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我们的心语。正思维使我们的语言清楚有用。因为思维通常会导致行为,所以,我们需要正思维来引导我们走正业之路。正思维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方式,错误的思维导致我们以一种颠倒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思维也是有惯性的。吸毒是因为惯性,吸烟也是因为惯性,一切负面的行为都是因为思维惯性在起作用。因为大脑是有记忆功能的大脑,什么行为一旦在大脑内产生了思维痕迹,那么,几乎一生都难以彻底干净地清除掉。
因此,一旦我们形成了负向思维,要想改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并不完全不可能。替代思维法就是一种相对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用一个好的思维来替代一个负向的思维,如此反复,自然而然,正思维也就形成了更深刻的心理刻痕,形成了更深的记忆。于是一种全新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便逐渐形成了,巩固了。
在所有的正思维之中,利他思维是一种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世界是一个辩证法,万物都在通过对方而实现自我。因此,一个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那么,就要全力以赴修炼利他的思维,否则,其它任何修炼方式都是岔道,都不利于你功德圆满,甚至是皆道而驰!一定要谨记:一个人只有解脱了别人,他才能真正解脱了自己。
有一种境界,凡事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得失,只要个人能捞到好处,别的利益全然不顾,这种先已后人,我们称之为自私;还有一种境界,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这类人,我们称之为无私。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至要看他在利己和利他上分别下的功夫多少而定。
第一种境界: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别人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别人,就是凡事总先想到自己,最后才想到别人。也就是自己吃肉让别人喝点汤,以苟延残喘,留着还有用。
有的人为什么那么自私,就是因为两点:一是过分的占有欲,拼命地保护自己的东西,同时又想法设法地掠夺别人;二是眼光短浅,总是在乎眼前的一点点的利益,总是认为什么东西还是抓在手里比较放心。
说到这里,必须发出一个警告:哪一位若从今往后奉行处处为自己打算、不管他人痛痒的人生哲学,必然会碰得个头破血流,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因为连蝙蝠都没这么蠢。
为什么说到蝙蝠?因为你我至少有一点跟它们一样,都是群居动物。在蝙蝠社会里,互相帮助蔚然成风。蝙蝠妈妈外出找食——吸血,别的蝙蝠就帮她照看小孩;一个蝙蝠若运气不好,没吸到血,别的蝙蝠就将存在嘴袋里的血分给他一点。不过,这可不是无偿援助,哪个蝙蝠要是记性不好,忘了还情,或小气过了头,赖账,下次不走运的时候就只好挨饿了。
让我们看看“蛋糕理论”:
就一个已经生产出来的蛋糕而言,必然是资本家分得愈多,工人分得愈少;反之,工人分得愈多,资本家分得愈少,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无法改变的。然而,这个定量蛋糕的分配能够引起生产下一个蛋糕的量的变化。资本家在反复的实践中已经明了,如果在现有蛋糕的分配上,他分得太多,工人分得太少,那就会因为这次分配挫伤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下一个蛋糕可能生产得更小,这就意味着下一次蛋糕的分配,资本家如果不是比上次分得较少,至少很难分得更多。相反,如果他这次分得相对少些,给工人分得相对多些,由于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下一次蛋糕生产得更大,这样,工人可能比上次分得更多,资本家也分得更多。人追求最大利益,资本家追求的是总产品的总利润,他懂得“一五得五”,但他更明白“二四得八”。
第二种境界:上半夜想别人,下半夜想别人
上半夜想别人,下半夜想别人,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
在人人都只知道有“我”的时候,忘我的境界是不易体会的微妙的境界,也是最圣洁,最崇高,在市侩庸俗的生活里难以企及的境界。就像半夜的钟声,它波动着深远的令人起静穆之感的音响;也像深谷的花朵,它散发着清越的素淡的幽香。
古希腊发明螺丝钉的大数学家亚尔希美德,有过令人听了肃然起敬的轶事。说是他住的城被敌人攻破了,当一个敌人跑去要杀他的时候,这位老科学家已经老得不能用体力来抵抗了,他只说:“不要动我的图样!”那意思不是很明显地表示着么?杀是不要紧的,要保留我的图样哟!
