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7000000016

第16章 人文大家(1)

陈独秀:有性情也有眼光的新文化运动舵手

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舞台上,有一个至今看来其人生经历、所作所为仍令人唏嘘的人物:

他一生狂放,青年时考取秀才;后留洋日本;创办《新青年》;执教于北大。在风气大变、狂士辈出的民国初期,他发起并领导“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将中国踉踉跄跄地拉进现代史的大门。而当他一旦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能施展、文化救国的方略不得实现时,便建立起了一个政党。其行为之奇特,非今日文人所能企及。他注定了是一个反叛者。

毛泽东说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鲁迅说他是“门口竖着的大旗”;章士钊称他是“不羁之马”;傅斯年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芒万丈的大彗星”。

斗转星移之间,他成了世人眼中的机会主义者、投降派、叛徒、汉奸。关于他落寞的后半生,很多人只知道他凄凉地死在了异乡。此人便是20世纪备受争议的狂人——陈独秀。

北大文科学长

1917年1月,蔡元培被当局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一上任,就在社会上广罗人才。他的办学方针,是要“兼容并蓄,思想自由”。激进的也行,保守的也可以。

早在1916年12月,陈独秀为亚东图书馆和群益书社合并的事情来到北京,住在前门的中西旅馆。此前蔡元培就对陈独秀有许多好的印象。在汤尔和沈尹默的介绍下,他亲自到前门小旅馆来找他。蔡元培去了几次,陈独秀都在睡觉,他告诉茶房不要叫醒陈先生,等们醒来再说。蔡元培就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等着。所以后来北大留下一段佳话:蔡元培请陈独秀是“三顾茅庐”。

蔡元培终于与陈独秀见面了。可是陈独秀说,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人的,我没有学历、没有职务,而且我还要办《新青年》。蔡元培说,你没有学历、职务不要紧;你不会教学,你可以去当管理和组织工作,我封你当教授,当个文科学长,你要办《新青年》,你把《新青年》搬到我们北京来办。陈独秀说,我回去考虑考虑。

一番考虑过后,年届不惑的陈独秀带着《新青年》和高君曼来到北京,住进箭杆胡同20号。

1917年1月17日,北洋政府正式批准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每个月工资300块大洋。当时,北大教授并兼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工资是120块,而在北大图书馆打工的毛泽东则只有8块。那一段时间,是陈独秀一生当中最安定、最富裕的时期。他继续操办《新青年》,并在北大推行他的教育革命主张。此时的北大,几乎汇集了20世纪初中国文人雅士中新学与旧学的泰山北斗,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年轻的留美学生胡适此时正担任北大英文系主任。这些人凝聚在陈独秀周围,使《新青年》阵营空前强大起来,进入全盛时期。

新文化运动舵手

清朝政府被推翻以后,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精神界面临真空。当时中国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没有出现一个精神斗士能够奋臂一呼、应者如云的局面。陈独秀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式的人物,他把中国知识界最有想法、最有叛逆精神的人都聚集在自己的麾下,形成了一个很诱人的文化格局。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紧随其后的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很快演变成一次全国性的文学革命运动。到1921年为止,仅在《新青年》上刊出的关于文学革命的文章和重要通信等,就达50多篇。除了胡适和陈独秀以外,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欧阳予倩、周作人、俞平伯等也陆续参与其中。

到1917年,《新青年》杂志流入、汇聚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文化。其中很多作者都是留洋过来的,他们把西方最时髦的、或者说他们认为最先进的一些理论,引进到了自己的思考里来。如胡适对实验主义(像杜威、詹姆斯的思想)的介绍;如李大钊对马克思的介绍;如周作人对古希腊艾利斯和日本文化的介绍;如鲁迅对他心仪的一些作家的介绍(像东欧一些弱小国家的作家作品和日本的一些作家作品)等。他们所有的文章和创作的作品,都有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无论是论文、随笔、小说、新诗,他们都瞄准了中国当下最棘手的一些问题。如胡适、周氏兄弟、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他们都是要洗心革面的,想在传统的基础上转化成一种新的文化语序。陈独秀当时最有魅力的地方,第一,他敢于直面中国传统和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棘手问题。第二,他虽然是一个很激进的人,但他在学理上很有包容的精神。

那一时期,在北大红楼陈独秀的办公室里,“狂士”们往来频繁,并且个个激情洋溢、极富个性。中国传统的狂士的东西,在陈独秀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是笑傲江湖的一个思想者、一个斗士。他身上又带有中国传统的绿林好汉的那些元素。

