊的扮相,舒展豪放的唱腔,灵活多变的眼神,使郭派艺术更加趋于完美,在晋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成为唱、做、念、打俱佳的优秀生角演员。

郭彩萍的嗓音洪亮,宽厚,甜美,唱腔舒展豪放,刚柔相济,吐字清晰。她的音域宽广,善于以唱腔表达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做到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她还广泛吸收融化本剧种其他行当和兄弟剧种的唱腔,融化到自己的表演中。郭彩萍表演感情细腻,逼真,做派丰韵大方。她有一双明亮,清澈,炯炯有神的眼睛,善于运用眼神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内心活动。《小宴》中吕布在酒席前被貂蝉美貌吸引眼睛里流露出了贪婪,生动有力的表现了吕布的好色心理。《黄鹤楼》通过灵活多变的眼神表现了周瑜的傲慢和狠毒。

值得一提的是郭彩萍的翎子功,这是她的一绝。《小宴》中郭彩萍的翎子耍出了吕布性格,耍出了思想感情,耍出了内心世界,而且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在表演吕布被貂蝉的美貌迷得神魂颠倒时,应用了翎子功技巧,把金冠上插着的两根翎子,通过头部和颈部的功夫甩出了绕、抖、站立等各种花样,以表现吕布等待美女再现时心急火燎的心情,可谓一绝。

郭彩萍是第一个把晋剧带出国门的人。1986年7月日本姬路市市长率团来太原进行友好访问,在欢迎会上郭彩萍的《小宴》中的翎子功深深地迷住日本友人,并邀请郭彩萍去日本演出。1992年郭彩萍率团赴日本演出讲学。首演《小宴》,台下观众反应强烈,叫好声不断。当时观看演出的中国留学生激动得都哭了,他们说,你们的演出这么受欢迎,实在是给中国人争了光。日本友人说,20年前,梅兰芳第一个把京剧带到日本,20年后你第一个把晋剧带到日本。

郭彩萍的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人们亲昵的称她“彩萍子”,把她的剧团称之为“彩萍子剧团”。有些老乡大老远从乡下跑到太原,就是为了看郭彩萍的戏。每次下乡演出,到了村里人们夹道欢迎,下了舞台,前呼后拥。到了住处,窗户上挤满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扮演英俊小生的漂亮女子。

1985年郭彩萍担任了剧院领导,她把选拔和培养新人当做头等大事,亲自去临县选拔了十几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带到太原学戏,并由她个人出资培养这些学生。退下来后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传授郭派艺术上。把晋剧发扬光大是她最大的愿望。

代表剧目有《小宴》、《双罗衫》、《调寇》、《智激张仪》、《黄鹤楼》、《蝴蝶杯》、《陆逊》、《打金枝》、《大神后羿》等。1960年获太原市优秀青少年演员奖;主演《小宴》1982年获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一级优秀演员奖;《书生拜将》1984年获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表演一等奖;1988年获太原市振兴戏剧演员“菊花奖”;同年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多次被评为太原市文教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好演员等。

七、王万梅

当代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王万梅,1944年生于山西清徐东木村。父亲是晋剧票友,儿时的她就跟着父亲到处闹票,父亲还把她送到一个老艺人家里学戏。1957年,王万梅进入晋中地区晋剧团,成为剧团的随班学员。她的启蒙老师是老艺人王永年,师傅的严格要求,使王万梅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59年,还是学员的王万梅参加了晋中地区举行的青年演员调演,一出《二进宫》荣获优秀学员奖,引起了领导专家的关注,并让她拜程玉英为师。在程玉英的精心教授下,王万梅进步很快,先后学了《火焰驹》、《教子》、《武家坡》等戏,由于王万梅学得颇有老师的神韵,被观众称为“小程玉英”。在现代戏风行的上世纪60年代,她还演出了现代戏《海港》、《龙汇颂》、《杜鹃山》等。