踢开利害的打算,将生死也置之度外,考虑的只是大家的幸福或真理的存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那精神也是这种精神;教人“认识你自己”的雅典哲人苏格拉底,当人家诬告他是无神主义者,是青年的诱惑者的时候,他带着得胜的神气,离开审判法庭去就死。他说:“现在我们走的时候到了,你向‘生’去,我向‘死’去;至于你我谁能得着更好的命运,那唯有上帝知道。”也是这种精神更到家的好例子。
忘我的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
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利他不仅为别人带去了利益,而且更为自己带来好处。好处既有看得见的物质、金钱,也有看不见的精神享受和德性积累。积德就是积福,积福才能享福,利他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投资。回报率超过任何一种投资,若能以无所求之心施福于人,那就叫功德无量!
佛家讲“修净业”什么叫净业?净业里头没有污染,换句话说,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你的一切造作就叫做净业,纯粹是利他。
新加坡有一个一百零一岁的许居士,她身体像三、四十岁的人一样,一生没有生过病,仔细观察她只掉一个牙齿,耳目聪明,反应很快,跟年轻人一样。为什么她有这种效果?心清净。
她会告诉你,她一生没有发过脾气,没有怨恨一个人,她所看的世间,个个人都是好人。跟人家相处有不好的地方,她不会怪别人,她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让别人欢喜”,从来没有责备过别人,所以人家健康长寿。
一百零一岁了,每天还出去奔波,为穷苦人作义工,她没有休息。你要去找她,要事先跟她约好,否则的话,你找不到她。帮助穷苦的人去了。她一天吃一餐,吃长素。穿的衣服是垃圾桶捡来的,从来没有去买一件衣服,人家问她为什么?她说穷人很多,我要跟穷人一样,我要做一件新衣服,跟他们就不一样了。没有我,没有私,没有我,没有私,完全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说着“卡尔,我的气力完尽了”而死的马克思夫人——燕妮,恩格斯在她墓前演说里说:“她的最高的快乐是使别人幸福。”这句话是可以作一切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注释的。忘掉自己,为别人的(更明确说是为大众的,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吧!比起人生,艺术是久远的;比起个人,人类是永恒的!只要把握住这个原则,那就放胆地去做吧。
心里装着别人的人,自己也就得到充实和提升。
第三种境界: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想法。这样的人做事往往利己损人,但结果只能是损己——一个人想要把日子过得舒服,光靠东捞一点、西占一点,靠算计别人是徒劳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处处要显得比别人更加神机妙算,更加投机取巧。他们总在算计着别人,以为别人都比他们傻,从而可以从中揩点油,占点便宜。好像他们这样做就会过得比别人好。这种境界因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当作人际关系的首要,所以他们生活过得很累,很紧张,很缺乏乐趣。
的确,过日子有时需要精打细算,才能把日子安排得既合理,又过得舒服。同样的收入,糊涂人过得就和过分聪明的人不一样。因为,过于聪明,处处显得聪明,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玩这一套,就显得失当了。这样的人,很难和人搞好关系,很难讨人喜欢。所以,即使他在物质上比人多享受点,但精神上付出的代价则更大,要是真聪明,就得算算这笔账。
其实,我们日子过得轻松喻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诚、信赖、友好,碰到难处互相帮助,有了好处大家分享。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太“聪明”,不必担心自己会失掉些什么。大家相互谦让,相互奉献,相互让利,关系融洽和睦比什么都好。不太聪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为朋友,就因为大家可以正常相处,少有功利,多有温情,不必处处抱有戒心,有安全感。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总让人觉得不可靠。人们需要周围的人聪明、机智,但不要过分聪明。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城里人和一个乡下人一起坐火车。城里人欺负乡下人,想耍一下乡下人。
城里人说:“咱俩猜谜语,每人出一个谜给对方猜。谁猜不着,就输给对方一块钱,好不好?”
乡下人想了一会儿,答道:“不,你们城里人比我们乡下人聪明,这样猜,我肯定吃亏,还是让我少吃一点亏吧。如果你猜不着就输我一块钱;我猜不着就给你五毛钱,怎么样?”
