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31800000002

第2章 审时度势(2)

可见,李世民在隋末二百多支起义军中,独树一帜,逐步征服异己,从而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建立唐朝,并非侥幸取胜,而是他勇于攻取,善于乘机,竭尽人事之所为。他有勇有谋,该进则进,该退则退,用兵得当,大唐江山很快建立起来。

五、谋取内讧

一国之内乱,往往由于内政不修,国弱民贫,人民离怨。但亦由于敌人离间,君臣猜忌,予敌人以可乘之隙。纵观历史,善于取乱者,大部分都会使用间谍,打进敌人内部,进行挑拨离间,使其相互残杀,从而坐收渔利。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农民起义军,在军事镇压的同时,还在起义军内部制造混乱,谋取内讧,在政治上采取“剿抚并用”的手段,打进来,拉出去,千方百计地制造起义军内部的分裂,达到镇压起义的目的。

爆发于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很短的时间内,便席卷大半个中国,大有破竹之势。太平天国运动,不仅直接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同时也动摇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于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便成为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共同目标。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国内外反动派,不单对太平天国采取军事镇压,还从政治上来瓦解太平天国。帝国主义向清政府献计:“照现在的形势来看,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它们的胜利,有之,唯内讧而已。”这条计策,深得清政府的赞赏。曾国藩就曾不止一次地主张:以知贼为急务。也就是说要了解和掌握太平军的内部情况,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打击太平军。于是,他们派遣训练有素的间谍,打入太平军,刺探情报,窥探太平军中有无“吞并之事”,企图制造分裂。

潜伏于天京城内部的清朝官吏张继庚,即为内奸。他曾七次写信给上司向荣,向他报告有关太平军的军事设施、兵力配备、人员调动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报,使得清军能及时了解太平军的动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使太平军“相互涂炭”,他利用机会散布流言,说“东王待广西人厚湖南人薄”,其目的在于挑拨太平军水营与东王府官兵之间的关系,破坏他们的团结,并极力煽动湖南官兵自行“结盟”,拉山头,搞宗派,甚至策划他们投降清军,从太平军内部进行颠覆活动。

清军还将太平军将领“分别等次新旧”,分门别类,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对付措施,妄图从中寻找缺口。比如,对太平军内部的异己分子,他们的原则是“求善间者多方以误之,使其自相鱼肉”,坐收渔人之利;对加入太平军的少数所谓“读书明理之人”,他们的原则是收买,使其充当内奸,“谋内讧”,“通消息”,搞策反;对少数投敌叛变分子,他们的原则是利用他们去拉关系,给太平军内部写诱降信,采取挑拨离间、封官许愿等手段,引诱、腐蚀起义军队伍中的不坚定分子,培植效忠清王朝的分裂投降势力。

清军使用谋取内讧的战略战术能取得一定的战略效果,还在于太平军内部发生了动荡,出现了混乱,客观上为清军的潜入提供了契机,使得清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石达开的率部出走,韦昌辉的屠杀事件,使得太平军大伤元气,人心涣散。在这危急之时,清朝咸丰帝一再叫嚣“乘其内乱,次第削平”,“乘其人心涣散之际,设法散其党羽”。再加上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放松了警惕,也没有乘势出击,而是在南京建都,改南京为天京,不思上进,贪图享受,以致太平军内部的危机日益加深。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清军重整力量,四面反攻,围困天京。在江西战场上,曾国藩部队顺江而下,剿灭太平军,进逼天京,直接威胁着天朝政权。清军还用重兵尾随石达开,前堵后追,逼得石达开走投无路,全军覆没于大渡河。石达开出走太平军总部,但结果却无一生还,这其中就有着清军谋取内讧的重要因素。再如天地会虽然参加太平军,但仍保留自己的称号与旗帜,内部纪律松弛,军械不整,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畛域之见,心胸狭窄,经常与太平军发生矛盾。在天京被困的极端困难之时,矛盾更加突出,甚至相互猜疑,相互攻杀,给清军以可乘之机,以致被清军各个击破。最后,持续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攻击,由于其内部的混乱与分裂,终以失败而停止了战斗。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因其内部分裂而告彻底失败。

六、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是兵家必须恪守的一种战术,而且,是否善于审时度势,是衡量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敌国还没混乱,而要攻取它,则必劳而无功;敌国局势已经混乱而不乘机攻取,便是坐失良机。古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审时而动,乘机攻伐。所以,敌国未乱之时,应该安抚民心,养精蓄锐,以待其弊;敌国已乱之时,应该果断举兵攻伐,切勿误机资敌。古人云:“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三国时代,姜维屡次征讨魏国,劳民伤财,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其关键就在于他不能审时度势。周文王政宽养民,富国强民,于是能以少取多;越王勾践体恤民众,最后也是以弱胜强,其关键在于他们能审时度势。

