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31800000005

第5章 预见未来(1)

一、极目放远

要掌握预测的艺术,关键在于要把握好谋略中的长远性问题,不应被眼前的局部的东西束缚了眼界,而应着眼于长远利益,着眼于未来。《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为我们处理好这一关系作出了典范。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攻楚人于城濮。返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后赏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也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晋文公顾近时之利而不忘百世之利,可谓有远见的明君。

《战国策》记载了一则预测事态发展而深谋远虑,避免亡国的故事。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纵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顷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国重王,且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如果魏顺不预测到五国将攻市丘,在未发生战争之前就去劝说楚王,则市丘之存在的命运就很难设想了。

曹操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能够战胜群雄、统一北方,与他具有远见卓识分不开。特别是在军阀混战中注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曹操在建安元年镇压黄巾起义后实行屯田,“州里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交粮之劳”,“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一般没有远见的军阀是“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曹操发展农业生产就在于他有远见,对未来预测能力较强,最终得以称霸。

二、预见后患

孔子在《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任何事情,如果有了预测,先做好了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预测事物的发展对于谋略者来说显得何其重要,只有预测了才能早作准备,没有预测好也就无从作好准备,预测是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谋略者,需要具备预测能力,高明的谋略者必须具有高明的预测艺术,他将比一般人看得更远些,认识得更深一些。

公元前494年,吴王出兵伐越,大军围住会稽,范蠡、文种劝越王勾践求和,吴王夫差就停止了进攻,答应了勾践的要求。伍子胥听说越国人求和,赶紧去劝夫差不要答应,夫差加以拒绝,很客气地对他说:“相国先上后边去歇息一下吧!”伍子胥唉声叹气地出来了,碰见了大夫孙雄,对他说:“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的功夫就能把吴国灭了!”孙雄冲他笑了笑,有点不相信。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将吴国灭亡了,应验了伍子胥的预言。

有人说,吴国的兴起与衰败,和吴王信用与排斥伍子胥(伍员)等贤臣是分不开的。这话不无道理。那么,伍子胥作为吴国之相,在军事谋略方面有些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呢?从《东周列国志》的描述和《史记》、《左传》等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伍子胥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有深邃的政治远见。如果吴王夫差听信伍子胥的劝谏,执行“联齐抗越”的战略,那么吴国历史可能就要重写。

伍子胥这个从楚国逃到吴国的智能之士,为了报家仇,曾先帮助公子光(吴王阖闾)用谋刺杀了王僚,同大军事家孙武一起帮助吴王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库”(《吴越春秋·卷四》),为吴国的振兴作出了贡献;随后便辅佐吴王南征北战,东西驰骋,建立霸业。公元前506年,他与孙武率兵伐楚,连战皆捷,直至攻克楚国郢都,楚明王出逃,伍子胥对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三百下,报了杀父兄之仇。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吴越战争中死亡,其子夫差继位之后,伍子胥当了相国。从此,他加强吴国的军事力量,竭尽全力帮助吴王灭亡越国。

时过三年,吴国兴倾国之精兵,以先发制人的手段,一举打败了越国。勾践在危难之际采纳了文种、范蠡提出的委屈求全的策略,假意投降,以图后举。吴王夫差听信伯豁的谗言,准备与越讲和。伍子胥坚决主张灭越。他认为,争霸中原与灭越比较,灭越更有利。因为争霸中原即使取得了胜利,吴人同中原语言、风俗不同,最终“不能属其地,不能乘其车”(《周语·越语上》),而灭越,由于语言、风俗、气候等相同,“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同上)。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吴王,根本想不到接受越王的投降是养虎贻患,自然也就把伍子胥的劝告当成耳旁风。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决定率兵伐齐,伍子胥劝吴王暂不必攻打对吴国威胁不大的齐国,而应实行“联齐抗越”的策略。吴王照旧不听,遂率兵在艾陵打败了齐军。在吴王夫差班师回朝的那天,满朝文武都到城外迎接,庆贺胜利,惟独伍子胥一人忧心忡忡,默然无言。他预料到吴国的灾祸将会降临,自己也将有杀身之祸。不久,吴王果然听信伯嚭的谣言,以“私通齐国”、“阻挠抗齐”的罪名,逼迫伍子胥自刎。伍子胥在自杀前悲愤地说:“把我的眼睛取下来放在吴国的东门上,我将亲眼看一看越国打进东门来灭亡吴国。”十年之后,伍子胥的预言果然应验了,越兵攻进吴都,夫差兵败自杀。