城里人自恃聪明,认定自己不会输,就欣然答应了。乡下人先出谜,说:“什么东西三条腿在天上飞?”城里人左想右想也想不出谜底,只好掏出一块钱给乡下人,并接着问道:“三条腿在天上飞,到底是什么东西?”
乡下人递给他五毛钱,笑着说:“你的谜我也猜不着,给!”
世界总是这般的滑稽:开始是“聪明人”笑话“愚蠢人”,可到了后来,“愚蠢人”反倒是胜利者。类似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生活中也总是一再发生。哲人早就劝告:“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宁可笨些,不要太巧而败事。”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或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所以说无论何时,我们都千万不要把别人当傻子,凡事将别人当傻子,唯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其实是这世界上最大的傻子。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很多人为了争取在社会上的一席之地,不是凭个人能力,而是剑走偏锋,使各种邪门歪道,踩着他人的功绩为自己牟福利。到头来,把自己丢失在物欲的世界里,心只有积尘覆盖。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的人的确过得很累。由于他们算计着别人,占别人的便宜,肯定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即别人也可能在算计他,也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因此,他必须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过日子。别人很随意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什么目的也没有,但过于聪明者就会在心里受到刺激,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也要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谋划会使他吃亏。这样,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显得不诚实,不大方,甚至很造作。
我们在生活中的碰到许多所谓的精明者,性情都不开朗,心理都相当虚假,神经都相当过敏,为人都相当委琐。这恐怕和他们常常只想着自己有直接的关系。
第四种境界:上半夜想别人,下半夜想自己
一个美国老太太将三个系有小丝线的小球放在肚子大、口子小的瓶子里,请三位中国孩子提出来(瓶喻井,井涨水,球代表孩子,7秒钟内提出算逃掉了命)。5岁女孩子先拉出自己的球;7岁男孩子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子,也接着迅速提出了自己的球;最后,10岁女孩子从容又轻捷地拉出了自己的球,全部时间未超过5秒钟。
老太太问7岁男孩,为何不争先逃命?男孩子指着5岁女孩子说:“她最小,应当让她。”又问10岁女孩,女孩说:“三个里头我最大,我是姐姐,应最后离开。”老太太问:“你不怕淹死?”女孩说:“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泪水刷地从美国老人的眼里涌了出来。她说,她到过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它,他们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三个孩子的行为告诉我们,“聪明不仅仅是智力发达,聪明更是一种爱、一种忘我、一种无畏的品格。”
人们从谈财色变的“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后,释放出无穷的聪明才智,许多人富了起来。于是,财富修养问题便成为一个普遍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当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还能礼让三先。不知怎么,现在吃饱了,穿暖了,争利问题反而凸现出来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要回到千百年来的古老话题上去: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2003年圣诞节,牛根生正在和一干人等讨论蒙牛上市的事情,会后他突然把律师叫到一边,告诉律师自己要把蒙牛的股份捐献出来,原则是“不能继承,下代人不能享用”,让律师去做一个方案出来。律师听后非常激动,说“这哪能,怎么能做这种事情?是在开玩笑吧。”
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和律师一样感到不可理解:“当时挺震惊的。以前穷,什么也没有,好不容易到现在了,却什么都不给孩子留,全捐出来了。”这个消息也很快在牛根生的周围扩散开来,儿女、同事、亲友、政府官员……
最终家人都同意放弃股份的继承,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牛根生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
对此牛根生给出的解释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决定我的收入。如果企业没有了,我不到10%的股份还有什么用?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散财既然能聚人,为什么不散呢?从无到有是很快乐的,但最大的快乐是从有到无。很多人不能从有到无,是因为他没有拥有财富。死在巨富的行列里是一件可耻的事,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你散钱的时候。
此时的“老牛”俨然已经不是个企业家,而似乎变成了一个悟道的“老道”。老牛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也成为一句被众多中国CEO认为最有哲理的话。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因此,你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富与地位都不可能持久,除非它们建立在真理与正义之上,因此你绝不要从事对别人不利的任何行为。你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吸引力,来争取别人的合作;你要以你自己乐于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来吸引其他人替你服务。你要以对人类的爱来消除憎恨、忌妒、自私和怀疑,因为你要知道对别人持排斥的态度决不能为你带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