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72600000017

第17章 家法的幽灵——宋太祖遗嘱(1)

皇弟晋王天钟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宋会要辑稿》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史》

由于宋太祖死的太匆忙,所以只留下了一道政治遗嘱,就是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他所以传弟不传子与当时宋朝的形势和他临死前的情形有很大关系,他希望弟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他把宋朝所面对的一系列难题留给了弟弟。并且立下家法,以此来监督后继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巩固赵宋王朝。由于这些作为,他在整个宋代史上留下了他对惯例的解释、他对事物的一整套看法和他的行政作风。

1、最后那一年

开宝九年(976年),大宋皇帝赵匡胤执政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一切都很平常地发生着。年初,群臣上表请求赵匡胤加称“一统太平”尊号。赵匡胤拒绝了,理由是:辽与北汉还没有平定,一统太平不是在自欺欺人吗。

他说的是真话,北宋终朝都没有灭掉辽国。就是在群臣拍赵匡胤的马屁时,西南的大理、吐蕃,西北的高昌、西夏诸政权都在宋朝版图之外,北汉在三年后才被北宋消灭。辽国正在一个王朝发展的鼎盛期,统一事业的完成看起来实在太遥远了。

赵匡胤在否定这件事不久,就做出了另外一件事:准备把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他这一想法一透露出来,众大臣们的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持反对意见最坚决的就是赵匡胤的弟弟,开封市市长晋王赵光义。

虽然有反对之声,但赵匡胤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不顾任何人的反对,下旨出巡洛阳。臣子们哪里能让他得逞,起居郎李符连夜写出“陈八难”的奏章,历数皇上出巡之不合适处。赵匡胤不理他,依旧按照计划起程,先到了郑州,到他母亲的陵前拜祭了一番,然后一路西行,到了洛阳。

到洛阳后,这位出生于此的皇帝就大赞家乡山好水好风光好,随行的臣子们当然知道皇上是什么意思,所以对洛阳的一草一木不做任何评价。赵匡胤当时耍起了脾气,他想,我就住这儿,不走了,看你们怎么办!

大臣们当然有办法,两个月后,他们推了“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谏,此人对赵匡胤说,东京(开封)那儿有汴河漕远之利,重兵驻守之地,几代王朝积累下来,已有很深的根基,不可轻易迁此。

但赵匡胤左耳听,右耳朵冒,仍不为所动。一个人对一件事所以坚决,肯定有一种思想在支撑他,而支撑赵匡胤思想的就是都城的安全问题。到了976年,经过赵匡胤十六年的经营,北宋虽然统治了中原和江南,但其都城开封仍处在辽朝的直接军事威胁之下,因而使北宋在两国对峙中处于十分被动的战略地位。北方的幽云十六州本来是中原王朝的一个天然屏障,但被石敬瑭割给了辽朝。

所以,北宋的都城开封周围根本就无险可守,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收取幽云十六州,将宋辽边界北推至长城以北,恢复长城防线对中原的屏障作用;第二,迁都洛阳或是长安。但如我们所知,最根本的办法是第一个,最没有办法的办法是第二个。

赵匡胤之所以采取第二个办法,是因为第一个办法在这个时候还行不通,宋朝还没有这个实力。当他把这个原因说给赵光义听时,赵光义出于维护自己的开封市市长的地位,只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五个字说完,告退、转身、昂然而走。干净利落,让赵匡胤坐在那里傻了半天,最终,他觉得弟弟说的有点道理。

不久即起驾回到开封,迁都之举就此作罢。迁都之事就这样算了,但在赵匡胤心中却升起了另外一个想法。他弟弟说,在德不在险,能说出这样大气话来的人必有成大事的资质。他对这个弟弟倒很了解,无论是为将还是为相,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赵匡胤想,既然你能说出这样的话,那我就把最困难的事留给你去做吧,你用你所谓的德来稳定大宋王朝吧。