1980年,剧团赴京汇报演出,王万梅在程玉英指导下精心锤炼加工的《下河东》在首都演出引起轰动,受到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多家媒体撰文发表评论,盛赞她的表演。1983年,王万梅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四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广泛而系统地学习了全国第一流的戏剧专家和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教学讲座,使她的艺术表演骤然变得成熟起来。她吸收牛派唱腔的字正腔圆和委婉动听,学习爱爱腔的发音甜美、拖腔规范之长,训练自己具有程玲仙那样柔和悦耳的音质,博采众家所长融入自己的唱腔中。在1982、1984、1987、1991年历次参加全国及山西省、地市的戏曲调演均获主角一等奖、优秀演员奖、优秀表演奖等奖项。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是每个戏剧演员心中的向往。1988年,44岁的王万梅以《教子》、《芦花》、《下河东》进京夺梅,她精彩的表演赢得了专家的赞誉,以最高分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教子》、《芦花》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在全国播放,并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她的很多剧目都被录制成音像资料,在广大观众中广为传播,并有很多人效仿学习。

王万梅是晋剧程派的最佳传人,不仅学得了程玉英唱腔的精髓,在继承“嗨嗨腔”的同时,还根据个人的发音条件有所发展变化。《教子》就是她不断探索的一个精品剧目,她在“嗨嗨腔”的运用上就有许多新的创造。她充分利用中路梆子多种板式的变化,对每一句唱腔都做了精心安排。她在这段唱中对“嗨嗨腔”的运用有时浓墨重彩,震撼人心;有时却又轻描淡写,“嗨”在低回委婉的装饰音中带过,似有似无,娓娓动听。她运用轻声、气声、干板清唱等新的演唱方法,力求使整个演唱更加清新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王万梅的唱腔不仅使程派唱腔铿锵有力的特色更加突出,而且使那回肠荡气、婉转抒情的唱功变得轻巧灵活动听。她的代表剧目《下河东》、《秦香莲》、《打金枝》、《女中孝》、《芦花》、《教子》等广受观众喜爱。她是一位几十年服务于广大城乡观众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的舞台在广大农村,她艺术生涯的辉煌也在广大老百姓心中。

她曾担任晋中地区晋剧团名誉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剧协理事、晋中地区文联副主席、剧协副主席、山西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

八、许爱英

当代著名眉户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1960年10月,许爱英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古城镇一个农家。幼时的她时常在村里看戏,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成了她羡慕的对象。10岁时考襄汾县蒲剧团未能如愿,13岁时,临汾艺术学校在襄汾招生,她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经过学校五年的正规科班训练,1979年毕业分配到临汾地区眉户剧团。

刚进剧团由于年龄小,而且剧团中名角云集,所以她只能是演一些不说话或有一两句台词的角色。无论什么角色,她从不敷衍。演出之余还站在台侧不声不响地看,时间长了她居然看会很多戏。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81年,许爱英参加了地区调演,她在《状元与乞丐》中扮演的柳氏获得表演一等奖。从此在剧团中开始显露出来。1982年,剧团排演了现代戏《母与子》,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爱英也因在剧中饰演继母桂珍而声名鹊起,在全省中青年演员评比中获得“最佳青年演员奖”。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积累,1988年,在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上,许爱英在《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中饰演喜凤,演出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巨大轰动,被评为表演奖第一名;1989年12月,眉户剧团应邀进京演出,被请进了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和文艺界专家看了该剧的演出给予很高评价,演出轰动了北京城;1990年,许爱英又凭借该剧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获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1992年该剧在上海的演出让许爱英登上了上海第三届白玉兰奖的领奖台;1993年,许爱英被中国文化部授予第三届文华奖。这个戏给她和眉户剧团带来前所未有的荣誉,也代表了山西现代戏创作的一个高峰。

同类推荐
  •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经历苏联解体、政体更迭与经济震荡的当今俄罗斯文化表现出鲜明而复杂的转型特色,这种特色深刻体现在俄罗斯文学、艺术和传媒的发展进程之中。正因为这样,本书将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此作一描述。内容包括: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学,转型中的俄罗斯艺术,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三方面。
  • 甘肃民间故事集

    甘肃民间故事集

    這些珍贵罕见的民间故事,令人大开眼界,他们有的浪漫、有的神秘、有的诡异、有的狂奇、有的感伤……打开这部书,让我们重温旧梦。
  •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商到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义;一个朝代就是一部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了。在五千年的岁月里,既有正直强国的明君,也有荒淫误国的昏君,既有贤臣良将,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纵横捭阖的政坛上,演绎了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笔锋之战。
  •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涉及碑刻中表现的民间文化、信仰、美学意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在书中形成内在联系,作者颇费心思。由于全书涉及到几大块各自独立的内容,其“散点式”的结构,显得内在逻辑不是十分紧密。而六章的关系,在文化视野的统摄下,总体能见出其内在理路,即归结到白族古代碑刻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味。苦心经营,殊为不易。
  • 中华茶道(第四册)

