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1900000020

第20章 古体诗的朗诵(1)

古体诗,"包括乐府等,长短不拘,句势不定,可以较自由地抒情、叙事,韵律也不那么严格"。

在这种情况下,朗诵起来似乎所受的约束没有那么多了,但同时却必须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加强整体和细节的处理,特别是要在了解背景、确定基调、规中求变和体现诗风等方面做一些工作。

一、了解背景

古体诗形式相对自由,没有了格律诗那样严格限制的同时,却也失去了格律诗固有形式提供给我们的创作惯性,因此在进行古体诗朗诵前须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某些没有明确表明心迹的诗歌朗诵创作非常有帮助。具体来说,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原因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容量丰厚中国古典诗歌虽然总的来说都相当精练,富于概括,但其容量却并不小,这在古体诗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古体诗除了像格律诗一样有辞约义丰的特点以外,其篇幅也相对较大。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八十八句共六百一十六字,与现代的文学作品相比似乎文字并不多,但在古典诗歌体裁中也属篇幅较大的了;同时,在这样的一个篇幅里面,诗歌竟还可以分为送客、弹琴、讲诉、感怀等几个部分,不仅描写了旧日乐妓精湛的琵琶演奏技艺,倾听乐妓叙说身世,而且还抒发了诗人心中的酸楚愤懑。如此,对于朗诵者来说,难度自然就加大了,朗诵前的准备工作也就须要做得更多。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了解诗人的经历,对于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具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欣赏阅读古典诗歌时,总喜欢看一看诗人的生平介绍,熟悉一下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处境和心情,这往往会使我们很快把握住诗歌的精髓,甚至于在朗诵时可以与诗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瞬间贯通,在理性分析和感性了悟两个方面达到进行诗歌创作的最佳境界。

(二)题材众多言志抒情,这在格律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与诗歌体裁本身有关系,同时也与其篇幅有关。这也引出了另外一个论题:随古体诗解除了篇幅的限制,其表现的题材日益丰富,除了常见的言志抒情以外,还大量出现了叙事诗,如《木兰诗》、《长恨歌》等,有的诗歌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这都须要花费相对较多的笔墨。

与之俱进的是言志抒情类的诗歌,这类诗歌较之格律诗也有很大的不同,单纯的言志抒情诗当然有,此外还有就景抒情的诗(如《敕勒歌》)、借景抒情的诗(如《登幽州台歌》)、边叙述边抒情的诗(如《兵车行》),等等。

所涉及的题材众多,要求朗诵者对于相关的背景、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不厌其多,朗诵者储备的相关知识越丰厚,处理起诗歌来就会越轻松、越到位。(三)手法灵活由于古体诗容量丰厚、题材众多,写作手法也就更加灵活。叙述、抒情、描写等手法都可以运用,而且运用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穿插进行。

比如,《木兰诗》几乎是从头到尾进行叙述的。诗歌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忧虑父亲、决心从军、十年苦战、谢绝恩赏到归乡见闻等,事件发展的脉络清晰,叙述语言平实流畅,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怎么抒情,但我们却可以体会到木兰的心理状态,感受到诗歌内在的情感律动。其中,把握女儿替父从军这一主要事实是进行朗诵创作的关键。

再如,《长恨歌》则是叙述、描写和抒情穿插进行的,各种手法综合运用,虽说较为详细,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则对于某些文字依然有不甚了了之感,也就不能在各种手法穿插运用的过程中把握主线。

二、确定基调

基调是一部作品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①。朗诵诗歌的时候,我们对于情感的酝酿与抒发,对于音色的选择与调制,对于节奏的把握与控制,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或深沉、或高亢、或喜悦、或悲愤、或细腻、或豪放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基调的确定有关。

确定基调须要注意对诗歌总体色彩进行把握,既要突出主色,又要显现辅色:

(一)突出主色古体诗的篇幅不定,一般来说都比较长,诗歌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写作手法也灵活多样,朗诵时极易出现的一个毛病就是陷于对细节的着力处理之中,而忽略了对全篇的把握,最后导致有字无句、有段无章现象的出现。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几句:①参见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32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实际上是想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忧愤之情,并且展现了自身的高尚人格,因此,"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几句不同于一般的寄情山水诗那样有较多的亮色,实际上隐含着深深的无奈,有"不得不如此"之意,所以处理时不能就文字表面将其做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最能表明诗人的心迹,这也进一步为全诗的思想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佐证。

(二)显现辅色显现辅色是对突出主色的一个补充要求。

诗歌整体的感情色彩主要来自于主色的建构,表现主色文字的篇幅比例、色彩分量一般来说比较大,但这并不排斥辅色文字的加入和辅色的显现。一部诗歌作品是由一个字一个字组成的,是由一个诗句一个诗句连缀成篇的,没有基本的字词和诗句就没有完整的篇章。朗诵时,对于细节的处理也是很重要的,有时也须要点染和突出,不过其关键是将其点染和突出到什么程度,其难度不在于是否对其调制色彩,而难在对其分寸火候的把握。

