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6900000004

第4章 初民之美──岩石与泥土

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形状的辨别、利用和创造

在动物界,已经存在着对物质特性与形状的辨认。鸟类的衔草筑巢,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物质特性的认识和利用。人类也是从这种生物的最低起点上,开始了他对物质特性的辨别和利用。这个起点最重要的关键恐怕就在于上肢的进化了。当最初的人类,摇摇摆摆,费力地用后肢直立起来,他的不再负责行走的“前肢”──手,便准备着拉开“文明”的序幕。人类的手,从动物的蹄、爪演变而来,这一部“手”的演进史,几乎也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是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他的时代相似于西方考古学家利基(Louis S. B. Leakey)在1960到1964年于东非坦桑尼亚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遗骸。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直立行走;二、使用粗糙的工具。直立行走是上肢分化演进的重要表征。使用粗糙工具便使这上肢演进的“手”,开始有了更为敏锐的对物质的辨别与利用能力。旧石器时代的“猿人”阶段,他们“大部分的工具都是取自天然物体:大动物的骨头、树枝、破裂或略予切割的大石块等”。 同样属于“猿人”阶段的中国原始人类,目前发现的还有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陕西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和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北京周口店)。在动物界,虽然有对物质的辨认和利用,但是改变物质形状和特性的利用,却几乎没有。中国各时代的“猿人”,留下了各种砍砸器。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十万年左右的“马坝人”(广西曲江马坝狮子山)、“长阳人”(湖北长阳赵家堰)、“丁村人”(山西襄汾丁村)、“桐梓人”(贵州桐梓),已经有了更复杂的石器类型,用石锤直接打击石器,制造需要的工具。在生存竞争中,“人类”辨别和利用物质的欲求越来越强烈。自然工具的利用已经不能满足。他从自然中认识的“尖锐”“锋利”等等形状概念越来越确定,这种概念的累积,和手制物质的熟悉,长期互为因果,交替刺激,终于“创造”了工具。在自然生长万物之外,人类变成了唯一具备“创造能力”的力量。《中庸》第二十二章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如果我们把“至诚”二字解释为一种生存的意志,这种生存的意志的专一和锲而不舍,正是一切生命演进发展的动力,使每一种生命的“潜能”尽量地发挥。生物界演进的极致(尽其性),产生了人类。人类潜能的开发,到了极致,是去发现和发展每一种“物质之性”。把泥土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产生了砖瓦陶瓷;把木材的特性发展到极致,产生了梁栋舟船。这种“尽物之性”,即是“创造”,是“天地之化育”以外,唯一可以与天地动力并列的第三种创造力。原始人类利用摔砸、碰砸,在产生碎裂的石片中选择适用的石器,到用石锤击打石器,修整改变器物的造型,是辨别造型的能力和手的技术一起进步的,而它们的动力则同样来源于“至诚”的生存意志。人类利用泥土制陶,利用金属制作铜器,都不过是最近一万年的事。但是,人类从刚刚开始直立行走,用他的前肢──手──笨拙地去抓拿“东西”的时候,这“东西”——大部分是自然界中的树枝、动物的骨头、角和石块──竟然和人类相处了170万年之久。如果,以人类利用的物质来划分人类的文明史,“石器时代”几乎是不成比例的漫长,而陶土和青铜,比较起来,真是年轻的后起之秀呢!第一个举起石块向侵袭而来的猛兽击出的人类,他已经体会了物质“重量”的利用。第一个抓起碎裂开来的石尖向猛兽戳刺的人,他已经体会了某种“形状”的利用。“尖”“刺”和“动物的死亡”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对“尖”的形状的认识。也许,某一个部族就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保有偶然从大自然中得来的一个“尖状石”,成为猎获物特别丰富的部族吧!这个“尖”的形状不断重复使用,形状累积成“尖”的观念;那时,人类就不只可以在大自然中“辨认”形状、利用形状,而且,必要的时候,他可以找一个接近“尖”的石头,用自己的手,慢慢打、砸、磨,“复制”出另一个“尖状石”;这时,人类的“创造力”便大大开发了。在艺术史上的第一章,常常要接触到人类学或考古学,而大部分的造型美术也都从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开始。这些看来粗糙而笨重的工具,躺在尊贵的美术馆、博物馆中,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的纪念。这些简单的“方”“圆”“三角”,的确比以后任何复杂的造型更难产生,因为它花费了百万年的时间才孕育成功。塞尚(Paul Cézanne)以后,那样急切地要找回更原始也更简单的“圆”“方”“三角”,是人类再次去估量石器时代初民所创造的造型意义。这些“圆”“方”“三角”,我们可称之为“造型之因”,此后一部繁复的造型美术都是她衍生出的嫡裔吧。

