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2200000002

第2章 孙武(2)

孙武认为吴国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求得生存,谋取开拓,就必须在三个方面中选定一个首先进攻的方向,重点突破,带动其余,从而最终实现“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称霸中原的战略目标。后来,孙武、伍子胥等人出于对全局利益上的战略考虑,向吴王阖闾提出了首先集中力量打击楚国的建议,并为阖闾所欣然接受。

历史证明孙武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吴国如果首先发兵进攻北边的齐、鲁诸国,不但师出无名,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正如后来伍子胥对夫差所分析的那样,“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即使取得一些胜利,也不能从中获得多少实际利益。同时,吴国在当时诸侯的眼中,尚属于未曾十分开化的蛮邦;相反,齐、鲁则是立国悠久的“礼义”大国;在列国中素具威望,吴国要进入中原列国的圈子,有赖于它们的认可和提携。所以吴国此时不能贸然先攻打齐、鲁诸国。

如果吴国此时先进攻南面的越国,这在军事上、政治上也不是最佳的选择。吴、越两国人口、面积、国力等方面都相差不大,派去攻打越国的军队如果少了就不能必胜,多了则国内空虚,会给楚国提供可乘之机,使吴国两面受敌,陷于被动。而且越国地处吴国的更南面,距离中原更为遥远,文化比吴国还要落后,即使战而胜之,在中原各国中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孙武认为当时只有首先进攻西边的楚国,才是吴国惟一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第一,楚国立国已久,地广兵众,位居上游。长期以来它兼并小国,争霸中原,亡吴之心不死,是吴国最大的心腹之患;第二,楚国当时面临的困难形势为吴国伐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期楚国的形势是:民众疲惫困顿,财力空虚匮乏,奸佞当道乱政,国君昏庸无能,君臣离心离德,局势动荡不安,政治日趋腐败,矛盾复杂尖锐,社会秩序混乱,外交陷于孤立,军令不能统一;第三,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吴国攻楚在外交上也能够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晋国的积极支持自不必说,齐、鲁诸国虽然忌惮吴国的勃兴,但更畏惧忿恨楚国,所以将基本保持中立。至于越国,虽为吴国的宿敌,但此时其整体实力毕竟略逊于吴国,又刚刚被吴国所打败,当没有足够的力量主动向吴国进犯。

吴王阖闾四年,吴国开始正式伐楚。他们把打击的目标首先定在楚国的养邑上。

攻取养邑之前,为了稳妥,阖闾主持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参加者有孙武、伍子胥、伯嚭(bǐ)。四个人一起,认真研究攻占养邑的战略方针。伍子胥、伯嚭先谈了自己的看法。孙武却默不作声,他正在凝神深思。阖闾知他想得差不多了,便问孙武道:

“攻打养邑,将军之计何出?”

孙武道:

“其方针应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养邑地势险要,利于防守。此地军事实力不容低估,如我大张旗鼓地矛头直指养邑,楚必增援,两兵相加而抵抗我军,必于我军不利,势必难以取胜。所以此战应首先从征讨在夷城的徐君章禹开始。徐君章禹当年诈降吴国而逃于楚,楚为他筑夷城使之与吴对抗,讨伐他师出有名,而且可以掩盖我伐养邑之谋。而我征讨章禹,楚军必远道来救援,如此外围战斗,足可疲弊楚军,等楚军疲弊以极,无力救援养邑,我再加兵养邑,必一举而夺之。”

阖闾听罢大悦,立即准其按此战略构想完成这场战役。

孙武于是择了吉日,与伍子胥等率军出征。他指挥吴军以急行军的速度,飞快渡过江淮,直向夷城袭去。此时是十月天气,令人感到寒凉,徐君章禹正拥美姬饮酒作乐以驱寒,忽闻报吴军打来,立即慌作一团,忙传令闭门固守,然后派出人去急速向楚请求救援。