而胡适就显得很儒雅、从容。胡适有时觉得陈独秀说话太过,他觉得中国的改革要一步一步来。当时,学理上最能说到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周作人。他俩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真正是从学理的层面上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今已经过近百年的历史,还是经得起考验的一些文本。

鲁迅当时是一个天外来客,是一个奇人。他的杂文、随笔,包括他的小说,在《新青年》上别具一格。他完全是一种新的、独有的精神表达形式,有点像尼采那样横扫一切的特质。鲁迅跟周围所有的人都不搭调——包括他弟弟。而陈独秀就是有这样的才能,他能把所有人的新锐观点提炼出来,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表述。他表现了一种方向感,在当时他确实是一个振臂一呼、中流砥柱的英雄人物。

从1917年移师北大时算起,《新青年》热热闹闹的聚会是常有的事情,而这其中却很少见到鲁迅的身影。鲁迅和陈独秀的交往,都是靠周作人牵线搭桥的;因为他俩都在学校里教书,又是嫡亲兄弟,平时见面比较多。鲁迅那时是教育部的一个小官员。鲁迅写小说,是在陈独秀等人的鼓励下写出来的。他觉得鲁迅写得很好,就不断地给周作人写信,让鲁迅继续写作。以致于1929年鲁迅在陈独秀被开除党籍以后,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面还感谢陈独秀。他说:“我之所以能够写出小说来,陈独秀君对我的催促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非常感谢陈独秀。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这篇被后世文学界和史学界称为“现代白话小说开篇之作”的文章,如一记重磅炸弹,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宣战的檄文。

那一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是谈反迷信的。于是,组了一大批稿子,颠覆中国的迷信思想。鲁迅却寄去了《狂人日记》。谁也没想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从他那儿开始形成,在他那儿成熟。鲁迅第一篇真正白话小说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直到如今也很难有人超越他。

陈独秀对于一种新的白话文的典范是有自己的期待的。他也清楚地知道,胡适的那些“尝试”的东西,不足以成为白话文的典范。甚至他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也都不足以成为白话文的典范。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读到鲁迅的小说以后,感到非常的振奋和欣慰。

陈独秀是非常有眼光的,他很有方向感。他觉得,中国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表现人的个性,一种现代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像这样一种非理性的、超越人的一般逻辑性的思维方式,经他这一介绍、推举,就让很多读书人,包括北大校园里那些后来变成作家、学者、社会各界名流的人,才知道文章应当怎么写,有什么样的一种参照。这些作者们把西方各种各样可作为参照的东西,都拿到《新青年》上发表了,形成当时的一种语境。作者们的思想是解放的,语言可以跨越,民族可以跨越,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可以跨越。陈独秀要创建一个新的文化,中国的新文学在陈独秀的倡导下很快成为一个潮流。在20年代的时候,小学课本、中学课本里面就用白话文了。这种新文化的力量实在是太大、太有诱惑力了!

陈氏的北大往事

有关陈独秀生活片断的描写,都是支离破碎的。和鲁迅浩繁的回忆录相比,他显得那么清冷、神秘、特别。许多弥足珍贵的形影,都消散在了历史的空洞里,后人已不复知之。

当时,陈独秀所教的德文班有三、四十人,彼此学历很不一样,大致有3种类型:一是从国外回来的,他们大多是外交官的子弟,随家在德国学习,回国后又转入北大继续升学;一部分是在青岛大学读完2年以后转入北大重读预科的,青岛大学为德国人所办,用德语授课,德文水平较高;再就是一些普通中学的毕业生,在中学学过4年德语。

这个班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老师授课颇感困难。同学们学习进展也不一致,对学习进度不免意见分歧。为此,学生们开了几次班会进行协商,最后确定向学校交涉,请求解决。班里决定从3个程度不同的同学中各推一名代表主持此事,一起去见文科学长陈独秀。

陈独秀在办公室接见了学生,说:“你们来干什么?”3个学生代表申述来意后,提出分班的要求。陈先生听后说:“分班?办不到,日前教员和教室都没有多余的。”学生接着提出:“是否可以采用甄别的方法,部分同学经过考试合格后,可升到本科学习。”陈先生听到这里,打断了他们的话说:“你们学生是想读书,还是想早毕业?你们希望早毕业好做官为宦?多读两年书有何不好?”学生申辩说:“不是这个意思。再说,早毕业进入社会,转入仕途也不是坏事。”陈先生听后便有些光火,说:“你们根本不想认真读书。你们平时对社会上的重大问题也不愿研究,只知道考虑个人……”声调越说越高,语气失和。同学也不耐烦,起身就走,结果不欢而散。