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玉环形象的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单就这几句文字来说,朗诵者处理的空间是比较大的,甚至于可以倾注极强的赞美之情来朗诵,不过由于须要突出爱情悲剧的主要色彩,显然不能简单地进行赞美。但是如此形象描绘杨玉环美貌的文字又不可能不着力量地轻松带过,因此就须要在理解诗歌主要色彩的基础上把握分寸火候:其一是须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分量;其二是把握"如此美貌最终却香销玉陨"的事实所给人带来的怜悯怅惘之感,语气中有赞美,有怜惜。这样,辅色既不会影响到重要色彩的营造,同时自身的色彩也得到了恰当的显现。

三、规中求变

朗诵古体诗,既要把握诗作的规律,同时又要敢于突破诗歌形式的束缚,发挥朗诵者个体的优势,既合规合矩,又灵动飘逸。

(一)把握内在规律不少古体诗的句式长短不一,韵律平仄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我们经常会看到诗作的句子时长时短,似乎诗歌的节奏和诗句的疏密变化不容易把握。

实际上,我们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古体诗的诗句也存在着音步(即语节),将诗句划分出音步来,就能将看似变化自由的句式化为相对整齐的小单位,当我们在整体节奏的统帅下处理这些小单位的词句时,难度相对就降低了,其内在的规律也更容易把握。

下面,我们以李白《蜀道难》中几句任意驰骋的诗句为例划分一下音步: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几句诗的句式变化丰富,每句字数长短不一,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可循,可是在划分出音步之后,我们发现每个音步内的字数大概有两到四个,一般来说,每个音步内部在朗诵时所占的时值相对接近,即字数少的音步可以适当拉开字的幅度,放慢语速,而字数多的音步则可以适当压缩密度,加快语速,这样就使诗歌朗诵依然能有一个比较规整的形式,节奏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和加强。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具体到每一首诗的朗诵中还要根据内容、诗句形式和诗歌统一的节奏而做调整,不必强求一律。

(二)突破单一形式并非所有古体诗都是形式灵活多样、句式变化多端的,有些诗就采取了比较单一的写作形式,这时就须要突破这种单一形式所给人的刻板印象,在语句的疏密变化、语势的高低起伏、声音的虚实强弱、情感的浓淡收放等方面作一些处理。

比如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句七个字,如果自始至终不紧不慢地以一种速度和一种节奏朗诵下来,则诗歌内容的传达就会因听众产生"听觉疲劳"而受到阻碍,语意的清晰度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在处理时突破这种单一形式的束缚,则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试看篇首这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中度音量,中速,语势平起平收,气定神闲)海上明月共潮生。(波峰类语势,"生"字调值顺语由"55"变为"445")滟滟随波千万里,(上山类语势,语速加快)何处春江无月明!(下山类语势,语速渐慢)江流宛转绕芳甸,(吐字轻盈有力,音量不必大,语速稍快,视野收缩)月照花林皆似霰。(同上)空里流霜不觉飞,(音量适当增大,语速放慢)汀上白沙看不见。(声音渐收,语速更慢,可增加一些虚声成分)通过语速、疏密、音量、音色、情绪、视阈的一些变化,看似整齐划一的句式产生了丰富的变化,不仅在声音形式、表达手段上变得更为多样,而且在内容传达和情感抒发上也更为丰富,诗歌朗诵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得到展现。

(三)发挥个体优势古体诗自由的写作形式为朗诵者开拓了广阔的创作空间,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为朗诵者提供了一套创作范例,每一个具体的朗诵者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在广阔的空间中进行着独特创作的,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朗诵者的创作都是不一样的。

不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诗歌朗诵创作样态的单一化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和每个人都相似,一个人的每一首诗歌朗诵创作也都相似,而创作一旦形成一种模式的话,则也就意味着创作的终结。因此,发挥个体优势,追求合规矩而又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对朗诵者高标准的要求。

就同一首诗歌来说,朗诵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阅历和感受,调制不同的音色,使用不同的音量,酝酿不同分量火候的情、感,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表达方式),这应该是诗歌朗诵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体现诗风

诗歌朗诵创作不能任意而为,它受诗歌文本的制约并体现着诗歌文本的特点。古体诗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所体现的社会风气和不同时代的印记,都要在朗诵中有所体现。

(一)人格特征诗人的人格特征在其诗作中有着鲜明的甚至是一贯的体现,抓住了诗人的人格特征,也就抓住了诗歌的风格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是一个全息的系统,我们通过诗歌看到了诗人,通过诗人也可以想见到其诗作。