吴国的悲剧证实了伍子胥的“灭越”、“联齐抗越”主张是正确的。这绝不是简单的历史偶合,而是显示了伍子胥出色的战略预见。在春秋时代,自然不会有战略预见这个概念,但要求将军、统帅具有先见之明是有的。孙子主张的“庙算”,就是指将帅对战争进程和结局要做到心中有数。

任何科学的预见,不是无根据的猜测,而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战争虽然较比其他事物带有更多的偶然性,但也是有端倪可察、有征兆可循的,预测也是可以办得到的。伍子胥在吴王夫差打败越军之后,提出坚决灭越,就是对吴越争霸的形势作了符合实际的分析。他说:“吴越两国,南北相邻,不仅有世仇,而且势不两立,勾践深谋远虑,手下谋臣精明强干,今日媾和,日后必报仇雪耻。”他还用“夫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的一般规律,说明“越王入臣于吴,怨恨在心”,若不灭越,必有后患的道理。当夫差急于北上同各国争霸、许越议和之时,伍子胥悲愤地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治乎!”(《左传·哀公元年》)

伍子胥与吴王原来在制定“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目标时,认识是一致的,可是在打败越国之后,对形势的分析和作战方向的选择上便产生了分歧。吴王夫差只看到了越王投降的表面虔诚,没有看到其以退为进、伺机报复的险恶用心;只看到伐齐得胜,诸侯畏服的表象,没有看到由于长期战争国内政治、经济潜在的危机。伍子胥却不是这样,他透过越国暂时失败,看到了它要复仇雪耻的本质,他从越王求和中洞悉其内心的积愤,他对越国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始终把越国看作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对于伍子胥的眼力和才能,越国朝野十分敬畏。难怪当夫差把他逼上断头台之后,越国君臣却为扫除了劲敌而弹冠相庆,欢呼雀跃了。

伍子胥的预见与夫差的悲剧告诉我们,对未来预测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主观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科学的战略预见,就不可能把现实的军事对抗引向胜利的坦途。

三、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记载:赵云保护刘备去东吴招亲。临行前,孔明交给他三个“锦囊”,即三条妙计,这反映了孔明预测能力强,能够把握事态的发展进程。后来事态的发展,完全如同锦囊妙计之所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才能。

人们常用锦囊妙计来形容高深的谋略。据查,锦囊是古人用锦缎织成的口袋,多用以封藏诗稿或机密文件。而锦囊妙计,主要是指人们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把预先制定好的行动方案、对策、计划,储存进去,到了必要的时间,再取出来看。演义中多处用锦囊妙计的形式,来表示谋略家的高超智慧。例如在第五十一回,曹操曾留给南郡守将曹仁妙计一条,嘱他“急则开之,依计而行”;第六十七回,孙权率十万之众攻打合肥时,远在汉中作战的曹操,差人给张辽送回木匣一个,在封条上写着“贼来乃发”,密授机宜。在刘备招亲这出戏中,诸葛亮送给赵云的三个锦囊,则更突出地体现了孔明的远谋深算。

诸葛亮的三条锦囊妙计纯系作者虚构,但这段人情入理的虚构,却给人们研究军事谋略以很大的启示。一些谋略家之所以能够未卜先知,在于他们掌握了矛盾斗争的一般发展规律。总的说,孙、刘荆州之争这一根本矛盾,决定了两家在军事上的必然冲突。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不过是周瑜欲夺荆州而设下的一计,明眼人皆能识破,又岂能瞒得过诸葛亮?诸葛亮既然能识破,那当然要想办法破它,使孙权、周瑜弄巧成拙,弄假成真。

从故事的叙述来看,诸葛亮是这样预见事态发展的:

首先,孙权、周瑜的“招亲”既然只不过是一场骗局,那么便可推断孙权绝不会向东吴百姓宣传此事,更不会告诉在东吴内政方面据有实力地位的吴国太和乔国老,所以此事一旦败露,就会使孙权难以下台。因此,诸葛亮在第一个锦囊中告诉赵云,一到东吴就要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让南徐“城中人尽知其事”,并且要刘备立即拜见乔国老。这样一来,就使孙权和周瑜处于被动难堪的地位。

同时,孔明还预料到,即使“招亲”成功,孙、刘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因此得到解决,孙权、周瑜在硬的一手失败后,还会使出软招子,以声色犬马、奢侈生活来腐蚀刘备的斗志;而久经沙场的刘备一旦跳入“安乐窝”,必然不能自拔。所以,诸葛亮在第二个锦囊中,又安排了智激刘备返回荆州的妙计。

