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05700000022

第22章 美的觉醒:魏晋文艺理论中的《庄子》(3)

由此可见,音乐产生于天地自然,它是一种永恒的本体,体现了自然之“和”,而这种“和”是一种独立的本体,不随人情的好恶哀乐而变化。金石之所以能发出克谐之音,管弦之所以能奏出至和之声,正在于此。嵇康随后又说:“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李泽厚先生和刘纲纪先生撰写的《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认为,嵇康此处所说的“以心为主”的“心”,就是他所说的“和”,而所谓“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则因为“乐的目的在于使人心达于‘和’,只要人心得‘和’,那么即使没有音乐,人民也能安乐地生活;相反,即使有了音乐,人民也无欢乐可言。”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说过:“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故得志者,非轩冕也;有至乐者,非充屈也;得失无累之耳!”从这段话可以肯定,嵇康的“无声之乐,民之父母”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庄子》。《庄子·缮性》篇曰:“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这样的和乐来自于内心的自足,内心的自足正在于一种“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宇宙境界,而音乐作为天地万物“和”之体现,自然也是无声而民自乐的。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建立在他认为音乐与人的情感本为二物的基础上。人的哀乐之情相同,而音乐的表现方式可以不同,例如听歌本为欢,闻哭本会哀,但由于殊方异俗,“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感”,可见声音之无常。再从音乐的本体来看,“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嵇康在这里将为什么声无哀乐,但人听到音乐就会感觉到哀乐说得很具体,即主要是因为有哀乐之心遇到无象的和声,则有哀乐的回应。这有点像庄子所说的“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如果心无哀乐,那么音乐亦无哀乐,所以哀乐在心不在声。

如果再往深入一层,为什么听到无象之和声后所感觉到的哀乐,只是心的哀乐而不是声的哀乐呢?嵇康的解释来自于《庄子·齐物论》。在《齐物论》中庄子为了论证纷纭的物论并非天地自然真正的和声,而以地籁和天籁的关系为喻,当南郭子綦在为子游讲了风声之万状后,子游问:“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南郭子綦并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天籁是一种无声之声,所以无法用语言去回答,他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风声所代表的地籁,当大块噫气吹起来时,天地万物间的众窍纷纷发出不同的声音,一时间激者、嚎者、叱者、吸者,似有无数声音无数的情感,然而一旦大风停息,则方才的声音和众窍均不存在了。嵇康正是用这个绝妙的比喻来说明“声无哀乐”和“哀心有主”的,音乐就像天籁,无声无象,是庄子所说的“吹万不同,使其自已也”,而有哀乐之情的人心,则如地籁,闻声而生喜乐之情,然则哀乐之情如同众窍,是心之所由,而非声之所有。因此,嵇康接下来叹曰:“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风俗之流,遂成其政。”即声之哀乐并不是为了表现政治之兴衰,而是政治兴衰给人的内心带来了哀乐的情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接受美学。真正的艺术代表了一种无限的境界,它具有天地不言的大美,每一位接受者都是应感而发,如嵇康所说的“人情不同,自师所解,则发其所怀。”“声无哀乐”,每一个听者在“音乐”这面镜子中只是看见了自己。

对于“乐”的社会功能,嵇康和阮籍的认识更为相似,他也没有否定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但在对“移风易俗”的解释上,同样表现出和阮籍一样的道家立场。他认为音乐的“移风易俗”,是在世道衰弊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庄子》中反复表达了儒家所讲的“仁”和“义”就是在大道沦丧之后而汲汲救世的,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嵇康对理想的上古社会的描述,也来自于《庄子》中“至德之世”的蓝图,他说:

“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彩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和与声相应。”

在这样“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中,音乐本来代表了那种天地万物之和,人们内心自足之“和”与音乐所表达的自然万物之和二者合为一体,因此便可以不知所以然而然地助成风俗。在这样的至德之世,并不存在以音乐去教化百姓的“移风易俗”。而当理想社会衰弊之后,人们知巧既萌、贪伪既生,不再“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则音乐也就不能在不知其然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发生移风易俗的作用,而是只能靠儒家的“圣贤”们“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口不尽味,乐不极言,揆终始之宜,度贤愚之中,为之检则,使远近同风,用易不竭,亦所以结忠信,著不迁也。”这番意思也来自《庄子·马蹄》篇,人们“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的至德之世衰弊之后,圣人才“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崎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庄子》的文意在于批评儒家所谓的“圣人”怀抱礼乐以为至宝,殊不知礼乐生伪让人心更加失去素朴。嵇康的态度较为缓和,他对于礼乐的教化作用并不否认,只是这样的教化并不是他所认为的音乐的最高理想而已。