    中华茶道(第四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热门推荐
  • 吾本男儿身

    吾本男儿身

    谁说长的差,脸上带疤,就只能沦成豆腐渣,身体胖大,生得像一肉头厚的虾,就只能被活活炸,让人取笑,嘲笑的被当成,看成扫地的大妈。只要专横跋,就算豆腐渣都能升华成绝代美花,恐怖肿大如怪兽哥斯拉亦能找到属于自己温暖的家,一切精彩尽在暴力美花,美梦成真,拨乱反正,蛤蟆变美神,复活重生,吾本男儿身,暴力伪男神。
  • 谁许我一个未来

    谁许我一个未来

    魔界和人间的两界徘徊,人间促发的爱情和魔界促发的追求,向往人间的道路因何被封闭,魔晓是选择留在人间还是魔界,人间和魔界的道路还会打开么?在人间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在魔界,会有怎样的事情等待,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吧!!
  • 当高冷校草遇上呆萌女汉纸

    当高冷校草遇上呆萌女汉纸

    再一次不经意的尴尬遇见,他,第一次捉弄她……她,却霸道的和他理论
  • 精灵之泪

    精灵之泪

    “精灵是不会流泪的,但我给你三年时间,找到那唯一一颗精灵之泪!”云巅之上,一袭长袍的老人看着他,道。他没有说什么,只是决然转身,踏向精灵国度。老人盯着那桀骜的背影,若有所思。那唯一一颗精灵之泪,乃精灵国度的至宝,同时也关乎整个精灵族的生死存亡......他一路斩妖除魔,一路寻找传说中的精灵国度;挡他者,死;阻他者,亡。谁若阻挡他的步伐,他都会毫不留情的斩杀;神挡杀神,佛挡弒佛。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拼命;不外乎一个字——情......神识之中,那被封印的魔君,一点一点苏醒;届时,天地万物,俯首称臣。
  • 伐元

    伐元

    厓山海战后,南宋流亡小朝廷覆灭,宋亡。蒙古铁骑已经席卷天下,大好河山之上只剩余几支殊死抵抗的义军。现代大学生宅男人陈大举,意外穿越为义师统领陈吊眼。是破釜沉舟同百万蒙古铁骑一战,还是漂洋过海,退守台湾保存汉家衣冠呢?无边的黑暗即将降临神州大陆,大汉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之危。难道让神州沦陷百年?一幅横贯欧亚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看现代宅男陈大举如何破晓?
  • 爱是修行

    爱是修行

    爱很简单,爱是一种向往,爱是一种关怀,爱是一种忍耐,爱是一种依恋与陪伴。这个世界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是,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在这个路上,你会遇见与你同行的人。
  • 炎炽天穹

    炎炽天穹

    锋锐之金斩破天际,生命之木孕育万物,浩瀚之海吞天噬地,炽热之炎焚烬苍穹,厚重之土坚不可摧。混沌之体包容万物,成神之路踏于脚下。
  • 重生之天才炼丹师

    重生之天才炼丹师

    “啊?这是哪里,我不是死了吗”天乐奇怪的想着。难道我重生了。看着眼前的男子,天乐无奈的摇了摇头,最终还是被收服了啊?一个貌美如花,一个帅气惊人,两个人撞到一块,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一代巾帼:灵尊大帝

    一代巾帼:灵尊大帝

    一夜之间,她的家人、师傅、最亲近的村民被自己最相信的人屠杀,全部死于非命。她带着满腔仇恨开始踏上至尊之路。他是被称为最残酷的冷面军官,严肃、冷酷是他的代名词,但是却在天意的安排下碰到了她。两个人同甘共苦、携手并进,创造出一片辉煌之路。【求推荐,求收藏、求票票】
  • 慕水良辰

    慕水良辰

    她说,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我吗?隔着厚厚的玻璃墙,他的笑看着那么不真不切,辨不清情绪的声音沿着弯弯的电话线传来:“不会。”世间千般人万般情爱,有人爱得狂热,不管不顾,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人爱得执着,十年百年,痴心如一,更多的人却是爱得无奈爱得悲哀,最不公平的,莫过于世间情爱······伪校园伪虐文一篇,律政系列之一,不黑不白,粉嫩嫩两个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