唐朝时,颉利发兵进攻突利,突利派使者来唐求救。皇上便向众大臣征求意见:“我与突利是以兄弟相称,关系不错,现在他眼前有急,我不能不救。但是我们和颉利之间却有盟约在先,互不侵犯。这该如何是好呢?”众大臣相互窃窃私语。兵部尚书杜如晦说:“皇上,戎狄无信,终当负约,我们不能拿盟约来约束自己。如果现在我们不乘其乱而攻取,今后我们就会后悔无及。而乘乱取胜,乃自古之道也。”接着,张公谨也认为可以攻取,并且具体陈述攻伐的理由。第一,颉利纵欲肆凶,横行霸道,专横独断,谋害善良,昵近小人,是一位昏君,由此,君臣关系不顺。第二,颉利属下的同罗、仆骨、回纥、廷陀等部自立君长,不服颉利,意欲反叛,内部混乱。第三,颉利被别人怀疑,他现在出兵征讨,兵败无疑,过去无抚足之地,兵败将折,没有多强的战斗力。第四,北方正值霜旱,天气寒冷,而粮草却又匮乏,不能久战。第五,颉利疏远突厥,反而亲近诸胡,而胡人本性翻覆,变化无常,大军临近时,其内部必然发生叛乱。第六,汉人在北方很多,他们结屯而聚,保据山隘,都有归附之心,王师出击之日,必然望风响应,可以里应外合,打败颉利。种种情况足以说明,颉利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是乘乱攻取的好时机。

皇上觉得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便决定派兵进攻颉利,援救突利。出兵不久,唐兵攻破定襄,大败颉利,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实践再一次说明,乘机攻乱,必定胜利。

清代代理四川盐茶使赵藩敬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游览成都武侯祠时,曾撰写了一幅著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可以说是对诸葛亮入川后平定西南和治理益州的经验总结。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幅对联中汲取许多教益。特别是在如何看待历史经验的问题上,对联的下联所概括的诸葛亮决定治蜀方针的故事,对后人启示颇深。

《三国演义》在第六十五回中写道,刘备夺取成都后,重赏文武有功之臣,一一加封晋爵,然后“杀牛宰马,大饷士卒,开仓赈济百姓”,使蜀中“军民大悦”。接着,刘备为了实现西川的长治久安,又委托诸葛亮拟定“治国条例”。而在如何治蜀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和法正产生了分歧。孔明坚持以法治蜀,在拟定的治国条例中“刑法颇重”。对此,法正谏道:“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法正劝谏而“宽刑省法”,他对法正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诸葛亮这段话,将汉高祖治国的历史经验和当时西川的现实状况分析得头头是道,法正听后心服口服。诸葛亮坚持以严济宽、以猛纠弘治理西川,果然,“自此军民安居。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使惨遭战争破坏的西川,在社会秩序逐步安定下来后,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演义中孔明和法正对治蜀方针的两种见解,和历史记载完全一致。它启示我们,无论是制定军事方针和策略,还是制定治国安邦的政治方针和策略,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使是成功的历史经验,如果不“审势”而照搬照套,也是必定要碰壁的。法正之所以“知其一,未知其二”,就在于他只看到了历史经验的一面,而没有研究客观实际的这一面,结果提出了一个削足适履的主张。诸葛亮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看问题,可以说是坚持了两点论,坚持了从实际出发。

历史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无论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都习惯于从历史经验中寻求借鉴,按照过去的成功之路去走。但是,有许多法正式的人物,重经验而轻现实,他们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环境的改变、条件的变化,历史的经验也会“贬值”,老路子往往走不通。

古人讲,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否则,只在具体方法上做文章,绝不会有大作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这样,治理军队、指挥打仗更是如此。一个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指挥员,若失去了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就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之中;一个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的军人,如果不注重研究客观现实,不重视研究战争的发展趋势,丰富的历史知识就会成为僵化思想的牢笼。

同类推荐
  • 叱咤红人韦小宝

    叱咤红人韦小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孙冠华看着林峰微笑的说道:你,还爱我吗?林峰轻笑着说道:阳光如你,单纯如你,我依然爱你。孙冠华笑了笑,许久没有说话,然后看着林峰的眼睛在次问道:如果,你知道我是她,那你还会爱我吗?林峰歪了歪脑袋,看向天空,然后站了起来,低头看着孙冠华说道:会啊,因为我喜欢蝴蝶啊
  • 帝灵御天

    帝灵御天

    后宫佳丽三千人,累死皇上有大臣。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楚天一朝不慎,离奇穿越,开始了超级泡妞系统的坑神之路…当凌绝巅峰时,蓦然回首,已是武凌异世星空,纵横七界无双!
  • 千年墨影

