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羊城五十年,风雨齐舟步履艰。川西传讯忠心耿,京华除害一身胆。行若吕端识大事,功成绛侯有愧颜。八秩寿翁犹继志,旗展神州贺新天。"聂荣臻元帅1977年祝贺叶剑英八十华诞的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叶剑英一生中两件最伟大的功绩。其中的"川西传讯",即是指长征途中,叶剑英在四川西部地区挫败野心家、阴谋家张国焘企图危害党和分裂红军的阴谋,为革命立了大功的故事。
那是60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极其惊心动魄的一幕。
1935年6月中旬,担任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参谋长的叶剑英,同部队一起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翻过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的大雪山,到达了四川西部懋功县的达维镇。在这里,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与红四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一是来自江西中央苏区,一是来自川陕苏区。红一方面军已经过了长达8个月的长途行军,同国民党重兵一次次的围追堵截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又同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顽强抗争。红四方面军也退出川陕苏区近2个月了。劫后相逢,真有说不尽的喜悦,道不完的兴奋。叶剑英看到两军会师后部队战斗情绪高涨,力量大为增强,内心很受鼓舞。他估计,全军在战略上将会很快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然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此时却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已得报,拥有8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在通过国民党的几道封锁线后,已损失大半,只剩下不到2万人了,且衣服破烂,装备很差。而他直接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此时却拥有7-8万人,服装、装备都胜过中央红军。在他看来,由于他直接领导的队伍人多枪多,因而整个红军应该由他来领导和指挥。在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上,他也与中央严重分歧。为了统一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6月26日在懋功北面的两河口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红军应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造川陕甘苏区,为此必须坚决反对张国焘所持的避免战争退却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动的倾向。
叶剑英完全拥护两河口会议的决议。他与彭德怀、杨尚昆一起,率领红3军团部队继续北上,准备执行军委确定的红一、四方面军协同作战的松潘战役计划。这期间,叶剑英听说,张国焘一再借口"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公然向党争权。党中央坚决拒绝了张国焘等的无理要求,但为了照顾红军的团结,周恩来让出红军总政治委员一职,于7月18日由张国焘接任。这样,张国焘才勉强同意调四方面军部队北上。
7月21日,中革军委为了统一指挥红一、四方面军部队北上,决定组织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兼,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兼参谋长。随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同叶剑英作了亲切谈话。他们告诉叶剑英,到了总指挥部后,要协助徐向前、陈昌浩指挥好部队,要搞好红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同时,嘱咐他从红军总司令部挑几名得力的参谋和机要干部带去,把总指挥部的参谋工作扎扎实实开展起来。叶剑英按照毛、朱、周的指示,从总司令部挑了李荣、毕占云、吕继熙(吕黎平)、赖光勋、陈茂生等10余名同志,一同从芦花赶到位于毛儿盖的前敌总指挥部。
8月上旬,中革军委决定将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红一方面军的第5、32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第9、31、33军为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在毛儿盖地区的红一方面军的第1、3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第4、30军为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经班佑北上。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右路军为了打开通往陕甘的门户,发起包座战役,歼灭了妄图在包座一带阻击红军的胡宗南部队一个师和一个团。随后,中央和军委机关及前敌总指挥部,到达巴西河畔的潘州(松潘)及其附近的村子驻扎。
