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他的最后一节课。在课程将要结束时,他拿出了一个大空玻璃瓶,又先后拿出四个容器,这四个容器里分别装满了石块、碎石、细沙和水。然后他对同学们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把这四个容器里的东西装入这个大空玻璃瓶。我还是在年轻时看到过这个实验的。实验的结果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并常用这个结果激励自己,我希望你们每个人也能像我一样记住这个实验,记住这一实验结果。”说着,老教授把石块放进大玻璃瓶里,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这时候他问:“现在瓶子装满了吗?”学过哲学的同学已经有了几分辩证的思维,有同学说:“如果说装石块的话,它已经装满了。”教授又拿出碎石,用碎石填充石块留下的空间。随后他又把细沙装进了大玻璃瓶,填补了碎石间的空间。最后,他把水加入了大玻璃瓶。同学们都惊诧不已。老教授笑问道:“你们能从这个实验里概括出什么哲理吗?”同学们开始踊跃发言,并展开争论。
有人说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有人说这说明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还有人说这说明了空间可以无限细分。
最后,老教授评论说:“你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你们领会的道理来。你们是否反过来或逆向思考一下呢?如果我先装的是水而不是石块,那么水装满了后还能再装下石块、碎石和细沙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否也是如此呢?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你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你们要想高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就要先分清每件事的重要程度。”
不难看出,这个老教授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试验,为学生指明了如何才能高效处理问题拥抱成功人生的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被许多无谓的小事所困扰,看着人生沉埋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之中,到头来,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人性的一个弱点:避重就轻。虽然知道哪个更重要,但总会找到各种借口和理由去躲避它。这样做只会降低我们做事的效率;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那部分,先解决全部工作的重点,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人的生命短暂,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关键的。只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才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了我们事业的发展,我们也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定出一个处理事情的顺序表来。然后根据这个顺序表,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提高效率,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
做事没有计划、没有选择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绩。一位在商界中颇有名气的经纪人把“做事没有分寸”列为导致许多公司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做事有计划、有选择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则是反映了自身的做事态度,而这种做事态度往往是日后自身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做好计划,按计划有选择地行事,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体验工作的节奏感,使你不至于把工作当做是一种苦役;而是当做一种享受,让你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脉动,把握生命的韵律。
我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事先有计划,往往会事半功倍,否则就有可能事倍功半。所以说,工作或学习时制订一定的计划是最佳的途径,其次是在计划中既要有长远计划,又要有短期安排。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自己应干些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必须要有个大致计划;而每一个星期干什么要具体些,每天干什么应该更具体些。只有把一个较大的目标具体分解到各个阶段中去落实,目标才更加切实可行,才有可能使长计划中的任务逐步得到实现。“多级火箭”之所以能冲向高空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计划是什么,其实计划就是设定目标,以及决定如何达成目标的过程。简单说便是“设定目标,指明路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标的思考与设定,执行方案的构想、比较与决策,组织内外的沟通协调,必要资源的分析、统计与组合,以及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等。计划的过程本身充满挑战,对思维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26岁开始,即从1916年的元旦那天起,每天都会对自己所用的时间进行核算,每个月做一次小结,年终的时候做一次总结。这样的习惯他坚持了56年,一直到他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
他所采用的方法是记日记,没有什么能将他的这一习惯打乱——休息、看报、洗漱,甚至于心爱的女儿问他问题这样的小事,他都会记在纸上,做好标记,一丝不苟地记下自己用了多少分钟。
他想方设法对自己的每一分钟进行计划:在乘电车的时候,可以将从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在排队的时候最适合思考问题;散步的时候可以捕捉一些昆虫;如果非要参加一些意义不大的会议的话,正好可以将习题演算一遍……对自己的读书时间他更是进行了仔细地盘算:“清晨的时候,头脑是最为清醒的,我可以看一些如哲学、数学类的较为严肃的书籍;在学到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之后,便要学习一些历史性、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之后,可以看一些文艺书籍。”
不仅如此,他甚至推算出,自己在一个小时之内的看书进度:数学书4~5页,其他类书20~30页。而他自己最感觉满意的则是在1937年7月,“这个月我工作了316小时,平均每天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他对自己在1966年所用的基本科研时间统计之后发现,总时间为1906小时,超出了原计划6小时,平均每天工作5小时13分;与1965年相比,超出了27小时。1967年他77岁,他对这一年时间的统计是:读俄文书50本,用去48小时;法文书3本,用去24小时;德文书2本,用去20小时;游泳43次;娱乐65次;同朋友、学生交往用去151小时……
