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4800000018

第18章 报恩(4)

其实修行并不困难,难的是不肯痛下决心戒除习气,以为今天错了,明天不要错就好,明天犯错了,后天不犯就好""日复一日,永远还有犯错的时候,所以凡夫永远都没办法成圣成贤。

我们学佛,一定要学到"不贰过"。凡夫犯错是难免的,因为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烦恼布满心地。

大地中不知多久以前就埋下了种子,各种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季节中生长。大地就如同人的心地,烦恼就如同种子,所有的烦恼,因缘成熟时即会现前。我们常说凡夫心很狭窄,只有遇到和他投缘的人,他的心量才会放宽,愿意为对方付出,但这不是彻底的慈悲,因为他的付出因人而异,还对某些人不能容纳、对某些人斤斤计较。当他对某个人无法投缘对机时,烦恼就会现前,心中的无明草就长出来了。

学佛的人应自我警惕:把大地当成心地,土地上的杂草我们都要拔除了,何况是心中的草呢?地上的草你不去拔,还会有其他人去拔;但心地的无明草自己不拔除,则无人可以代劳。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反观自省,拔除自己的心草。我们烦恼的种子就像大地中隐藏的杂草种子,修行无非就是在拔除自己心中的无明草。

总而言之,必须时时照顾好我们心地的种子。心地的杂草不要让它长出来;要避免心地长杂草,就必须去掉烦恼,烦恼的种子如果拔除了,自然心地就是一片清净油绿,如此才是真正不违如来圣教。

佛弟子真正要报父母恩而行大孝,就必须从奉持如来的教法开始,如来的教法不只是报父母恩,也要报四重恩--除了对我们有生育、养育、教育、关心、爱护的父母恩外,还有众生恩、师长恩、三宝恩,合称四重恩。

要发挥良能,需要教育,教育分两种,一种是世间法,一种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如现在所办理的学校教育,聘请老师来教授学识技能及培养人们知恩知礼的常识。但现在的社会,有很多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教他们要有爱心,要孝顺父母,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占为己有""这些道理他都会说,可是却不一定能以身作则。所以社会教育会有偏差,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教人者无法教育自己。

另外的一种教育是出世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出世法,我们要实行出世精神,必定要打好入世的基础--行为光明正大就是基础。"人"如果都做不好了,要成"佛"做"菩萨",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如同我们要入学一样,国中基础没打好,考高中就很困难;念高中时如果不用功,上大学则比登天还难。既然大学考不上,要想当博士、教授就更不可能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是佛陀生生世世不舍娑婆,不断倒驾慈航来人间的目的,所以称佛陀为娑婆教主。大家不要以为只有两千多年前的悉达多太子成圣成佛而已,其实在这之前,佛已经在人间来回无数劫了。

《法华经》中说得很清楚,两千多年前,佛陀去而复返,虽然只活了八十年的寿命就示灭了,其实他这一段人生的过程,也只不过是示现给大家看,让大家了解他虽然身为太子,在荣华富贵当中,却能体会富贵、名利如浮云,心心念念都系在苦难众生的身上。

众生最可怜的就是生活于颠倒、烦恼之中,因此佛陀放弃名利地位,以身作则,教人们不要贪、不要斗,要看清人生本来就是无常的,这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教育。甚至他现比丘相让我们了解,人生就是因为一份痴迷情爱,所以常常过着愚痴懵懂的生活,永远堕落在六道的旋涡当中。佛陀视怨亲皆平等,辞亲割爱现出家相以度众生,这也是佛陀用自身来教育我们。

佛陀到八十岁示灭,就是要向大家宣告:佛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常人,同样是父母所生的身体,同样必须依赖社会人群生活,只不过思想和看法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的思想,只是注意自己家庭中的几个成员而已,只放在父母、子女、家庭、名利上面,所以有时不免争取、搏斗;而佛陀的心是投注在众生群中,并不断地付出。佛陀抱着这种态度在世间生活,经过了八十年的时间,跟一般人一样会老、会病、也会死。这就是佛陀在平凡中现出他的不平凡,也是在不平凡的超然思想中,现出与众生同等平常的人生,这就是佛陀的身教,教我们要把人做好,然后提升思想、生活、智慧,这就是出世的教育。

如来的教育是这么超然,我们应该拳拳服膺,除了报师长之恩外,还要报三宝恩。如果没有三宝引导,我们的心就无法解脱,只不过在社会上学到功利竞争,无法启发我们的良知,真正发挥良能,所以我们还要报三宝恩。