这期间,红军左路军从马塘、卓克基一带出发后,经过行军,于8月下旬到达了阿坝地区。按原定计划,左路军应继续北上,在班佑一带与右路军会合。可是,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仍不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在阿坝地区按兵不动。他的内心里,打的还是要南下的算盘。
9月1日,毛泽东等发电报给张国焘,劝他说:目前情况极有利向前发展。右路军须以主力向前推进,左路军应尽快北上,集中主力从武都、西固、岷州间出击,必能争取伟大胜利。张国焘却于9月3日打电报给徐向前、陈昌浩并转中共中央。电报说:"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左路军"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5日,张国焘悍然命令左路军部队停止北上,就地筹粮待命。
叶剑英在前敌指挥部,看到张国焘的电报后,心中十分焦急。他同彭德怀、杨尚昆等人多次商谈,对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央北上命令的行为感到十分气愤。
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巴西、潘州一带,不断给张国焘发电报,晓以大义,陈述利害,耐心等待他率左路军北上。在9月8日给张国焘等人的电报中,恳切而又严肃地指出: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地形利于敌封锁不利于我攻击,经济条件绝对不能供养大军,阿坝南至冕宁均为少数民族,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务望兄等熟思审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张国焘收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电报后,不仅没有丝毫改变态度,反而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并转中共中央,再次表示反对北进,坚持南下,并称"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同时,他背着中央给陈昌浩发出密电,令其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
9月9日这天,是川西北地区的一个阴冷的日子。张国焘的密电发来的时候,前敌总指挥部机关人员正在开会。担任前敌指挥部政委的陈昌浩,思想上倾向张国焘,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犹豫不决。他上个月刚刚升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这段时间特别爱作报告、发指示。此刻,他又正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话。译电员把电报送来,交给坐在陈昌浩旁边的参谋长叶剑英。叶剑英一看电文抬头是给陈昌浩的,当即递给陈。陈昌浩讲话正在兴头上,没顾上看,顺手将电报又交给叶剑英。叶剑英一看电报内容,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张国焘要向中央摊牌了。如果张国焘的阴谋得逞,后果不堪设想。叶剑英觉得事态严重,应当马上报告毛泽东主席。他心里很着急,但表面上仍很沉着,不动身色地把电报装进口袋里,继续坐在会场上。过了一会儿,他才借故离开会场。一出门,立刻疾步如飞,跑到毛泽东的住地,把电报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看了电报,感到问题严重,情况紧急,神情也变得紧张起来。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迅速把电报内容记了下来。
叶剑英对毛泽东说:"主席,这里有危险,不能留了,你赶紧到3军团(即红3军)去吧。"毛泽东说:"好吧。你赶紧先回去,不要让他们发现你到这里来了。但要提高警惕,设法在适当的时候脱险离开。"毛泽东随即将情况向在场的张闻天、秦邦宪等人作了通报。
叶剑英临离开毛泽东住地时,秦邦宪对他说:"老叶,你的处境危险,也要快走啊!"叶剑英说:"我不能先走,如果我一走,恐怕你们都走不了了。"毛泽东默默地注视了叶剑英一会儿,点了点头。
叶剑英立即返回前敌总指挥部,当他走进会场的时候,会议还没有开完。他又坐到原来的位置上。此时,他的注意力早已不在会场,而是在紧张地思考:如何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顺利离开这一地区?怎样将军委直属队机关和人员带出去?会议好不容易结束了。叶剑英回到住地,经过再三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带走直属队的办法。他首先找到徐向前,对他说:"总指挥,张总政委几次来电要南下,我们应该积极准备。首先是粮食准备。先发个通知给各直属队,让他们自己找地方打粮去。限十天之内把粮食准备好。"徐向前听了,说:"好!"叶剑英于是写了个通知,准备发给各伙食单位。通知上要求次日凌晨两点,各单位组织人员出发,找地方去打粮。通知写好后,叶剑英又拿给陈昌浩看。陈昌浩说:"对嘛,要南下,应该先准备粮食。"叶剑英随即召集在军委直属队的有关负责人员开会。到会的有李维汉、杨尚昆、李克农、萧向荣等。他对大家说:"现在情况很紧急,中央和毛主席他们已撤到3军团去了。我们确定明天凌晨二时出发,以打粮名义赶到3军团去。"叶剑英请大家当场对表,然后继续说:"大家要按规定的时间行动,早一分钟晚一分钟都不行。同时,要严格注意保密。"会议结束后,大家立即分头作出发准备。叶剑英留下杨尚昆,问他:"还有什么没考虑到的事情?"杨尚昆说:"住在这一带的直属队机关和人员,都可以通知到。问题是刘志坚他们那几十个人,到包座30军慰问演出去了,怎么办?百把里路,一下子也赶不回来。"叶剑英想了想,说:"我给刘志坚发个电报,让他们见电立即返回,这样,明天凌晨说不定能赶到。"叶剑英的意见,得到杨尚昆赞同。他随即又与杨尚昆约定,次日凌晨2时在附近的一个小磨坊会齐,一起赶往红3军。