当然,他只是这么一想。因为他还没有为自己的后事考虑过,毕竟他还不算老,并且身体一直不错。

这一年,北宋攻伐北汉,形势大好,各路捷报不断传来。这年十月初,赵匡胤高兴的在宫里实在坐不住了,就跑到教军场去观看发机石演习。

一切都那么正常,赵匡胤在这个月的农历十七,彰义节度使张铎犯了很严重的经济问题,但赵匡胤看在老关系的面子上不仅没有处罚他,还任命他为左屯卫上将军。

还没等朝臣对他的这一举措表示质疑,十月十八,他突然病了。当时,从宫里传来的消息说,赵匡胤派了太监王继恩到建隆观降神问卜。这一天是农历十九,晚上,赵光义接到了皇帝哥哥的手诏,让他进宫吃饭。

当赵光义进入赵匡胤的房间后,一切事情就都成了谜,即使是今天,也没有任何人有确凿证据可以解开这个谜。

2、酒徒的遗嘱

赵匡胤好酒如命,在中国六百多个皇帝里,他是唯一一个有酒品的皇帝。他虽然喜欢喝酒,并且每次都必须要喝多,但绝不因喝酒而耽误国家大事。事实上,他每次醒酒后,都会对自己喝酒的行为万分鄙视,并且发誓从此不再喝。

但他跟酒有仇,一见到酒,一切誓言都被雨打风吹去。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晚那天自然也不例外,赵光义一来,兄弟二人就在内寝开怀畅饮起来。赵匡胤由于有病在身,所以,赵光义就不想让他喝太多,但他的酒量又不能让哥哥躺到床上去睡。结果喝来喝去,他先倒了。

赵匡胤喝得也成了不倒翁,他回头看了看皇弟,趴在桌子上不动了。见外面又在下雪,就拿了柄斧子走到门外,探视雪下有多深。一探视,见有几寸深了。就想,皇弟今天就不要走了,因为雪实在太大了。他回过头来,看了看弟弟,弟弟睡得正香。他就踉跄着回到屋里,解开衣服,一头倒在床上,睡去了。

这个时候,皇宫中侍奉的太监宫女们听到了皇上的鼾声,惊天动地的响。但到凌晨时,却听不到任何声音。半个时辰后,有人慌张地跑到宋皇后那里,告诉她,皇上驾崩了。

宋皇后先是惊慌,接着就是痛哭,最后才想到了该由谁来当接班人。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哥哥赵德昭与弟弟赵德芳。赵匡胤与宋皇后之所以不提前立太子,就是因为想立赵德芳。在赵匡胤眼中,赵德昭表情呆滞,像个傻子,所以,他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但“立嫡以长”的宗法制度此时已深入人心,他不敢向宗法制度发出挑战书,又由于他自以为身体还很健康,就没有这件事放在心上。但现在发生了突发事件,由于没有太子,找来任何一人都无关紧要,所以,宋皇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德芳。

据正史记载,宋皇后派出太监王继恩出宫去找赵德芳的路上,有了点小心思。这位太监虽然不是完人,但由于跟随皇帝多年,在审时度势上却有独到之处。在他看来,赵德芳虽然是皇长子,但并没有被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此时的大宋王朝成了一权力真空,任何人,只要有实力,都可以来抢这个皇位。五代时期,“君臣互夺”的观念还很深入人心。王太监在路上想了很久,终于,他掉转头去了开封府。在他看来,赵德芳即使做了皇帝,也未必安稳;而赵光义不然,无论是能力还是在都城的影响力都要比赵德芳高出数倍。

王太监这样做,于公,赵光义的确是个可以承担大任的人;于私,主动亲近赵光义会为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那么,赵光义这个时候在哪里呢?是在开封府还是在赵匡胤的内寝呢?我们从历史记载中根本得不到这一信息。据正史记载,当时,王太监到了开封府,见到赵光义,把皇帝驾崩的消息一说,并让他赶快进宫登基。赵光义犹豫了。

他说,“我如果现在去,会遭到众人的议论,会认为是先去抢班夺权。”

王太监着急了,提醒他道:“时间一长,帝位可就是别人的了。”

赵光义这才作恍然大悟状,跟着王太监冒着大雪向宫中奔去。宫中的宋皇后一见王太监回来,就问:“德芳来了吗?”

王太监回头一指:“是晋王。”

宋皇后什么都明白了,知道大势已去,不可逆转。但她遇事不慌,向走进来的赵光义施礼说道:“我们母子之命,全都依靠于君上了!”