在李白的诗歌中,无论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其跳脱的笔法,奇崛的想象,往来奔突的思绪,都反映了李白其人浪漫飘逸、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而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兵车行》,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犀利的笔触,沉郁顿挫的诗风,都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愤懑、忧郁和不平之气。

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处境,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感受,抓住诗歌的风格特色,这是体现诗风的重要一环。

(二)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影响着诗风,并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曹操的诗歌蕴涵着建安风骨;陶渊明的诗歌体现着魏晋风度;北朝民歌纯朴大气、粗犷雄浑;李白的诗歌则有盛唐之风;与之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诗作也体现着类似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影响着诗人的行为准则和意识形态,并渗透在其诗作中,因此若想在朗诵中体现诗风,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代印记这里所说的时代印记,主要指朗诵者所处时代对其朗诵艺术创作的影响。

诗歌朗诵创作的背景包括诗人写作时的背景,也包括朗诵者在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时的背景。如果说上文所指的社会风气是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话,则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就是朗诵时所依据的背景。比如,我们今天朗诵李白的《月下独酌》,可能就会少了几分诗人原有的不可排遣的苦闷,而多了些许欣赏月色的美感。这也就说明,我们在朗诵诗歌时,一方面应去体会诗人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不能简单地扮演诗人,而应该融入自己的感受,加强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

附:作品朗诵解读

步出夏门行(其一)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朗诵解读]

建安年间,曹操在消灭袁绍集团势力后的凯旋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观海,写下了这首气势壮阔的诗。

朗诵这首诗应注意诗歌氛围的营造与情绪的变化。诗的开头写诗人登高而望、景色尽览,这我们要有一种胸纳天地的气概,音量不必大,成分,初步营造出一种苍茫浩瀚的氛围。接下来具体写了登临碣石所见到的景象,不同景物给人的心理变化造成的影响。从水流百草,再到秋风与洪波,景物由静而动,气势趋豪放。种高远的视角要求可以增加一些虚声朗诵时注意体现出与山岛,到树木和由弱而强,风格渐。

短歌行(其一)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谍,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朗诵解读]

此诗大约写于赤壁大战之后。大战的失败和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使诗人忧心如焚,因此特别渴求贤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理想。

全诗共三十二句,八句一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苦多,不禁借酒浇愁。情绪深沉,节奏舒缓。第二层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愿望。情感渐浓,节奏加快。

第三层既写忧思,又写愿望。情感先伏后起,语势先抑后扬。第四层诱导天下贤士尽早选择归依,并表明了自己招揽贤士的态度。语气诚恳,态度坚决。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入境,问君何能尔,采菊东篱下,山气日夕佳,此中有真意,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飞乌相与还。欲辩已忘言。

[朗诵解读]

陶渊明的这首诗是其代表作。诗歌将田园题材和人生追求相契合,诗风恬淡自然。

朗诵时关键是对诗人处世心境要有细腻体验,可寻找自问自答、自得其乐的感觉。

音色明朗,节奏舒缓,偶句的句尾可适当延长并稍扬,以增强韵味。

不过还要注意变化,避免句与句的处理雷同。

敕勒歌

同类推荐
  • 解放兖州

    解放兖州

    我军攻占了兖州这一津浦路中段的战略要地,共歼敌63600余人,其中俘敌44700余人,毙伤敌18900余人,解放了兖州、济宁、汶上、宁阳、曲阜、邹县、滕县、肥城、泰安、新泰、泗水、章丘等12座县城,控制了津浦路徐济段350多公里的铁路线。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二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二辑

    本书旨在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热情地赞扬真善关,深恶痛绝地讽刺揭露伪恶丑,意在使每一位读者能够真切地理解寓言的真谛;而且每篇结束都有相应的寓意点拔,方便读者的阅读和学习。让您在阅读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心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当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最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沈从文、胡适、费正清。 她的一生是掌声与鲜花包围的一生。《林徽因诗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撷取她诗歌的片段,以诗观情,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多彩生活。诗歌的简练与散文的优美相融合,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绝代佳人。
  • 我的天空你的城

    我的天空你的城

    和风乍起,吹皱一纸桃花笺,梵音如水,看不尽草长莺飞。在时光签上写下有你的凡尘,从夏云冬雪到秋之斑斓,关于青春和爱情的记忆终将沉淀,凝固成一幅斑驳的画。滚滚红尘中寻找岁月的痕迹,青春的稚拙翻出词牌中久违的感动,一个梦让烟花不落,理智的剑挑不断牵肠挂肚的情结,一城终老的愿几世流转,年华是辗转的落寞,醉了相逢的泪眼。云淡风轻,鱼书凭寄,空等的轮回开出寂寞的莲花。水过无痕,青丝暮雪,弹不断相思的五月。躲在繁华背后看笙歌散去的黄昏,跋涉的足迹散落在彼岸,寂静的夜,刻画一个有你的细节……行走在季节深处,寻找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 访美见闻