陈先生送学生出门时,似有悔意。他拉住一个年纪较轻的学生,问道:“你是哪里人?”学生回答说:“湖南人,湖南联合中学毕业生。”他听后点点头说:“你且留下,我们再谈谈。”学生留下后,陈先生问:“你说说看,这事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同学们的意见是合理的,并不过分。没有教员和教室也不是您的责任,可以转告学校有关部门,让他们解决!”陈点点头。学生又说:“同学们要求通过甄别考试提前毕业,也是正当的。有人想做官入仕,不能说我们都是怀有做官的思想。今天没有解决问题,大家不会就此罢休。”陈先生若有所思地又点了点头。

果然,经过讨论,陈先生同意向学校反映,设法分班。并说,提前毕业一事还要经教育部核准。一场风波于是得以解决。

陈氏北大时期的故事,还有一些。比如许德珩的那篇《我和陈独秀》,亦称得上是难得的资料。许氏是北大学生,听过陈独秀的课。他讲的那个故事,俨然把陈独秀的性格写活了:

“蔡元培到来之前的北大,校风很腐败,学生自由散漫,纪律松弛。蔡到校后,力图改革,整顿校风。陈独秀来校任文科学长,和蔡元培一起,积极推动北大的改革。”

“陈独秀在整顿上课纪律当中,还与我闹过一场误会。当时我们班上有一同学是黎元洪的侄子。此人经常缺课,并叫人代他签到。陈独秀不调查研究,误听人言,就把这件事记在我的身上,在布告牌子上公布我经常旷课,记大过一次。我当时是一个穷苦学生,冬天穿夹衣过冬,宿舍里没有火,所以我不是在讲堂上就是在图书馆里。当我见到这个记过布告时,十分惊异,并极端愤怒。我一怒之下,就把布告牌砸碎了。陈独秀性情一贯地急躁,他也大怒,对我的砸布告牌又记了一过。我又把第二个布告牌砸了,并站在他的办公室门前,叫陈独秀出来同他说理。此事立即叫蔡校长所知,经过蔡的调查,才知道是陈独秀搞错了,叫陈收回成命,并向我进行劝慰,此事遂告平息。这也就是陈独秀认识我的开始。”

【大师小传】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人。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到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后将编辑部迁至芜湖,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再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陈独秀成为共产国际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替罪羊。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中共左翼反对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于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属重庆)。1942年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李叔同:劝诫学生还要加一鞠躬

李叔同是一位在文学、音乐、绘画、佛教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的大师级人物。他为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堪称我国近、现代文化艺术的先驱,享有多项中国第一:第一个赴日本学习西洋艺术的中国人;第一个在话剧舞台上扮演茶花女的中国人,并主办春柳剧社;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专门介绍音乐知识的《音乐杂志》;讲学期间开设裸体写生课,成为在中国美术院校实行裸体写生的第一人;中国现代木刻的首创者;(中国)撰写欧洲文学史第一人……

最有权威的老师

同类推荐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明朝发生过的“大事”,择其要者,阐介如下。伴随着这些“大事”,就是本卷中出现的“名人”,读者可以从本卷中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名人的详细传记资料。
  • 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

    本书以著名翻译家杨苡的视角,对杨宪益先生的一生进行回看,既是杨苡女士作为妹妹对兄长的怀念,又是同为翻译家的杨苡女士对同行、战友的怀念。书中大量收录了杨宪益先生一生中重要的书信,是了解杨宪益先生的重要参考书籍。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心如明镜的爱国者,一个默默无闻的斗士,一个被遗忘、被时代湮没了的寂寞老人,他的躯体虽已远去,但灵魂却驻足人心。也许被时代所遗忘,待时他却开创了一个名为杨宪益的时代,他的伟大值得我们一生铭记于心。
  • 李鸿章全传:3

    李鸿章全传:3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西蒙娜·德·波伏娃(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西蒙娜·德·波伏娃(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蒙巴那斯是法国巴黎第十四行政区 地处塞纳河左岸的西南角。对巴黎这座古老的城市来说 在塞纳河左岸 则以拉丁区和蒙巴那斯区最为著名。拉丁区又被称为大学区。法国一些主要的著名大学都建于此 如索尔邦大学、法国综合工科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医学院等。
热门推荐
  • 千年开封绘良缘

