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5000000013

第13章 太原、晋中、阳泉(2)

相传有一天黄昏,忽然刮起一阵狂风。猛烈的风竟将圣寿寺山门前的一株老松树刮倒了。一位姓张的木匠路过这里,看到这株倒地的松树是盖房的好材料,就拿出五吊钱在寺院里上了布施,并说明他要伐掉这株已倒地的松树。当天夜里,住在寺院附近的几户农民中有个叫赵天育的老汉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着袈裟的老人来到他家里,对他说:“我有一件要紧的事情拜托你。明天一早,你带上五吊钱到圣寿寺一趟,到了那里,你就会明白的。”赵天育醒来,觉得这个梦好奇怪,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见天已亮了,就拿了钱直奔圣寿寺。圣寿寺前,已有两个人在那里,正准备用锯子锯那株老松树。赵天育见状大吃一惊,上前一问,知道是张某出了五吊钱买下了,立即就从背着的褡裢里掏出五吊钱送到张某跟前,说:“这株老松实在伐不得,你行行好,转让给我吧!”赵天育仔细一瞧,松树的根须埋在地里还没有断。他小心翼翼地把树扶起来,给它掩土、整须,并天天浇水。没多久,这树不仅没死,反而长势更加茂盛,枝干拼命地向四面伸展,状若蟠龙。

后来,赵天育得了噎食病,这种病自然是绝症。尽管重病缠身,他仍每天到圣寿寺来看望他精心培养的蟠龙松。过了不久,赵天育觉得病情加重,便拄着拐杖上了圣寿寺,要最后与蟠龙松诀别。去了一看,见松树下蹲着个白胡子老头,旁边放着一只药箱,上写“祖传秘方,专治噎食病”。赵天育惊喜地问:“我的病能治吗?”白胡子老头热情地说:“能治,只是药费贵了一点。”赵天育问:“需多少钱?”老头笑说:“童叟无欺,五吊钱。”“五吊钱。”赵天育失望地说,“我没钱啊!”“你先拿药去吃吧,反正我每天都在。”赵天育吃了老人的精灵丸,第二天病就好了。他赶忙去找卖药的老头,可一连去了几十天,再也没有见到白胡子老头。赵老汉心里琢磨,那卖药的说他天天都在,兴许是这株蟠龙松的精灵吧!于是他对这株蟠龙松更加爱护,蟠龙松长势也更快了,很快便苍翠蔽日,盘曲腾空,成为天龙山奇景之一的“虬柏蟠空”了。

6、蔺郊无霜

晋中榆次一直流传着蔺相如生于蔺郊长于相立的故事。

相传柳叶镇三个村子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秋分”各村都要唱戏来庆祝并不好的收成。有一年,“秋分”又到了,这三个村的庄稼比往年长得更差。但戏又不能不唱。正当三个村锣鼓喧天地唱戏时,身居宰相要职的蔺相如却在赵国的京都长吁短叹,满脸愁云。赵王觉得奇怪便问:“你的家乡大唱好戏,热闹非凡,而你却忧心忡忡、愁锁眉尖,这是为何?”蔺相如对赵王说:“我们当官的在京城吃酒作乐,挥金如土,岂不知我家乡的百姓却因连年歉收连肚子都吃不饱啊!”说罢,他连连叹气不止。当赵王问到连年歉收的原因时,蔺相如诉道:“我的家乡柳叶镇每年秋霜早至,庄稼年年遭受霜打,难以成熟。尽管村里在唱戏,但老百姓们却都是嘴啃黄连手弹琴——苦中作乐呢!”赵王恻隐之心顿生,他面对蔺相如启龙齿:“孤赐柳叶镇周围四十里无霜。”从那年起,柳叶镇周围真的“四十里肃霜不至,秋禾无害,土人实受公福。”

“蔺郊无霜”给柳叶镇附近三个村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丰收喜悦,为了永远纪念蔺相如为民造福的业绩,后世这三个村的百姓特在“四十里肃霜不至”的中心山崖上修建起了一座庙宇,这就是今天的蔺相祠。