再说孙武来到夷城外,见其城处于崇山峻岭脚下的盆地之中。沱河自西北而来,到夷城南部绕了个弯,向东北流去,再南折而入淮河。夷城之南,有一道屏障的山丘。挡着沱河之水。孙武侦察一番地形后,发现若能将这山丘凿开一道缺口,便可使沱河水直灌夷城,则此时夷城将不攻不自灭,于是心生一计。他先令大军将城团团围住,然后抽调一部分兵力去凿丘开渠,并令大军喧嚷要水淹夷城。吴军已围城半月有余,楚救兵虽已出发,因需跋山涉水,又兼路途多险阻,距离夷城仍十分遥远,而吴军凿丘很快就要打通。

孙武因不愿城中无辜百姓受苦受难,所以派出了一名精于游说的使者,去见徐君章禹。章禹被吴军团团包围在城中,又察得吴军即将凿通山丘,以水淹城,而楚救兵迟迟不到,心中无限恐慌,闻听吴军派来劝降使者,立即以礼接见。

第二天,徐君章禹断发,携了夫人出城投降吴军。结果孙武未废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夷城。消息传回吴国,阖闾见孙武首战告捷,口中不觉连连称赞孙武。

再说孙武拿下夷城后,估计楚救徐之兵不日便到,立即调转兵锋,向南长驱五百里,渡过淮水,疾侵楚国的潜、六二地。这二地是楚之腹地,又是战略要地。楚军到达夷城后,见吴军已撤离,向潜、六二地打去,心中大惊。立即调头去营救潜、六二地。谁知当楚军到达潜、六地区后,孙武率领吴军扭头便走,坚决不与楚军交锋。楚见吴军把潜城攻得残破不堪,便把这里的守备力量调走。就在这时,孙武派出的由伍子胥率领的一支人马溯淮而上,昼夜兼程,舟行数百里直扑楚国的要地弦邑,最后把弦邑团团包围,摆出一副要攻占弦邑的架式。楚军见弦邑告急,立即赶往救援。当救援弦邑的楚军刚刚抵达豫章地区,伍子胥立即撤离了弦邑回师。这时楚军已三次扑空,东奔西走累经千余里,人疲马乏,且每次都是白跑,将士沮丧,士气沮丧,士气极为低落,不得不停在豫章休整。孙武见攻养邑时机完全成熟,于是号令大军朝养城实施战略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陷了养城,擒杀了阖闾的政敌——吴国二公子,率兵回国。阖闾闻报孙武凯旋,立即出郊迎接,并在效外举行了隆重的“振旅”(战斗凯旋而阅兵)仪式。并且还为孙武举行了庄重热烈的庆功宴,并赐以金帛美女,为孙武起造华屋,以示对孙武的嘉奖。

孙武初试兵锋,就充分显示了杰出军事家的指挥才能,威震三军。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以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临了,让孙武将自己的作战指导思想应用于实战、发挥巨大威力的机遇终于出现了。

这一年的秋天,楚国继续走穷兵黩武黩武(dú):滥用武力。的老路,悍然出动大军围攻蔡国。蔡国力屈不能相支,在危急中向吴国恳求救援。另外,唐国的国君也因愤懑于楚国的不断侵夺勒索,而主动遣使与吴国通谊修好,要求协助吴国共抗强楚。唐、蔡两国虽然是兵寡将微的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重兵把守的正面,进行战略大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了。

同年冬天,吴王阖间根据《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所提示的原则,委任孙武、伍子胥、伯嚭(pǐ)等人为将军,胞弟夫概为前敌先锋,倾全国兵力水陆三万余人,并联合唐、蔡二国,乘楚国连年征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深远的战略奇袭,从而正式拉开了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柏举之战的帷幕。这场战争的战略目标是孙武等人预先制定的,它以袭占楚国郢(yǐnɡ)都为基本目标,以实施远距离战略袭击为作战方针。

战争伊始,吴军遵循孙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指导思想,“以迂为直”,实施大规模战略迂回。在阖闾、孙武等人指挥下,以劲卒3500人为前锋,在唐、蔡两国军队的配合导引下,并利用春秋时期列国一般守御关隘的特点,兵不血刃,迅捷神速地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信阳市一带),穿插挺进到汉水的东岸,占有了战略上的主动先机之利。