画论中的《庄子》

《庄子》对魏晋画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顾恺之(348—409)“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和宗炳(375—443)的《画山水序》中。在顾恺之以前,魏晋绘画上承汉代的人物画,主要以政治伦理上的借鉴为目的。曹植的《画赞序》已经触及绘画对人的情感的强大感染力,并且认为绘画可以“上形太极混元之前,却列将来未萌之事”,从而赋予绘画极高的价值。在曹植之后,陆机也曾以丹青比之《雅》、《颂》,然而和曹植一样,对于绘画的作用的认识,仍然不离教化和鉴戒。和“文”一样,绘画也是为了“美大业之馨香”。直到东晋的顾恺之,虽然他也不否认绘画的鉴戒功能,但是即使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也已经明显地在神情上显得飘逸而生动。因此顾恺之是真正体现了魏晋精神和风度的画家。此后,随着清谈日渐沦为一种浮华的形式,不再具有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上的抚慰力量,社会上批评清谈之声渐高,于是“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虽然以庄、老为文本的清谈之风走向了低靡,但《庄子》作为一个主要的哲学和美学文本,却深刻地影响到山水画。宗炳的《画山水序》就是代表。

1、顾恺之: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绘画理论的核心,这一理念既来之魏晋玄学对“形神关系”的热议,又来自顾恺之本人的玄学和佛家思想。

顾恺之身上虽然也有明显的儒家思想,但他更深刻地受到了玄学和佛学的影响。对于竹林七贤的放达和风姿,顾恺之很是倾倒,尤其对于嵇康。据《晋书·顾恺之传》,顾恺之很喜欢嵇康的四言诗,因此为之图画,且常常自己喃喃地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这句话表明顾恺之已经体会到了写形容易写神难。《庄子》中多处写到“言”和“意”的关系以及耳目之所见与心神之所感的不同,并以“言”和耳目所见为粗为幻,以“意”和“心”神所感为精为真,这本身就极富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感染了魏晋的文风,并在绘画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顾恺之对嵇康、阮籍等的推崇,本身就是对《庄子》的批判精神和自由人格的推崇。

形神问题作为先秦以来中国哲学的一个主题,到了汉末人物品评极盛的时代,便成为品评人物的一大标准。刘劭的《人物志·九征》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能神,则穷理尽性。”这里的“神”已经具有了人物审美的意义。到了正始时期,何晏、王弼等对“圣人”的“神明”问题的讨论,则将人的“神”更明确为一种形而上的理想的人格,只是仍然不脱离政治的范畴。而到了阮籍和嵇康之时,他们的“圣人”之“神”则完全剔除了何、王等的政治因素,而成为纯粹的在精神上自由逍遥的理想人格,即《庄子》中的“至人”或“真人”。在阮、嵇之后,“神”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且“神”高于“形”,在养生、文论、音乐等方面被普遍接受。陆机的《文赋》和葛洪的《抱朴子》都十分强调“神”的重要性。到了东晋,耽于清谈的门阀士族们使得“神”完全转变成人物品藻的审美原则,另外,由于佛学的日盛,“神”又开始与佛教的“心”或“灵魂”联系起来,从而具有了追求解脱或“涅盘”的意义。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之“神”,正是在东晋时期对“神”的理解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他所谓的“神”,不仅仅是人内在的精神,而且是魏晋时期特指的超脱自由的个性特征,是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本体。“以形写神”这个命题出自顾恺之的《摹拓妙法》,其原文曰: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筌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

顾恺之说的是,人在对别人作揖致礼时,眼睛总是注视着对方,因此画在画里时便不可以只画眼睛而不注意画出其视线的方向和神气。顾恺之在这里说到的“筌生之用乖”,正是用《庄子》中的“得鱼忘筌”的寓言,即是说画眼睛本来就是为了传神的,如果只突然画出了眼睛之形,而没有画出其眼神,那就等于筌者本为得鱼,但却忘了鱼而只留下了筌。顾恺之对“眼睛”的传神作用,《世说新语·巧艺》篇中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如此则不但写形是为了传神,“神”更具有远远超越“形”的意义。《庄子·德充符》一整篇都在表达“神”才是生命的本体,为了强调这一点,全篇不惜全部以残疾人为主角,讲他们“形残”,但却可以以其“神全”而让人忘记了他们的形残,并与他们游于形骸之内。顾恺之所说的“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虽然强调的是传神靠眼睛而不是四体,但亦与庄子的形骸内外意思相同。

眼睛固然于传神关系甚大,但并不可以传一切之神。比如《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画裴楷的这则故事: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同类推荐
  • 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本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家交游、求学问道、气节名利、建功立业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菜根谭》的深刻人生哲学。
  • 老夫子品评管子

    老夫子品评管子

    《管子》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曾经达到“家有之”的程度。《管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精气说,在继承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肯定“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内业》)“精”是一种物质,即最精细的“气”。世上万事万物,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都是由精气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精气”变化的结果。《管子》不但明确指出物质性,而且认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也能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规律。《管子》一书中,举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各领域的智谋韬略,应有尽有,被众多学者们视为“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的代表作。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曾国藩出身耕读之家,资质平凡,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他的思想谋略精华、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堪为成功楷模。本书结合曾国藩的思想精华,介绍了曾国藩在面对现实环境、处理具体事务时的超人智慧和谋略,对当代人成功为人处事、迈向成功有着非同寻常的启示。新书着重阐述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把其中的精髓归结为两个字:“柔”与“刚”。曾国藩的许多经典思想如知行合一、明强挺经都离不开这两个字,这也是他处世智慧的关键所在。
  • 浙东学术(第二辑)

