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05700000015

第15章 文风之变:从魏晋文学看《庄子》的阅读(4)

“故不恢心而形遗,不外累而智丧。无岩穴而冥寂,无江湖而放浪。玄悟不以应机,洞鉴不以昭旷。不物物我我,不是是非非。忘意非我意,意得非我怀。寄群籁乎无象,域万殊于一归。不寿殇子,不夭彭涓。不壮秋豪,不小太山。蚊泪与天地齐流,蜉蝣与大椿齿年。”

“故皋壤为悲欣之府,胡蝶为物化之器矣。”

“战机心以外物,不能得意于一弦,悟往复于嗟叹,安可与言乐天者乎!若乃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

第一段引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论;第二段取庄子的外物之意和《齐物论》思想;“无岩穴而冥寂,无江湖而放浪”则是《刻意》篇“无山林而隐,无江海而闲”的意思;最后的齐彭殇等为《秋水篇》的宇宙观。第三段文字皋壤和蝴蝶,则为庄子的生死观,生如逆旅之舍,死如梦蝶之物化矣。最后一段文字中“机心”是《庄子·天地》篇中为圃者所说的“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则道之所不载也。”由此可知,郭璞从为人和哲学上,对庄子都仰慕备至。

郭璞一生好注奇书,精通《易经》,又善卜筮,他在《注山海经序》中说,世人多怀疑《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以为多属荒诞虚夸之说,而在他看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太少,因此往往以其耳目所及为验,而不知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何况耳目所及的只是物之粗者,精者乃无形无声而无不在也。他在该序中引庄子的话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经见之矣。”

2、孙绰、许询的玄言诗

孙绰和许询为东晋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二人自郭璞之后,进一步将诗歌推向了玄言化。刘孝标在注《世说新语·文学》简文帝称赞许询的五言诗一则中,引檀道鸾《续晋阳秋》曰:“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尽管如此,郭璞的游仙诗实际上只是以游仙而抒怀,如上文所述,钟嵘称其始变平淡之体,因此真正的玄言诗应该始于孙绰和许询。

关于此二人的风采,《晋书·孙绰传》称,沙门支遁曾试问孙绰∶“君何如许?”孙绰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服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也就是说,孙绰认为自己“情致”不及许询,但文才过之。虽然简文帝赞美许询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由于许询的诗文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从残留的极少篇什来看,如《答庾僧渊诗》曰:“茫茫混成始,豁矣四天朗。三辰还须弥,百亿同一像。灵和陶氤氲,会之有妙常。大慈济群生,冥感如影响。”又《墨麈尾铭》:“卑尊有宗,贵贱无始,器以通显,废兴非己。伟质软蔚,岑条疏理。体随手运,散飙清起。通彼玄咏,申我君子。”许询的诗文的确平典似《道德论》。许询名冠一时,恐怕主要还是因为他善于清谈和为人的高情远致。许询虽出身名门,但无意于仕途,屡征不起,最后干脆隐居在深山,将自己在永兴和山阴的两处家宅舍为佛寺。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晋代,许询的这种纯粹的清高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孙绰的诗文存者较多,的确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文才较许询为胜,但是仍然不出玄言的范畴。他有一首《答许询诗》,全诗几乎完全是“漆园之义疏”:

“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散以玄风,涤以清川。或步崇基,或恬蒙园。道足匈怀,神栖浩然。”

由此诗可见孙绰对《庄子》文本非常熟悉,对庄子所描述的真人极为仰慕。在《遂初赋序》中,他说自己从小便仰慕老、庄之道,后来有感于於陵贤妻之言,怅然若有所悟,于是乃始经营东山,决意归隐。孙绰的《秋日诗》和《诗》大概就写于他闲居东山之时。诗分别曰:“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野马闲于羁,泽雉屈于樊。神王自有所,何为人世间。”孙绰闲居期间的怡然心情跃然可见,他自比于濠梁之上的庄子,并以《庄子》的任真和重生思想为自己的本趣,而淡泊于人间之世。

3、兰亭雅集

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7),东晋清谈发展到最盛。而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谢安、支遁、孙绰、许询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修禊之会,则更是东晋清谈的一次盛宴。和西晋的金谷宴集一样,时贤们登山临水、饮酒赋诗。然而和金谷之集不同的是,金谷园中的“二十四友”诸人,多以文辞相乐,其所作之诗皆为铺叙渲染当时的良辰美景,而兰亭之集的色调则不那么明丽。虽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但是整个氛围则淡泊很多,并无丝竹管弦之盛,仅以一觞一咏来畅叙幽情。

整个兰亭雅集都带有玄学清谈的色彩,尤以东晋清谈界的领袖之一王羲之最为突出。《兰亭集序》的叙述忽然乐往哀来,叹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正是庄子达观人生的切入点。王羲之在序中直接引用《庄子》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庄子的哲学是“一死生、齐彭殇”,而王羲之却说这是虚诞,是妄作。虽然表面上看他的用意与庄子相反,但实质上与《庄子·至乐》篇庄子妻死一则寓言的意思相同,即庄子所谓: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说自己一开始何尝不为妻子的死感到难过,但是因为生死本为一体,所以也就感到释然,于是鼓盆而歌。自何晏、王弼开始,“圣人有情还是无情?”便是玄学最重要的论题之一。从上述寓言可知,庄子的圣人无情说与王弼的意思一致,即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圣人之情,应物而不累于物。”王羲之所说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意为,即使圣人,也不能不感物兴怀,正是圣人之有情。