楚国方面闻报吴军大举来袭,大为惊诧,不得已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

楚军因内部军令不一、矛盾重重的痼疾痼疾(ɡù):经久难治愈的病。却最终使自己走上了失败之路。待沈尹戌奔赴方城不久,囊瓦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听从了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擅自改变了自己与沈尹戌商定的正面相持、断敌归路、侧翼包抄、前后夹击的正确作战方针,采取冒进速战的做法,不待沈尹戌完成迂同包抄行动,即率军仓促渡过汉水,进击吴军。

阖闾、孙武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了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昏聩无能的囊瓦果然中计,误以为吴军怯战,于是就步步进逼,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北)至大别(今湖北境内大别山脉)间,楚军连续与吴军进行小规模交锋,可是结果总是失利,丝毫占不到什么便宜,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部队疲惫。

孙武等人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困境,就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十一月九日,阖闾、孙武等人指挥吴军在柏举地区(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今湖北麻城)布列阵势,准备迎战楚军。

十一月十八日,天刚蒙蒙亮,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开始会战。像许多统帅一样,当战争还未到之时,盼望着早日开始取得胜利,可当真的要开战的时候,又往往犹豫起来,对能否获胜产生怀疑。吴王阖闾也不例外。当双方都为开战临阵前积极布置的时候,阖闾觉得吴军并非稳操胜券。

不久,吴王阖间与孙武、伍子胥等人在一座小山旁研究与楚交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孙武说道:

“现在,敌人已如我们预期那样,进入柏举,吴军再不能后退一步,必须在这里一举歼敌。”

阖闾此时见楚军兵多势众,且又十分勇猛,不由又担忧起来,他说道:

“寡人觉得此时交战似非良机,孙将军,您觉得可以稳操胜券稳操胜券:比喻有胜利的把握。吗?”

孙武坚定地说道:

“如诸位共同努力,毫不泄气,胜利是没有问题的。”

吴军在孙武指挥下开始布阵。十一月九日,天刚放亮,柏举山间便回荡起喊杀声,吴向楚发动进攻了。那夫概本是猛将出身,亲率精兵五千直冲楚阵。楚这时尚未开饭,见吴军打了过来,弄得猝不及防,一个个空着肚子上战场,哪里能有力量,结果根本抵挡不住吴军攻击,阵营大乱。这时阖间与孙武见两军已交火,遥见楚军尚有些战斗力,立即又派出三千精兵火速增援夫概,夫概见后有援兵,胆子更大起来,指挥吴军左冲右撞,楚军被杀得尸骸(hái)遍野。囊瓦怎么收军也收不住,最后知败势已定,仰天长叹一声,弃军逃往郑国而去。楚军只好在史皇指挥下负隅顽抗,最后大部分被杀死,一少部分逃掉。吴军取得了入楚后第一次大战的胜利,士气振奋。

这一战,在吴楚的军事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吴军破楚入郢的转折点。后世史书称之为柏举大战。

接着,孙武指挥吴国大军在清发水大败楚军残部,在雍滋消灭了左司马沈尹戌的回援部队,以3万精兵,击败楚军20万大军,五战克郢。经此一战,吴国声威大振,楚国受到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孙武在吴楚之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才华,令他成为了一位古今历史上备受人们推崇的大军事家,他的军事生涯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后也于此时达到了顶峰。

归隐无踪

公元前496年,阖闾得知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年轻新立,以为这是征服越国的绝好时机,于是大兴吴军,御驾亲征。孙武和伍子胥虽然坚定主张南进,却认为不宜乘敌国新丧出兵,以致政治上陷于被动,故曾以时机尚不成熟为由劝阻阖闾的盲动,结果为阖闾所拒绝。并且,骄逸的阖闾认为没有孙武自己也能伐越成功,于是他令孙武留在吴国,不用与他一同出征。

在这次战争中越王勾践虽然年轻,指挥起战斗来却得心应手,如同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因敌变化,不断变换战术,出奇制胜,牢牢地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不是阖闾想像中不谙军事的毛头小伙。相反,冒进轻敌、自以为是的阖间却疏于戒备,墨守成规墨守成规: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指挥笨拙,而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双方较量的结果自然是吴军惨败,越军获胜。阖闾还被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击伤,阖闾由于伤势严重,不久就撒手人寰,弃世而去。

