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7000000019

第19章 人文大家(4)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关系到祖国繁荣富强。可是1957年夏,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政治风暴。马寅初无所畏惧地坚持真理,继续研究和阐述新人口理论。他在黑云压城的围攻中,毫不畏缩,也不苟同,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

这不禁使人想起马寅初先生在1927年讲的《北大之精神》。他在文中写道:“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而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既然有精神,必然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马寅初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北大精神。

马寅初在被围攻的困难日子里,想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如何为北大1万多名学生作出榜样。他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随便低头。”

1960年,马寅初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3月18日离开北大。

“五马”齐全

马寅初出生正逢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又姓马;于是乡间盛传,“五马”齐全,必定是个非凡人物。童年时候,马寅初想读书;而父亲马棣生认为他聪明伶俐,应该学管账记账,继承马家的“酒坊”家业,学做生意。因此,马寅初经常挨父亲的训斥、毒打,罚跪。可是他坚持“跪下也要去念书”,“打死我也不做生意”。于是马棣生劈头盖脸将儿子一通暴揍。秉性倔强的马寅初说:“念不了书,还不如死了算了!”推开父亲就向江边跑去,一头扎进黄泽江。

马寅初当年在重庆讲学,大呼“杀孔(祥熙)宋(子文)以谢国人”,被老蒋囚于鹅湖之顶。鹅湖乃800年前南宋理学两大师朱熹、陆九渊论学之地,今囚此一马,也算佳话。

马寅初曾激于义愤,抬着棺材,到南京国民党总统府去谏诤,准备杀身成仁。1942年,马寅初想去上海复旦,然教育部不允。1949年后,马老到复旦演讲时,已70岁高龄。为了显摆一下,他做了个鹞子翻身的动作,精彩至极。他说他身体之所以健壮,是由于年轻时在日本就开始洗冷水澡,终年不辍。后来他活了整100岁。

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先后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早在任浙大校长之前,马寅初与浙大已有很长时间的交往和深厚的感情。浙江是他的家乡,他曾多次在浙大讲学。在1949年8月出任浙大校长的就职演讲中,马老说,办好学校,一要靠党的领导,二要有师生员工真诚的团结,三要发扬民主。并以身作则,不耻下问,深入群众,发扬民主,引导师生员工为办好浙大作贡献。

1950年4月1日,浙大举行53周年校庆;并在马老主持下,召开师生员工代表大会,对学校的行政、学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献计献策,共提出900余条意见和建议,然后研究、落实。马寅初在浙大任校长虽然只有1年另8个月,但他的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他的民主作风和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精神,都给浙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年,马寅初因写《新人口论》而受到错误批斗。全国围攻之时,马老的“马脾气”又起来了,说:“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不管怎样艰难险阻,决不后退半步。”几十年后,历史证明他是对的。

【大师小传】

马寅初(1882—1982),又名元善,浙江嵊县人。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任重庆大学教授,因抨击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而被监禁。抗战后,在上海中华工商专科职业学校任教;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50年代因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遭到错误的批判。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造》、《中国之新金融政策》、《马寅初讲演集》、《马寅初经济论文集》、《战时经济论文集》、《新人口论》等,其中《中国经济改造》及《中国之新金融政策》两书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界之名著。

周作人:讲课如话家常,而又谨慎吞吐

周作人,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号知堂、药堂、苦茶庵老人,又名启明、起孟、启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等。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学者,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杰出代表;抗战时期沦落为北平日伪文教官员。

站上北大讲台

1917年9月4日,周作人收到北京大学的正式聘书,上面写着“敬聘周作人先生为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并支付教授月薪大洋240元,随后可以加到280元为止。

周作人在北大担任的课程是欧洲文学史(每周3学时)与罗马文学史(每周3学时);一星期6小时的课,连同现编讲义,非常忙碌。此时的周作人才从地方中学出来,一下子就进入北大这所全国最高学府,并且还被聘为教授,真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只好求助兄长鲁迅。就这样,周作人白天把讲课的草稿起好,到晚上让鲁迅修正字句,第二天再誊正并起草,最后交到学校油印备用。

经过1年光阴,周作人与鲁迅兄弟二人共同起草了“希腊文学要略”1卷、“罗马文学”1卷、“欧洲中古至18世纪文学”1卷,合成一册《欧洲文学史》,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周作人讲课文如其人,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周作人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听讲的学生极多,大都是慕名而来,校外、校内的听众挤满了一屋子。