赵光义连忙换礼,连连点头,大有“一切事都包在我身上”的架势。

这就是正史所载的赵光义成为皇帝的过程,但它却没有记载赵光义什么时候回的开封府,也就是说,赵光义那天到底有没有回开封府还是个问题。

首先,皇宫守卫森严,赵光义如果在那天晚上回到开封府,必有执事太监做记录,但没有这个记录;其次,赵光义的酒量明显不如哥哥赵匡胤,而那天晚上,赵匡胤已经喝的烂醉如泥,一向善于拼酒的他又怎么可能让弟弟还有回去的力气?

等于说,赵光义那天晚上根本就没有离开皇宫,那么,又何来王太监去开封府请他一说呢?我想,正史绝对不足信。而那天晚上发生的真正事情大概是这样的:由于赵匡胤饮酒多年早已经种下了祸根,再加上他十月十八得了病,而十九晚上,他再度饮酒过量,就在凌晨时,他突然醒了。

一个人要死前都有征兆,赵匡胤也是这样。他的这一回光返照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所以,他就叫醒了弟弟赵光义。

并且写下了遗嘱:皇弟晋王天钟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这当然只是一个猜测,但《宋会要辑稿》记录的这一遗嘱却是出于赵匡胤却是不可置疑的事实,那么,遗嘱是什么时候写成的,什么时候交给赵光义的就不得而知了。

按照赵匡胤平时的举动,他不可能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写这道遗嘱,那么,只能是在那年十月二十日凌晨。

赵匡胤自960年的农历正月初四登上皇帝宝座,至976年农历十月二十死,共当了16年零10个月的皇帝。享年只有50岁。在他正感帝业兴旺,前途尚远的时候,突然死去了,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之疑。就在他死掉的第二天,也就是976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一,赵光义按照他的遗嘱正式即皇帝位。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要把皇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呢?

3、传位之谜

事情还应该从北宋建国初期开始谈起。北宋建国初期,形势一点都不好。赵匡胤虽然迅速平定了后周皇族造反的两个节度使,但地位并不巩固,因为这两个节度使与宋朝周围的各个割据势力性比,是小巫见大巫。赵匡胤有一天登上高山,眺望左右,发现,和他王朝并存的还有南平、武平、南汉、后蜀、南唐、吴越、北汉七个汉人政权,另外还有契丹、党项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等于说,赵匡胤仍旧在五代十国的旋涡里,还没有挣扎出来。

一个这样并不巩固的政权,想要有前途,除了对内要重建一整套统治机构以防新的篡位之外,对外先要站稳脚跟,使自己不被其他割据势力消灭,然后才能谈下一步。但是,赵匡胤深知,他不过是把后周王朝改了个名字而已,后周虽然经过周世宗的内治外讨,但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何种方略与措施而确定攻击的目标,无疑是至关重大的问题。

赵匡胤当上皇帝第一年的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和弟弟晋王赵光义踏着碎玉乱琼来到了谋臣赵普的家。赵普见到两人,吓了一跳。经过谈话,赵普才知道皇帝是来问取天下之策的。

赵匡胤说:“我想先攻北汉。”

赵普急了,连连摇头说:“太原(北汉的都城)是一天然屏障,挡西北(契丹、党项)之敌。如果拿下北汉,那么西北之敌就是我们来挡,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实力。我觉得先对付其他国家,到时,北汉一个弹丸之地,不攻自取。”赵匡胤微微一笑,赵光义也笑起来,说道:“我们正是此意。”

赵普也笑了,原来皇帝在跟自己开玩笑。其实,赵氏兄弟跟赵普开这个玩笑有更深层的用意。他们是想考察一下赵普的决策力,另外,还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结果,赵匡胤的想法得到了赵普的认同,而当初周世宗书记官王朴“开边策”的统一战略思想被赵匡胤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