泥于字面者因为这句话便认为王羲之算不上达人,是不知圣人之有情也。王羲之在《兰亭诗》中,化用《庄子》之处极多,比如: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由此可见,王羲之不但没有反庄子,反而以庄子为精神偶像,对庄子的哲学身体力行。

清谈领袖孙绰也和王羲之一样,赋诗两首,另外因为文采绝伦于当时,所以孙绰又被推举撰写《兰亭集诗·跋》。从他的《兰亭诗》和这篇跋文来看,其立意行文都与王羲之类似。他在跋文中说:

“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鸠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其他参与兰亭修禊的人大多数都作了诗,且多半表现出玄学的色彩,在此不一一列举。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东晋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虽然他也是一位深受《庄子》影响的诗人,但他并不作平典寡味的玄言诗,而是将庄子的任真化入他的人格,而人格又自然流露于他的诗文,因此他的诗文读起来率真自然,如直出胸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评价陶渊明的诗曰:“万岁躬耕不厌频,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近代学者龙榆生先生在《中国韵文史》中亦曰:“晋宋之间,得一陶潜,为诗家开田园一派”。在当今中国的各种文学史著作中,陶渊明常常被描述成“田园诗人”的鼻祖,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陶渊明的评价有了不同的声音。陶渊明是否“田园诗人”不在本论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重点关注陶渊明诗歌与《庄子》的关系。

最能体现《庄子》对陶渊明影响的就是《形影神》三首诗。一般很容易想到陶渊明写这组诗的灵感与他的好友慧远有关,因为慧远写过《形尽神不灭》一文,且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关于形、影、神,我们同样很容易想到《庄子·齐物论》篇末罔两问影的这段话:

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影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附蜩翼邪。

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通过《形影神》的分析,曾明确指出陶渊明思想对魏晋玄学的承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编撰者逯钦立先生也在《关于陶渊明》一文中,通过分析《形影神》三首诗,从而推论认为陶渊明是“玄学信仰者”。“形神关系”本来就是玄学的重要论题之一,陶渊明只是再加入了《齐物论》中的“影”。

在《形影神》诗的最后一首《神释》诗的末尾,陶渊明写道:“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陈寅恪在上述文章中称这种“委运任化”,为陶渊明在魏晋玄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自然说”。“物化”为庄子生死观的核心,陶渊明的对待生死的态度正来源于庄子。他的诗文使用“化”这个词非常之多,比如《饮酒》诗第十一首曰:“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又如《归去来兮辞》文末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在这些诗句中,“化”均是《庄子》里的“物化”之意。还有《连雨独饮》曰“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则不但说形骸在化,而心却可以独存,这更是《庄子·齐物论》里所说的“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陶渊明在这里说“心在”,则是深得庄子之道的达人。

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陶渊明表达了类似的感觉:“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而《庄子·德充符》篇仲尼对鲁哀公讲“才全”时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郭象注“灵府”为“精神之宅”,心即精神之宅也。因此这两句诗用的都是《庄子》的意思,即形迹虽时时在化,而心不与之俱化,常闲而无事。

“物化”之外,陶渊明人格和诗文的“任真”,亦直接受到《庄子》的影响。《连雨独饮》诗曰:“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劝农》诗中亦曰:“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饮酒》诗其一又曰:“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而“任真”正是《庄子》的核心价值之一,庄子批评儒家礼教的根本就在于认为礼教多伪,而“伪”生出许多恶。《庄子·渔父》中曰:“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陶渊明率真而不拘小节,和《庄子》一样,“任真”也是他哲学的核心价值。

另外,陶渊明在《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中所说的“虚舟纵逸棹”,就是出自《庄子·山木》中的“有虚船来触舟”,“虚舟”是庄子的游世哲学。《杂诗》其五有“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则引自《庄子·大宗师》的“藏舟于壑,藏山于泽,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壑舟”的比喻在于说明“物化”无时而不在,因为此身非我有,只有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活在宇宙的精神里,才可以彻底解脱生死。又《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是《庄子·天地》篇华封人对尧言圣人之道:“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

除了直接引用《庄子》的文辞和文意,陶渊明还深受魏晋时期“言意之辨”的影响。笔者在论文第二章详细讨论过“言意之辨”,其源就出于玄学文本的《易经》和《庄子》。王弼借《庄子·外物》篇的“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将《易传》中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阐释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就是“得意而忘言”,又采菊、南山、山气、飞鸟这些物象,就是“立象以尽意”,读者仅通过这些物象想象其景其情,便能得诗人的言外之意。