诸葛亮又考虑到,当刘备逃出陷阱后,一定会引起孙、刘之间矛盾的公开化,东吴大军必会追杀刘备。在这紧要关头,只凭赵云一人,武艺再高强,也难以抵御。惟独靠孙夫人,以国太之宠女、吴王之娇妹的身份,才能镇住东吴将领。根据此番推测,诸葛亮又设下了第三条锦囊妙计。

“招亲”整个过程的发展变化,果然与诸葛亮的预料相一致:刘备正是在吴国太和乔国老的庇护之下,才“洞房续佳偶”,顺利操办了喜事;当刘备为“声色所迷,全然不想回荆州”时,赵云忽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急得刘玄德连忙偕夫人偷偷离开东吴;而在东吴人马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又是孙夫人挺身而出,力喝众将,使刘备安然脱险。最后,诸葛亮又巧布埋伏,把东吴追兵打得大败,使孙权、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东吴招亲这个生动的故事,可以给人们几点深刻的教益:

第一,在谋略斗争中,对事态发展变化预见得愈准确,计谋运用就愈高明。“事前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处处主动;“事后诸葛亮”即使经验总结得再好,教训找得再准,损失终究无法挽回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指挥员来说,先见之明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预见未来是谋略家的基本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有预见未来的能力,预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谋略家在紧张激烈的智力角逐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预见力。在平时,只有注意练好这一手,才能在作战中高敌一筹,算在敌先,掌握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指挥就是预见,领导就是预测。

第三,只有对客观事物的矛盾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才能准确把握事态的发展变化。所谓未卜先知,并不是靠坐在屋里幻想和空想,而是基于对客观矛盾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诸葛亮的三条锦囊妙计都在情理之中,正是对客观矛盾精辟分析的结果。

另外,在全面透彻分析客观事物矛盾的同时,要善于从多种矛盾中抓住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在刘备招亲这则故事中,孙、刘之间根本利益的冲突始终是矛盾的主线。孙权、周瑜无论是以“招亲”为名“请君人瓮”,还是用荣华富贵软化,或是派重兵堵截追杀刘备,都是围绕这条矛盾主线发展变化的。把握住这条主线,就对未来的发展曲线看得比较清楚。

四、高瞻远瞩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政治预言家。这些人,好像能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平凡普通的人物,只不过善于根据社会形势、人事去分析其成败与发展趋势而已。

《三国志》中有一篇著名的《隆中对》,是写诸葛亮回答刘备有关天下大势的咨询,在这席冠绝千古的谈话中,未出隆中即知三分天下事,而其后形势的发展也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可见诸葛亮是一位“国际形势预言家”了。但细来看这篇《隆中对》,并无什么特异之术,绝非靠能掐会算预测天下事,而是完全依据于对当时形势、人事的了解和周密的分析而作出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旦出了山,就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靠了他的努力,刘备才得以与曹操、孙权抗衡而三分天下。看来,要想做一个政治预测家,不能以隔岸观火的悠闲态度来对待世事,有时还需要积极地参与和投入,才能实现自己的预测。在这个意义上讲,那就不仅是政治预言家,还是政治活动家了。

中国是一个历史极其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改朝换代是经常发生的事,高瞻远瞩即成为统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中国在政治预测方面的智慧是相当发达的。但这种政治预测又无一定之规,总是根据具体的世事变化而变化。总起来看,不外乎从社会发展、形势变迁、人事转化三个方面入手。

同类推荐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英雄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英雄篇

    本套书系时空纵横,气势磅礴,非常具有历史性、资料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史事详尽,图文并茂,非常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好总结和隆重纪念!
  • 东林游侠传

    东林游侠传

    万历末年,迷雾重重,福王强势,太子不稳,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一个少年,亦正亦邪,卷入这是非漩涡,无意间揭开层层迷雾,见证东林的兴亡。本文的故事,就从明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妖书案》讲起。要写的这本小说,本是一部武侠小说。题材选择了明末的党争,因此江湖味救淡了一些,党争的描述多一些。所以就想,武侠嘛,侠义为本,淡写江湖,也不错。
  • 李煜大帝

    李煜大帝

    穿越南唐,领略1000年前国人生活,一个十八岁的打工仔,慢慢适应当代的生活习惯,慢慢融入1000年前的社会,为了生存,为了娇妻美妾,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慢慢改造大汉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死不肯改变的历史斗争,与一代豪杰赵匡胤斗争,终于有一天得到回报,历史拐进了一个岔路,成就了一个穿越者的梦想。李煜也成为以讲故事成就霸业的穿越第一人……Q群:9697829推荐朋友历史穿越好书《大宋摄政王》
  • 新三国后传