7、明镜高悬——断伞

康熙年间,范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伞进平遥城看病,走到落邑村村南,从后面慌慌张张地跑来一人,宋忠原认识此人,是邻村人毋连迟。当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雨了。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大雨。宋忠原撑起背着的大雨伞,邀毋连迟同行,毋连迟赶紧靠过来借伞避雨。

两人风雨同舟,互济互助,边谈笑边行路到了高林村。宋忠原因风力大累得满头大汗,毋连迟于是接过宋忠原的伞打着到了南门外孔家饭店。这时已是风停云散,雨过天晴。宋忠原向毋连迟拿伞。毋连迟不但不还宋忠原,反而诬赖伞是他的,两人争吵起来,围拢来不少的观众。毋连迟说:“伞是我的!”宋忠原说:“伞是我的!”宋、毋扯夺雨伞,观众谁也断不清这伞是谁的,看他们吵吵嚷嚷,一直闹到平遥县署。宋忠原击鼓喊冤,知县王杰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陈述了事情的经过。被告毋连迟仍一口咬定伞是他的。两人各抒己见,知县王杰一时作难,不好判断。

沉默了一会,王杰猛然间把惊堂木一拍说:“大胆刁民!屁大的事到县衙击鼓告状!想试探本官的软硬智愚?”随即把伞撕得粉碎,掷下堂来,喝令退堂。

原告宋忠原从堂上下来,泪涕满面,被告毋连迟则幸灾乐祸,洋洋得意。两人走出县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个衙役赶了出来,传唤二人重回县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县王杰和颜悦色地判断,伞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连迟属诬赖,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告一把新雨伞。

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8、牛郎织女

相传很早的时候,地处晋冀交界的牛头山下有个牛郎峪,村里有个忠厚老实的看牛娃,在家排行老三,人们叫他牛郎。牛郎听说山中卧着一头老黄牛,病得快要死了。他觉得那头老牛很可怜,就翻山越岭跑到那里,果然见到一头皮包骨头的老病牛,可怜巴巴地在一块大石头上卧着。牛郎说:“牛大伯,请你跟我走吧!”老黄牛睁开眼看看他,没说话,又合上了眼。他看那老黄牛无精打采的样子,心想它可能是饿了,就去割草给老黄牛吃。他割了一捆又一捆,老黄牛总是吃不饱。就这样,他连喂了老黄牛几天,老黄牛终于开口对他说:“后生,多谢你救了我。我本是住在天宫里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地上没有五谷,我偷了天仓的谷种撒下来,惹怒了玉帝,他一脚把我踢出天廷。我摔坏了腿不能动弹,在这里躺了几千年了。我的伤很重,一下好不了了……”牛郎听了,决定留在山上为老牛治伤。他饿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山泉,夜里和老黄牛睡在一起。这样整整过了一百天,老黄牛的伤终于好了,就跟着牛郎回家。

从此,牛郎和老黄牛形影不离,他们成了相依为命的好朋友。

牛郎长大了。哥嫂要与他分家。牛郎不要房子不要地,只要老黄牛和一辆破车,到村外一棵桑树下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老黄牛从嘴里吐出一粒葫芦籽给牛郎,牛郎把它种在门前。第二天发芽了。第三天长藤了,牛郎马上搭了个葫芦架,没过几天,满架子就铺上了葫芦藤。老黄牛对牛郎说:“你夜里藏在葫芦架下,就能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们也能看见你。要是哪位仙女连着偷看你七个夜晚,就表示她愿意做你的妻子,我就拉着车子带你上天,把她接来与你成婚。”

这天夜里,牛郎站在葫芦架下向上望去,真的看见一群仙女在天河池洗澡。临走时,有个仙女向他偷看了一眼。第二天夜里,牛郎看见那个仙女独自来到天河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仙女向牛郎微微笑,第四天夜里向牛郎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子蚕,第六天夜里又搬出一架织布机,到了第七天夜里,仙女手拿布梭向牛郎招手。就这样他们两人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经过了七个夜晚的眉眼传情,相互爱慕。不久,从天上飞来一只喜鹊,停在老黄牛的头上,吱吱喳喳地叫着。老黄牛明白这是仙女派来传信的天鹊,就叫牛郎套上车,老黄牛四蹄腾空,一会儿就驮着他来到天河池。牛郎和织女一起抬起织布机放到车上,织女挎着蚕篮和牛郎一起上了车。老黄牛又腾起四蹄,不一会儿就把他们驮回了家。