最后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正是魏晋玄学波澜之下所产生的魏晋人的读书治学之法。汉人治章句之学,魏晋人由于玄学形神关系的影响,读书治学讲求会通其宗旨,反对以辞害意。精通庄子的东晋高僧支遁在寺庙讲经,采用的方法也类似于陶渊明的读书法,他每每“标举会宗,不留心象喻,解释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为疑。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九方皋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俊逸。”标举会宗,就是会通其宗旨,如谢安所说的九方皋相马术,略其玄黄即遗其外形之粗迹,而取其精神之俊逸,即重在与其神会。

陶渊明之后,晋末宋初的大诗人谢灵运(385—433)进一步结束了玄言诗的时代,而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山水诗派。谢灵运的诗歌引用《庄子》文辞文意之处也极多,鉴于在文学史的断代上一般将谢灵运划入南朝刘宋时代的诗人,故不在此加以讨论。

同类推荐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凡是能够以文字的形式留存到当代,都是经过几千年无数先贤圣哲们精挑细选并通过实践证明的,是对人的生存、行为规范、社会构造、民族发展、国家兴旺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的经典。这些经典,在今天看来,就是浸透在我们的遗传基因中的文化因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枝繁叶茂的文化之根。传承民族文化,播扬人文精神,最好的方式和途径,莫过于阅读经典、学习经典。诵读这些经典,就是在和古圣先贤对话,就是在获取文化的精髓,就是在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就是在擦拭我们的心灵之尘,就是在接近我们的自然之性,就是在回归我们的宁静 致远的祥和之境。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老子试读

    老子试读

    本书对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试读和注释,在“破”的学术意义上,排除了对老子消极遁世的误解,驳斥了把《道德经》视为卜巫之术的行径,摈弃了认为老子的权诈功利的想法在“立”的创见上,说明了老子的哲学足以破解唯物辩证法的迷惑,为心灵生命境界开创出超然的立场和出路。
  •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

    《孟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儒家经典。《孟子》原文七篇并无上下之分,亦无章次之别。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一书的总体特色是感情充沛,气势奔放。他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又言辞犀利,呈现出凌铄一切之势。
热门推荐
  • 婚途漫漫,总裁求婚一百次

    婚途漫漫,总裁求婚一百次

    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何况她得罪的还是个有权有势只手遮天的小人!宁绮:姓聂的,你够了!你到底一天要来几次?你当我是出来卖的!聂惟靳:1.3亿,不多上几次我岂不是亏死?宁绮:你去死!聂惟靳:谁叫你退我婚,退我婚!天啊,能不能不要再拿陈年旧事来说,你到底要念叨几年?真是醉了!这就是一个腹黑奸诈瑕疵必报作死过头的大灰狼将小白兔吃得渣渣都没得剩的故事。
  • 冷面总裁与俏丽女总监

    冷面总裁与俏丽女总监

    她,俏丽动人,是一个清纯寨乡女子的私生子。母亲的眼泪让她对男子从来不相信。一日,新总裁的到来,把她的平静生活搅了。“唔……”她用力推开他,捂着胸口,“你要干什么?”“你说,能干什么?”性感的嘴唇微微上扬,似笑非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吻天荒,转身末路

    一吻天荒,转身末路

    曾经,他们为了相爱,不惜抛下一切,曾经,他们幸福得连老天都有妒忌,曾经,他们把每天当做末日来相爱……当美好的一切,都已经镜花水月。他和她,原本就是两行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偶然的错误相交,拉开了爱恨情仇的序幕。
  •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世之神凰

    异世之神凰

    洪荒谁都知道秦家七少是一个从废柴变成的天才,可又有谁知道这个天之骄子却是绝世倾城呢?
  • 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全集

    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全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绝版校草限量贩卖

    绝版校草限量贩卖

    她,井殿然,具有吸血鬼基因的皇家之女,为了脱离皇室,完成皇家交给她的三项sss级别任务,女扮男装转校至尊学院,没想到轻松的夺得校草的宝座。邪恶如他,发下重誓:“然,我一定要追到你。”而她却懒洋洋的勾过死党的脖颈,背着他,大方的上演接吻秀。
  • 陌上此生

    陌上此生

    为情所困,为情所虐,可到最后,我获得了什么?我错了吗?不,我没错,只怪当初太年少,爱上错的人,但最后找到最好的归属,却还是什么都没得到......
  • 太平天国十四年

    太平天国十四年

    《晚清微历史系列:太平天国十四年》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不第的年轻人、上帝和他在“小天堂”的儿女们、金田树大旗,塑造一座太平理想国的浮雕、永安城中不安宁、江南江北几战场、挂着十字架跳舞的天王和诸弟们、天京周边,剑拔弩张、太平天国不太平,天京城里杀杀杀、天国没有刹车,仍在奋斗、走向黄昏夕照的半壁天国、辉煌“小天堂”的幻灭、强弩之末,天京失陷后的继续等。
  • 寰天劫

    寰天劫

    三生三世,置果成因。魔消道长,一印生死!若遇见是这命中注定的劫,那便寰天都成劫!若一剑斩不断这浩渺苍穹,那便撕裂寰宇,重组三界!不相忘,不能忘,那便勿须忘!寰天劫起,度灭由心,缘明缘晦,不昧初心。懵懂青衫少年郎,自苍莽北域走来,一步踏出,踏尽万古尘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