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05700000019

第19章 宋诗精典诗文欣赏(1)

咏柳--曾巩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描写柳的旺盛生命力和长势,来抒发自己的对现实生活的感想,内涵较为含蓄。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花飞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读

这首诗好就好在对柳的外观形象的描写,诗中连用"乱"、"倚"、"狂"三字,把柳的旺盛的生命和独占春色的"狂"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一幅充满蓬勃生机的图画,使人很难一下子看出诗的内意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其内外意含蓄的结果。

不过,就诗的句式:"犹未……,势便……"、"解把……,不知……"和"乱"、"倚"、"狂"这类词语中所包含的固定的情感,使人们可以推知诗人的寄托:诗人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倚官仗势得志便猖狂的人,他们虽然得势于一时,猖狂于一时,终究逃脱不了时间的惩罚,这是对当时朝廷小人的斥责,是诗人对历史经验的思索和总结,有着一定的哲学意味,今天读来仍令人寻味。

柳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诗中由来已久。千百年来引众多诗人为题材而吟咏,对它的评价也各不相同,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来刻画柳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首诗里,诗人着重从"狂"字来刻画柳的形象,是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有着密切关系。由感于柳的"狂"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得势一时、有恃无恐的势力小人必遭覆灭。

登飞来峰--王安石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登览诗,叙登临之事,描传闻之景,并从中揭示人生哲理。

原文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赏读

诗的前两句是叙登临之事,描传闻之景。"飞来峰上千寻塔"点题,交待了登临地点--飞来峰和峰上的千寻塔。为后面的极目远眺和抒发感慨作好铺垫。说明登临者已站到了最高处。诗人没有描绘登临时的所见所闻,只描绘了一个登临中没有实现的传闻,"闻说鸡鸣见日升",这是为了进一步强调登临之高。因为诗中要突出表现的就是站得高望得远,无所遮碍。"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诗句。传说泰山日观峰是"鸡初鸣时见日出",孟浩然《天台诗》中"鸡鸣见日出"。王安石融前人语如己出不露痕迹,可谓精于炼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托物言志。"不畏"二字,把诗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和胆识表现的淋漓尽致!诗人后来执政,不屈不挠地推行新法、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这首诗里已露出端倪。作者又为什么能"不畏"呢?"只缘身在最高层",此句双关。表面理解,是说他站在千寻塔上,所以能极目远望,遮不住视野。深层理解是说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认清潮流所向,实质所在,所以不致被一些表面东西的迷惑,不会为小人的干扰而罢休。此诗看似描景咏物,实则是在阐述人生哲理。

泊船瓜洲①--王安石

读前须知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实行改革、史称"熙宁变法",变法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韩琦、司马光等人强烈反对、成效不大。熙宁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熙宁八年二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起复。这首诗就是作者从江宁奉诏入京路过瓜洲时所作。它抒发了作者对江宁的留恋心情和希望隐居山林的愿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③

注释

①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与长江南岸的京口(今镇江)隔江相望。②钟山:在南京市东,是王安石的住处所在。③"明月"句:意谓自己何时退隐回归旧居。作者《杂咏绝句》:"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

赏读

第一句,写作者从京口过江到了瓜洲的距离很近,只隔着一条大江,虽刚刚离去却有着对江南的恋情。第二句,紧承前句写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由京口西移到钟山方向,目注神移、具体交代出诗人留恋的所在。在瓜洲是望不见钟山的,也不只是相隔数重山。不可能望见,可他还是想极力远望,这就表现出了诗人思乡情切的感情。

后两句诗写的是"思乡"的情形,作者夜住瓜洲,仰望明月更勾起他思乡之情。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是因为第三句诗写的非常著名。其中一个"绿"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功力,赞美了春风的可爱。这是诗人反复思考,修改的结果。据说,诗人在用这个"绿"字时,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由此可见,作者在炼字方面是颇具匠心的。这第三句正是第四句的一种动力,正因为江南的美丽春色使诗人留意,第四句便水到渠成了:美好的明月啊,何时才可以照着我回到那美丽的江南呢?