当时周作人还在燕京大学授课。晚年冰心曾回忆说:“我在燕大末一年,1923年曾上过他的课。他很木讷,不像他的文章那么洒脱。上课时打开书包,也不看学生,小心地讲他的。不像别的老师,和学生至少对看一眼。我的毕业论文《论元代的戏曲》,是请他当导师的。”

20世纪30年代,作家卜乃夫在北平自修,也慕名到北大听过周作人讲课。他后来回忆说:

“铃声响过不久,教室门开了。我的心弦微微有点颤动,跨进一个中等身材——个儿不算太矮的人,着一件米灰色布棉袄裤,黑色布鞋、光头、白眼镜,全身上下给人一种整洁朴素之感。……他讲书正如他写文章,除正文外还有不少的插语。但他给我的最深印记,却是踌躇不决。他未开口之前,总要用手抓头,考虑一下,开口时则有点吞吞吐吐,辅助词用得很多。正像他写文章一样,似乎恐怕一句话说出去,会成为一颗炸弹。”

参与文学研究

当时的北大除了文科、理科以外,还设立了研究所。于1917年12月开始,文科方面分哲学、中文及英文3门,由教员拟定题目,分教员共同研究及学生研究两种。周作人参加了“改良文字问题”与“小说研究”两组。前者名单上有钱玄同、马裕藻、刘文典等人,却一直没有开过会。后者有胡适、刘半农等人,他们与周作人都作过报告。

1918年4月19日,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除概括介绍了日本小说发展的历史外,还反复强调了一点:“中国讲新小说也20多年了,算起来却毫无成绩。”其原因是“不肯自己去学人,只愿别人来像我,即使勉强去学,也仍是打定老主意,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要想救这弊病,须得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真心的先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蜕化出独创的文学来,日本就是个榜样”。他的结论是:“目下切要办法,也便是提倡翻译及研究外国著作。”

这番话具有某种纲领性:周作人这一代人,在拒绝与否定他们的前辈——梁启超、林纾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的同时,作出了自己时代的新的战略选择:从全面、充分地翻译、介绍与研究外国著作入手,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以此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突破口。

这些报告正式发表后,在学术界与创作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

“卯字号的名人”

周作人通过自己的学术与教学活动,终于为北京大学所承认,也成为“卯字号的名人”。所谓“卯字号”,是北大文科教员的预备室,一排平房,一个人一间。蔡元培主持校政后,除聘李大钊为图书馆馆长、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外,还聘请了一大批新、旧派名人任文科教员,“卯字号”也就成了群贤会集的场所,留下了许多为后世文学史家所津津乐道的逸事。

其中最有名的,是所谓的“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文科学长陈独秀与主讲中国文学史的朱希祖,他们同生于己卯年(1879),时已38岁,算是年龄较大的,称为“老兔子”;“小兔子”则指胡适、刘半农与刘文典,他们同生于辛卯年(1891),还不满26岁,都是翩翩少年。“老、小兔子”当中,除朱希祖当年与周作人同在民报社听过章太炎先生讲课以外,其余4位他都是初识。

陈独秀原只是个“新名士”,北京御用报纸因此攻击他不谨细行,常作狭邪之游,这大约是有根据的。他主持的早期《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也没有什么急进主张。周作人初来北京时,鲁迅曾以《新青年》数本见示,并转述许寿裳的话道:“这里面颇有谬论,可以一驳。”周作人看了却没觉得有什么谬论,可也看不出什么特色。经过复辟事件的刺激,陈独秀决心把《新青年》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推进一步,由文体改革进而发展为思想革命,这与鲁迅、周作人的意见正不谋而合,陈独秀自然也颇器重周氏兄弟。

从美国归来的胡适稍晚于周作人,在1917年10月出任北大教授。在此之前,他就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而名噪一时,此时与周作人同在研究所小说组,来往不算不多,关键时刻彼此也能互相支持,但始终有一段距离,保持着一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周作人后来说他们之间“交浅”而不妨“言深”,大体是符合实际的。

周氏与“兔子”们当中最为投合的,自然是刘半农。刘半农后来回忆二人初见时的情景:“余已二十七,岂明已三十三。时余穿鱼皮鞋,独存上海少年滑头气。岂明则蓄浓髯,戴大绒帽,披马夫式大衣,俨然一个俄国英雄也。”

他俩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刘半农临时借住的教员休息室后面一间屋子里。周作人去看他时,刘半农即拿出他所作的《灵霞馆笔记》(时正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资料;原是些极为普通的东西,但经过他的安排组织,却成为很可诵读的散文。周作人当时就很佩服他的聪明才力,并且注意到这位新同事“头大,眼有芒角”,以为遇到了一位“奇才”。