牛郎和织女成亲了,大家都来贺喜。织女把带来的蚕分给姐妹们,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绸缎。第二年,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他们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幸福又和睦。

不料这事终于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很生气。有一天,牛郎正在犁地,忽听晴空一阵响雷,只见老牛流着泪对牛郎说:“我把织女接下天来与你成亲,犯了天规,现在天鼓在响了,我已难活,我死后王母娘娘会来拆散你们夫妻俩。你记着,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剥下,肉吃了能脱凡成仙,皮做成靴子穿上就能腾云登天。”老黄牛说完倒下死了。牛郎哭了一阵,就照着老黄牛说的话做了。

七月七那天,牛郎正在锄地,两个孩子哭着跑来对他说:“爸爸快回去,妈妈被一个老太婆拉走了。”牛郎扔下锄头,穿上靴子,一手拉一个孩子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照脚下一划,一条波浪滔滔的大河出现在牛郎面前。牛郎拉着孩子站在河边哭,哭声惊动了玉帝。玉帝见一双孩子怪可怜的,就让他们一家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人们突然发现牛郎一家人不见了,感到蹊跷,夜间到葫芦架下朝天上望,看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河那边的织女在哭,河这边的牛郎拉着一双儿女也在哭。人们发现群星闪烁的天空多出一条银带,就叫它为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这颗星就叫织女星。一边多了三颗星,叫做牛郎星。从此,每年到了七月七日夜晚,人们就会看见满天喜鹊向银河扑去,它们互相咬着尾巴,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拉着一双儿女在桥上和织女相会。这天,人们还要放鞭炮,贴窗花,敲锣打鼓欢庆一番,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织女回老家”。

附记:“牛郎织女”传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

9、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截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附记:“寒食节习俗”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民俗类)

10、“七月十五送面羊”的由来

在太谷,每逢阴历七月十五,做舅父的都要送外甥一只“面羊”。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从前,南山脚下有一农家妇女,生下一子,爱若掌上明珠。这孩子自小任性使气,不服管教,直到十六岁,还是顽劣异常,无法无天。家里人为这事好生着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来到家中,与姐姐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姐姐说:“你外甥一天天长大了,可是既不爱干活,又不爱读书,全不懂孝敬长辈,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弟弟说:“你把他交给我吧!”

舅舅是个牧羊人。他给了外甥一条鞭子,让他跟他一块去放羊。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对放羊有了些兴趣。时值夏令,午后便赶了羊在树荫下乘凉。一天,孩子抬头看见大树叉上住着一窝乌鸦。老乌鸦往来奔忙,衔来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鸦。他低头又见羊羔吃奶总是跪着衔住母羊的乳头。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是老乌鸦不辞劳苦喂小乌鸦,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也是一口口衔食来喂老乌鸦。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外甥听了此话,真有些后悔。父母将自己养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为自己将来有出息。于是,他对舅舅说:“今后一定好好听妈妈的话,做个有出息的人。”舅舅见他有悔改之意,便让他回去,还送给一只羊。这天正是七月十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阴历七月十五,舅舅准给他送一只羊去,以提醒他好好长进。可是,年年送一只活羊,也没这个必要,后来,就改为送“面羊”。面羊是用白面做成的蒸熟的羊。街坊、邻舍看见这个教育外甥的办法好,纷纷效仿。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以致成了民间的风俗。

11、日升昌票号兴起的传说

同类推荐
  • 山水佳迹对联(上)

    山水佳迹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双剑峰瀑布(庐山)”、“普照寺筛月亭(泰山)”、“萍河(徐水)”、“秦淮河(南京)”等等。
  •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璀璨的中国

    璀璨的中国

    全书介绍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总共分七章:华夏民族的起源、东方巨龙长城、敦煌岁月、汉诗鉴赏、魏诗鉴赏、唐诗鉴赏、宋词鉴赏。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提督军门窦瑸传(已出版)

    提督军门窦瑸传(已出版)