"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对江南山水的留恋中,也反映出他对这次出山的忧虑,表现了他对政治斗争的厌倦。

题西林壁①--苏轼

读前须知

这首诗选自《东坡全集》。题,题写。西林壁,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是庐山的一所古寺。这首诗是作者在公元1084年游庐山时,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它通过观察庐山的形态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道理。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西林:寺名,一名乾明寺。②一作"远近看山总不同"。

赏读

这首诗是作者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题咏。诗通过描写庐山峰岭绵延的景色特点,说明身在其中不能看清庐山全貌,引申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必须出乎其外的哲理。诗既写出庐山的风光特色,又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诗的前两句定观看庐山。看庐山的位置有六种: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作者只用一个"看"字,其他意思自明,非常精炼。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作者只点明"岭"、"峰"两种形态,其他如何,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结论是明确的:千姿百态"各不同"。

后两句诗写观看庐山的感受。第三句承上启下,既总括看山的结果:看来看去不一样,不知庐山真面貌,又向读者提出了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后一句表明作者的认识:因为自己置身山中,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当然就看不到整体,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了。这是诗人观看庐山所悟出的道理它说明了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作全面的,透彻的分析,而不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诗人从观赏庐山的自然美景中获得深刻的认识。又能将这种认识和景物融为一体,用通俗的语言写出来,使人读了感到亲切,受到启迪。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苏轼

读前须知

这首题画诗是两首中的第一首,作于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作者当时在京任翰林学士。

原文

野水参差①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②。

扁舟③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①参差:高高低低。这里形容涨落的水痕。②出霜根:露出苍老的树根。③《画继》卷四载此诗,"扁舟"作"浩歌"。

赏读

这首诗题咏的着眼处在于河床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的首二句给读者展示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先写岸边景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不整齐地突出许多干地。岸边河床也由于水落而显露出来。再写岸边的景物,秋风吹落叶,林木斜倒,霜根裸露。"出霜根"是由于"落涨痕"的缘故,写出了深秋的意味。

三四句写出远景。这两句诗提供的画面,展现出-舟棹向远方,远处黄叶林木数点,这是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景物。这时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吧!写景物融入人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这二句诗,想象画景,好象与舟中一同前往,心情无限舒畅。

这首诗前两句重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亲切的季节景物之感。后两句发挥想象,写出人情,感受在画景之外。极耐人寻味,丰富了画的趣意。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①(其一)--苏轼

读前须知

这首诗一题作《惠崇春江晓景》,或题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在汴京作一首题画诗。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②

注释

①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②萎蒿:一种水草,既是河豚鱼的食物,又是鱼羹的佐料,且能解毒。河豚:一种味美而有毒的鱼。

赏读

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地面景物,"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虽然只有稀疏的几枝,但春意盎然。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写的是岸边景物,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从这三句诗里,把画中江南早春春江鸭戏图再现出来。一共有六种景物,从中也可以看出惠崇春江晚景图的布局。并且诗人的笔力透出画面,深入到画中景物的"内心世界"去了,把"春江水暖"的信息,通过"鸭先知"的感知传达出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受,诗比画的抒情意味更为浓烈。诗的第四句是作者由画面,凭经验作出的判断是画面所不能见到的,"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做到诗与画两相映衬,成为珠联璧合的整体。同时它又离开画,用语言艺术的丰富手段再选了惠崇笔下的春江晚景这一美妙的景境,创造了一个比画境更圆满,更丰富的艺术境界。

病牛--李纲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用病牛来比喻自己的坎坷和辛酸。诗中的牛的形象,既是人们平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牛,又是老实、忠厚、无私奉献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形象的自我写照。

原文

耕梨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①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②

注释

①实:充满。箱:通厢,仓廪。②羸病:瘦弱多病。

赏读

"耕犁千亩实千箱",牛为主人耕田千亩,粮谷满仓。开头就点出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两个"千"字互相对照,显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