夫差子继父业,又踏上了伐越的征程,依靠孙武的谋略和伍子胥的指挥,吴国终于又迎来了久违的胜利。然而,刚愎自用(刚愎自用(bì):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的夫差为越国所献的美色所诱,于是向敌人展现了连父仇也可忘记的温柔。在孙武等人苦劝不听的情况下,夫差给自己埋下了“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的灭国之种。这是后语。

先说吴军在夫椒之战中大破越师,迫使越王勾践屈膝投降、俯首称臣,这是吴王夫差登基后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第一篇“杰作”。他有理由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可是对越战争的胜利,使得他意满志骄、忘乎所以,称霸天下的欲望急剧地膨胀起来,从而走上急于求成、穷兵黩武的歧路,为自己最后的败亡埋下了种子。

随着越国暂时臣服于吴,短时间不再构成重要威胁的局面出现,夫差在战略方针问题上与伍子胥、孙武等人的潜在分歧迅速表面化、尖锐化了。

自公元前494年至前484年这十年左右时间里,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所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完全放松了对世仇越国的警惕,而把主要精力投入于对齐的战争准备之上。

可是孙武、伍子胥等人却对越国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多次向夫差揭露越王勾践的祸心。

伍子胥的不幸惨死,最终使他的晚年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伍子胥之死实质上是夫差在战略谋划上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容异说,在用人上信谗疑忠的必然结果。作为两朝老臣,伍子胥功勋卓著,在吴国享有极高的威望,他的死,给吴国的臣吏们造成极大的震动,使得他们怵然自危,众口皆缄。这表明夫差已完全蜕变为一位暴君,也意味着吴国的前途一片黑暗,不可能出现什么转机。

孙武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伍子胥的遭遇使他感到心寒,夫差的行径让他感到失望,他了解自己的处境,也明白吴国的前景,他不愿重蹈挚友伍子胥的覆辙,更不乐意替夫差这样的昏庸之君殉葬。于是对他来说,便只剩下了一种选择,这就是见机而作,功成身退,飘然高隐,独善其身,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从事著述以终余年。

孙武归隐后的去向,由于史无明载,已成为一个永远难以索解之谜。一般人的推测是,他依旧留在吴国,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直到默默去世。死后也葬于吴都郊外。

同类推荐
  • 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 奥普拉魅力养成日记

    奥普拉魅力养成日记

    奥普拉·温弗瑞,一位美国尽人皆知的人物,一位打动人心的“脱口秀女王”,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人生的美国黑人女性。她出身平凡却凭借着非凡的个人魅力,在访谈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美国和世界亿万电视观众的心。人们崇拜她,不仅因为她的身价高达24亿美元,更因为她的努力,她的不屈,她独一无二的个性魅力!《奥普拉魅力养成日记》结合奥普拉的传奇经历,将她的智慧呈现给广大女性朋友,帮助大家找回失去的信心,重塑完整的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人生。
  • 吴佩孚

    吴佩孚

    本书用新角度、新观点全面讲述了这位独特的旧式军人和爱国民族将领,叱咤风云而又艰难曲折,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以其独具个性的政治表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和受中外瞩目的历史人物。
  • 雷锋·榜样的力量

    雷锋·榜样的力量

    本书分为了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两个部分,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雷锋人生、汲取雷锋精神,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可爱的雷锋。本书史料真实、内容翔实。许多珍贵资料来自于中国雷锋研究会、抚顺雷锋纪念馆、湖南雷锋纪念馆、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
  • 杜甫(中国十大文豪)

    杜甫(中国十大文豪)

    杜甫(712—770),我国唐代伟大诗人。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叫瑶湾的地方。杜甫从小体弱多病,但勤奋读书,十四五岁时便显露了非凡的文学才能。从20岁起,他先是游历了江南各地,后又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热门推荐
  • 独步江山

    独步江山

    一袭白衣,扁舟过乌江,从此风云际会。庙宇朝堂占鳌头;十教九流显神通;这是一个少年独步江山的故事。PS:桃花夭夭,沽之以酒。烽烟万里,且歌且行。作者有些懒,书有些慢热,文字有些干净。
  • 长恨繁歌