    访美见闻

    两年前,带着访学任务,装着家庭、单位的嘱托,飞越太平洋,到了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美国访学。作为地理学者,尽管已经对美国的自然地理和风土民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我初到美国,中美之间的对抗和较量便开始展开,从思想到行动。
热门推荐
  • 萌妻嫁到:首席要听话

    萌妻嫁到:首席要听话

    她感觉这个世界不会再好了。生日这天遭分手,出门买醉遇老爸,被提溜到家里面,看到家里面的人,好累,感觉不会在爱了!姐姐跟前男友走到一块儿,还说他们是为了真爱。真爱就真爱呗,你们就不能等两天在显摆吗?大妈说,孩子,你姐找到真爱了,可她还有个指腹为婚的老公呢。她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后妈大度地说,那个优秀的男人就让给你了。她无语:我能呵呵吗?
  • 苍海疑案

    苍海疑案

    苍海市是中国沿海一座小城市,城市不大,怪案、疑案却是一桩接一桩。苍海市有两个人:徐风,男,二十二岁,内家拳年轻高手,擅长太极拳和八极拳。张建武,男,二十一岁,徐风师弟,擅长暗器,喜欢思考。从BRT案件的破获,两人合力揭开了各个疑案的面纱。
  • 为何让我等你默安

    为何让我等你默安

    10年约定,10年爱情。我等你,被抛弃,姐妹的嫉妒。最终默安会怎么样?渐渐长大'我等你。~推荐本文已弃文,我在暑假,手稿已经完成。所以,大家如果想看结局,我会在最后一章写结局。
  • 撒旦的奖品新娘

    撒旦的奖品新娘

    参加比赛送百万大奖,奖金附带特殊奖品,结果没拿到奖金呢,却先失了身。罪魁祸首的爷爷到家中威胁,要娶自己做豪门少奶奶。自己一直支撑照顾的废柴母亲为了钱财竟然抛弃自己,心灰意冷之下她只能嫁进豪门,不过,想要和平共处?不可能!
  • 命运法则

    命运法则

    母亲意外的完璧怀孕,自幼尝尽世间冷暖,被人称为废柴的天赐在天赋考核后毅然离开了带给他无数痛苦记忆的枫叶镇,却在意外之下碰到了当世绝代强者,激活了出生时就戴在脖子上的命运之轮。于是,一代绝世天才横空出世!炼器械、制丹药、闯绝地、探遗迹、经生死、战异族,最终成就不世神皇。横扫人界、称霸冥界、决战神界!一切的神奇都将在《命运法则》中精彩呈现!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无住词

    无住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美和你在一起

    最美和你在一起

    深夜,我收到神秘男人发来的微信。不堪入目的购物记录,出轨的照片,原来一直以来对婚姻的自信都是我在自欺欺人。我几欲崩溃,他却在那头漫不经心地建议,“何不以牙还牙?”之后,我就像是生活在他的监控下,逃无可逃,直到逼不得已见了面。他轻叹口气,言辞诚恳,“我喜欢你,所以只能坏人姻缘。”我终于忍不住在这水深火热中渐渐沦陷。……他将我从犹如泥沼的婚姻中拽了出来,给了我一个最美的自己,绕了一圈再相爱,所幸,还不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引狐入室

    引狐入室

    初次相见,她便要拐他回去做夫君再次见面,她糯糯的喊了他一声师父因爱相伤,她伤心欲绝饮下那碗孟婆汤幡然悔悟,他穷追不舍引狐入室她说【你生于洪荒,老的都可以当我爷爷了】他说【你说了要娶我,那么就得负责到底】
  • 星际位面商人
  • 毕业那年,适逢花开

    毕业那年,适逢花开

    吕蔚涯和林乐知是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的大四学生,他们一个青春热烈,一个清冷淡漠,本无交集的两人却在毕业那年邂逅于夜晚的操场,就像炙热火光与寂寥冰雪的碰撞,这次相遇震颤着各自的心弦。多年前车祸留下的生死之迷深深埋藏在蔚涯心中,让她陷入寻找和等待的深渊。林乐知的出现让她尘封的心开始苏醒,毕业晚会后一次误会让原本就内心矛盾的蔚涯选择了逃离。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当寻找成为赎罪的方式,她渐渐走出过去。她重返故地,终于鼓足勇气推开爱情的门,林乐知却已有了未婚妻,她只得又一次逃跑。朋友的背叛、闺蜜的死亡、林家的落败、那个人的归来……他们的爱情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他们能否解开误会,幸福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