"力尽筋疲谁复伤?",筋力已尽,并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它表达了诗人对牛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暗含着诗人自己一生秉忠报国而备遭排挤的无限忧愤。

"但得众生皆得饱"通过牛的口气回答,把牛人格化,语气由悲怨转为乐观,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

"不辞羸病卧残阳",诗人把牛置于夕阳西下气息奄奄的特定环境中,更衬托出病牛的结局悲惨。"但得"和"不辞"两个词,前呼后应,充分揭示了老牛虽羸病却不辞劳苦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首诗无处不写牛,又无处不抒情,运用比兴和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襟怀。

夏日绝句--李清照

读前须知

这首诗又名乌江,作于1127年"建炎"年间,时值金兵南侵,宋廷南渡之际。宋徽宗第五子,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做了皇帝(即宋高宗)之后,不但不思收复失地,报仇雪恨,而且还打击抗战派李纲、宗泽,继而南逃扬州、镇江、杭州,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当时李清照和她的丈夫正在建康,而四方勤王的军队也正在向建康集结,士气振旺,如能誓师北伐,中原可望恢望,但自私的小朝廷昏庸怯懦,一味主和投降。面对这种情形,李清照写了许多慷慨悲壮的诗篇。这首《夏日绝句》,就是她爱国诗词中最杰出的篇章。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读

这首只有二十五个字的五言绝句咏史诗,一气呵成,雄浑沉痛。篇幅虽小,但意蕴丰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语出惊人,发人深省。诗的前两句歌颂了"人杰"、"鬼雄"的英雄气节,与高宗赵构的自私无能形成强烈的对比,借史讽今,力胜千钧。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出了历史人物--"项羽",用项羽创建霸业的豪气和自刎乌江的壮举来证明诗的论点,项羽出师灭秦,雪耻平恨,后率将士,破釜沉舟,终成霸业,是为"人杰";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以死谢罪,是为"鬼雄"。这里,诗人推崇项羽为英雄,虽然南宋距秦汉时间已过了千余年,但是,诗人乃至知道历史的人们仍深深怀念这位"为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人物,所以说"至今思",可见诗人渴望恢望中原的心情,同时,她这种心情也是成千上万人民渴望恢望中原的写照。

同类推荐
  • 不惑卮言

    不惑卮言

    近几年来,国内学界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围绕经典的含义,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从文化逻辑、消费关系、民族身份、图像扩张、传播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著述不能被看做是对于经典问题的一劳永逸式的解决,相反,这个老话题当中却蕴藏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
  • 小说编余

    小说编余

    我生于1936年12月,生肖属鼠,今年算是我“本命年”。鼠跟了我近60年,我却一直不理解鼠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本人不算漂亮,但也非“獐头鼠目”之辈,气量虽不算大,也非“鼠肚鸡肠”的人,我的外形和性格有哪点像鼠呢?鼠怎样在冥冥中决定我的命运呢?
  •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1938年生人。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爱诗词丶收藏丶书法丶艺术刻字丶民间工艺。柳公葫芦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诗集出版。
  • 为什么是莫言

    为什么是莫言

    在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看来,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与作品翻译传播有很大关系。“翻译联通了各国文学,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的概念。”而“文学质量是唯一的标准”。文艺批评家郭小东则从多方面多角度,颇为全面地评析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 东溪乡

    东溪乡

    书中分《青春寄语》《诗歌习作》《灯下漫笔》《夜读辑录》四部分。
热门推荐
  • 步步惊华:嫡女悠然

    步步惊华:嫡女悠然

    穿越废材?被未婚夫抛弃?没事,我们俩就算是废材,也可以比珍珠还耀眼。落亦晨要和她解除婚约?我还不稀罕他呢。好妹妹想夺走属于我我的东西?滚一边去吧!嘲笑我没有没有元素?不巧,8个元素我全部都有!绿茶婊笑话我和小然,呵呵,被称为天下两大被上天眷顾的男神,就是我们家的!斗绿茶婊,斗渣男,打情敌,天下尽掌握在我手中!
  •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