    长恨繁歌

    李湘峣出身相门,为当朝右相幼女,年幼时识的得道高人张果的仙气,被李隆基另眼相看。长大后,师承玉真公主以及当朝左相,又曾遇得道仙人,终成为皇家第一女道士,频频出入宫中,与杨玉环相知成友,被人艳羡。然而,父亲用她以做政治周旋,爱人用她换的功名利禄,身边至亲至爱无一出卖背叛,谁能剩下一份真心相待。战乱四起,父亲早已离世多年,她是该偏安小小仙山,还是重新走一遍人间?
  • 月下美人谱

    月下美人谱

    美人。舞翩翩,歌靡靡。醉卧缠绵,不予世俗理。月下。花凄凄,水漓漓。江山如画,笑谈枕边曲。“我将这最后一缕月光放在这里,或许,千百年之后,你我循着着这抹清光,还能相逢……”传说,这世间有三种可令人死而复生的东西。可是死者复生的事情,却从不曾出现过……
  • 荒天晓

    荒天晓

    万年前,一代人族至尊帝尧,为阻止欲破除封印出世祸乱世间的荒兽之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将其封印。唯一遗憾的是他还未为万物生找到真正的主人。万年后,一个本该平凡终老的少年偶然间捡到帝尧遗存的荒帝之链,从此一代荒主传奇正式展开。“我定要踏破这无义荒天,让荒主大陆重见阳光”----木晓
  • 特种兵归来:注定是传奇

    特种兵归来:注定是传奇

    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名下没有房产,却是很多房子的主人,别墅豪宅遍布各大城市;他们名下没有汽车,却拥有各类豪车随便开;他们有着不菲的收入;他们从不抛头露面,双手却染指了每个行业,但凡各大行业发生的每一次重大经济事件都有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是谁?!他们不是一个团体,他们像一个个小组,活跃在各自的专属领地,这些小组并不存在什么交集,也不知道除了他们还有人跟他们一样,高高在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三五成群,七八成伍,过着高尚而奢华的生活,经常出入高级会所及星级酒店,与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交集,但凡事都会有例外,而每一个例外就是一个故事。
  • 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

    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

    本书为汉庭创始人季琦的创业手记和管理笔记。10年来,季琦联合创办的携程、如家,独立操作的汉庭,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市值均超10亿美元。其中的创业征程、心路历程以及鲜为人知的内幕,作者娓娓道来,启人心智:怎么找到一辈子的事业?找到了如何坚持、经营和发展?是赚钱重要还是事业重要?赚钱如何与事业完美结合?季琦通过汉庭现身说法,在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季琦作为新生代企业家的翘楚,对企业上市、公司管理、商业模式、酒店经营、中国的发展以及社会人生皆有独到而深刻的看法。比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观念的提出以及在汉庭的实践;对企业上市的建议和忠告;对外国酒店经营的考察,皆见解独到。
  • 神医太子妃

    神医太子妃

    睁开发现,帅哥王爷出现在面前,明明是神医却被吻的差点窒息!狠心敲昏对方趁机逃走,不料对方寻上门,信誓旦旦污蔑自己不但误伤他,还被自己轻薄,厚颜无耻要求自己负责!捆绑回府后,夜夜衣衫不整的要和自己探讨医术!王爷变恶狼,夜夜贪欢……这句话如何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夜秋霜似白头

    一夜秋霜似白头

    他说,他与你一样都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他说,他不想杀你……他说,若是有来生,不会和我相遇,不过我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一夜秋霜似白头
  •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两宋为词史极峰,诸体大备,风姿多彩,流派竞辉。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
  • 听松

    听松

    人虽然是世间生灵之首,却有着三苦!一苦为贪婪。二苦为傲慢。三苦为悔恨。有些人为避开人生中的三苦,便开始修道,而这道法乃是自鸿蒙初始,流传下来的!这些人本以为修无上大道,参奥天地玄机,便可避开三苦,但到了最后,无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些人,到了即将化为一羹黄土时,才可知,原来这三苦,乃是人之一生,必须经历,避无可避的,可是,他们以是残喘之年,即使一招顿悟,也是来之不及了!而后世之中,一些自以为天资聪颖,具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少年,又开始追寻前人的脚步,加入了修道,避三苦,求长生的行列之中!这之中,也不乏泛泛之辈,修得一身无上大道,举手投足间,便可毁天灭地,不过,和那长生,却还隔着天地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