    千年开封绘良缘

    她是千家阴阳师,一次车祸突然来到了千年前的开封,包拯,公孙策,展昭,究竟是历史还是小说,她无从得知,宿命昭然,有谁能无量一世孑然一身。
  • 在通往未知的路上

    在通往未知的路上

    [跟风美剧之周更]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时候不在一夜之间,而是漫长有时痛苦的过程。但是,有时,环境所致,不得不让自己变得强大。肩上的责任一点点变重,一个决断便会牵扯到身边的每一个人,更会改变未来的局势。回避?优柔?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还是随着成长,一点点的步入灰色地带?
  • 汉初长歌

    汉初长歌

    被雷错霹穿越成一小宫女,面对夫人皇后要卑躬屈膝,面对正太萝莉要卖笑讨好,这日子过的实在是太憋屈,瞧人明朝太监都能干涉朝政,为嘛大汉宫女不能左右后宫
  • 吠月的传说

    吠月的传说

    吠月,本来是狗类及狼类对着圆月嚎叫的一种行为。但在本书中,却是以它命名的圈套!欲知这个庞大的计划真相是什么?它牵涉到了哪些动人的恩怨情仇故事?请点击章节内容!☆☆☆☆☆天神的圈套,命运的棋子!以郎杰为首的郎氏一族将如何面对?愤怒!愤怒!愤怒!愤怒!愤怒!“为情不怕身千死,为志愿抗天下神!”便成为了以郎杰为首的郎氏一族的子弟们,拼搏人生、抗争命运的唯一誓言!☆☆☆☆☆东泛亚大陆肤色各异的人类与西泛亚大陆的族属不同的异族,能否真的团结起来,为了自己的命运支配权,在郎杰的带领下,走上抗神之路吗?敬请关注《吠月的传说》!
  • 沧海彼岸

    沧海彼岸

    一对恋人,世世被拆分。这一世,他们能否厮守终生……
  • 极道神体

    极道神体

    他是公认的天才,年纪轻轻就技压群雄,却被同门妒忌,险些被废掉。他被困入法宝玲珑塔十年,十年中将肉身修炼到极致,破塔而出后他要报一箭之仇!正在这时,末世降临,天地变。神魔群起,一场惊天大战一触即发,是战还是不战?
  • 魔王殿下与勇者奴仆

    魔王殿下与勇者奴仆

    传说中的究极大魔王帝尤禹斯,看上去分明还只是个小孩子。刚刚从一尊棺椁中苏醒过来就遭遇了勇者。自称“朕”,果然是霸气十足的霸王!
  • 北朝旧梦

    北朝旧梦

    他是先帝六子,岐国的风流王爷,她是酒楼的小二,遗落在落雪轩的相府千金。一道圣旨,她的命运从此改变,随他踏上征程。洞房之夜,她拂袖而去,换来他的坦诚相待。他许诺:一切有我,绝不负你。她许诺:庙堂江湖,并肩同行,她愿意为她挥出长剑,杀开血路……一路上,他们披荆斩棘,马踏天阙,携手而来,成为岐国帝王帝后。有道是,患难易共,富贵难享。他们能否一路走下去……他能否实现诺言:一琴一瑟一商羽,生生死死一双人,还是,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与三代君王打交道颇费心机,有时奴颜媚骨,有时抗旨犯上,有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因为对方是一言九鼎的皇上。封建社会,皇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落入昏君或无能之帝的手中,很多人就要遭殃。曾国藩所侍奉的三代君王虽不是昏君,却是无能之帝,事实上皇上可以无能,但是他却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无能。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三代君王打交道的!本书叙述了曾国藩的50年官场生涯。
  • 惊情六十天:邪少的逃妻

    惊情六十天:邪少的逃妻

    一次海边踏浪,无意间救回来一个陌生的男子,从此沐曦的人生开始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陌生男子的一句话,开始了他们此后一生的纠缠。对方优雅地坐在真皮沙发上品着美酒,淡漠的脸上不带一点表情:“不想死,就给我留在这里!否则的话,我可以保证,你出了这扇大门,立刻就会身首异处!”沐曦气的张牙舞爪,却也只能心底抓狂。看着叶楚手里拿着的那个女孩子的照片,沐曦沉默了。她到底是谁?沐曦,还是……这个照片上和她长得七分相似的女人韩菲儿?眼前这个女人踩着高跟鞋居高临下冷傲而轻蔑地看着她,“贱人,抢了属于我的大小姐身份,现在居然又来抢我的男人!可是我告诉你,四年前你战胜不了我,四年后,你一样是我的手下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