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来说,法国的文学和艺术永远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遥远的法兰西就是我们理想的艺术殿堂。在欧洲,法国也一直是欧洲的文学与艺术中心。法兰西是一个高度崇尚艺术和尊敬艺术家的民族,在这片自由而浪漫的土地上,每一个文学时期的艺术形式都发展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第一节) 欧洲的文学与艺术之都
17世纪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古典主义由酝酿、发展而走向全盛。17世纪30年代,法兰西学士院的组织者夏普兰(1595~1674年)接受了意大利学者研究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的成果,提出了包括“三一律”在内的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但由于绝对王权尚未确立,贵族沙龙文学得以盛行,代表作是奥诺莱·杜尔菲的田园体小说《阿丝特莱》。文艺理论家布瓦洛适应绝对王权的需要,1674年发表《诗艺》,总结了夏普兰已提出过的文艺理论,成为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典。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和拉·封丹等。
17世纪末的古今之争标志着古典主义的没落和启蒙文学的开始。而从文学上来说,古典主义戏剧在18世纪几乎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它进行模仿的悲剧方面有克雷毕庸(1674~1762年)和伏尔泰,喜剧方面有勒萨日(1668~1747年)。
18世纪在戏剧方面有所创新,即拉肖塞(1692~1751年)的既非悲剧又非喜剧的泪剧。狄德罗用散文把泪剧改造成了市民剧即正剧,是现代话剧的前身,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世纪末,博马舍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姻》是散文体的喜剧,也是现代喜剧的先驱。由于时代的变迁,小说成了启蒙思想家宣扬哲理的工具,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和《天真汉》,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和《拉摩的侄儿》,卢梭的《爱弥儿》。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和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是书信体小说,尤其卢梭的《忏悔录》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曾经为《百科全书》撰写条目。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及19世纪初形成了注重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主观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贵族浪漫主义主要着意抒发忧郁情调,代表作有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和《勒内》,拉马丁(1799~1869年)的《沉思集》、《新沉思集》及《诗与宗教和谐集》,维尼(1797~1863年)的《命运集》等。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着重表现在大革命后感到失望和不满、富有资产阶级个性的人物,代表作有斯达尔夫人(1766~1817年)的小说《苔尔芬》、《柯丽娜》,龚斯当(1767~1830年)的小说《阿道尔夫》,等等。
到19世纪20年代,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学运动,为反对封建复辟和埋葬古典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作有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剧本《欧那尼》和小说《巴黎圣母院》。大仲马(1802~1870年)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乔治·桑的小说《印第安娜》和《康素爱萝》,等等。
浪漫主义文学到19世纪40年代初走向衰落,但它的巨大影响使法国19世纪后半叶的文坛出现了流派并列、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雨果的《惩罚集》和《悲惨世界》等杰作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波德莱尔、魏尔兰(1844~1896年)、兰波(1854~1891年)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以戈蒂耶为代表的帕尔纳斯派的唯美主义诗歌,都因追求诗歌形式的完美而各放异彩。其中有一批浪漫主义的拥护者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坚,例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批判现实主义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对金钱万能的社会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则因注重素材的准确性等特色而被左拉认为是自然主义的先驱。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等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只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较多地受到了生理学、遗传学等的影响。左拉还首次在《萌芽》中描写了工人运动。除此之外,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布尔热(1852~1935年)的心理小说等在19世纪法国文学中也都有一席之地。
20世纪的法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继续发展,产生了罗兰的长篇巨着《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马丁·杜加尔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等名作,但那时的法国文坛主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天下。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勃勒东、阿拉贡等在20年代前后先后参加达达主义和创立超现实主义,后者后来走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则在三四十年代力图用传统形式的小说和戏剧启示人们的荒诞感,而贝克特、尤内斯库的荒诞派戏剧和罗伯·格里耶等的新小说,则是在50、60年代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主题,使荒诞文学发展到了顶峰。70年代之后,法国文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勒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等青年作家的作品,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而当代引起轰动的畅销书作家佩纳克则显示了与现代派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观念,即不是用荒诞的、而是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和世界。这些预示着法国文学在经过探索之后,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第二节) 星光熠熠的法兰西近代文学
19世纪的法国文学几乎发展到了它的顶峰,文学主流开始摆脱政治和国家的控制,它不同于官方文艺、学院派、古典主义的那些文化艺术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政治反对派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帝国时期。帝国政府设法压制那些创新的流派,其目的一是可以保护传统文化艺术,二是可以防止非官方流派对帝国体制的冲击以及对社会弊端的揭露。雨果、福楼拜、波德莱尔、欧仁·苏等一大批着名作家先后遭到了审讯或迫害。但是,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变革终究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潮流。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给19世纪的法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它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涌现出的着名作家有: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大仲马、缪塞、雨果、乔治·桑、欧仁、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福楼拜、波德莱尔、魏尔兰、左拉、都德、莫泊桑、儒勒·凡尔纳等。在以往的三个世纪里,一般每个世纪只有一个主要文学流派,而19世纪则文学流派纷呈,主要的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等。