    写历史的人很多,这样写历史的人很少!2004年夏天,一部名为《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的历史作品突然问世,因其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面目,一时洛阳纸贵,海内风行。作者李亚平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作家,被誉为“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
  • 噬血金刚

    噬血金刚

    人死之后,不落轮回,而是来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阴界,且看一个获得了最低级的武道传承者一步步走上强者之路。PS:建了个群,欢迎大家加入(120091265)
  • 扑倒腹黑老公

    扑倒腹黑老公

    五年前因为他的几句话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五年后带着有名设计师的封号回来不料落入他手中......“爸爸亲亲妈妈”“妈妈亲亲爸爸”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我要离婚”
  • 名门嫡策

    名门嫡策

    袅袅檀香燃尽往事,将彼年的回忆和着缭绕馧香一道溶进了那盏澄澈透亮的滚烫茶水。一觉醒来,她又回到了十五岁,还是从三品的嫡出四小姐,苏氏世家出身,容颜未毁,姣好如画。那年的她,将窈窕与绰约悉数灌入眉间一点朱砂,清水双眸潋滟生辉。未经宫闱的风雨洗礼,心思洁如白璧,才会陷进那张由华美谎言编织而成的锦绣大网,栽倒在萧氏手里,栽倒在帝王手里,栽倒在她自己的深信不疑里。当往事重演,再度风华流转,又遇选秀大典,重生后的逆袭会否顺风顺水、击溃背景雄厚的对家?还是仍然充斥着挣扎与不甘?在抉择之后夹杂着沉痛的悔意?他说:来年明前时,可还有幸再能得了你的第一捧云雾茶?若欲知细事,且观苏氏四女如何重度一世、倾天下。
  • 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中外创业传奇100例》选取古今中外优秀人士100人,按八荣八耻分篇,通过100个生动的故事,介绍其感人事迹。这些多彩的故事,它们蕴含着诸多的共性:大多数创业者都从零开始,都走过坎坷的创业路,历经磨难,通过不懈奋斗而成就事业;他们大多依靠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从而站稳脚跟并不断做强做大。要求照搬照套这些成功的创业经验,不是《中外创业传奇100例》的目的;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推进创业实践,乃是编者的深刻用意。
  • 游龙惊梦:云别传

    游龙惊梦:云别传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赵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醒来已是千年。这里和谐发展,没有了刀光剑影,却充满了酒色财气。空有一身功夫,却难敌火枪巨炮。误入星途从底层做起,当一个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谁知道浮华面具的背后,却是累累白骨。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他的家究竟在哪里?
  • 法律篇

    法律篇

    《法律篇》1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生平所著《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三部曲中最后一部力作,可以说它集中反映了晚年柏拉图对其生平思想轨迹的反思成果。无疑,通过研读《法律篇》,挖掘其中所涵摄隐寓的各种法律思想,对于理解古希腊法哲学的基础范畴与基本走向,对于正确评价柏拉图在西方法哲学史中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总裁大人哪里逃

    总裁大人哪里逃

    她是脾气火爆嫉恶如仇的小女警,他是腹黑深沉的总裁大人。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却因为一场意外的“捉奸”纠缠在了一起!“女孩子说话能不那么难听吗?”“你哪只眼睛看见我是女孩子了?”她反驳道,“人家明明就是女汉子。”嬉笑怒骂,兜兜转转,一对欢喜冤家不知不觉坠入情网之中。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她看着面前这个男人,叫嚣道:“总裁大人,这辈子你是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
  • 回忆回心

    回忆回心

    一小学生在上学时被时空黑洞传送至另一个世界,那是被称为“临界世界”的复合世界,有地球没有的各种生物,但在那里,他与图书馆馆员凌麟结识成了朋友,并跟随着他与几个不同的伙伴在那个世界中生活,之后得到的宠物蛋,被“灵境使”虎视眈眈在。一次的时空错乱时,他再一次的进行了传送,回到了地球,但他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他一次又一次的回忆从前的生活,却打开了时空之门,传说中的那个世界的守护者,帮助他,让他再一次的回到了那个世界,又开始了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