    新三国后传

    三国后期,随着名将的陨落,吴国和蜀国陷于衰落的境地,魏国却逐渐强大,但是当名将之后随之崛起的时候,新的大战时代也来临了
  • 重生大明

    重生大明

    【起点第二编辑组签约作品】一个现代80后废物,心血来潮遭雷劈,穿越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书中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全部属于真实。为了保证书的可看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因为主角的穿越而有所变化。架空历史类小说,请勿与正史相并论。看书投票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会诗词吗?不会!跟古代真正的骚人一比,那点货不够看。会武功吗?不会!跟那些在千军万马中厮杀的将军或士兵一比,那点货不够看。会政治吗?不会!跟那些混迹官场几十年的狐狸一比,那点货不够看。那你会什么?王刹哭道:我会的是自己凭着对历史的那一点点了解,努力让自己不站错阵营。感谢书友①輩zi愛妳贡献的群。群号:58821408
热门推荐
  • 20几岁要知道点历史常识(中国卷)

    20几岁要知道点历史常识(中国卷)

    本书是一本用小标题形式解读历史真相的书籍,本书从历史谜团、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战争、史学著作、历代帝王和风云人物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使人们能自由穿梭于历史长河之中,吸收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精髓。
  • 英灵之巅

    英灵之巅

    三个人两世情缘,却因一场误会在前世结下,彼此在谁也不知道谁的情况下同时重生在同一片不为人知的大陆,两个孤儿,一个小姐便是他们的最初身份,两个孤儿是兄妹,相互依靠扶持,开始他们的养父母被贼寇所害,两人退出学院,彼此依靠,探索新世界......一个是不用修炼也是天才的天才,一个是陪伴一生的痴情的人儿......
  • 我在大学遇见青春

    我在大学遇见青春

    阿文年少时对爱情的渴望,对友情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最终阿文长大了,找到了自己的路
  • 态度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成败

    如果把做事情视为一种享受的话,人一定会积极地去投入、去努力、去学习、去享受,并从圆满的结 果中感受快乐,于是便有了“努力做事一取得成果一感受快乐”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把做事情当作一 种痛苦的经历,人便会心生不满,凡事抱怨,敷衍了 事,从而一事无成。
  • 仙争

    仙争

    倒霉的主人公赵辰穿越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刺激和机遇。也许梦想能在这里启航,飞向天空,遥望星海。
  • 古刹罗楼

    古刹罗楼

    上世纪五十年,惊现的羊皮卷残卷,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吸引无数的考古学家探索家以及盗墓贼,驱之附和,墓穴中藏糜着什么。没有人知道,当初的人们无一幸免。五十年后,当初探险家的后代揭开尘封五十年的秘密。羊皮卷残卷的背后藏着什么?是永生的秘密还是人性的堕落。吸引这一批又一批的人赶赴那古老的墓穴。那扇古老的墓穴门后到底是什么?渊河说过恐怕这就是人性吧。
  • 武侠世界冒险记

    武侠世界冒险记

    降临武侠世界,随即成为配角人物。可为什么会是华山派二师兄呢!这一出场就五十多岁的小老头!于是,巫有德日夜修炼内功,孜孜以求返老还童的那一天。【PS:金:笑傲;射雕;鹿鼎;天龙;倚天……古:陆小凤系列……】
  • 名门毒宠:纨绔少东的落跑假妻

    名门毒宠:纨绔少东的落跑假妻

    先相遇,再相知,最后相恋一切似乎都是顺其自然,却唯独忽略了一点,他曾在她耳边呢喃:“你一个人,便胜却人间无数!”男人的脸庞近在眼前,不可否认,那一刻,确实心动了她也以为,生活本该如此……惊天阴谋被翻盘,当所有过往事实摆在眼前,她竟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南霂泽,谢谢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卑鄙小人!”她决然转身,最后躺在冰冷的平车上,离他而去“黎晞!”他红着眼眶大喊,却早已寻不回昨日的温馨……如果我最后依然无法让你回心转意,那我会把心掏出来给你看,任你抽,任你打,那些满目疮痍的伤口均抵不上失去你的痛,因为我最害怕的就是,你嫁给别人……原来,当爱支离破碎,回首也成为一种奢望
  • 是他还是她

    是他还是她

    千年的轮回,终于等到了她。平凡的人注定有不平凡的人生,当你从他变成她,一切的计划都被打乱。尘封的记忆被一点点的揭晓,他是否能承受住考验。
  • 苍穹界

    苍穹界

    风云涌,天地乱,地渊开,魔神苏,万灵亡,魔瞳现,大战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