    《提督军门窦瑸传》共二十七回,从窦瑸少年时击鼓鸣冤、伸张正义、中举科考、弃文习武,到青年时乾隆侍卫、铅都剿匪;从中年时封金存库、智擒妖道、海湾奋战、拼杀疆场,到晚年时灯下课子、修复书院一生中曲折的历史。他遭艰险而不退,受荣奖而不骄,遇辱耻而不惊,九死一生,为国效力,历经皇家三代而高官厚禄,不居功自傲,不贪图钱财,可谓一代福将,读了使人拍案叫绝。
热门推荐
  • 好好活着:震撼心灵的87次生命感悟

    好好活着:震撼心灵的87次生命感悟

    本书内容包括:别无选择的使命、绘制命运的风景、超越时空的挚爱、穿越千年的神话、谱写人生的乐章等。
  • 水果摊贩的后宫人生

    水果摊贩的后宫人生

    他十八岁那年被迫退学,开了水果摊。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自己竟然拥有世间罕见的体质,从此开启了他的后宫之路。
  • 凤逆天:倾世冷后

    凤逆天:倾世冷后

    前世,她识人不明,大婚前夕撞破心爱的男人与宠妃共浴华清池。一场惊天阴谋,害得她国破家亡,全族尽灭,一缕芳魂葬身火海。今世,她涅槃重生归来,人依旧,事翻天。前世尊贵的嫡女千金,今世却是任人欺凌的痴傻小姐。温柔善良到了极点就是蠢,强者之魂重生,必当逆天改命!毁我娘亲容貌,我让你一辈子比猪还丑!向我下毒,我让你自食恶果!跟抢渣男!白送不稀罕,出门左拐,慢走不送!我要嫁的男子必是这天下最优秀的男人!斗恶毒嫡母,灭嚣张姐妹威风,告诉你们,我慕容翎这一世是来华丽复仇的!以我血发誓:慕容翎要逆天逆命,尊凰天下!
  • 虚灵传说

    虚灵传说

    瓦罗然是符文之地的中心地带,瓦罗然大陆上的德玛西亚城邦与诺克萨斯之间战争接连不断。虽然战争学院的创办减少了战争,但随着暗影岛这一势力的加入,让暗流涌动的符文之地再次陷入了危机之中……而作为德玛西亚一份子的盖伦,他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 不必拼狠劲,姐有洞察力:职场女性最讨巧的升职术

    不必拼狠劲,姐有洞察力:职场女性最讨巧的升职术

    13年前,它只是一个概念,我开始了观察成功的女性,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质——职场女性奋斗靠巧劲。要知道,光凭直觉敏锐还不行,只有上升到洞察力,往往最先洞察人心和先机,因而他们年纪轻轻就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 建文帝古今记

    建文帝古今记

    建文帝虽然失去了帝位,但是朱元璋还留给了他一个庞大的地下组织洪门,他利用这个组织与外来入侵组织共济会展开了跨越古今的大战,阻止了外来势力对中华的入侵,他实际掌控了历史的发展,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人类社会的导师,他在与外敌的斗争中足迹踏遍了全球,他探索了玛雅文明、埃及金字塔文明等等未知文明,探索中他不断改变着自己,他发现了“神”的秘密,他超越了人类的极限,他引导人类走向融合与大同,最终让地球融入了浩瀚的宇宙。
  • 超级购物车

    超级购物车

    秦昊一个三无小潘浚因在某京汪给女友买了个爱疯7手机被甩。殊不知一条开启人生逆袭的大门已经打开,从此获得超级购物车。仙女成客服,仙器灵丹靠积分就能换?摸着下巴,秦昊最终将貂蝉放进了购物车。本书不追求文学快餐,过度装逼打脸,只求踏踏实实让猪脚在各种打击中成长,最后成就非凡人生。
  • 踏天之行

    踏天之行

    逆行,一个觉醒血脉的少年,他有绝佳的天赋,利用觉醒的能量在这个大陆上为种族寻找未来,为了种族,也为了自己的亲人!独战群尸,夺得异宝,在惊险中的他一步步的成长为响当当的男子汉!成为破天踏地的巅峰强者!
  • 大隐仙尘

    大隐仙尘

    大梁白云起,隐士颜应改。仙人垂两足,尘土抛书卷。
  • 没有的故事

    没有的故事

    一个成绩落后的肥胖少女如何进化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