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实在很多,子女应如何报答父母恩呢?佛陀讲说种种方法,除了物质孝养之外,还要从内心由衷地恭敬;除了在身行与心念对父母付出之外,更要普遍施大爱于大地众生,并且要供养三宝,不论是今生或未来世,都要有奉行圣教的心念。

"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发愿修行者,应该修身、口、意三业以报父母恩。

有些人会感觉自己好像运气特别差,做事时常遇到许多障碍,其实这些障碍都是自找的。一个人如果在过去生中曾造口业,今世所听的杂音就会很多;在今生如果不小心说了不好听的话,也会惹来很多的是非。

学佛的人要修正语业,所谓"正语",也就是要说真正的话、实在的话、诚恳的话。假如有人要我们帮他说些不实在的话,我们宁可口含铁丸,也不说一句不实之语,意思也就是宁可受苦,也不去造业。

一个人的"业"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业是承过去的惑(无明--不透彻道理,不去实行道"而来。由于过去生在无明当中造了业,今世因缘成熟,而产生种种不如意的果报;也由于现在的不如意,又没有因缘接触正法,就会在业上加"惑",惑中再造烦恼业,所以现前的业报实在令人可畏!

佛陀的过去生也曾有"惑"。《本生经》中引述,佛陀在未修行、未成佛前,也难免有烦恼和障碍。

佛陀在世时,社会的生活条件不比现在。当初佛陀讲经的场地常常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不论有多少人,只要有树荫的地方,大众围坐在一起,佛就开始说法了。

有一次,佛陀为了让听经的人都看得到他,所以坐在石头上,而弟子们全部席地而坐。佛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等到讲完经要站起来时,因为腰背疼痛难当,竟然无法站立,只好又坐了下来!从他脸上的表情,弟子们可以体会到那份疼痛。

当时,舍利弗坐在最前面,他赶紧上前扶持佛陀站起来。佛陀脸上露出了安慰的微笑,意思也就是告诉弟子:"没事了,不要担心。"

舍利弗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不因看佛露出笑容就放下心来,他知道佛陀的笑容只是在安慰弟子,其实他的腰背还是疼痛不堪的。舍利弗因此问佛陀说:"佛陀啊!您是大觉者,您应该具有超越一切苦痛的能力,为什么还会受这种身痛的业呢?"

佛陀伸展双脚、活动身体后说:"既然你们心中有此疑问,我就为你们解释吧!"佛陀说完这句话,又坐了下来说:"你们听好,现在所受的一切果报,都是承过去无量劫的业报而来。虽然我已经成佛,智慧已经开启,能够透彻宇宙的真理,可是我的余业仍未除。"

佛陀说,在无量劫之前,有个小国家举行一个大祭祀,国王下令大家做竞赛活动,其中有个节目是展现体力互相打斗,如同现在的摔跤一样。大家选出一位刹帝利的贵族和另外一位婆罗门教徒,让他们对决,这些人选都孔武有力,势均力敌,而看起来婆罗门胜过刹帝利。他们一上场,刹帝利就向婆罗门低声说:"请你稍微礼让我一些,如果我胜利了,我会重金报答你。"婆罗门认为礼让一些也没有什么关系,何况又有重金要礼谢。因此正当打斗到最紧要关头时,婆罗门真的礼让了一些,于是两人打成平手,都获得了国王的奖赏。

当第二回合要开赛前,刹帝利又要求婆罗门让他,婆罗门也答应了,因此刹帝利获胜。第一、二回合比赛完毕,刹帝利虽获得了很多的胜利奖金,但却没有一点要报答婆罗门的心意,婆罗门心中有些不舒服。在第三回合要开始前,刹帝利又向婆罗门说:"在第一、二回合时你都已经礼让我了,第三回合也请你继续让我,结束后,我再一起报答你、赏赐你。"但婆罗门心中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连续两个回合都让你了,你不但未表示感谢,还要我让第三回合?"因此他只是笑一笑,没有答应。

上场后,刹帝利认为婆罗门一定会让他,但婆罗门却是有备而来,步步逼近,后来刹帝利招架不住被扑倒在地,婆罗门一手抓住刹帝利的脖子,一手抓住他的腰,把他抬起来;拉拉扯扯间弄断了他的腰椎,也扭断了他的脖子,然后把他摔到地上,刹帝利因而往生了。

这种比赛不管对方是伤是死,只要是赢方,就是英雄。佛陀说完这件事后向弟子说明:"那位婆罗门就是我,刹帝利也就是提婆达多。我过去生因一时的无明,对提婆达多下毒手,所以无量劫以来,不管我到哪里,提婆达多的怨气总是跟随着我,如影随形般到处都有他报复我的业障。"佛陀说:"现在我的腰椎疼痛,那是因为余业未尽。"

佛陀提及他过去生中与提婆达多的过节,也只不过是要告诉弟子们,他虽已开悟证果,但因过去的无明,造成今生的业报现前。过去生中既然已造了业,今日他也只有欢喜受报啊!