刘半农确实不失江南才子气,他虽然有志革新,却在谈话中时时露出羡慕“红袖添香”的口气。周作人便用了钱玄同所加的讽刺,将他的号改为龚孝拱的“半伦”;因为龚孝拱不承认五伦,只剩下一妾,所以自认只有半个“伦”了。刘半农却不生气,但在朋友的攻击下,也逐渐放弃“才子佳人”的旧感情、旧思想。周作人由此倒认识了刘半农的“真”:“他不装假,肯说话,不投机,不怕骂,一方面却是天真烂漫,对什么人都无恶意。”这与鲁迅说刘半农“浅”而“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都是真正的知人之论。

【大师小传】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1905年夏随鲁迅东渡,先后进东京法政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创办《新生》杂志(未果),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并开始创作小说和自学多种外文。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归国,先后任绍兴省立第五中学英文教员、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教育司视学等;并兼任《绍兴教育会月刊》及《叒社》杂志编辑;还常在《越铎日报》发表反封建的政论和翻译外电通讯。1919年“五四运动”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孔德学校、中日学院、女子学院等校任教;并兼任北大东方文学系主任、燕大新文学系主任等。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杂志的重要同人作者;与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人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杨振声:推动现代文学的教育家

杨振声在北大求学时,和傅斯年、罗家伦一起创办《新潮》;“五四运动”中因火烧赵家楼而被捕;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25年出版小说《玉君》;1928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岛大学校长;20世纪30年代主编中小学教科书;后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兼秘书长、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并执教联大中文系,推动新文学教学;联大结束后北上接管北大。杨振声在近代文学史和高等教育史上都应留下一笔,是推动现代文学教育的教育家。

开启童蒙,鸦凤之别

杨振声不仅是一位文学教授,更重要的是一位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为研究儿童教育,这位曾任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竟还跑到北师大实验小学当“娃娃头”。在教学中,他讲故事绘声绘色,做游戏追逐打闹,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影子。

1924年,留学回国后的杨振声在各大名校任职,辗转周折于教育和学术行政之中。他向来以性情温和、冲默有量而闻名。在当时学界的印象中,杨振声的人品尤可称道。关于杨氏的风度和魅力,梁实秋形容道:“身材修长,仪表甚伟,友辈常比之于他所最激赏的名伶武生杨小楼。而其谈吐则又温文尔雅,不似山东大汉。”而胡适则感慨与杨振声在一起,有“自惭鄙吝,若鸦凤之相比”的感觉。

然而,这种“自惭”不仅仅表现在仪态上。如同杨小楼开创了杨派武生一脉而成为国剧泰斗一样,杨振声对我国儿童教育的推进,亦称得上是先行于时代的宗师级人物。

1932年11月1日,杨振声和胡适、蒋梦麟、周炳琳等39人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首批委员。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文字在华北将成为唯一抵抗强邻、坚强自己的武器。生长中的儿童与少壮,待注入一点民族情感和做人勇气。”其中,杨振声、朱自清负责编写中小学国语教科书。为了使所选编的教材真正适应少年儿童,杨振声陆续带着编成的教材,每星期到北师大实验小学去试教。同时,他也经常把小学生请到自己家里来做客,给他们吃点心、讲故事,以增进对孩子们的了解。

同类推荐
  • 伊莎多拉·邓肯(名人传记丛书)

    伊莎多拉·邓肯(名人传记丛书)

    伊莎多拉·邓肯是美国著名的舞蹈家,是第一个披头赤脚站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者,被尊为世界现代舞的先驱人物。她在舞台上拥有光芒四射的美丽,现在让我们沿着她生命的足迹,一点一点地探寻她的一切。
  • 犹太人卡夫卡

    犹太人卡夫卡

    没有人能够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这句有悖常理的话出自20世纪天才的文学和思想大师卡夫卡。
  • 晋江当代旅外文化名人辑要

    晋江当代旅外文化名人辑要

    当代晋江,旅居晋江域外的文化工作者、文艺家灿若星群。本书撷取其中与母土保持较密切联系的、对家乡建设有较大贡献的,在该文化艺术领域、旅居区域有相当影响的33位,以编选的形式,分别介绍他们的生活工作经历、文化艺术成就,摘录、引用专家文章、观点,突出专家对他们的评述、评介,同时也突出他们在晋江的活动痕迹。入选者包括文学方面的陈明玉、庄之明、李君哲、许谋清、洪辉煌、颜纯钩,影视方面的颜纯钧、洪群、李国兴、洪雷、许言,书画方面的王维宝、黄鸿仪、黄达德、丁明镜、李德谦、施子清、许晴野、蔡健如,戏剧方面的黄奇石、庄长江,摄影方面的洪礼艺等。
  • 旷代逸才冯梦龙