    千年墨影

    我叫侯霖,曾经和所有二十一世纪的同龄人一样,为了学分和一张能令人满意的试卷而投入全身心。然而,这种平淡的生活在一天被打破了,至今我仍想不明白,是宿命选择了我,还是我步入了宿命的轮回。墨家、儒家,纠葛千年的恩怨,王朝更迭,帝国兴衰,我常在梦里向往着这些尘封在史册的故事。而现在,我却成为一个游走在黑暗中的游侠刺客,用如苍鹰锐利的目光行走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着一些本不该存在,本不该被发掘的秘辛。天下皆白,唯吾独黑。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我将追随祖先的脚步,在他们人生信条的光辉下,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吾!即墨魂!
  • 明末大丞相

    明末大丞相

    明末江南,大明的命脉所在,全球最繁华富裕。江南,就是我的根据地。不当草寇不当兵,以商人的身份走出一条新路。培养萝莉柳如是,做超越吕不韦的大商人。
  • 中原血色

    中原血色

    西晋末年,五胡的烽烟刚刚燃起,苦难的杀戮还未真正来临。三百年中原汉人的血泪即将交融,无数的胡汉英雄等待登场。一个现代的青年穿越到了这个视汉人为两脚羊的战场。是逃避到祥和平静的南方,还是继续在这个血色中原,为了生存而发出雄狮的咆哮。
热门推荐
  • 血:我与你的约定

    血:我与你的约定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选择,安稳幸福的生活从来不是我们的……”她们,是生活在鲜血中,只有面前冷冷的目标,进行着她们的复仇游戏他们,从开始的怀疑猜忌,到最后爱上她们,一切都是义无反顾“无论如何,你们内心最真实的自己不是这样的。若可以,我们愿意成为你们身后的蓝天。你们是有选择的,不必让自己背负太多”普通人的生活是平静的,她们渴望,却觉得遥不可及,但他们就在不远方微笑,向她们伸开双臂,“我们有约,给你一个幸福无忧的生活”(不喜请绕道,勿喷,毕竟码字不容易~)
  • 无赖皇后

    无赖皇后

    睡着睡着就穿越到了地府,原来是场乌龙,坑了阎王爷几个愿望,还顺便大闹了地府,然后又华丽丽穿越到了架空时代,又从幼儿开始努力,结识了一个小太子还不知是什么身份,而小太子也没有问她叫什么,只知道她的小名,长大后,两人又见面了,可惜却不认识对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事情,终于知道了,可是,无良女主也招惹了许多妖孽。。。
  • 萌妻太萌黑帝的专宠thief

    萌妻太萌黑帝的专宠thief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她紫依就是活生生例子。躲进一间豪华包间,听了不该听的秘密,偷了不该偷的东西,他叫人把c市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没能找到,大怒,在黑白两道下了通杀令。而她侥幸逃脱也身受重伤昏迷不醒……美男!帅哥!我不要!娶我?可以。钱包拿来,陪你做任何事!
  • 老鹿王哈克

    老鹿王哈克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精品畅销书系”之一,收录了作者沈石溪8个动物短篇小说。作者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可以从中引发联想,体会其中的内涵,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动物世界尚且如此,我们人呢?
  • 魔人传奇

    魔人传奇

    随着魔法和武学的没落,人类为了抵抗残酷的魔兽世界,为了种族的延续,大炼金术士、大魔法师俾麦斯在四百多年前创造了魔人,魔人传奇由此开始.
  • 泪落华夏

    泪落华夏

    主角重归江湖,重登皇位,风烟四起。所有的开始,都为了权与利。
  • 青天变

    青天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若真上了青天,又能如何?笑看红尘滚滚,人世浮沉?淡看时光流转,生离死别?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绝不!“登上青天的第一件的事情,就是荡尽世间一切丑恶,杀尽世上所有恶人!即便成为了世人的神仙,总要让世间更加美好不是?否则,我上青天干嘛来了?”贺光远如是说。————————————————————————书群:455415986
  • 回到宋朝当书生

    回到宋朝当书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个现代青年,醉酒穿越到了北宋天禧年间,光荣地成为岳麓书院的一名杂役。且看他如何从杂役变书生,又是如何从书生发迹的。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将让你知道,事实与此截然不同。此物真稀奇,双丘隔小溪;溪下泉淙淙,丘上草戚戚;有水鱼难养,无林鸟可栖;虽非稀世珍,千古万人迷。……属于黄石的×××××××××××××××××××××PS:本书为架空,请大家不要把史实拿来比对哦,尤其是书院这一块,谢谢!!
  • 独断

    独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猎神王

    猎神王

    武极意通神,弹指压乾坤。一位平凡的山村少年,把握一次次的机遇,一步步成长为撼动巅峰、猎杀神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