石器时代的感官经验

在人类漫长的石器时代中,辨别和利用石器,主要开发了人的两种感官,一种是触觉,一种是视觉。基本上,在人类求生存的过程中,五种感官——听觉、味觉、嗅觉、视觉、触觉,是一起活动的。在动物界,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是被高度开发的两种感官。许多动物,能够依靠听觉与嗅觉,辨认十分遥远的环境四周的变化。我们假设,人类仍然生存在蛮荒之中,没有工具可以依恃,他的感官中,嗅觉与听觉也一定更为敏锐。因为这两种感官所能达到的范围要比其他三种感官大得多。但是,一旦人类的手开始进步以后,手与物质的接触,对物质的重量、质地的检查,在拿起石块来摔砸侵袭的野兽,在用树枝或尖削的石片戳割野兽的同时,他的触觉被高度开发了出来。许多触觉上的经验,经由手的无数试练以后,逐渐累积成一种视觉辨别的能力,人类可以单纯依凭视觉对形状的辨别,来判断某一种形状适合于刺,某一种形状适合于切割,某一种形状适合于砸在人类今天的五种感官中,嗅觉和味觉几乎没有发展成“艺术”。触觉隐藏在艺术创造之中,但是本身也并没有单独发展成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目前,视觉和听觉是艺术发展上最主要的两大感官。我们注意一下,造型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几乎都是来源于“手”对“物质”的“辨别”。经由手对物质的接触和利用,把这种经验交给了视觉,成为造型艺术;经由手对物质的质地特性的经验,把这种经验 交给了听觉,成为我们今天所谓的音乐。所谓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击石拊石”,便是实用的生产工具在听觉上造成的经验遗留吧!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阶段的中国原始人类,最具代表性的是距今五万年左右的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遗物中,除了更精致的石器之外,发现的有角骨器、钻孔石器、圆形石珠、穿孔的兽牙、涂红的石块,在一根鹿角的短棒上有早期文字出现,据推测为甲骨文中的“族”字。对圆形的认识,钻孔的技术,对红色色彩的辨认,更重要的是,对抽象符号的创造,揭开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

泥土与手——物质、技术、观念

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手,从对岩石的认识转变到了泥土。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一件粗糙的石器,也许经过好几万年,在一代一代的抚摸下,变得细致如玉,发出了莹润的光泽。中国人说“美石为玉”,中国人爱玉,仿佛是对那久远而茫昧的石器时代的记忆,不但是在视觉上看它们的形制,更是用手、用脸颊去亲近这玉石的质地。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美”产生了。“美”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 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在视觉和触觉上依然仿佛呼唤着远古的记忆,但是确实的记忆太模糊茫昧了,只留下一团解释不清的情感,那便是我们至今无法说明的所谓“美”吧。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泥土特性的认识经过要比岩石复杂。岩石的认识是直接在它的质地与形状上去辨别,用击打、摩擦的方法,改变它的造型。但是,对泥土的认识,是经过了它渗水溶化的特性、被捏塑的特性,到晒干或烘焙以后形制固定的特性,其中认识的过程需要有更复杂的记忆累积。我们知道,最初的猿人,还是像今天看到的狗和牛马一样,口渴的时候,伏下身去,就近河面来饮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代手的进步,这个在制作器物中逐渐被开发出来的“手”,才具备了新的能力。当他在砍砸石器、磨制石器中,逐渐使得手更灵活、更敏捷了。终于,他可以不伏下身就河,而是用手捧起水来喝。这时,这合拢的双手形成的一个半圆凹曲的形状,便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一个造型的概念。这也许是人类文明中的第一个“碗”吧。映现在波光粼粼、永不停息的大河上,这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似乎想起了什么。他要努力把这双手形成的形状,和什么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许,是那雨天时被他踩过一脚的泥坑,当天气晴了以后,水分逐渐蒸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脚印形状的凹洞,等到再下雨时,那凹洞便聚满了水。他也许联想到更为复杂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于这个在河边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如何把双手合拢可以捧水的这个“观念”和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易·系辞》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是“观念”与“物质”的并重。当一个造型的观念和某一种物质一旦联系在一起,几乎就是生物界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一个受精卵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等待它成长而已。如同一个“观念”和“物质”结合了,剩下的只是等待手努力在“技术”上去完成它。 这个把双手合拢盛水的“观念”与泥土这种“物质”联系在一起的人,已经完成了一个“碗”,他剩下的工作只是努力使自己手工的试验实现这个“碗”的出现。这个捏塑、晒干、烘焙的经过,一定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也许当他第一次用湿润的泥土捏出了这个形状,便兴奋地跑到河边,用它去盛水,不想这“碗”便溃散溶化了。于是,他又必须把这湿润的泥土形成的“碗”与晒干、与烘焙等等泥土变硬固定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人类是在这样的一步一步认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文明的创造。是生存的意志使手进步了,手的进步又促成了许多认识能力的开发和物质特性的了解。手再回过头来,要求物质屈服于“技术”,为这个“观念”服务。是“手”与“物质”、“观念”与“技术”互动的结果产生了我们的造型美术。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

同类推荐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分别是:民歌、地方特色民族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
  • 著名歌剧欣赏