一、浪漫主义流派。
文学艺术上最显着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兴起和发展。浪漫主义是和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文学艺术流派,它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赞赏人的个性、本能和感情,歌颂自然,反对崇拜理性。浪漫主义起源于英国和德国,紧接着出现于法国,可分为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
早期浪漫派,除斯达尔夫人属于积极浪漫主义之外,几乎都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其中有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等,均属于消极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斯达尔夫人,曾寓居德国,受到同时代德国作家的影响,她在《论文学》和《论德意志》两部文艺理论着作中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早期浪漫派中的一些年轻人经过彷徨徘徊后,认识消极浪漫主义虽然和他们一样反对现存的文学主流,但消极浪漫主义所企望的是历史倒转,恢复封建秩序。于是他们最终和消极浪漫主义决裂。1824年后,法国复辟王朝全面走向反动,而积极浪漫主义却不断发展,最终取代消极浪漫主义而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主流。
法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出生于贝藏松一个军官的家庭。1827年,他出版了诗剧《克伦威尔》,在序言里,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纲领。他从戏剧角度反对古典悲剧的形式法则,主张戏剧应师法莎士比亚,争取更大的自由与真实。他提出对照原则,认为艺术的任务要再现一切事物的对比,要描写“崇高文雅”的一面,也要描写“丑怪粗野”的一面,强调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可成为艺术题材。《〈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间的继续分化,确立了雨果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领袖地位。1828年,他写了戏剧《玛丽蓉·德洛麦》遭到禁演。1829年,诗集《东方集》问世,诗集歌颂了希腊民族解放斗争,充满对自由的热烈向往。1830年,发表了他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爱尔那尼》,该剧颂扬了主人公爱尔那尼反抗社会,反抗封建暴君,追求纯真爱情的精神,艺术风格上打破了古典主义悲喜剧的界限,呈现出浪漫主义的丰富多彩。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创作了浪漫主义的标本作品《巴黎圣母院》,小说谴责了那个使表面丑陋而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和吉卜赛女子爱斯梅拉达遭受苦难的社会,感人至深。同年,雨果还写了诗集《秋叶集》。之后他又发表了一些诗集、戏剧和小说。1811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小说家乔治·桑、诗人缪塞、诗人和歌手贝朗瑞及文学家大仲马。
乔治·桑(1804~1876年)法国着名女作家,在她19世纪30年代的小说中,主要涉及妇女问题,她从人道主义出发,主张妇女有不受婚姻习俗束缚的爱的权利。40年代,转而创作“社会问题小说”。1848年革命后,她放弃政治活动,隐居乡间,开始写作田园小说。一生写下105卷文艺作品,20卷回忆录及大量论文。着名的有《雷丽亚》(1833年)、《木工小史》(1840年)、《安吉堡的磨工》(1845年)、《小法岱特》(1849年)、《弃儿法朗莎》(1850年)等。她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但敢于触及社会问题,揭露出社会的黑暗与邪恶,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贝朗瑞(1780~1857年)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当过旅馆雇员、排字工等。直接从法国民歌中吸取营养,创作了大量歌谣,其诗歌具有强烈的反抗性,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情感。在拿破仑时代,他那抒情婉约的歌谣就引起反响。拿破仑倒台后,他用诗歌抨击波旁复辟王朝,讥讽君主专制和反动教士。他的诗歌风格朴实、明快、自然、形象,充满生活气息,并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贝朗瑞最有名的诗歌是《意弗托国王》、《穷人的上帝》、《头脑简单的查理的加冕礼》、《老奶奶》和《老军士》等。
大仲马(1802~1870年)是法国19世纪多产的作家之一,他从戏剧创作开始文学生涯,后撰写历史小说,留下近300部作品。但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却颇有争议。他的早期创作和浪漫主义相联系,发表了《昂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年)、《拿破仑·波拿巴》(1831年)等剧作。他的历史小说不注重史实,而是追求生动曲折的情节,充满浪漫传奇色彩。最主要的作品有《三个火枪手》(1844年)和《基督山伯爵》(1844年)。大仲马的后期创作变得商品化了,为了获取金钱,他曾以极高的速度粗制滥造了一些作品。
二、批判现实主义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叶,是从浪漫主义的阵营中脱颖而出的。一些作家不再满足于借历史题材、异国情调来隐喻理想和感情,来表达自己的追求。由于他们对现实的不满,转而要求真实反映现实,用批判的眼光观察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其主要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和巴尔扎克。
司汤达(1783~1842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家之一,出身律师家庭。17岁参加拿破仑军队,把拿破仑当作英雄崇拜。复辟王朝建立后,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开始文学创作。19世纪20年代初回国后,参加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论战,发表了着名文学论着《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年),他虽然站在浪漫主义立场上反对古典主义,但他的所谓“浪漫主义”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他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拉辛和莎士比亚》实际上奠定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司汤达的主要作品有两部:《红与黑》(1830年)和《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这两部小说都是描写紧接着拿破仑垮台以后的时代。《红与黑》的场景在法国,《帕尔马修道院》的场景在意大利,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的理想,对外界的反应和一般的举止都是十分相似的。于连(《红与黑》的主人公)和法布里斯(《帕尔马修道院》主人公)都是司汤达想象中的自己,他们为了追求幸福不惜伪善欺世,一切服从自我中心和利己的原则,在他们身上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司汤达赞赏小说主人公的处世哲学,并不等于赞赏虚伪,恰恰相反,作者通过肯定他们只是想说明一个简单的现实:在现今社会,伪善已成为统治力量,每个试图飞黄腾达的人都不得不向它顶礼膜拜,从而批判了现实社会。这就是他的作品的价值所在。此外,司汤达的小说也反映出贵族和民众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右翼的情绪,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无可争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首推巴尔扎克(1799~1850年)。他生于图尔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以后随家迁往巴黎,曾在一家法律事务所当办事员,一度因文学创作未获成功投笔经商,做过出版商和印刷厂老板。到1828年因破产而欠债累累,遭警察局通缉和债主逼债,他只得隐姓埋名,继续创作。坎坷的经历为他写出反映当时社会全貌的小说打下了基础,1829年出版了第一部以真名发表的作品《朱安党人》,一举成名。1834年,他设想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要把他的全部小说,包括已经发表的和即将动笔的,合成一部巨作。1840年,他把这部巨作取名为《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最后包括了巴尔扎克1829~1847年间写的长、中篇小说和随笔9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