所谓“先南后北”,是先攻南唐。因为南唐是个富庶而文弱的王朝。因其富裕,攻灭它就可以获得充足的战备资源;因其文弱,就能取得用兵少、费时短、收效大的作战成果。当初,周世宗用此议,在三年内,亲征南唐数次,南唐皇帝被迫上降表,去帝号,以江划界,并进贡后周年十万金银。由此,南唐长江以北14州60县都归了后周。正是这些富庶之地,为赵匡胤后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但是,这份“开边策”有一个明显的弱点,似乎眼光不足,王朴只想到了南攻的策略,并没有想过对北方政权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他当时以为,只要依靠南唐的富庶,就能掉转头来轻松灭掉北方的王朝。但事实却是,这种“以为”是井底之蛙的浅见。

954年,周世宗亲征北汉。北汉这个无耻的王朝借助契丹打手的力量击败了周世宗的先头部队,周世宗只好搬师。五年后,周世宗再度亲征,攻击辽国。开始还非常顺利,但当到达辽国主力部队所镇守的幽州时,多年来与契丹打交道的后周将领们胆怯了。这些将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南北诸敌的差异,他们对契丹兵的骁勇和骑兵的神出鬼没痛不欲生,强烈建议周世宗返回。周世宗见天时、地利和人心都对自己无利,又加上患了重病,只好就此罢兵。

到了赵匡胤准备统一全国时,他比周世宗聪明多了,他采取了“南征北御”的统一策略。这一策略其实就是在统一战争的战略行动中,先对南方诸国采取攻势,对北方的北汉和辽采取守势,等削平南方割据势力之后,再转攻北方。对南方诸国家攻击,对当时的宋朝来讲,已经不是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在对北方的守势问题上,怎么守,守多久,却是宋朝的一个大问题。

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年,在“北御”问题上,他诏见了华州团练使张晖。这位皇帝也玩当初见赵普那一套,他对张晖说,自己想攻取太原。张晖傻乎乎地极力反对,他认为,北汉经历了太多的战乱,此时已是凋敝不堪。攻取这样一个地方等于给自己背上了一个龟壳。最为重要的是,此时北汉有辽国撑腰,大宋根本就没有这个实力攻取它。

赵匡胤这才下定决心实施“南征北御”策略,首先,选派称职的大将驻守边关;其次,运用多种手段减耗北汉国力。最后,与辽国缔结盟约,将有力的自卫与主动的缔和相结合,以求与辽建立缓和的边境气氛。

果然,这种战略构想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得到了有效实施。赵匡胤在当皇帝的十三年间,不仅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地位的检举任务,而且消灭了南方大部分割据势力。宋朝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仰赖于“南征北驾”战略的正确制定与有效实施。“北御”为“南征”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而“南征”又为将来的“北征”创造了条件。

后来,赵光义亲征北汉,不费吹灰之力就得胜还朝,正是因为赵匡胤实施了对北汉的减耗国力的策略,才使北汉轻松被宋军拿下。

同类推荐
  • 民国群侠传

    民国群侠传

    20世纪初,纽约地区发出一道世界各地高手排行榜,掀起了各国高手的腥风血雨。民国刚刚建立,中华大地百业待兴。一个流浪南美的中华少年回到了华夏大地,又将扰起一股巨浪!
  • 大国秘史:它们为什么能主宰世界?

    大国秘史:它们为什么能主宰世界?

    大国崛起,这是一个喧嚣已久的话题。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拉开了世界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国家先后崛起,夺得了海上的控制权并成为了世界的霸主。这些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荷兰如何从一个与海搏斗的“低地之国”迅速崛起,在17世纪的世界舞台上独领风骚?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如何崛起为全球最富有、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现代法国是如何诞生的?美国又是如何从仅有200余年历史的国家崛起为今天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本书将为您一一生动解读。
  • 大唐之极品富商

    大唐之极品富商

    特种兵重生盛唐,不玩改造反去经商。自此一代富商横空出世,建造富商帝国。
  • 真的就是假的

    真的就是假的

    民国初年,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人们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时代洪流下,他们继续守着宁静。看似光鲜的历史,扒开来看,也就是俗世生活而已。
  • 庶逆

    庶逆

    他是一个庶人,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庶人,混战不休、人如草芥的南北朝,因着他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热闹了。。。读死书?还是死读书?尊佛?还是灭佛?道士?炼丹驱鬼只是小道!士族?姓名是浮云……豪门?别让他揪着小辫子!QQ群:149559421,新人新书,考虑多有不周,欢迎各位书友多提宝贵意见,果冻先行感谢!
热门推荐
  • 大唐我是阎王

