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从表象看可以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能力的强弱是论辩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在论辩中,谁的语言技巧掌握运用得好,表达能力强,谁就有可能取胜。古今中外的雄辩家,都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论辩中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唇枪舌战、字字千钧,显然是与他们的语言能力分不开的。尽管字词是无声的材料,但在不同的人那里,却有着大不相同的效能:有的人用语准确凝炼,一语足以致论敌于死命;有的人生动风趣,谈笑声中轻取论敌;有的人妙语连珠,溢金流彩,使听者为之赞叹;有的人势如排浪、急如江涛,令对手无所措手足。可见,语言的威力是何等地巨大!语言艺术在论辩中的作用是多么地重要。
1.机智应变妙语连珠
一次,一位美国记者见周恩来案头放了一支美国"派克"牌钢笔,便问道:"总理阁下,您作为中国总理,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
周总理淡淡一笑,回答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抗美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他要赠给我做个纪念,只得收下。"
另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总理诙谐地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列主义的道路,简称就叫马路。"这个记者又问:"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了。"这个记者听后,羞得无地自容。
[评点]语言的功用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为金玉、可以为珠宝,也可以为衣裘,可以为通行证和介绍信。然而,在不同的入嘴里,
其功能则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有的人废话连篇,言不及
人,如蛙鼓噪,令人生厌;而有的人则字字珠玑,一言九鼎,不胫而走,"一唱而天下白"。俗话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然而人嘴里却可以吐出金玉。我国已故的周恩来总理素以能言善辩著称,作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政府首脑,他时常处在记者的包围圈中,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问,然而,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他往往都能够泰然处之,运用各种巧言妙语给以回答,在以上的这段论辩实例中,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不正是字字珠玑、语语精奥、句句言中,口吐金玉吗?
2.比拟说理深入浅出
有一次,诸葛亮派费玮出使吴国。孙权素知费玮是位杰出的外交家,于是便在设宴招待费玮之前,与大臣们说好,等费玮来时,大家只顾吃,别抬头理他。一会儿费玮进来参加国宴了,孙权立即停下杯箸招呼,而其他大臣都伏食不起。于是费玮便说:
"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骡驴无知,伏食如故。"吴臣一听,立时全抬起头来,辍食面面相觑,非常尴尬,而费玮则得
意地笑着。正当这时,吴臣中诸葛恪站了起来,慢条斯理地说:"爰植梧桐,以待凤凰;有何鸟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
对此,费玮半日也没有答上话来,深深地低下了头。[评点]所谓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其中,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比拟方法叫做拟物,而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的比拟方法则叫做拟人。在论辩中,成功地运用比拟方法,不仅可以给人以神奇的想象,使论辩语言具有瑰丽的迷人色彩,而且能够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谴责意味,使论辩语言具有所向披靡的摧毁力。在上面这个论辩实例中,论辩的双方都运用了比拟中的拟物方法,费玮把自己说成是凤凰,而把吴国群臣说成是
无知的骡驴;面对费玮的攻击,诸葛恪则毫不示弱,他针锋相对地把费玮
说成是鸟雀,讥讽费玮根本不是什么凤凰,要他滚回蜀国,不要在此冒充好汉。这里,他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其对比拟方法的成功运用真可谓收到了剔肤见骨,尖刻泼辣的论辩神效。
3.借物说明巧妙讽喻
庄周,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有一天,庄周家里揭不开锅了。他万般无奈,只好放下手里的书,拎
着口袋到朋友监河侯那儿去借点粮食。监河侯正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子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