    著名歌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歌剧欣赏》定位为歌剧欣赏入门普及型书籍,收集了世界著名的歌剧,包括《白毛女》、《江姐》、《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其中包含了歌剧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及其创作的背景、故事等。
  • 海外寻奇(文心藏趣丛书)

    海外寻奇(文心藏趣丛书)

    本书记述了作者收藏的经历,包括“贵人童先生和天球瓶”、“在纽约找个古董店”、“一个祭蓝碗引出一段收藏故事”、“走进佳士得”等文章。
  • 瓦当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

    瓦当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摄影技巧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摄影技巧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摄影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摄影应用科学,它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体系。本书主要介绍了摄影基础知识。给摄影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热门推荐
  • 薛神

    薛神

    神魔大天劫下,薛小光被强行轮回到龙月星,创世初期九月之一的龙月所创造的龙月星域已然经历无数次文明的起落。魔法,仙术,神决,诡异的项链,恐怖的魔神传说,无数大天神的葬身之所,被封印了无数年的神兽天罚,负责守护的大龙神,天光大灵神……
  • 绝顶腹黑:倾城召唤师

    绝顶腹黑:倾城召唤师

    她是任人欺辱的废柴三小姐,她是受人敬仰的天才古武大师,当天才穿越到废柴身上,又会改变什么?
  • 怎么惩罚,员工才合作 怎么奖励,员工才积极

    怎么惩罚,员工才合作 怎么奖励,员工才积极

    有效奖惩是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求,管理正是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褒奖或惩斥,促使员工形成正向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所以,脱离了有效奖惩也就谈不上有效管理。本书是一本系统阐释奖惩策略的实践指南。书中用鲜明的观点、大量的事实、案例以及全面的实践技巧,揭示了如何通过奖惩唤起员工积极的心理反应、如何通过奖惩强化员工的职业规则,如何平奖惩的当前意义和长远影响等共七个方面的内容。
  • 从执手到白首:达抵幸福婚姻的身心灵修炼

    从执手到白首:达抵幸福婚姻的身心灵修炼

    本书作者在从事婚姻情感教练技术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这样一本诚实的书,探讨、检视了形形色色的婚姻类型,分享着婚姻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以睿智的思维、生动的语言剖析男女相处之道,为红尘中执手共舞的人们端上一盅盅心灵鸡汤。
  • 破解的天书

    破解的天书

    破解的天书:人类征服太空与探索宇宙的秘密,了解宇宙,学习宇宙。
  • 万灵破月

    万灵破月

    上有古神嗜血,下有百层幽怨,盘古之后,神器惊显、异宝未出、神兵已落,此天下谁主浮沉、、、正界、邪派、妖兽、灵魔交织在一起的百年爱恨、、、“你想带走什么?”“这一切!”
  • 灵破诸天2

    灵破诸天2

    天地万物,无一不有灵!功参造化,御天地万物皆可化灵!是以灵破诸天!天地异力横生,炼之九、方能九龙伏天际!天才?何为天才,三年前我为天才、一夜之间沦为废人,可叹苍天无眼!我不甘!三年绝望,屈辱,坚持!既然我已重生!誓要让这天下无如三年前那般陷我于绝境之人得尝恶果,天下卑鄙之奸人、我必见一杀一!以正我心中之道!(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稻盛和夫的24个工作哲学

    稻盛和夫的24个工作哲学

    稻盛和夫不仅是企业家,还是一个哲学家。向他学习,每个人都会有收获和启迪。杨云鹏编著的《稻盛和夫的24个工作哲学》对充满魅力的“稻盛精神”做了很好的囊括,采撷稻盛先生50余年间培养员工的核心思想,内容涵盖了工作真正的意义、在工作上的做法和心得、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塑造高尚的人格等方面。“自燃型人”、“精神胜利法”、“敬天爱人”,这些原汁原味的“稻盛精神”是他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是被诸多实践所证明了的杰出“工作哲学”,为身在职场的读者点燃指路明灯,同时对企业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压寨相公你别逃

    压寨相公你别逃

    我叫宋乐,虽为女儿身,但却有着一颗百分之百土匪心。喝酒、吃肉、打架、骂人……日子过得好不自在。直到我等了十年的那个人出现,一袭白衣,却偏偏穿的与众不同,怎么看怎么受用。我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心中怒吼一句,真他妈不枉是我从小等到大的人。可惜的是,他却不认识我了,奶奶的,话不多说,想我堂堂土匪岂能受如此大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打晕了杠上山。
  • 天运贵女:大伯眷恋成瘾

    天运贵女:大伯眷恋成瘾

    义庄,偷尸贼,袁媛:“阿弥陀佛,佛祖保佑,观世音娘娘玉帝老儿齐天大圣齐来助我,信女感激不敬,阿门!”“谁!”一道冰铁般的声音响起,同时向她抓来。“袁二小姐?”赵构缓缓道,“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偷个尸而已,竟然撞到逃婚对象的亲哥手里,老天爷你要不要这么玩儿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