同杨尚昆分手后,叶剑英来到作战科,找作战科副科长吕继熙,要出了当时惟一的一份十万分之一的甘肃地图,带回住地,放进了自己的小藤箱里。
待一切部署完毕,天已黑了很久了。叶剑英回到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喇嘛庙休息的时候,在那里同住的徐向前、陈昌浩等人已经入睡。
这是一座空旷的大殿。正面墙上,贴着一张很大的神像,前面摆着一张小小的供桌。四周墙壁上,或贴或挂着各种各样画在布上纸上的神像,微风从门外吹进,有的在轻轻地飘动。供桌上,放着一盏小马灯,发出微弱的、淡淡的光亮。叶剑英上床躺下后,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他不停地看表,总嫌时间过得太慢。好不容易到了下半夜一点半钟,他悄悄起床,披上大衣,从床下小藤箱里取出那份甘肃地图。然后,轻轻地往外走。到了门口,他故意大声问站岗的士兵:"卫兵,你看到打粮的队伍出发了没有?""没有看到。""怎么搞的!时间到了,还不出发!"叶剑英故作生气地骂了一声。
叶剑英先到了萧向荣那里,萧向荣也刚起来。叶剑英把地图交给他,对他说:"赶紧藏起来带好,全军就这一份,这可是要命的东西,千万不能丢了!""参座放心,我绝不会丢失!"萧向荣回答说。
这时,叶剑英一摸身上,忽然发现手枪忘了带,便要回去取。萧向荣劝他:"你不要回去了,回去危险!"叶剑英说:"不要紧的,我是公开出来的,出来检查打粮的队伍。"叶剑英返回喇嘛庙,马灯依然在供桌上闪着微光。他赶快从自己睡觉的床头拿了左轮手枪,转身急促往外走。到大门口时,又推了推睡在门边绰号叫"死卵"的警卫员范希贤。由于范希贤睡得太死,一下没有叫醒。叶剑英担心惊动旁人,便径直迈出了大门。
夜漫漫,山巍巍,天空乌云密布,大地寒气袭人。夜幕中的巴西河,发出沉重的、均匀的呼吸声,缓缓地向东流去。叶剑英来到架在一条溪流上的水磨坊附近,杨尚昆已在那里等他。两人会合后,急忙向前赶路。不一会儿,追上了直属队的部分同志。大家见参谋长和主任来了,高兴地开玩笑说:"你们开小差跑出来了。"叶剑英风趣地说:"不,不是开小差,而是开大差,是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同志们小声说着话,继续往前赶路。走了几个小时,到了一个交叉路口,碰到了正焦急等待他们的张闻天、秦邦宪。他俩高兴地向叶剑英问候。同志们也七嘴八舌地交谈起来。忽然,秦邦宪提醒说:"老叶,你还不快走,人家恨死你了,说不定会追来找你的麻烦!"叶剑英一听,立即加速步伐,继续赶路了。果然,叶剑英走后不久,秦邦宪他们忽然听到队伍后面一阵吵嚷声,回头一看,闯来了一队手持驳壳枪的人。他们大声喝问:"叶剑英在哪里?""你们找他干什么?"秦邦宪等人问道。
"先把他打死再说!"那几个人气势汹汹地说。
秦邦宪等人见来者不善,巧妙地回答他们:"叶剑英还在后面,没跟上来呢。"那几个人于是又向回找去了。
拂晓时分,走得满头大汗的叶剑英、杨尚昆等人,终于赶上了红3军机关。毛泽东见叶剑英赶上来了,高兴地说:"哎呀,你可来了,好,好!我们真为你担心哪!""谢谢主席关心,我很平安。"叶剑英笑着说。
同志们围上叶剑英,关切地问长问短。热闹了一会儿,队伍继续向甘肃的俄界方向进发。
9月10日凌晨,中共中央在北上途中发出《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提出张国焘坚持南下,"对红军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号召党和红军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区。同时,分别给张国焘和陈昌浩、徐向前发出电报。在给张国焘的电报中,严正指出:"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中央现在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该改变,左路军应立即北上"。中央在给陈昌浩、徐向前的电报中,指令其指挥4军、30军,于日内尾1军、3军之后前进,并强调指出,由于张国焘不能实行总政治委员之责任,违背中央战略方针,中央特直接指令前敌指挥员及其政委,并责成实现之。
然而,身为右路军政委的陈昌浩,完全站在张国焘一边,根本不听中央的指令,甚至要照张国焘的密电行事,准备派出部队去追击中央。在这种情况下,徐向前站出来,制止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从而避免了两支主力红军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
9月11日,叶剑英和大家到达甘肃南部的俄界。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举行扩大会议,讨论与张国焘的斗争和今后的战略方针问题。叶剑英出席了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反对北上战略方针、退却逃跑及军阀主义的严重错误,号召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俄界会议后,叶剑英同红1、3军部队一起,在党中央的直接率领下,继续向北前进。
一场关系到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机终于度过去了。叶剑英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英勇机智,及时揭露张国焘的阴谋,挽救了党和红军。他的这一光辉业绩,将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