现在遭受种种的不如意,是过去无明所造的业,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现在的不如意而再造身口意业。学佛就是学习不再造恶业,以免未来再遭受果报。

《法华经》中,曾提到不要轻易赞叹别人的好,也不要动不动就说别人的过错。为什么不要轻易赞叹别人的好呢?有时候随意赞叹别人也会发生问题,因为不知道对方到底对不对、有没有这么好?万一误导别人盲从也不好。

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别人的好或不好,是否确实值得我们赞叹?以免造成错误,这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

以我个人来说,我对别人没有完全了解之前,绝对不会轻易去赞叹他,因为,如果不分好坏随意赞叹,那等于是自己迷惑了,而且也不够诚恳。自己迷惑还去诱导别人跟着迷惑,那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反之,我也绝对不去说对方不好,要知道话一出口,若是说错了,则无论怎么弥补、怎么修饰,也不一定能挽回自己造的口业。所以经文说:"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要我们守好口,无论遭受再大的苦,我们也要报答父母恩情。即使把我们的舌头用铁钩钩出来,拉到四十里长,而且用铁犁从上面犁开割破,所流的血成了一条河,经过了无可算计的时间,再怎么痛苦,也不敢向父母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绝对不敢违背佛陀的教诲。

"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不只是舌头,即使用千百支刀组成的刀轮在我身上辗转穿插,虽然身心遭受的痛苦万般难耐,也不敢违背佛陀教育,仍会时时对父母保持应有的恭敬形态。

"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即使全身被铁丝网网住,刺痛不已,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也不敢违背佛陀的教育。这意思也就是:不管环境多恶劣,也心甘情愿孝顺父母,绝对不敢有一丝丝违背佛陀的教育。

"宁以剉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我愿意全身被横切直斩或是被剁、被割,直到皮肉和筋骨分成一段段、一块块地散开来,即使如此经过了百千劫的长时间,也心甘情愿,不敢违背如来的圣教。

凡夫都是带业而来,承过去生的业因,于今世人群中互相造缘,有了过去的因,才会有现在的果,现在的果加上现在的缘,将来的业报仍是绵延不绝,如是因缘果报,相互循环。我们与父母不管是因于好缘或是恶缘,都要很欢喜地感恩报恩。

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详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佛陀开示完毕,在座的弟子将内心的感动化为最诚恳的忏悔,立愿永不违背如来圣教,所以阿难站起来请问佛陀说:"佛陀啊!这部经典要称什么经呢?我们要如何把这部经的精神流传下去?又要如何奉持这部经呢?"

佛陀对阿难说:"既然你们要知道这部经的名字,那我就把它命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此后你们一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就要好好奉持,而且要很恭敬地依照这部经的方法去实行孝道。你们要感念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以及父亲用心教养我们的恩德,以后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就要懂得知恩报恩。"

这时候除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佛的四众弟子外,还有在场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完了佛陀所说的《父母恩重难报经》后,都很欢喜,立誓立愿要按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行。他们欢喜立愿之后就作礼而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何况是听经说法呢?话已说完,听的人又已明白,当然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向佛陀顶礼,而后退席。

结语:众生皆我父母眷属《父母恩重难报经》到此全部结束。希望大家在听闻此经后,能及时把握因缘,孝敬父母。为人子女者要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应及时孝顺父母,并且要发挥大孝--视普天之下老者皆如我父母,年纪相当的就像自己的兄弟姊妹,年幼者如同自己的子女。

大家必须知道,今生此世和我们相处在一起的人,都在过去无量劫当中与我们互为父母、子女。现在我们对人好,也就是在对人行孝道。任何一个对象,都可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也可能是未来生中的父母,所以我们要好好广结善缘,抱持这份孝敬所有天下众生的心念。不管是出家或在家,孝道同样是不可磨灭的啊!希望大家以《父母恩重难报经》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教法,如此就能人圆、事圆、理也圆,皆大欢喜!