    浙东学术(第二辑)

    本书收录论文10篇,包括: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文《<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系统论述朱熹《家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主张摆脱从“心性论”的视域来研究孟子的《孟子性善论刍议》,何善蒙副教授所著的《荒谬:在加缪和庄子之间》,四篇以浙江学术为主的地域研究文和两篇与佛教有关的作品。
热门推荐
  • 抱怨是最好的礼物: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顾客满意学

    抱怨是最好的礼物: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顾客满意学

    在全球景气持续低迷,又逢中国加入WTO,国外业者正在大潜进入本国市场之际,国内业者如何赢得顾客青睐,获取顾客的忠诚,已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能否永续经营的重要课题。本书首先以何谓顾客谈起,主张应从心理与行为两方面落实顾客满意,并关注员工满意的问题,强调顾客满意与员工满意双管齐下,才能创造企业生存的利润。书中跳脱了礼貌,技巧的论述与一般概念的讲授,而从经营哲学,经营理念,经营策略的层面,为为者提供了许多具体可行的顾客满意成功之道。全书架构完整,立论精确,总结了作者十年的辅导经验与学理涵养,而且没有太多的专有名词,浅显易懂,平易近人,是E世纪业者学习顾客满意经营不可多得的入门宝典。
  •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 吾亦冰心也亦柔心

    吾亦冰心也亦柔心

    她,外人眼中的冰心女王他,甘愿做她身后的支柱当初,她受尽百般折辱如今,她冷艳回归当若有再次的展现她是否能够应对又是否能够有人相助
  • 悍星记

    悍星记

    万年前,远古抗魔大战之后,神州域骆汉帝国分崩离析,远古大帝骆滨皇携全体皇族消失于天地间。然而,入侵失败的域外魔族并不曾放弃他们的野心。万年后,有少年骆星,持九龙星玺,自西北边陲之地而出。他携宇内星辰,立周天大阵,封天;他握星核神铁,以大星破天之势,破天!九龙星玺,帝国崛起,灭魔之战!星力修炼等级:星力九重、融星境、天河境、星相三境(洞天、中枢、本相)、融星九劫、星君、地星君、天星君、星主。
  • 做人要懂心机

    做人要懂心机

    做事没有“心计”,就会四处碰壁,孤立无援;做事不懂“心计”,就会稀里糊涂,深陷绝境;做事不会“心计”,就会碌碌无为,一生平庸。做事有“心计”不是让你在做事过程中为达到目的而使用不光明的手段,而是做事时先下手为强的胆略,是行动前深谋远虑的眼光,是让“人情”更具“杀伤力”的武器。
  • 狂傲下堂妻

    狂傲下堂妻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商业天才,一手创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一场车祸,让她的灵魂进入到身中顽毒的右相府千金身上,换了时空,换了躯体,且看浅笑嫣然的她,如何以经济命脉为筹码,不动声色化解阴谋诡计,腥风血雨!
  • 鬼循环之鬼说诡话

    鬼循环之鬼说诡话

    传统科学认为鬼只是人们的想象,属于唯心主义,尤其对于无神论者,一般认为现实中并不真的存在鬼,鬼只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对于一些有宗教信仰的有神论科学家,他们虽然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但大多也认为灵魂是超自然、超物质的,是科学无法研究的。鬼是为魔王所摄,憎嫉佛法中修行之人,常有热铁槌从口而入,生前邪见迷信,不信正法,堕于地狱,多劫受苦。——————————————————————————————————————关于鬼,你知道多少?这部小说对鬼做了一个简单的诠释,有兴趣的来看看吧!
  • 染血为王

    染血为王

    这是西方魔幻世界,魔法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状态,而魔法师这个词只是法系职业的统称。因为魔法的发达,这个世界弥生了许多法系的分支。而斗气,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出现,因为斗气给魔法师带来了太大的威胁,所以斗气在很早以前就被法师给联合毁灭了。导致了许多人都不知道斗气的存在。而吴磊,就是一个会着另类斗气的异能者。其主要特长就是将精神力凝聚成一双透明的手。另一个特长就是将精神力凝聚在武器上,形成特别的“斗气”。试想,当你偶尔仰望天空时,巨大的云团中突然多出了一个掌型窟窿,那是啥感觉。一个偶然的因素,让他从地球来到了异界。一个偶然的原因,让他有了称王的想法。本书揭示了一个凡人的称王之路。推荐朋友的书《异世界的传说》
  • 苍白进化

    苍白进化

    天空中的蒙蒙细雨,潮湿的地面,无神的双眼。失去一切的我,想弥补!穿梭在个个游戏,动漫,电影世界。为了心中的愿望!我会永远活下去。
  • 匿爱成婚:总裁夫人是卧底

    匿爱成婚:总裁夫人是卧底

    当他勾起我的下巴问我需要不需要帮忙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只闪过三个字:“就他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