在他看来,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他将其视为神的赐予。于是,时间也给予了他丰厚的回报。这个将时间牢牢驾驭、时时有计划、事事有准备的人,便是当代最为杰出的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长期计划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你去好好把握,把握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不但意味着你的处事方略,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你是否能够成功,因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个整体的职业或生活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经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究其原因莫不是因为自身缺少必要的计划。那些成功者永远都懂得如何去设计自己的未来,甚至于他们的每一步都有精密的设计,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工作才会更加顺利而高效。他们会认真地计划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最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而明确地写出。他们将每一步都分得很清楚,以此作为决策指导。这种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的行动,会使自己坚持原来的既定方向,不受他人或者外界环境的影响。按照所制定的方向,一步步地接近目标,便可以轻松地达到成功,所以对生活与事业进行长期与短期的计划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罗伯·舒乐博士在1968年的春天下定决心要用玻璃建造起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有没有具体的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明快地说:“说实话,我现在连一分钱也没有,所以,在我的眼中,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最为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有魅力的捐款项目。”
在强生的进一步演算之下,教堂定下了最终的预算——700万美元。而这笔数额庞大的款项对于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更是一种无法理解的金钱概念: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10行字:
一、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二、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三、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四、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五、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六、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七、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八、寻找280笔25000美元的捐款;
九、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十、卖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在短短的60天后,舒乐博士向富商约翰·可林讲述了自己对于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设计,对方被深深地打动了,而且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对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了第一笔1000美元的捐款。
第90天,一位被舒乐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其生日当天,给舒乐博士寄出了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对水晶大教堂的窗户进行认购,分为10个月的分期付款,每个月付50美元。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之后,可以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更成为了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进行瞻仰的胜景。水晶大教堂在最终建筑好了之后,其花费为2000万美元,比最初的预算高出了1300万美元,而这笔巨款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来的。
不是每个人都要建立起一座惊人的水晶大教堂,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将王屋与太行移走,但是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梦想进行设计的权利,坐下来好好地进行计划,便可以找到最佳的实现梦想的途径。
因此,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应该像舒乐博士一样,有一个长远计划和短期计划,在这些计划中,其细节越详细越好。如果你没有了长期的目标,那么暂时的阻碍便有可能会变成无法避免的挫折。如果你没有了一个长期的目标,你便有可能会被短期的种种挫折所击倒。理由非常简单:没有人会像你一样如此关心你是否能够成功。你的每一个计划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会成为阻碍你前进的最大敌人。
人生目标是人生一大志向,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为之奋斗。这样的目标难以精确详细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对一些成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随着成功经验的增加、阶段性的短期目标的实现,人会站得更高,而且对人生总目标的确立会逐渐清晰明确。
查理·库冷先生曾以一种有意义的解说表示了他对于计划的创意理解,他说:“成为伟大的机会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亚加拉瀑布那样倾泻而下,而是缓慢的一点一滴。”如果你本身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那么,你做事便没有瞄准和射击的目标,更没有更崇高的使命能给你希望。正如道格拉斯·勒顿所言:“你决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你就作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选择。要能如愿,首先要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一个人有了理想,也就看清了自己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一个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一股无论顺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冲劲;而这一切,都是你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结果;制定一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你更有信心去超越自己,使你离成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