答应:"好说,好说。这不,我正要进城收租金呢,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庄子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呢。等你回来,我一家人还不早饿死了吗?他想了想说:"老兄啊,刚才我见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监河侯说:"什么事,快说。"他特别爱听新奇的事儿。庄子说:"刚才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半道上听见有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看见人。原来是路旁的干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张一张地在叫呢。它说:"我是从东海来的,现在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一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这么办,你再坚持坚持,等我去找越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去了。你看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说:"我现在已快干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变成鱼干了,先生只好到鱼干摊上去找我了。""监河侯听到这里,满脸通红。他连声向庄子道歉。喊来家人,给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评点]讽喻二字自古通义,喻,是打比方的说明;而讽,则是使用讽刺性的比喻;二者都是力求把事物说明白的办法。然而,作为论辩的一种有力武器,巧妙的讽喻往往
都是通过借物说明来实现的,借物说明不仅通俗易懂,易于被人接受,而
且它本身就饶有意味,符合听者的心理需求,可以引起听者的兴趣。在上例中,庄周为解饥困燃眉之急,直言向监河侯借粮而被对方婉拒,可见监河侯绝非慷慨之人、侠义之士。对此,庄周是不满的,然而,他既没有大声斥责,也没有苦苦哀求,甚至不再有只字提及借粮,却凭借一个小小的故事,令监河侯"羞红了脸",马上喊出家人,把满满一袋粮食借给了庄周。这不得不归功于庄周对"借物讽喻"这一论辩方法的巧妙运用,这里,庄周所采用的这种论说方式虽然不如直说那般鲜明尖锐,但却生动、形象、幽默、含蓄,更富讽刺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4.言此意彼声东击西
齐景公喜欢打猎,王宫的后花园里养着很多鸟,主管鸟的人叫烛邹。有一次,齐景公走进后花园,发现几只珍贵的鸟不见了。他问烛邹:"鸟呢?""不知什么原因飞走了。"烛邹惶恐地说。齐景公非常恼火,下令卫士将烛邹推出砍头。烛邹被抓走时,苦苦哀求饶命。站在一旁的国相晏子,于心不忍,他说:"且慢!烛邹有三大罪状,请允许我当面逐条斥责他,然后再杀他。否则太便宜他了。""可以。"齐景公说。于是卫士将烛邹押
回来。晏子指着跪在地上的烛邹说:"烛邹!你有三大罪状,知道吗?""我""我不知道。"烛邹结结巴巴地说。"你为国君主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晏子说,"我们的国君是个仁慈的君主,现在被迫叫他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如果这事传出去,给诸侯各国的人听到了,他们一定会批评我们的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名声多难听,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接着,晏子侧过身来对景公和卫士说:"我已经斥责完毕,现在可以把他押下去斩了。""慢!"齐景公说,"先生的话我领会了,我听从你的开导,放了他吧。"[评点]所谓"言此意彼,声东击西",即是指说的是这个,而实际上意义却在别处,通过选择一个能与论敌有一定联系的
事物加以剖析,进而达到"声言击东,其实击西"之目的的一种论辩方法。
在论辩过程中,当论辩环境不允许直线进攻,而又必须正面出击时,如果我们采用"言此意彼,声东击西"的方法,通常可以比直来直去取得更好的论辩效果。在上例中,我国古代雄辩家晏子就是用"言此意彼,声东击西"的论辩谋略劝谏国君,进而挽救了烛邹的性命。这里,晏子表面上是在数说烛邹的罪状,而实际上则是在批评齐景公"重鸟轻人",毫无仁慈之心,进而暗中提醒齐景公:杀死烛邹将会带来多坏的影响!让齐景公乐于接受劝谏。正是在晏子机智巧妙地劝说下,齐景公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了晏子的批评,释放了烛邹。在此,作为一种论辩艺术,"言此意彼,声东击西"对于晏子的劝谏成功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5.连峰叠浪势如破竹
下面是李大钊同志在《现代青年活动方向》-文中的一段辩论词:""我们睁开眼看!""那些倚门卖笑的娼妓们,果真都是她们自己愿做这样丑贱的事情么?卖笑果真是她们的幸福么?她们就没有一段苦情不平,为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么?她们的背后,果真没有什么东西逼她们去作辱身的贱业么?那些监狱里的囚犯们,果真都是他们自己愿作罪恶的事么?他们做的犯法的事,果真是罪恶么?他们就没有一段苦情不平,为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么?他们的背后,果真没有什么东西逼他们陷于罪恶或是受了冤枉么?再看巷里街头老幼男女的乞丐们,冻馁的战抖在一堆,一种求爷叫奶的声音,最是可怜,一种秽垢惰丧的神气,最是伤心,他们果真愿作这可耻的态度丝毫不觉羞耻么?他们堕落到这个样子,果真都因为他们是天生的废材么?他们就没有一段苦情不平,为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么?他们的背后,果真没有什么东西逼他们不得不如此么?""[评点]"连峰叠浪、势如破竹"即修辞学里的排比手法,亦可称之为排叠,它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以
突出重点、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排比的结构有短语排比、句子排比等,
排比句常用相同的词语作提契语,统辖排比的几项,使语句联系更紧密、语意贯通、语势更强劲。在论辩中,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驳斥,可以给论敌以连峰叠浪的沉重打击,使其还手不及;排比,有时像一阵阵密集的战鼓,铿铿锵锵,气势夺人,能壮己声威,破敌锐气。李大钊同志在上面的辩论词中,他为了劝导青年正视黑暗社会,连续用了九个"果真"""以排比的句式、锐利的语言,淋漓酣畅、势如破竹的凌厉气势,深刻而清楚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其雄辩气势是何等地强烈啊!