    旷代逸才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 后宫:帝国王权中心的红颜往事

    后宫:帝国王权中心的红颜往事

    本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十多个权利女人的奋斗史,包括汉武帝的四位皇后、唐太宗李世民妻长孙皇后、明英宗妻钱皇后等。
热门推荐
  •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云上仙倾

    云上仙倾

    她只是九重天上的一朵刚幻化出意识的仙云,每天飘来飘去过着快乐惬意的日子。只是自从有一个仙力很高的仙君出现在九重天后,她的快乐惬意便成了提心吊胆。:“仙君啊,你可以手下留情么,或者干脆给个痛快,不要每次都让我去掉半条命奄奄一息要死不死行不。”这是云朵几次都想跟那个祸害她的仙君说的话。只是才有意识没多久的她根本说不了话。所以当她千辛万苦终于修成仙身后。一遇到那个仙君就身体自然反应马上就逃。
  • 用沟通代替争执

    用沟通代替争执

    这是个沟通的年代,两国的争端,不应该用打仗解决;夫妻有矛盾,不必破口大骂;这次生意不成,下次还可以合作;会议上“水火不容”,可以沟通后“共同改进”……只要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诚心地去沟通,这世界必能和谐,这社会必能进步!本书提出“用沟通代替争执”的理念,就是力图让每一位读者将本书提到的70个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生活变得和谐,让人生变得快乐!
  • 玩转天界

    玩转天界

    亿万年前的一场阴谋,自雷神失踪,炎帝莫名身死后便悄悄展开.随后,轩辕讨伐蚩尤,引燃天界战火.义和与刑天之战,祝融与共工之战.整个天界陷入战乱之中,没有人看到结果.因为大战后的天界突然消失...亿万年后,身负战神决的扬枫与一干好友,历经重重劫难,终于找到传说中的天界.于是,亿万年前的阴谋得以继续。
  • 我们曾经的青春

    我们曾经的青春

    曾经拥有的青春,曾经放荡的青春。你们是否在没事的时候回想起以前什么都不怕的日子呢?你们又是否会响起和你们住一个寝室的人损友呢?要是忘了,那么我这本书,来帮你回忆。
  • 傍大款手册

    傍大款手册

    史纪谋是一名摄影家,虽然年纪轻轻,但在同行中却挺有名气的。这次,他接受邀请,去参加一名前辈的摄影艺术展。刚看到照片,他不由惊呆了,那一幅幅风景相片,每一幅都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又带着几分诡异,让他赞叹不已。史纪谋问是如何能摄到这样好的作品来,那位前辈笑着说,这些图片都是去南方边陲采风时摄到的。那里风景优美,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好多东西都是在内陆的山川里看不到的,只有亲身到了那里,才能感受到一切。
  • 昭凤传奇

    昭凤传奇

    重生于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家,成为最尊贵的金枝玉叶本以为富贵荣华,可以做一辈子米虫却不料即使生为公主,也会有身不由己先有退婚之侮,之后竟又…父皇靠不住,太子拖后腿咱是凤凰,何必把自己当草鸡携凤印,御四合,执掌六宫,母仪天下!
  • 缠魂香

    缠魂香

    她是东圣国玉家之女,一心想做个女侠。天真善良,却只喜欢欺负一人。直到有一天,她才发现这欺负背后的意义。然而,那时她已不知自己究竟是谁。他是忘尘轩的主人,一身白衣,一把纸伞。唇角淡笑迎来一位位客人,而他们却都不是来喝茶的。到底他能为他们做什么?又或者这来往的客人,到底有几个是人?他又为何如此看重玉家之女?他是杀伐嗜血的魔君,却对她一次次的纵容。倾其所有,却不敌那人轻唤她一句,依依。他是天界执法之神,甘愿为她,知法犯法。什么都可以对她说,却唯有他的过去不可说。缠魂香为何而燃?安魂锁又为锁何?忘尘轩可否忘尘?即使跨越千年,穿越生死,我也会再次找到你,为你谱一安魂之曲。
  • 公子照相吗

    公子照相吗

    一封不明快递,如同一张单程车票,不知带着少女驶向何方。一张美人照片,如同一件护身符,不知何时与少女擦肩而过。一台老旧相机,如同一坛陈年老酒,不知少女饮下会是何种滋味。一个傲娇少年,如同一盏明灯,不知怎样照亮少女的前程。
  • 梦幻城堡之战

    梦幻城堡之战

    城堡战争开始啦,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