    大唐我是阎王

    2019年大年三十的夜晚,本是合家团圆之夜,一起看春晚嗑瓜子放鞭炮,享受一年忙碌的的成果。可是在这夜色之中一支神秘的队伍正在机场悄然集合,他们就是华夏中最神秘的部队龙组......机缘交合下,主人公重生到了大唐,做了李世民的二子李宽...面对将来的一切,他如何翻云覆雨......且看历史中没有李宽的故事.....
  • 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

    年富力强、希望有所作为的陆国杰上任清河市市委书记后,面对拉帮结派的班子成员、动辄掣肘的工作局面,显得有些忙乱。经过认真的思考,他着重从团结巩固领导班子入手,审时度势,谨慎却又坚决地剖开地方关系网,撤换了部分中层干部,重用能吏,迅速掌握局面,带领清河市走上健康发展的改革之路。小说既贯穿了市委书记的官场生活、爱情生活,又以高度的理性揭示了反腐败任务的艰巨性以及官场关系的复杂性。
  • 玩转四国美男:七色星魂镯

    玩转四国美男:七色星魂镯

    她,因为星魂镯而穿越,从此卷入了四国明争暗斗的漩涡!神秘星魂镯,四国命运都打动不了她,只有极具诱惑力的宝藏,让她这个小守财奴动了心!都说男人如衣服,怎么这衣服穿着穿着就心痒了呀?难道她是天生的色星,好,那就一色到底,好好玩玩这古代美男!
  • 婚不由已:契约娇妻你要乖

    婚不由已:契约娇妻你要乖

    初次见面,他救她于水火之中,握着她的手说,别怕,有我在。她不知道这温柔是陷井,这宠爱是毒药。直到有一天他将她抽丝剥茧,吃干抹净,她才知道自己落入一场报复游戏。
  • 网游二战

    网游二战

    看多了同样的网游小说,写一本热兵器战争的网游,如果你有和我一样的想法,那么就请看《网游二战》一个以枪为主的网游小说,一个以二战为背景的网游小说,请看主角如何完成一个男人的战争梦,抗日梦。
  • 妖帝纵横

    妖帝纵横

    一个朴实的少年,为报家仇步入修真。遭暗算葬身妖兽之腹,却因此因祸得福,得无名功法,修无上神通。待大仇得报,却又为自己的身世所困惑。历尽艰辛,当一切谜团都烟消云散之时,面对的,却是……
  • 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只有找到它才能思考谋划进而解决它。本书编写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高效迅捷地解决它,以达到成功的目的
  • 我爱你时光它知道

    我爱你时光它知道

    叶伊沫从小是个乖巧的孩子,但自从结识陈笑颖之后,她的生活开始变得色彩斑斓。颜翼城,叶伊沫一见钟情的男孩,但也是她劫难的开始,并且万劫不复。宋小宁,一个默默为叶伊沫守候的男人。晴朗,......叶伊沫说:“望着晴朗的天空就总使我想起晴朗,但是晴朗并不晴朗。本小说以校园、都市为背景,讲述一群男生女生为梦想拼搏的一段路程,他们拼命的朝着命运反抗。但终究时光给他们带来的是繁华的岁月,还是沧桑的年华?傲娇的女主带领你一起去看《时光时光》
  • 灵宠出没请注意

    灵宠出没请注意

    陆家少女和她的灵宠来到十八中,遇见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可是之后的生活就不平凡了,不断遇见奇怪的事情,又不断的被拖入这些事件。之后又会有什么事呢?请继续看下去……
  • 前夫大人请滚开

    前夫大人请滚开

    她因父母之命和他结为夫妻。结婚半年,他没碰过她。小三示威,旧情人回归,一连串的麻烦摩擦在两人之间产生。在误会越来越大的时候她签下离婚协议书离开。再见面,她成为珠宝设计师,他霸气宣言,“你是我的。”她飞起一脚,怒骂,“滚开!疯子”“既然是疯子,那当然要干点疯狂的事才对得起你给我颁发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