同类推荐
  •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是台湾学者郭永进先生经过真修实证以后的解经之作,通过很多幻灯片的生动演示,图文并茂地来诠释《心经》这部深奥经典的真正内涵。让很多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无字天书”, 透过这些超越经典、超越文字的“心路”,直接指引大家去看到那活生生的生活,进而通过实证而渐入心灵自由的解脱之境。
  • 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本书是文人讲《心经》,借文学人物,用心参悟。作者亲近三宝,生活中有感悟,诵经时能感通,读书时有感应,其用通俗语言讲经,引人颂善,以《金瓶梅》里的芸芸众生为案例,用心良苦。本书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开示。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后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作为道教宫观“神圣空间”的内核与作为社会化外延的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发展的,从而奠定了宫观文化的研究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道教宫观内神仙信仰在当时的政府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神仙信仰的特点,以及人神交通的斋醮仪式。第三章主要探讨宫观的神职人员——道士的产生发展、清规戒律、组织制度以及经济生活等。第四章重点探讨了道教官观的建筑、美术以及音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解读其艺术表象下的神学思维和世俗情怀。第五章,宫观文化的世俗化典型——道教庙会。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热门推荐
  • 汀兰绝

    汀兰绝

    一架名为汀兰的箜篌,奏出千古绝曲芙蓉引。她只是小小的婢子,如何能爱上小姐的未婚夫婿?她舍身为小姐挡开恶徒,惨遭欺凌,却被小姐欲下毒杀害。一曲终了,箜篌裂,弦音绝。
  • 心之所向春暖花开

    心之所向春暖花开

    如昔去到一个未知的世界,从用心生活到随波逐流,从无可奈何到尘埃落定,看似逆来顺受、恬淡安静的表面,却包涵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决心,在对手不曾察觉的时候,她已登上了别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悄然的俯视天下......
  • 符霸天下

    符霸天下

    一张小小的符纸,天下神器,至尊魔头,九天神兽,十大神剑等等,来多少收多少!这张符纸才是一件真正的逆天神器,同样也是一个移动的强大宝库,更是一个惊天大阵!一符在手,天下我有!待我符霸天下!
  • 危情交易:鬼王的肥妃

    危情交易:鬼王的肥妃

    沐楚,王牌雇佣兵一个,后来混迹于网络,竟然穿越到一个白痴胖女人的身上。样貌丑陋,还被人陷害嫁给当朝三王爷!一个已经克死了一百个老婆的男人!新婚之夜,她发现这鬼王夫君的秘密,想拿她来练功?没门!哼哼,鬼王夫君咱们走着瞧!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史上第一菜

    史上第一菜

    玩游戏靠什么?运气!菜鸟王小不走了大运,神器、神兽送上门不说,还受到美女工作室青睐!攻城掠地、建立公会,帮妹子报仇PK恶人,带妹子打BOSS掉极品装备!美女环绕的王小不不禁感叹道:“这才是哥想要的生活啊!”
  • 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寓言通过隐喻反映人性以及做人的道理,经济学用逻辑推理或数学工具分析人类的行为。寓言用原始质朴的方式表现了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密的方式再现了寓言中的许多简单道理。寓言和经济学是共通的。 本书通过讲述家喻户晓的寓言的形式,把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展示给大家,使读者在阅读风趣生动的寓言的同时,了解当代经济学的道理。
  • 灵心笔录

    灵心笔录

    这是一个人和一本笔录的故事,爷爷留下的笔录,让叶灵心拉开故事的序幕。
  • 你如热雪,从未妥协

    你如热雪,从未妥协

    我们一起牵手,手持爱与热情,和未来相遇!没有穿不透云层的阳光,没有无法到来的以后。世间所有的遇见,都值得珍藏。献给那些正用这份单薄的青春,触摸世界的你们!
  • 冷酷总裁的Q宠恋人

    冷酷总裁的Q宠恋人

    林汐,成绩好,性格好,最主要的是可爱,纯粹一呆萌宝宝,受过情伤,不再相信爱情。宸璈桀,先不说性格,就那人品,棒棒哒,H市最抢手的黄金单身汉,那情史,纯洁的就跟一张白纸似得。自从遇见林汐,他变了,他宠她,爱她,可人家林汐根本就不领情,躲了起来,不得不说,宸璈桀,你很悲剧。可人家宸璈桀不管,他心甘情愿。“宝贝,既然你想玩,我陪你又何妨?”
  • 好老公是夸出来的

    好老公是夸出来的

    本书讲述了聪明女人的为妻之道,怎样通过夸奖培养出一个好老公,使自己的婚姻生活更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