6.利用歧义巧妙制敌
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狠狠整他一下。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眉毛要不要?""当然要,这还用问!"阿訇说。阿凡提飕飕几刀,就把阿訇的两道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高声地说:"要就给你!"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要"呢?"阿訇,胡子要不要?"阿凡提又问。"不要!不要!"大阿訇连忙说。"好,不要就给你刮掉!"阿凡提又飕飕几刀,把大阿訇的胡子刮了下来,甩在地上。大阿訇对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都刮得精光,简直就像个光溜溜的鸡蛋。这一下他可气坏了,就骂起来。阿凡提解释说:"阿訇,我是先问过你,遵照了你的吩咐我才剃的呀!"[评点]歧义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使是在任何一种比较完善的自然语言体系中都客观地存在着歧义现象,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更是如此,这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语言的歧义性最多且最明显地表现在语词的歧义性上,当一个字或词的含义不止一个,而是多个时,这个字或词便具有歧义性。语词的歧义固然可能会引起交际的障碍,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而恰
当地利用这种歧义性,将表示甲义的语词换过来表示乙义,并使两种意义
建立起某种联系,使之产生特殊的意义或感情,那么语词的歧义性便可以成为论辩的有力武器。在上面这个实例中,阿凡提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语词的歧义性来达到其惩治阿訇的目的的。这里,阿凡提利用"要"这个语词的歧义性进行了巧辩。他问阿訇:"眉毛要不要?"阿訇把"要不要"理解为"留着不留着",因此回答:"当然要。"而阿凡提却故意把"要不要"解释为"要不要剃下来给你。"后来他又问"胡子要不要?"这时阿訇就连忙回答:"不要。"可是这一次阿凡提又故意把"要不要"解释为"要不要留胡子"。阿訇既然说"不要",那就给你剃掉。这样,阿凡提既把阿訇狠狠整了一顿,可又不违背阿訇的吩咐,弄得阿訇无可奈何。
7.巧借谐音妙用双关
据传.从前有个宰相,他有一个名叫薛登的儿子,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往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
(统)天下好?""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嗔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
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即进谗言道:"薛登临时胡编,算不得聪明,让我再试他一试。"皇上同意了。
金盛对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出门外,把皇
门边剩下的那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皇上喝道:"顽童!这又如何解释?"薛登不慌不忙的问皇上:"陛下,你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
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
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桶。"皇上高兴极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但薛登听后并没有马上谢恩,
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金盛两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而今皇上封我神童,他岂肯罢休?与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贼手里,不如请皇上现在就下旨治我死罪为好!"
皇上听了,顿时大悟,立即对金盛喝道:"大胆金盛,你加害忠良,我早有觉察,今日事包藏祸心,人所共知。来人呀,将他推出斩首!"[评点]音同义异是语言歧义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汉语中尤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同音异义字,在论辩中,根据这种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一语双关的论辩方法,我们称之为"巧借谐音,妙用双关"。作为一种论辩艺术,"巧借谐音,妙用双关"如运用得恰到好处,往往可以有效地抵挡论敌咄咄逼人的责问,使自己摆脱受窘的困境,进而收到"骂者痛快淋漓,听者有苦难言"的效果。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薛登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并反戈一击,置奸臣于死地,其原因正是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论辩方法;本来门上的一个木桶与皇上的江山,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聪明的薛登反应
奇快,他巧借谐音,借题发挥,借"桶"与"统"的音同现象,一音双关;